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等在固態量子光學領域取得進展

2021-01-15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大等在固態量子光學領域取得進展

2019-08-0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和德國維爾茲堡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相關小組合作,在國際上首創雙色脈衝相干激發理論,為光和原子的相互作用等基礎量子光學問題的研究打開了一個新思路,解決了共振螢光長期存在的雷射本底噪聲問題。進一步,研究組通過該方法在微腔耦合的半導體量子點體系上實驗實現了無雷射背景的高效率和高品質的單光子源,為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這一目標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新工具。相關論文以長文的形式於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物理》上。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馬裡蘭大學教授Glenn Solomon受邀以Two are better than one 為題對這一研究成果發表News & Views評述文章。

  利用電磁脈衝共振驅動和操縱量子比特被廣泛應用於包括離子阱、固態缺陷、超導量子線路等各種物理體系的量子信息技術。2013年,潘建偉、陸朝陽等首創量子點脈衝共振激發方法,解決了先前困擾了國際學術界十多年的單光子源品質問題,率先獲得了接近完美品質的單光子[Nature Nanotechnology 8, 213-217 (2013)]。這一技術隨後被國際上廣泛採用。然而,基於單色光的共振激發方法在提升光子品質的同時,激發光會帶來本底噪聲,一般需要高精度的極化濾波去除,因而導致50%的效率損失。這個效率損失使得操縱多個光子的成功率下降,成為以「波色取樣」任務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目標的重要障礙。

  為了解決這個長期存在的前沿問題,研究團隊設計了雙色脈衝相干激發方法,採用兩個相位鎖定的雙色失諧脈衝激發量子二能級系統。通過理論和實驗結合的研究發現,雙色失諧脈衝結合不僅可以抵消失諧,有效驅動二能級量子系統,同時,因為頻率上沒有和單光子重疊,可直接通過頻率濾波將雷射有效濾除,從而得到高品質的單光子。這個全新的方法和實驗技術為光和二能級原子的相互作用等基礎量子光學提供了新的手段,也向著量子霸權的科學目標邁進了堅實的一步。

