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2021-01-17 中國科大新聞網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近期,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曾長淦教授研究組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發現電子-等離激元耦合對石墨烯電子輸運過程中的量子相干性有極大的增強效應,並實現氧化物界面二維電子氣自旋軌道耦合的光學調控。相關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權威期刊《Phys. Rev. Lett.》和《Nano Lett.》上。

 

在固體中運動的電子與不同準粒子(聲子、極化子等等)之間的多體耦合作用會導致一系列重要的物理效應。例如,電子-聲子相互作用可以使自旋相反的電子形成庫珀對從而引發超導。另一方面,等離激元是大量電子集體相干振蕩形成的準粒子。近年來等離激元的量子特性陸續被發現,例如,以往的實驗揭示量子糾纏在經歷了從光子到等離激元再到光子的轉化過程後仍然得以保持。一個核心問題是,等離激元是否會影響以及如何影響電子的量子輸運特性?該研究團隊與臺灣清華大學果尚志教授研究組、中國科大張振宇教授研究組等合作,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索。

 

該研究團隊製備了石墨烯與納米金顆粒陣列的複合體系,以雷射輻照來激發金顆粒的局域等離激元,再通過金顆粒與石墨烯之間的近場耦合激發石墨烯的等離激元。隨後以弱局域化量子輸運作為有效探針,發現激發等離激元能夠極大增強石墨烯電子的量子相干性,其量子相干長度甚至可以增加到原來的3倍。進一步,微觀唯象理論分析表明,電子-等離激元耦合能夠有效抑制破壞量子相干的非彈性散射,如圖1所示。這種電子-等離激元耦合對量子相干性的增益,為探索準粒子間相互作用從而實現非平庸量子效應和設計量子器件開闢了新的視野。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Phys. Rev. Lett. 119, 156803 (2017)],程廣琿博士、秦維博士和林孟賢博士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曾長淦教授和魏來明特任副研為共同通訊作者。

 

該工作得到審稿人的高度評價:「我發現這一實驗非常有趣,富有創新性。這一主題屬於輸運、等離激元、非平衡物理、以及多體物理的交叉領域,因此毫無疑問值得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I find this experiment very interesting and innovative. The topic is at the crossroads of transport, plasmonics, non-equilibrium physics, and many-body physics, and thus definitely belongs to th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圖1. 電子-等離激元耦合增強電子的量子相干性的原理示意圖

 

過渡金屬氧化物異質界面由於電荷、自旋、軌道和晶格等多自由度之間的複雜耦合展現出豐富的物理現象,例如磁性、超導、磁性和超導共存、以及Rashba自旋軌道耦合。自旋電子學以電子自旋作為信息載體,而Rashba自旋軌道耦合可以有效操控電子自旋,從而在自旋電子學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往對界面二維電子氣Rashba自旋軌道耦合都是通過柵電壓來調控。

 

曾長淦教授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俞國林研究員課題組合作,另闢蹊徑地通過可見光和紅外光輻照來調節費米面位置,進而有效調控基於SrTiO3界面(LaAlO3/SrTiO3和LaVO3/SrTiO3)二維電子氣的自旋軌道耦合強度。這種光場調控具有非接觸、非易失和可擦除等顯著優點。通過光調控甚至還實現了界面量子輸運從弱局域化到弱反局域化的轉變,即從電子的量子相長幹涉到量子相消幹涉的轉變,如圖2所示。這一研究成果為設計光控自旋器件以及探索光誘發非平庸量子態提供了新思路。該研究發表在《納米快報》上(Nano Lett. DOI: 10.1021/acs.nanolett.7b02128)。

 

圖2. 光輻照調控LaAlO3/SrTiO3界面弱局域化到弱反局域轉變的原理示意圖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19.156803 

