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和新加坡設定2021年,推出小型量子通信立方體衛星

2020-09-03 黑谷量子

來源:黑谷量子 資料來源:Alexander Ling

作者:776


與傳統的通信技術不同,量子通信是不可入侵的,因此各國競相部署它們。


基於量子密鑰分發(QKD)的高度安全的全球通信,這是一種基於量子力學的現象的安全通信密碼協議,最終可能會由成群的小型CubeSat來實現


因此新加坡和英國的研究人員剛剛加入了這項耗資1300萬美元的計劃,旨在到2021年發射一顆小型量子通信衛星。


希望通過以更小巧,更實惠的方式開發量子衛星,希望兩國能夠加速在全球範圍內連接城市的量子衛星星座的全球部署,這將使無可破解的全球量子網際網路成為現實。。


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負責人亞歷山大·靈(Alexander Ling)說:「沒有人試圖用小型衛星來做到這一點 。」


新加坡-英國的提議依賴於以量子糾纏狀態存在的成對的光子,即光的單個粒子。


一個光子的變化會影響它糾纏的夥伴,無論它在宇宙中的什麼地方,愛因斯坦稱之為「遠距離的鬼動作」,


它使糾纏的光子充當「相同的量子信使」,並攜帶可以安全地加密視頻通話的秘密密鑰。以及所有其他方式的數據傳輸。


同時,量子物理將挫敗一個試圖攔截秘密密鑰的間諜。僅嘗試讀取光子中包含的信息的行為就會改變它們的狀態,並提示接收者密鑰已被破壞。

基於衛星的QKD網絡可以為通常的公鑰算法提供防攻擊的替代方案,該算法可以處理現代銀行和支付系統中幾乎所有的世界數據通信。


然而,新加坡和英國的一個聯合小組也設定了量子通信基準,同年,中國名為「墨子號」的量子衛星發射並將粒子傳送到地面站300公裡。


在中國發射之前,新加坡-英國小組成功發射並測試了一個 緊湊的量子系統 ,該系統可以創建和測量相關的光子態,以此作為創建糾纏的光子態的先驅。


最新的,更加雄心勃勃的努力通過使量子衛星概念在小型CubeSat的小尺寸約束內工作,為量子衛星概念帶來了特殊的變化。


中國量子衛星的重量超過600千克,而被稱為「 QKD Qubesat」的新加坡-英國衛星的最終設計可能最終接近12千克,只有鞋盒大小。


將量子通信系統放置在小得多的衛星上意味著,如果系統的一部分出現故障,則冗餘備份系統的空間將很小。


新加坡量子技術中心已經測試了其系統在惡劣條件下的能力,包括模擬火箭上的發射振動以及類似於太空中的極端溫度循環。

Ling說:「我很高興地說,我們一直在進行的最後一輪測試表明該系統在相當劇烈的條件下保持正常運行


微小的量子衛星面臨的另一大挑戰是如何將光子中包含的密鑰成功地從太空傳輸到地球。


光子傳遞需要量子衛星上的望遠鏡與地面站的望遠鏡之間精確對準。對於小型CubeSat,維持望遠鏡對準將要求整個衛星在跟蹤適當的地面站時不斷調整其在軌道上的方向。


直到最近,要在微型CubeSat上實現這種精確控制還是很棘手的。這就是英國團隊的專業知識派上用場的地方。


英國科學技術設施委員會 位於拉瑟福德阿普爾頓實驗室 的 RAL Space小組 負責開發CubeSat平臺和望遠鏡的光學跟蹤,這些望遠鏡可實現極高的指向精度並精確跟蹤地面站。


RAL破壞性技術負責人Andy Vick說:「關鍵實際上是跟蹤系統 。」 「衛星需要跟蹤到+/- 1度內,光學跟蹤儀需要跟蹤到+/- 10弧秒內。」


Vick所說的從最初的概念到最終設計的「非常緊張的24個月設計開發期」的序幕,但是如果一切順利,該團隊可能會在將量子通信部署到太空的競賽中再創輝煌。

黑谷量子


聲 明:

1、本文內容出於提供更多信息以實現學習、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於商業用途。

2、本文部分內容為黑谷量子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無授權不得轉載。

3、本文部分內容來自於其它媒體的報導,均已註明出處,但並不代表對其觀點讚同或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來源或版權問題,請權利人持有效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


相關焦點

  • 光學學會在軌道立方體衛星上演示量子糾纏
    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 在建立全球量子通信網絡的關鍵一步中,研究人員在一顆重量不到2.6公斤、繞地球運行的立方體衛星上產生並檢測到了量子糾纏。「未來,我們的系統可能會成為全球量子網絡的一部分,向地球或其他太空飛行器上的接收器傳輸量子信號,」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的主要作者艾託爾·維拉爾(Aitor Villar)說。
  • 新加坡科學家用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向全球量子通信網絡邁進
    導讀據美國光學學會(OSA)官網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CQT)官網近日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領導的科研團隊成功在立方星上演示了量子糾纏。這項研究朝著創造全球量子通信網絡的目標邁出了關鍵一步。
  • 全球量子通信網絡:在立方衛星軌道上部署量子糾纏
    在創建全球量子通信網絡的關鍵步驟中,研究人員已經在小於2.6公斤、繞地球運行的立方衛星上產生並檢測了量子糾纏。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阿尼特·比利亞爾說:「將來,我們的系統可能成為將量子信號傳輸到地球或其他太空飛行器上的接收器的全球量子網絡的一部分。」
  • NASA立方體衛星將飛往火星?
    在過去的一周裡,兩個被稱為MarCO-A和MarCO-B的立方體衛星一直在發射他們的推進系統來引導自己前往火星。這一過程被稱為軌跡修正機動,允許太空飛行器在發射後改進到火星的路徑。兩個立方體都成功地完成了這個動作,5月22日美國宇航局的InSight太空船剛剛完成了同樣的過程。
  • 多國已未雨綢繆 量子通信布局起風了!
    2017年11月,歐洲空間局(ESA)向歐盟委員會提交了《空間量子技術》戰略報告,指出歐洲應在五年內發射商用低軌量子通信衛星,研發高軌衛星、低成本立方星和地面站。2018年10月,歐盟投資10億歐元啟動為期10年的量子技術旗艦計劃,該計劃涵蓋五個領域: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模擬、量子計量和傳感以及量子技術基礎研究。
  • 微型立方體衛星的強大天線
    隨著時間的推移,得益於摩爾定律在電子工業領域的進展,立方體衛星可搭載的傳感器和程序處理功能變得日益強大、精密,重量更輕,且高效節能。 ━━━ ━━━  但在通信方面,立方體衛星小巧的體積卻是一個不利因素。尤其是我們很難做到為這些衛星配備足夠大的天線,來滿足高數據速率和高解析度雷達。
  • 立方體衛星示意圖
    立方體衛星帶來的安全威脅  隨著微機電與智能技術的飛速進步,短短十年左右時間,衛星微小型化技術發展使得高中教育水平的學生現在也能設計、集成和操作立方體衛星。一些大學研製的立方體衛星也已具備了複雜的機動和操控能力,可直接用於高級軍事任務。
  • 量子衛星為通信保密保駕護航
    其主要科學目標:一是進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域量子密鑰網絡實驗,以期在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在空間尺度驗證量子力學理論。2011年12月23日,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啟動暨動員會在京召開,標誌著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正式進入工程研製階段。
  • 預見2021 | 量子通信:一場不見硝煙的國際較量
    一個是2016年8月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該衛星既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又實現了遠距離地星量子隱形傳態,意味著「不被破解的加密技術」這個人類千年夢想有了成為現實的科技基礎。
  • 「墨子號」發射兩周年 中國正研製多顆低軌量子通信衛星
