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首次!中科大潘建偉團隊新突破,千公裡級量子密鑰分發,通信安全...

2020-12-06 雷鋒網

量子保密通信的現實安全性又邁進了一大步!

由中科大潘建偉團隊主導的量子通信研究實現了重要突破,主要表現於兩個方面:

一是首次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衛星傳輸密鑰的安全問題;

二是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實現了 1120 公裡無中繼糾纏量子密鑰分發;這同時也是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量子密鑰分發。

研究成果現已在《Nature》雜誌發表,題為「Entanglement-based secure quantum cryptography over 1,120 kilometres」《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安全量子加密》。

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量子密鑰分發(Quantum key distribution,QKD),是一種在遠程用戶之間共享密鑰的安全方法。

在理論上,量子通信提供了一種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但要走向應用,則存在著兩大亟需解決的問題——現實條件下的安全性問題和遠距離傳輸問題。

經過科學界 30 多年的研究,在地球上的各個站之間產生量子密碼學連結的最大距離約為 144 公裡,在實驗室則可以達到 500 公裡。

如果想要實現更長距離的量子通信,則需藉助「信息驛站」,例如藉助衛星充當地面站的可信中繼,以此增加量子鏈路的長度。

不過,中繼節點的安全性是需要人為保障的。一旦信息驛站被劫持,或被他方控制,則存在信息洩露的風險。

由此,潘建偉團隊尋求出新的解決方案,即「不依賴可信中繼」。

潘建偉向《中國科學報》表示:

如果把「墨子號」(原作為中繼的量子衛星)作為糾纏源,而不是中繼點,去產生安全的密鑰,那麼就有完全解決量子通信源端的不完美帶來的安全問題。

從理論層面上看,基於量子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的原理是讓用戶之間通過量子糾纏直接產生密碼,糾纏源不掌握密鑰的任何信息,以此從根本上解決量子通信源端的安全問題。

也就是說,即使衛星被劫持,亦或是設備遭到控制,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也依舊是安全的。

雷鋒網註:圖源中國科學院

在此次實驗中,潘建偉團隊是在相距 1120km 的青海德令哈站與新疆南山站之間進行,每個站點都有專門為量子實驗設計的 1.2 米寬的新建望遠鏡。

為了提高量子密碼鏈路的效率,研究人員將重點放在改進用於獲取、定向和跟蹤衛星和地面站目標的系統上。

不僅如此,研究人員還致力於提高地面鏡片和其他光學設備的接收和收集效率。

最終,該研究實驗將雙光子分布的鏈路效率提高了近 4 倍,以每秒 2 對光子的速度在兩個站之間建立起了量子糾纏,以每秒 0.12 比特的最終碼速率產生密鑰。

無疑,這一研究成果是量子通信領域裡程碑式的進步。

《自然》雜誌審稿人評論稱:

(這一工作)展示了一項開創性實驗的結果,這是構建全球化量子密鑰分發網絡甚至量子網際網路的重要一步。我認為,不依賴可信中繼的長距離糾纏量子密鑰分發協議的實驗的完成是一個裡程碑。

不僅如此,該研究成果還得到了行業人員的認可。

沃爾夫物理學獎獲得者、量子密碼的提出者之一吉爾斯·布拉薩德表示:

這將最終實現所有密碼學者千年來的夢想。

「墨子號」,老將新用

前面提到,要實現長距離的量子通信需要藉助中繼點,而量子衛星就是作為中繼的可用途徑之一。

按照潘建偉院士的說法,如果說地面量子通信構建了一張連接每個城市、每個信息傳輸點的「網」,那麼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就像一桿將這張網射向太空的「標槍」。

而在此次研究實驗中,「墨子號」便是原作為中繼的量子衛星。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註:圖為「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概念圖

2016 年 8 月 16 日,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的升空,它承載著率先探索星地量子通信可能性的使命,並將首次在空間尺度驗證量子理論的真實性。

實際證明,墨子號不僅完成了它的使命,而且達到了超乎預期的成效。

2017 年,「墨子號」不僅圓滿完成了 4 個月的在軌測試任務,還取得了多項新成果,包括首次實現千公裡量級的量子糾纏、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

至此,在 2017 年,「墨子號」就圓滿實現預先設定的三大科學目標。

到了 2018 年 1 月,「墨子號」首次實現北京與維也納之間相距 7600 千米的洲際量子保密通信,標誌著「墨子號」已具備實現洲際量子保密通信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墨子號」的原設計壽命僅有 2 年,而今已在軌運行 3 年 10 個月,並還將繼續服役。

中國研究人員在 2019 年 2 月 表示,「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預計將超出預期壽命、繼續工作至少 2 年以上,並展開更多國際合作。

也就是說,「墨子號」至少還將服役至 2021 年。

潘建偉,何許人也?

