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

2021-01-08 中國科大新聞網

中國科大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張強等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實驗。相關成果於2020年12月23日以編輯推薦(Editors' Suggestion)的形式在線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Phys. Rev. Lett. 125, 260503 (2020))。美國物理學會Physics網站以「量子物理保證無線通信安全 」(Securing a Wireless Link with Quantum Physics)為題專門對該工作做了報導。這項成果不僅實現了將MDI-QKD從光纖信道拓展到自由空間信道的突破,也開啟了在自由空間信道中實現基於遠距離量子幹涉的更複雜的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

MDI-QKD協議利用雙光子幹涉技術消除了探測端的所有安全漏洞,無需對測量端的量子設備進行任何安全性假設,被認為是各種量子密鑰分發協議中的最佳候選協議之一。自2012年首次提出以來,MDI-QKD協議已在光纖信道上得到快速發展,在距離更遠、密鑰速率更高和網絡驗證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然而由於光纖存在固有損耗,量子信號又不能像經典通信那樣被放大。根據數據測算,通過1200公裡的光纖,即使有每秒百億發射率的單光子源和完美的探測器,也需要數百萬年才能建立一個比特的密鑰。

對於另一種重要的信道,也就是自由空間信道,由於外太空幾乎真空因而光信號損耗非常小,所以通過衛星的輔助可以極大擴展量子通信距離。近年來,隨著「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成功,基於衛星平臺和地面光纖網相結合的量子通信已成為構建覆蓋全球量子通信網絡最為可行的手段。儘管MDI-QKD在光纖中得到了成功的實現,但由於大氣湍流的存在,如何在如此不穩定的信道中實現量子幹涉成為了巨大的挑戰,這也使MDI-QKD一直未能在自由空間信道中實現。

由於自由空間信道的大氣湍流破壞了空間模式,在進行幹涉測量前需要用單模光纖進行空間濾波,由此帶來的耦合效率低下和強度漲落是本實驗的兩大難點。為了解決耦合效率低下的問題,研究團隊首先開發了一種基於隨機梯度下降算法的具有抵抗強湍流能力的自適應光學系統,使雙鏈路總信道效率提升約4~10倍。光強的快速漲落使得光纖MDI-QKD系統中的時鐘傳遞、光頻比對方法難以直接應用於自由空間信道中。為此,實驗團隊在三個實驗點分別使用了超穩晶振作為獨立時鐘源(Allen方差8×10-14),並通過測量脈衝到達時間實時反饋,得到32 ps的獨立時鐘同步精度;在兩個編碼端分別使用HCN分子吸收池校準光頻,使得幹涉光的頻率差小於10 MHz,從而實現了遠距離獨立雷射器之間的鎖頻。

得益於上述一系列技術突破,實驗團隊利用清華大學王向斌教授的四強度優化協議,最終在上海城市大氣信道中實現了第一個自由空間MDI-QKD實驗。兩個信道長度分別為7.7 km和11.5 km,通信雙方Alice和Bob間距離為19.2 km,該距離也遠遠超過了地球大氣的等效厚度,這意味著本工作也向著基於衛星的MDI-QKD邁出堅實一步。此外,在MDI-QKD以外的許多量子信息任務中,實現獨立單光子在自由空間信道中長距離傳播後的量子幹涉是不可避免的。本工作發展的相關技術為在自由空間進行量子幹涉的相關量子實驗開闢了道路,如量子中繼器、量子網絡,以及在大空間尺度中探索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融合等基本問題。

圖1 遠距離自由空間MDI-QKD實驗裝置圖

該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為曹原副研究員、博士後李宇懷和博士研究生楊奎星。上述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上海市和安徽省的支持。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103/PhysRevLett.125.260503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科研部)