    鄭瑩瑩 攝中新網上海8月27日電 (鄭瑩瑩)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兩周年之際,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27日在上海受訪時透露,中國現在已經開始研製中高軌量子通信衛星,同時正在研製3到5顆低軌量子通信衛星,「這個是真正要拿來用的,用來保證將密鑰送到用戶地面站,用戶所收到的密鑰要滿足他們在一些場合應用的需求。」
  • 新加坡科學家在人造衛星上證明了量子糾纏,網友:聽過Micius嗎?
    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國立量子技術中心(CQT)的一項實驗項目就將實驗地點選擇在了太空中一個名為SpooQy-1 CubeSat的人造衛星上面並使用藍色雷射二極體和非線性晶體來產生糾纏光子對。SpooQy-1 CubeSat通常會被人們稱為量子納米衛星,它是一種基於QKD(量子密鑰分配)的技術,由於其符合CubeSat標準,因此科學家們計劃在3U CubeSat上進行演示實驗。而對於標準CubeSat衛星來說,它是一種用於太空研究 的 小型衛星,由 10 cm×10 cm×11.35 cm 立方單位的倍數組成。
  • 境外媒體關注首顆量子衛星發射 中國邁向航天大國
    中央社臺北8月15日報導,大陸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一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這顆量子衛星是一個立方體,高1.7米左右、重640公斤。內部構造分成上下兩層,下層是衛星的常規裝置,上層是和實驗相關的量子衛星的核心裝置。
  • 量子衛星升空 將催生通信產業鏈千億市場
    1991年,英國科學家又提出了一種新思路:用量子糾纏態來發密文。如果A和B各持有一個雙胞胎粒子;A只要操作粒子,B就會得到同樣的結果。這也是目前量子通信技術的理論基礎。  1989年,IBM實驗室製造了一個叫「瑪莎姨媽的棺材」的小盒子,其中光子攜帶著密鑰走了30釐米,證實了量子保密通信可行。1993年英國國防部將這一紀錄提高到10公裡。
  • 用於小型任務的地球同步衛星
    這些因素導致有能力建造和運營這些設施的公司和國家並不多。即便如此,這樣的通信衛星仍然至關重要,因為它們的信號可以到達那些原本很難觸達或無法連接的地方。例如,它們可以覆蓋一些光纖安裝成本較高的農村地區,也可以為飛機提供Wi-Fi服務,為遠洋船舶提供無線通信。不過,設計、建造和發射這些巨型衛星的成本高昂。為了更有競爭力,一些公司因此縮小了目標規模,正在建造地球同步軌道(GEO)「小型衛星」。
  • NASA考慮發量子通信衛星連接歐美,但先用國際空間站練手
    主要議題之一是,是先在空間站上演示,還是直接上量子通信衛星。 要知道,國際空間站在較低的軌道上,只能看到地球表面的局部。要想在遠距離之間建立量子鏈路,需要一顆更高軌的衛星。漢密爾頓對《連線》表示,他預計NASA會在一兩年內公布量子通信計劃的最終路線圖。與此同時,他和同事們會繼續研究從2018年起與NASA合作開發的空間量子技術。
  • 立方體衛星將自主清理太空垃圾
    科技日報北京4月28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美國太空網近日消息,一種小型太空飛行器將可在人類與太空垃圾的鬥爭中發揮巨大作用——美國工程師團隊目前正在研發名為OSCaR的立方體衛星,其能以低廉的成本搜尋和收集軌道上最危險的碎片,而且幾乎不需要地面人員的指導。
  • 科學家正研發不帶燃料的小型衛星
    打開APP 科學家正研發不帶燃料的小型衛星 cnBeta.COM 發表於 2021-01-12 15:15:01 小型衛星開發成本較低
  • 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墨子號」衛星提前實現全部既定科學目標
    千裡糾纏、星地傳密、隱形傳態——繼「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射以來,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設定的三大科學目標,全部圓滿完成。,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
  • 上天4年,墨子號有「意外收穫」:衛星量子通信規模化可期
    距離 2016 年 8 月 16 日 「墨子號」 發射已經過去 4年 。這顆衛星仍在距離地球 500 公裡的軌道上作業。 這個服役時間已經超出團隊的預想。更不用提 2017 年~ 2019 年期間,基於墨子號的幾項重大成果,4 度登上 Nature、Science。
  • 上天4年,墨子號有"意外收穫":衛星量子通信規模化可期
    距離 2016 年 8 月 16 日 「墨子號」 發射已經過去 4年 。這顆衛星仍在距離地球 500 公裡的軌道上作業。這個服役時間已經超出團隊的預想。更不用提 2017 年~ 2019 年期間,基於墨子號的幾項重大成果,4 度登上 Nature、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