在中國量子信息領域,潘建偉是不可或缺的關鍵性人物。

潘建偉,有「量子之父」之稱,是「墨子號」的首席科學家。主要從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等方面的研究,是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開拓者之一,同時也是該領域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

縱覽潘建偉院士的履歷,只能驚嘆,非常人所及。

在《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安全量子加密》之前,潘建偉就曾多次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

  • 2012 年 5 月,潘建偉在《現代物理評論》上發表題為「Multiphoton entanglement andinterferometry」《多光子糾纏和幹涉度量學》論文。這是中國科學家在該刊物的首篇實驗論文,並且該文章獲得了 2015 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

  • 2013 年 9 月 ,潘建偉團隊與加拿大研究組合作的研究成果《利用測量器件無關量子密鑰分發解決量子黑客隱患》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不僅如此,《科學》雜誌、《物理》雜誌等刊物也進行了專題報導。

  • 2014 年 11 月,潘建偉及其它研究人員將可以抵禦黑客攻擊的遠程量子密鑰分發系統的安全距離擴展至 200 公裡,並將成碼率提高了 3 個數量級,創下世界紀錄,該成果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2015 年 2 月 26 日,《Nature》以封面標題的形式發表了潘建偉參與的研究論文《單個光子的多個自由度的量子隱形傳態》(Quantum teleportation of multiple degrees of freedom of a single photon)。

      ·······

而就在今年,潘建偉又再次創下了世界紀錄。潘建偉、包小輝團隊在實驗室中實現了長距離的量子糾纏,兩種實驗方案分別實現了 22 公裡和 50 公裡的量子糾纏。

基於其學術成就,潘建偉也多次得到了國內外認可,獲獎無數。

早在 2001 年,潘建偉就入選「中科院引進國外傑出人才」;2017 年榮獲「物質科學獎」;入選《自然》2017 十大科學人物;2018 年入選 100 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2020 年 獲得「2020 年蔡司研究獎」······

在國際上,潘建偉依然是備受肯定。2019 年 1 月,潘建偉團隊獲得了 2018 年度克利夫蘭獎;這同時也是克利夫蘭獎設立 90 年來,中國科學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獲得該榮譽。 