相關焦點

  • 中科大首次完成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
    ▼ 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近日,中國科大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張強等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實驗。
  • 中國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的量子密鑰分發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站12月25日消息,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張強等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實驗。
  • ...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這項成果不僅實現了將MDI-QKD從光纖信道拓展到自由空間信道的突破,也開啟了在自由空間信道中,實現基於遠距離量子幹涉更複雜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物理評論快報》日前在線發表了該成果。 MDI-QKD協議利用雙光子幹涉技術消除了探測端的所有安全漏洞,無需對測量端的量子設備進行任何安全性假設,被認為是各種量子密鑰分發協議中的最佳候選協議之一。
  • 中國科大首次實驗驗證量子信道容量的不可加性
    每經編輯:王鑫據中國科技大學官網8月13日刊文,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信道容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唐建順等人與牛津大學Raj Patel資深研究員合作,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dephrasure)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該研究成果2020年8月6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國科學家研究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
    我國科學家研究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新華社合肥12月27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彭承志、張強等人與清華大學王向斌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尤立星研究員等人合作,近日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開啟了在自由空間實現遠距離複雜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
  • 重要裡程碑!中國科大在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12月1日消息(餘予)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據了解,分布式傳感是一種可用於同時執行遠程空間多個節點上精密測量任務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科學研究和工程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橋梁、飛機等大型結構的應力場分布和溫度場分布的有效監測。隨著量子技術的不斷發展,傳感技術也邁進了量子化時代。量子網絡作為量子信息和量子計算的重要組成,在執行各類遠程多節點任務中起著重要作用。
  • 中奧研究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圖文無關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近期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團隊中的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科學院馬庫斯·胡貝爾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的32維量子糾纏態。相比0和1的2維系統,高維量子糾纏態在信道容量上有著巨大優勢。然而要實現這一優勢,必須要實現高保真度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此前人們廣泛採用軌道角動量、時間或頻率自由度進行編碼,但還沒能很好地解決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問題。
  • 我國科學家研究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彭承志、張強等人與清華大學王向斌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尤立星研究員等人合作,近日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開啟了在自由空間實現遠距離複雜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
  • 潘建偉團隊又出新成果 自由空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中安在線 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12月27日從中科大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與合作者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這項成果不僅實現了將MDI-QKD從光纖信道拓展到自由空間信道的突破,也開啟了在自由空間信道中實現基於遠距離量子幹涉的更複雜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這項成果由潘建偉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完成。《物理評論快報》日前在線發表了該成果。
  • 中奧學者研究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新華社合肥9月5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近期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團隊中的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科學院馬庫斯·胡貝爾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的32維量子糾纏態。  相比0和1的2維系統,高維量子糾纏態在信道容量上有著巨大優勢。
  • 中奧學者研究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新華社合肥9月5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近期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團隊中的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科學院馬庫斯·胡貝爾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的32維量子糾纏態。
  • 中國科學家在量子通信研究領域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團隊中的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科學院馬庫斯·胡貝爾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的32維量子糾纏態。相比0和1的2維系統,高維量子糾纏態在信道容量上有著巨大優勢。
  • 我國量子通信實驗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實驗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與暨南大學李朝暉教授、中山大學餘思遠教授等合作,首次實現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光學期刊Optica上。
  •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Marlan Scully、德國維爾茲堡大學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實現自由空間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王向斌、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
  • 中科大高維量子通信進展:實現高效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中科大高維量子通信進展:實現高效高維量子隱形傳態2020-12-21 19:58出處/作者:C114通信網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高效高維量子隱形傳態的實現為構建高效高維量子網絡打下堅實的基礎。
  • 中國科大量子測量取得重要進展:首次使用糾纏測量將熱力學系統反...
    11 月 24 日消息 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德國、義大利以及瑞士的理論物理學者合作,在光子系統中首次實驗使用糾纏集體測量將量子比特熱力學系統中投影測量的反作用降至最小。
  • 中國科大在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這為將來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基礎。分布式傳感是一種可用於同時執行遠程空間多個節點上精密測量任務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科學研究和工程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該項技術可用於橋梁、飛機等大型結構的應力場分布和溫度場分布的有效監測。隨著量子技術的不斷發展,傳感技術也邁進了量子化時代。量子網絡作為量子信息和量子計算的重要組成,在執行各類遠程多節點任務中起著重要作用。
  • 「安徽日報」中科大實現首個自由空間 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記者12月2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這項成果不僅實現了將MDI-QKD從光纖信道拓展到自由空間信道的突破,也開啟了在自由空間信道中,實現基於遠距離量子幹涉更複雜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物理評論快報》日前在線發表了該成果。 MDI-QKD協議利用雙光子幹涉技術消除了探測端的所有安全漏洞,無需對測量端的量子設備進行任何安全性假設,被認為是各種量子密鑰分發協議中的最佳候選協議之一。
  • 中國科大實現多自由度超糾纏態的量子存儲
    利用光子的軌道角動量(OAM)可以構成一個無限維的完備的Hilbert空間,將光子編碼在該空間可以大幅度增加光子的信息攜帶量,提高量子網絡的信道容量。此外,利用光子的高維編碼態可以實現諸如量子全息隱形傳態、量子鏡像密集編碼、全息量子計算等量子信息協議,還可以應用於量子力學基本問題如Bell不等式的檢驗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