  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安徽省、上海市科委、教育部等的支持。

  論文連結

  評述連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和德國維爾茲堡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相關小組合作,在國際上首創雙色脈衝相干激發理論,為光和原子的相互作用等基礎量子光學問題的研究打開了一個新思路,解決了共振螢光長期存在的雷射本底噪聲問題。進一步,研究組通過該方法在微腔耦合的半導體量子點體系上實驗實現了無雷射背景的高效率和高品質的單光子源,為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這一目標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新工具。相關論文以長文的形式於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物理》上。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馬裡蘭大學教授Glenn Solomon受邀以Two are better than one 為題對這一研究成果發表News & Views評述文章。
  利用電磁脈衝共振驅動和操縱量子比特被廣泛應用於包括離子阱、固態缺陷、超導量子線路等各種物理體系的量子信息技術。2013年,潘建偉、陸朝陽等首創量子點脈衝共振激發方法,解決了先前困擾了國際學術界十多年的單光子源品質問題,率先獲得了接近完美品質的單光子[Nature Nanotechnology 8, 213-217 (2013)]。這一技術隨後被國際上廣泛採用。然而,基於單色光的共振激發方法在提升光子品質的同時,激發光會帶來本底噪聲,一般需要高精度的極化濾波去除,因而導致50%的效率損失。這個效率損失使得操縱多個光子的成功率下降,成為以「波色取樣」任務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目標的重要障礙。
  為了解決這個長期存在的前沿問題,研究團隊設計了雙色脈衝相干激發方法,採用兩個相位鎖定的雙色失諧脈衝激發量子二能級系統。通過理論和實驗結合的研究發現,雙色失諧脈衝結合不僅可以抵消失諧,有效驅動二能級量子系統,同時,因為頻率上沒有和單光子重疊,可直接通過頻率濾波將雷射有效濾除,從而得到高品質的單光子。這個全新的方法和實驗技術為光和二能級原子的相互作用等基礎量子光學提供了新的手段,也向著量子霸權的科學目標邁進了堅實的一步。
  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安徽省、上海市科委、教育部等的支持。
  論文連結
  評述連結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在固態量子光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和德國維爾茲堡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相關小組合作,在國際上首創雙色脈衝相干激發理論,為光和原子的相互作用等基礎量子光學問題的研究打開了一個新思路,解決了共振螢光長期存在的雷射本底噪聲問題。
  • 中國科大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5-03-24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    在中科院、科技部、教育部和基金委的支持下,近年來,潘建偉、陸朝陽研究團隊對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量子信息技術開展了原創性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的成果:首次實現基於量子點脈衝共振螢光的確定性高品質單光子源;製備全光學可調諧的量子點拉曼單光子源,實現獨立量子點之間的高對比度雙光子幹涉,為可擴展光學量子計算和基於自旋的固態量子網絡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近期,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曾長淦教授研究組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固態量子光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和德國維爾茲堡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相關小組合作,在國際上首創雙色脈衝相干激發理論,為光和原子的相互作用等基礎量子光學問題的研究打開了一個新思路,解決了共振螢光長期存在的雷射本底噪聲問題。
  • 中國科大在金剛石量子模擬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王亞等人與理論合作者北京大學劉雄軍等合作,在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體系的量子模擬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利用量子淬火動力學在實驗上模擬了凝聚態體系中尚未觀測到的三維手性拓撲絕緣體,並第一次對體內和表面的拓撲物理進行了全面的實驗研究。
  • 中國科大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
    中國科大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張強等與清華大學王向斌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7-10-19 19:38
  • 中國科大在超冷原子拓撲量子體系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潘建偉教授及同事陳帥、鄧友金等與北京大學劉雄軍、維也納工業大學、卡爾加裡大學的合作者們,在超冷原子拓撲量子體系的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用量子淬火動力學方法在人工合成的二維自旋軌道耦合超冷原子體系中得到了直接判斷體系拓撲的動力學判據,並據此精確測定了體系的拓撲相圖。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進展
    這項成果對於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目前有多種體系可用於探索實現量子傳感和量子信息處理。其中,分子作為多個原子組成的系統,原子集團可以轉動和發生振動,由此帶來獨特的屬性。例如,類比陀螺的轉動和使用彈簧連接的小球振動,分子可以有不同轉動角速度和角度以及振動模式,這些經典的物理量可以通過量子化形成量子狀態。
  • 中國科大實現時間最優量子控制
    中國科大實現時間最優量子控制 2016-10-24 17:25:3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中國科大在半導體深紫外LED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供圖。中新網合肥11月29日電(記者吳蘭)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巧用藍寶石調控角度,突破了紫外LED發光性能研究的重要進展。近期,中國科大微電子學院孫海定和龍世兵課題組關於利用藍寶石襯底斜切角調控量子阱實現三維載流子束縛,實現以上研究突破。紫外線雖然在太陽光中能量佔比僅5%,但卻廣泛應用於人類生活。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因此分子可以處於能量跨度相當大的不同量子狀態,狀態之間能量差別所對應的頻率可以從接近零一直到達數百THz(每秒百萬億次)的光學頻率,因此分子可以作為媒介,用於匹配和溝通頻率迥異的不同量子系統,實現複合的量子體系和信息處理平臺。
  • 我國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與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據中國科大網站6月19日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在理論上提出並實驗實現原子深度冷卻新機制的基礎上,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了1250對原子高保真度糾纏態的同步製備,為基於超冷原子光晶格的規模化量子計算與模擬奠定了基礎。北京時間6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布了該研究成果。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鋰電池固態電解質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馬騁課題組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傳輸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者用球差校正透射電鏡直接觀測到了一種奇特的非周期性結構。該結構儘管只有一個原子層厚,但卻能對鋰離子的傳輸產生顯著影響,從而成為除了晶界、點缺陷以外的又一類需要受到固態鋰電池研究者密切關注的非周期性結構。
  • 中國科大團隊在量子存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合肥在線訊(記者 王旭)1月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存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首次實現了按需式讀取的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該成果12月28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該成果對大容量量子存儲和構建量子網絡均有重要意義。
  • 我國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證券網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大-北大聯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
  •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Marlan Scully、德國維爾茲堡大學
  • 中國科大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求解施溫格方程
    (Schwinger Model)進行了成功模擬,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從實驗上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量,首次使用微觀量子調控手段在量子多體系統中驗證了描述電荷與電場關係的高斯定理,取得了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
  • 中國科大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求解施溫格方程
    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Schwinger Model)進行了成功模擬,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從實驗上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量,首次使用微觀量子調控手段在量子多體系統中驗證了描述電荷與電場關係的高斯定理,取得了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