如此成就,只能像網友那般,默默豎起大拇指了。

雷鋒網註:圖片截自微博

參考資料: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401-y

【2】http://dzb.whb.cn/2020-06-16/7/detail-687613.html

【3】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6/441474.shtm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Nature:潘建偉團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無中繼糾纏量子密鑰分發
    魚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量子通信,又獲裡程碑式突破。這一次,依然來自潘建偉教授團隊——「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實現了1120公裡長距離無中繼糾纏量子密鑰分發。這是全球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的空間距離提高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即使衛星被他方控制,依然能夠實現安全的量子密鑰分發。潘建偉教授表示:我的確認為不依賴可信中繼的長距離糾纏量子密鑰分發協議的實驗實現,是一個裡程碑。這一研究成果,登上了最新一期的Nature。
  • 世界首次!「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
    每經編輯:彭水萍據新華網,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一支聯合科研團隊近日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相關研究論文北京時間15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經過多年研究攻關,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等國內外團隊,通過「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這一成果15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實驗中,研究團隊利用「墨子號」作為量子糾纏源,通過對地面望遠鏡進行升級,實現了單邊雙倍、雙邊四倍接收效率的提升。
  • 中科大潘建偉團隊重大突破:實現跨越4600公裡星地量子密鑰分發!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月7日宣布,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這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為未來在全球實現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良好基礎。該科研成果於1月7日凌晨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論文題目: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 ...世界新紀錄!潘建偉、王向斌團隊實現 509 公裡地基量子密鑰分發
    而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與清華大學王向斌團隊更是再度強強聯合,突破了遠距離獨立雷射相位幹涉技術,實現 500 公裡量級真實環境光纖的雙場量子密鑰分發(TF-QKD),從而再次刷新了量子密鑰分發傳輸距離的世界紀錄。
  • 潘建偉團隊量子通信新突破,美國因此不能監視全球?
    若論我國引領全球的技術領域,量子通信當仁不讓,而其中的翹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團隊,曾在2018年的美國科學大會上,被授予年度克利夫蘭獎,成為首個獲此殊榮的中國團隊。近日,該團隊在量子通信領域又做出重大突破!
  • 「墨子號」量子衛星取得新突破!實現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
    經過多年研究攻關,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等國內外團隊,通過「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
  • 潘建偉團隊量子通信獲新突破,這就是該成果的厲害之處,堪稱奇蹟
    ,中科院潘建偉團隊又給我們帶來了哪些驚人的新成果? 6月15日,世界頂尖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重量級論文《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安全量子加密》,潘建偉團隊聯合牛津大學教授Artur Ekert,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建宇團隊,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量子密鑰分發。
  • 量子通信現實應用取得重要突破 實現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
    央視網消息 :15日,中國科學院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研究取得的最新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聯合牛津大學等國內外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
  • 衛星被劫持也安全:「墨子號」刷新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距離
    (研究團隊 供圖) 研究團隊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6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實現實驗室內500公裡點對點光纖量子密鑰安全分發、依託可信中繼站點建成約2000公裡光纖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以量子衛星作為可信中繼實現約7600公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之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再次獲得新的科研突破——利用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
  • 國際首次!「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千公裡級「糾纏」 為衛星安全加碼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Artur Ekert、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團隊、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
    實驗示意圖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李琳):最近,中外科學家研究團隊等共同利用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保密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6月15日,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論文。
  • 量子通信重要突破
    在現實應用裡當然沒有兩個水果那麼簡單,「蘋果」會變成一個無窮複雜的量子,那麼能和其對應的「香蕉」,就是另一個無窮複雜的唯一量子,兩個量子就是「糾纏態」,所以量子通信裡量子的用途,最終是保密而不是傳輸。目前量子通信分為兩種,一種是量子密鑰分發;另外一種是量子隱形傳態。
  • 中國量子衛星實現上千公裡密鑰分發,好消息讓人猝不及防
    6月1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研究團隊傳出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通過「墨子號」量子實驗衛星首次在國際上完成了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這意味著量子衛星通信實用化走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 中科大潘建偉團隊構建全球首個星地一體量子通信網
    32 年前,人類歷史上首次量子通信僅傳輸了 32 釐米。如今,潘建偉團隊構建的多用戶量子通信網將通信距離擴展了 1400 多萬倍。從 32 釐米到 4600 公裡1 月 7 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團隊構建了 4600 公裡、從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戶量子通信網。
  • 「墨子號」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量子密鑰分發
    中國科學院提供本報北京6月15日電(記者齊芳)量子密碼目前被認為是不可破譯的密碼。但是如果分發密碼的衛星被別人控制了怎麼辦?這個安全漏洞或將被堵上。中國科學院15日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 衛星被控制依然能安全通信 「墨子號」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彭承志、印娟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阿圖爾·埃克特、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團隊、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 1120公裡!量子通信現實應用再突破!
    來源:經濟日報記者從中科院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研究團隊,聯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等相關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6月15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
  • 4600 公裡!潘建偉團隊重大突破再登 Nature,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
    2020 年 12 月 4 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由潘建偉領銜的研究團隊構建了 76 個光子 100 個模式的量子計算原型機 「九章」。這一成果,使我國成功達到了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量子計算優越性。 僅一個月後,潘建偉等人再創突破,構建了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絡!
  • 中國建成全球首個集成量子通信網!潘建偉團隊再登Nature
    魚羊 楊淨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九章之後,潘建偉團隊又一研究成果登上Nature。這一次,是量子通信網絡在工程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在「墨子號」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和京滬幹線的串聯下,我國已經實現了4600公裡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並已為超過150名用戶提供服務。這也是全球首個集成量子通信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