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科學家研究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彭承志、張強等人與清華大學王向斌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尤立星研究員等人合作,近日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開啟了在自由空間實現遠距離複雜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
-
遠距離量子通信關鍵技術獲進展 有望鋪開範圍
據中國科學報消息,中國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教授史保森小組在量子存儲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實現了兩個存儲單元之間的高維糾纏和多自由度的超糾纏。量子糾纏是實現遠距離量子通信、可擴展線性量子計算的核心,而量子糾纏的存儲則是實現量子計算和量子網絡通信的關鍵技術之一。
-
中國科大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
中國科大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張強等與清華大學王向斌
-
數字經濟發布|我國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歐盟17國...
2、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與合作者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MDI-QKD協議利用雙光子幹涉技術消除了探測端的所有安全漏洞
-
我國太空量子通信技術獲突破:首次實現白天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
據新華社7月25日報導,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同事彭承志、張強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白天遠距離(53km)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通過地基實驗在信道損耗和噪聲水平方面有效驗證了未來構建基於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間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中國科大在遠距離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驗證遠距離雙場量子...
這項成果不僅完整實現了300公裡的雙場量子密鑰分發,也驗證了700公裡以上光纖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的可行性,有望成為新一代遠距離城際量子密鑰分發的基礎。(QKD)可以在用戶間進行非常高安全性的密鑰分發,進而實現最高安全性的保密通信,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
...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這項成果不僅實現了將MDI-QKD從光纖信道拓展到自由空間信道的突破,也開啟了在自由空間信道中,實現基於遠距離量子幹涉更複雜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物理評論快報》日前在線發表了該成果。 MDI-QKD協議利用雙光子幹涉技術消除了探測端的所有安全漏洞,無需對測量端的量子設備進行任何安全性假設,被認為是各種量子密鑰分發協議中的最佳候選協議之一。
-
量子通信,又雙叒叕有重要進展啦!
實現真實環境中的遠距離量子幹涉,國際上第一次將MDI-QKD拓展到自由空間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當今社會的特徵,很多人都會想到「互聯互通」。他們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實驗。
-
中國科學家首次證明空間量子通信可破13公裡
中新網4月30日電 據科技日報報導,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潘建偉、彭承志等專家通過「自由空間糾纏光子的分發
-
量子通信再獲進展 實現量子糾纏長距離分發(附股)
(原標題:量子通信研究再獲進展 實現量子糾纏長距離分發)
-
量子通信(原理及最新進展)
光纖量子遠信的進展在己經較為成熟的經典光纖通信技術的支持下,基於光纖的量子通信發展尤為巧猛。相對於光纖信道,光子在自由空間傳輸過程中的衰減更小,而且大氣中幾乎不存在雙折射效應,這也使得基於自由空間的量子通信近些年發展迅速。1989 年,Bennett 等人首次在桌面平臺上完成了量子巧鑰分發的實驗驗證,通信距離為32 cm。
-
超越1000公裡距離,量子通信大門是如何被「墨子號」打開的?
量子通信是當前科學界最熱也最前沿的技術之一,同時也是急需被攻克的難題之一。雖然全世界科研人員都在深入研究量子通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量子通信的大門卻一直未能打開,究其原因是因為量子通信目前還無法實現遠距離傳輸。但是,現在,"墨子號」突破一千公裡的技術突破將打開量子通信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的大門。
-
中國科學家突破遠距離量子網絡關鍵技術
近日,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利用六光子系統實驗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量子隱形傳態量子隱形傳態是建立遠距離量子網絡的關鍵技術之一。相比二維系統,高維量子網絡具有更高的信道容量、更高的安全性等優點,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如何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從而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網絡是當前量子信息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
科學家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中國科學家利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和「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鏈路和兩條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現地面跨度4600公裡、天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證明廣域量子通信技術實際應用已經初步成熟,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堅實的科學技術基礎
-
中科大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8月10日,從中科大傳來有關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區的新突破:量子隱形傳態的距離從2010年的16公裡,首次達到了97公裡。通俗地打個比方來解釋,原本咱們像哈利·波特那樣「嗖」的一聲「幻影移形」,只能從中科大「瞬移」到大蜀山;這一次突破,則讓咱們有望一下子「幻影移形」上太空。
-
我國量子通信實驗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實驗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與暨南大學李朝暉教授、中山大學餘思遠教授等合作,首次實現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光學期刊Optica上。
-
中國科學家研究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
新華社合肥10月19日電(記者徐海濤)高質量的光子源是量子技術的關鍵器件,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人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實現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
-
我國科學家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中國科學家利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和「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鏈路和兩條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現地面跨度4600公裡、天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
-
中奧研究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圖文無關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近期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比0和1的2維系統,高維量子糾纏態在信道容量上有著巨大優勢。然而要實現這一優勢,必須要實現高保真度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此前人們廣泛採用軌道角動量、時間或頻率自由度進行編碼,但還沒能很好地解決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問題。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本報訊 中國科學家利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和「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鏈路和兩條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按通信信道的不同,量子密鑰分發主要有光纖和自由空間兩種實現方式。光纖量子密鑰分發技術的信道穩定性較好,不易受溫度、溼度、天氣等環境因素影響,但由於光纖固有衰減特性,光纖量子密鑰分發傳輸距離限制在百公裡量級。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以大氣層和外太空的自由空間為傳輸介質,光子在自由空間中具有低損耗特性,這使得基於衛星平臺的千公裡以上量級量子密鑰分發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