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頂上千公裡級!中國量子通信再迎裡程碑,衛星加密傳輸從天而降
在我國「墨子號」量子衛星的星地輔助下,科研團隊以量子糾纏為基礎,在全球首次完成了利用衛星中繼、達到上千公裡地面站間量子密鑰的分發,相比於以往地面沒有可信中繼的密鑰分發距離上,再次上升了整整一個數量級。而且本次量子通信能在量子衛星不完全受控的局面下,利用物理原理本身實現通信安全。
-
「墨子號」衛星實現成功對接 量子通信板塊異動拉升
和訊股票(微信號:istocknews)消息 午後開盤,量子通信板塊出現異動,三力士(002224,股吧)、浙江東方(600120,股吧)、神州信息(000555,股吧)、華工科技(000988,股吧)等均有拉升表現。
-
「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
,在中國和奧地利之間首次實現距離達7600公裡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並利用共享密鑰實現加密數據傳輸和視頻通信。該成果標誌著「墨子號」已具備實現洲際量子保密通信的能力,為未來構建全球化量子通信網絡奠定了堅實基礎。相關成果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在1月19日出版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據介紹,基於衛星平臺的量子通信是構建覆蓋全球量子通信網絡最為可行的手段。
-
「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 有望構建全球化量子...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與奧地利科學院塞林格研究組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中國和奧地利之間首次實現距離達
-
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順利升空 成都技術實現「天地對話」
製圖楊仕成華西都市報記者探訪量子衛星地面望遠鏡系統研發團隊 我國自主研發的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已順利升空。衛星升空後,如何跨越時空距離,和地面望遠鏡找到彼此?地面設備又如何精準捕捉衛星信號,實現天地間對話?
-
歷時3年跨越4600公裡,中國建成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絡
圖 | 量子通信網絡示意圖:1條橙色路線代表地面光纖線路( 2000 公裡),2 個藍色方塊代表地面衛星站(地面距離 2600 公裡),4 個白框對應 4 個城市的量子城域網這條跨越 4600 公裡的量子通信網絡,已經過了兩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並在政務、金融、電力等領域進行了實際應用示範,已服務超過 150 名用戶。
-
衛星被劫也不會洩密 這項量子通信研究為什麼重要?
該論文展示了:沒有用地面中繼器情況下,藉助「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相隔 1120 公裡的兩個地面站之間,成功實現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此外,論文結果還顯示,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通過物理原理依然能實現安全量子通信。「墨子號」是中國乃至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 2011 年正式立項,於 2016 年 8 月由長徵二號丁火箭發射升空,其目的是實現覆蓋全球的廣域量子保密通信。要理解上面論文成果,得先了解一些量子通信的技術背景。
-
潘建偉團隊登上《自然》:4600公裡量子通信網是如何實現
1989年,當首個量子密鑰分發(QKD)實驗在IBM實驗室內實現,線路只有32釐米,而且因設備操作時會發出噪音,被調侃為只有聾子才破解不了量子保密通信。如今,在「墨子號」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和京滬幹線的串聯下,中國已經實現了4600公裡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並為超過150名用戶提供服務。
-
「墨子號」衛星量子糾纏分發距離超1200公裡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實現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實際分發距離超過1200公裡,創造世界紀錄,為量子網絡和量子通信實驗研究奠定堅實基礎6月1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合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墨子號」上天以來所取得的這一「最大成果」,此前世界量子糾纏分發距離一直停留在百公裡級。 這一成果由中科大教授、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合作完成。
-
科學家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中國科學家利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和「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鏈路和兩條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現地面跨度4600公裡、天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證明廣域量子通信技術實際應用已經初步成熟,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堅實的科學技術基礎
-
英國和新加坡設定2021年,推出小型量子通信立方體衛星
基於量子密鑰分發(QKD)的高度安全的全球通信,這是一種基於量子力學的現象的安全通信密碼協議,最終可能會由成群的小型CubeSat來實現因此新加坡和英國的研究人員剛剛加入了這項耗資1300萬美元的計劃,旨在到2021年發射一顆小型量子通信衛星。
-
中國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科研團隊在論文中表示,這項工作表明量子技術成熟到了足以實用的地步,能夠通過地面光纖及衛星將更多國家量子網絡連接起來,進而實現全球量子網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稱,建設廣域量子通信網絡,最大的用處在於可以實現無條件的保密通信,抵禦黑客攻擊,保護用戶的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不僅對國家很重要,對個人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
「墨子號」衛星再迎突破:實現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墨子號」衛星再次迎來突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團隊利用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國際上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
-
中國量子通信重大突破:論文再登Nature,展示天地一體超4600公裡...
