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30日電 據科技日報報導,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潘建偉、彭承志等專家通過「自由空間糾纏光子的分發」實驗,在國際上首次證明了糾纏光子在穿透等效於整個大氣層厚度的地面大氣後,糾纏的特性仍然能夠保持,並可應用於高效、安全的量子通信。4月22日出版的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發表了他們題為《13公裡自由空間糾纏光子分發:朝向基於人造衛星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的研究論文。
《物理評論快報》的審稿人稱,這一成果「有重大的意義」、「是一項相當了不起的成就」。
目前廣為使用的遠距離通信需要通過光纖來傳輸大量的光子,但是保密性能差,可以被竊聽。量子保密通信技術通過單一光子或糾纏光子來傳送信息,有絕對安全性。但由於光子在光纖中傳輸時容易被吸收而嚴重損耗,遠距離光纖量子保密通信的難度較大,最大傳輸距離目前被限制在100公裡左右。
潘建偉選定海拔281米的某山頂電視發射塔為第一個實驗點,在此製備出成對的糾纏光子,再利用兩個專門設計加工的發射望遠鏡將易發散的細小光束「增肥」後向東西相距13公裡的兩個實驗站送出。研究人員在兩個接收端用同樣型號的望遠鏡收集。傳送中,雖有許多糾纏光子衰減,但仍有相當比例的糾纏光子能存活下來,攜帶信息的數量和質量能完全滿足基於衛星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的要求。13公裡不僅是目前國際上自由空間糾纏光子分發的最遠距離,也是目前國際上沒有竊聽漏洞量子密鑰分發的最大距離。(陳敬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