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立方體衛星將飛往火星?

2020-12-03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太空探索類

美國宇航局(NASA)首次研製出一種名為「立方體衛星」(CubeSats)的微型太空飛行器,這種太空飛行器將打開通往太空的新途徑。在過去的一周裡,兩個被稱為MarCO-A和MarCO-B的立方體衛星一直在發射他們的推進系統來引導自己前往火星。這一過程被稱為軌跡修正機動,允許太空飛行器在發射後改進到火星的路徑。兩個立方體都成功地完成了這個動作,5月22日美國宇航局的InSight太空船剛剛完成了同樣的過程。

NASA馬科斯·立方體衛星,這對雙胞胎馬科斯是第一個完成彈道修正機動的立方體衛星,發射推進器引導自己飛向火星。圖片:NASA/JPL-Caltech

在5月5日發射「火星立方體衛星」(Mars Cube One, MarCO)任務中,這對「立方體衛星」和「洞察」號探測器將於11月26日在火星上著陸。設計目的是跟蹤火星的路徑,目的是在進入火星大氣層和嘗試著陸時,將有關「洞察號」的數據傳回來。馬科斯從未打算收集任何科學數據,相反是一種小型通信和導航技術的測試,可以為未來寄往其他星球的立方體衛星開闢道路。加州帕薩迪納市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行星小型試驗項目經理John Baker說在過去的幾周裡,MarCO-A和B都成功地完成了一系列的通信測試,噴氣推進實驗室建造了兩個馬可立方體,並領導了這次任務。

最廣泛的目標是展示低成本的立方體衛星技術是如何首次在深空應用的,馬科斯夫婦都在去火星的路上,我們已經走得比他們之前的任何一個立方體都要遠。儘管「火星- a」相對平穩地改變了它到達火星的路線,「火星- b」卻面臨著一些意想不到的挑戰。由於在過去的幾周裡工程師們一直在監測一個洩漏的推進器閥,它的機動範圍變小了。洩漏本身會產生微小的軌跡變化。工程師們已經考慮了這些推力,這樣MarCO-B仍然可以執行軌跡修正操作。還要花上幾周的時間才能完善這些細微的變化,這樣MarCO-B就可以在太空中觀察它的巡航了。

MarCO項目經理JPL的喬爾克拉朱斯基(Joel Krajewski)說:我們謹慎樂觀地認為,MarCO- b可以效仿MarCO- a,但我們希望在嘗試下一次改弦更張之前,花更多時間來了解根本問題。一旦馬可團隊分析了數據,他們就會知道後續操作的規模,要到達這個紅色星球,還需要進行幾次修正。如果立方體衛星能夠順利到達火星,他們將嘗試向地球傳遞InSight著陸的數據。然而「洞察號」不會依賴任何一個立方體衛星來進行數據傳遞,這項工作將落在NASA的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上。