造了一張4600公裡的量子通信網絡編譯 | 韋世瑋編輯 | 漠影智東西1月7日消息,凌晨,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再次登上頂級科學期刊《Nature》,推出量子通信領域的重磅成果,他們通過「墨子號」衛星與京滬幹線的串聯,首次構建了一張集成的空間對地量子通信網絡,綜合通信鏈路距離長達4600公裡。
-
世界上第一個集成量子通信網絡
中國科學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綜合量子通信網絡,將地面700多根光纖與兩個地對衛星鏈路相結合,為全國用戶實現總距離4600公裡的量子密鑰分布。量子通信的核心是量子密鑰分布(QKD),它使用粒子的量子態(如光子)形成一串零和一,而發送方和接收方之間的任何竊聽都會更改此字符串或密鑰並立即被注意到。到目前為止,最常見的QKD技術使用光纖傳輸數百公裡,具有高穩定性,但信道損耗相當大。另一項主要的QKD技術利用衛星和地面站之間的自由空間進行千公裡級傳輸。
-
中國量子通信重大突破!論文再登Nature,展示天地一體超4600公裡...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編譯 | 韋世瑋 編輯 | 漠影智東西1月7日消息,今日凌晨,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再次登上頂級科學期刊《Nature》,推出量子通信領域的重磅成果,他們通過「墨子號」衛星與京滬幹線的串聯,首次構建了一張集成的空間對地量子通信網絡,綜合通信鏈路距離長達4600公裡。
-
全球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與「墨子號」星地對接
全球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與「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完成星地對接,對接時長8分零5秒。距離500公裡的一次「握手」30日晚夜半,濟南天寒地凍。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樓頂,一次距離500公裡的「握手」即將上演。
-
央視:我國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按通信信道的不同,量子密鑰分發主要有光纖和自由空間兩種實現方式。最新建成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集成了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鏈路和兩個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鏈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陳宇翱:它覆蓋的面積實際上是從北京到上海,實際上光纖總共是2000多公裡,另外我們通過衛星連到了烏魯木齊,那麼這個是橫跨了2600公裡,所以我們叫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的量子通信網絡。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總長超過2000公裡,覆蓋四省三市共32個節點,是世界上最遠距離的基於可信中繼方案的量子安全密鑰分發乾線,於2017年8月底完成驗收。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實現地面跨度4600公裡、天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證明廣域量子通信技術實際應用已經初步成熟,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堅實的科學技術基礎。按通信信道的不同,量子密鑰分發主要有光纖和自由空間兩種實現方式。光纖量子密鑰分發技術的信道穩定性較好,不易受溫度、溼度、天氣等環境因素影響,但由於光纖固有衰減特性,光纖量子密鑰分發傳輸距離限制在百公裡量級。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以大氣層和外太空的自由空間為傳輸介質,光子在自由空間中具有低損耗特性,這使得基於衛星平臺的千公裡以上量級量子密鑰分發成為可能。
-
從32cm到4600km,我國已實現量子通信!
量子密鑰分發是迄今為止唯一被嚴格證明是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未來沒有量子通信的國家,其信息安全在別國看起來就等同於透明。經過20多年努力,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轉變。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9月,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