http://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7b02128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創新中心、科研部)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7-10-19 19:38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長春應化所二維等離激元納米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二維金屬等離激元納米結構以其獨特的平面限域結構和表面等離激元共振耦合效應,已成為納米電子學、能源催化和傳感檢測等領域的研究熱點。然而,由於缺乏對等離子體-電子耦合效應的深入認識以及電極界面和材料的精確構築方法,二維金屬等離激元納米結構的設計和應用一直面臨著重大挑戰。
  • 中國科大等在固態量子光學領域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等在固態量子光學領域取得進展 2019-08-0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大 中 小】 進一步,研究組通過該方法在微腔耦合的半導體量子點體系上實驗實現了無雷射背景的高效率和高品質的單光子源,為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這一目標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新工具。相關論文以長文的形式於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物理》上。
  • 中國科大在超冷原子拓撲量子體系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潘建偉教授及同事陳帥、鄧友金等與北京大學劉雄軍、維也納工業大學、卡爾加裡大學的合作者們,在超冷原子拓撲量子體系的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用量子淬火動力學方法在人工合成的二維自旋軌道耦合超冷原子體系中得到了直接判斷體系拓撲的動力學判據,並據此精確測定了體系的拓撲相圖。
  • 我國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與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據中國科大網站6月19日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在理論上提出並實驗實現原子深度冷卻新機制的基礎上,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了1250對原子高保真度糾纏態的同步製備,為基於超冷原子光晶格的規模化量子計算與模擬奠定了基礎。北京時間6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布了該研究成果。
  • 物理學院廖志敏課題組在拓撲量子輸運方向取得系列進展
    拓撲量子輸運是研究新穎量子物態的重要手段近期,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廖志敏課題組在低維拓撲材料電子輸運與器件效應研究的前沿領域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廖志敏課題組率先實驗發現了狄拉克半金屬Cd3As2中外爾費米子手性反常導致的負磁電阻效應【Nature Commun.
  • 中國科大在金剛石量子模擬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王亞等人與理論合作者北京大學劉雄軍等合作,在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體系的量子模擬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利用量子淬火動力學在實驗上模擬了凝聚態體系中尚未觀測到的三維手性拓撲絕緣體,並第一次對體內和表面的拓撲物理進行了全面的實驗研究。
  • 中國科大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5-03-24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    在中科院、科技部、教育部和基金委的支持下,近年來,潘建偉、陸朝陽研究團隊對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量子信息技術開展了原創性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的成果:首次實現基於量子點脈衝共振螢光的確定性高品質單光子源;製備全光學可調諧的量子點拉曼單光子源,實現獨立量子點之間的高對比度雙光子幹涉,為可擴展光學量子計算和基於自旋的固態量子網絡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 中國科大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
    中國科大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張強等與清華大學王向斌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成果以」Quantum entanglement between an atom and a molecule」為題於5月20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Nature 581, 273–277(2020)]。這項成果對於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目前有多種體系可用於探索實現量子傳感和量子信息處理。
  • 中國科大在激發態載流子動力學與能量轉換過程的微觀機理研究方面...
    中國科大在激發態載流子動力學與能量轉換過程的微觀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 在凝聚態物理領域,利用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凝聚態體系基態的物理性質已經較為成熟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研究成果以Quantum entanglement between an atom and a molecule 為題於5月20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Nature 581, 273–277(2020)]。這項成果對於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目前有多種體系可用於探索實現量子傳感和量子信息處理。
  •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Marlan Scully、德國維爾茲堡大學
  • 物理所納米尺度上等離子激元傳輸研究取得新進展
    200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在光纖通信領域作出開創性工作的高錕教授。可是,由於光的衍射極限,光學元器件和晶片卻很難做到小型化。最近,人們發現可以利用光子激發金屬自由電子氣的集體振蕩,即等離子激元,從而突破光的衍射極限,實現在納米尺度上對光的操縱,這為光學元器件和晶片小型化帶來了曙光。最近對等離子激元的研究迅速發展成國際上的一個新興熱點研究領域:Plasmonics。
  • 分子-等離激元強耦合系統之光譜劈裂:量子起源還是光學起源?
    在物理光學中,有關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基礎研究是我們開發新技術的基礎。所謂的不僅知道真相,而且知道原因-不僅要了解物質的表面現象(觀察到的現象),而且要了解物質的性質及其發生的原因。例如,量子發射器是開發新光源(包括量子技術領域中的雷射器,發光二極體和單光子源)的基礎。它們可以是激發態的原子,非激發態的原子或量子點。
  • 中國科大在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分布式傳感是一種可用於同時執行遠程空間多個節點上精密測量任務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科學研究和工程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該項技術可用於橋梁、飛機等大型結構的應力場分布和溫度場分布的有效監測。隨著量子技術的不斷發展,傳感技術也邁進了量子化時代。量子網絡作為量子信息和量子計算的重要組成,在執行各類遠程多節點任務中起著重要作用。
  • 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水分解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我國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證券網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大-北大聯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
  • 中科大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 與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6月1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苑震生等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在理論上提出並實驗實現原子深度冷卻新機制的基礎上,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了1250對原子高保真度糾纏態的同步製備,為基於超冷原子光晶格的規模化量子計算與模擬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