博科園-科學科普|來自:JPL/NASA

相關焦點

  • NASA工程師們夢想的宇宙飛船:立方體衛星
    但是在過去的20年裡,被稱為立方體衛星的微型衛星使新一代太空變得觸手可及。這些公文包大小的盒子更專注於它們的能力,而且它們的質量與一些過去太空泰坦成本相當。今年5月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的工程師們將密切關注NASA發射的第一對立方體衛星。雙火星立方體衛星(MarCO)太空飛行器在太空中飛行的概念圖。
  • 世界上第一個送往火星的立方體衛星一去不復返了
    2019年9月,NASA開始了MarCO任務的下半場,到今年2月2日,NASA正式結束了「火星立方一號」任務。MarCO由兩個小型立方體衛星(MarCO-A和MarCO-B)組成,它們與洞察號火星著陸器一起於2018年11月到達火星,成為第一個離開地球軌道的立方體衛星。
  • 「把脈」火星,「洞察」太空——迷你立方體衛星的前世今生
    立方體衛星的前身竟然是教學玩具伊芙和瓦力,我們聽到了。伊芙和瓦力最終離開了銀幕,進入了現實生活,直接進入了太空。在這一生中,它們已然大獲成功。「洞察號」成功著陸在火星表面的八分鐘後, 火星立方體一號(MarCO)給NASA的科學家帶來另一個值得慶祝的理由。
  • 史上第二個立方體火星衛星出現了!科學家計劃2022年發射到火星!
    維珍銀河公司計劃將在2022年發射波蘭立方體衛星到火星!這是史上第二枚顆立方體火星衛星!將再次改寫火星衛星歷史!據了解,2019年7月10日,維珍銀河公司的第一枚運載火箭從其運載飛機上不幸墜落。這次失敗沒有動搖他們的決心,或許是受到NASA提出30年代載人登陸火星計劃的感染,維珍銀河公司維珍銀河也將目標對準了火星。
  • NASA測試「立方體衛星」用太陽帆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報導,「近地小行星偵察機」(NEA Scout)是一顆小型衛星,用於研究近地小行星,NASA日前成功將「探測任務-1」(EM-1)準備搭載的太陽帆部署其上,部署測試在潔淨室中進行。
  • 微型立方體衛星的強大天線
    一顆全新的人造衛星正在朝火星進發。該衛星將搭載NASA的「洞察力」(InSight)火星著陸器,可在著陸器進入火星區域、降落並著陸時的關鍵環節實時向地球傳回數據。奧德瑞解釋道:「我們必須達到每秒8千比特的傳輸速率,但功率有限,唯一的希望是採用大型天線,不過這顆衛星的體積只有公文包那麼大。」
  • 洞察號:火星,我來了!你的名字即將登陸火星
    地震儀(SEIS)的數據,將揭示火星形成和演化的情況。這將使科學家能了解火星目前和過去存在的放射性元素。它們是首批進入深空的立方體衛星,將對其通信和導航能力進行測試,同時協助在火星表面的洞察號探測器完成通信任務。   它們還有個名字MarCO,暱稱為「瓦力」和「伊娃」。
  • 著陸恐怖七分鐘,洞察號的使命是什麼,能否「洞察」火星內部奧秘
    在本次發射之前,人類屢次向火星(和火衛一)發射探測器的記錄顯示成功率僅僅41%——這數字並不樂觀,但今天如果一切運轉正常的話,美國宇航局將與火星表面親密接觸。圖源:nasa它將成為第一個在火星表面的地震儀,NASA在1976年(38年前)「海盜號」任務中就將地震儀帶到了火星,但它們位於著陸器的頂部,容易受到風的影響。「這是一個不夠完美的實驗」。
  • 立方體衛星示意圖
    美國軍方高度關注立方體衛星爆炸性增長對太空安全的作用與影響,著手研究立方體衛星發展與應用帶來的安全威脅,並將立方體衛星發展與應用納入太空軍事體系統一規劃。下面綜合美軍相關研究與發展,談談與立方體衛星相關的太空安全問題。
  • 立方體衛星將自主清理太空垃圾
    科技日報北京4月28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美國太空網近日消息,一種小型太空飛行器將可在人類與太空垃圾的鬥爭中發揮巨大作用——美國工程師團隊目前正在研發名為OSCaR的立方體衛星,其能以低廉的成本搜尋和收集軌道上最危險的碎片,而且幾乎不需要地面人員的指導。
  • 飛往火星
    飛往火星是一款模擬火箭飛行的小遊戲,遊戲中為玩家準備了很多工具和材料,玩家可以自己選擇製造火箭,火箭製造好之後,玩家就要試著將火箭發射飛往太空,奔向火星,在奔向火星的過程中,玩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物和危險陷阱,玩家需要操控火箭不斷的躲避障礙物,避免危險順利到達指定的位置,獲得勝利。
  • 小到100毫米的立方體衛星,也能成為X射線天文臺!
    擬議中的衛星在儀器和能力方面迅速增長,必須使用昂貴的防輻射部件,但這筆費用使衛星儀器平臺超出了大多數研究預算的範圍。所以開啟立方體衛星(CubeSat)時代吧,這是航天行業的平板家具,因為便宜易用的立方體衛星使空間科學民主化。
  • 立方體衛星為什麼會火爆?
    就像軌道上塞滿了科技的樂高積木一樣,立方體衛星簡單、可定製,是下一個通訊、實時天氣警報和空中眼睛的重要工具。 立方體衛星屬於「小衛星」級,因為它們的重量不到600公斤。事實上,只有一公斤重,一個單位的立方體重量要輕得多,但這甚至不是他們最大的賣點。 雪梨大學空間物理學教授、CUAVA(CubeSats、uav(無人駕駛飛行器)及其應用培訓中心CUAVA主任伊弗 凱恩斯(Iver Cairns)說:「立方體衛星的想法是它們有一個標準。
  • 微型衛星崛起,未來"窮國"也能探測火星和金星
    兩年前,NASA建造的兩顆立方體衛星(CubeSat)與洞察號(InSight)任務同時發射升空。在太空中,這些微型衛星展開了自己的太陽能電池板,穩定了軌道,總是以面向太陽的方向旋轉,然後前往火星。微型衛星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工程師、微型衛星任務技術負責人安迪·克萊什(Andy Klesh)說,立方體衛星有幾個目標。由於立方體衛星以前從未飛出過近地軌道,因此在為期六個月的火星之旅中,它們證明了微型衛星的確非常適合探索太空,控制方便,並在到達目的地後,使用高增益天線以每秒8千比特的速度將數據傳輸地球。
  • NASA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傳回照片
    Credits: NASA/JPL-Caltech 圖片來源: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加州理工來自火星的最新消息
  • 美國空軍的立方體衛星到達空間站
    美國空軍空間與飛彈系統中心與其任務夥伴成功地將航空航天「俠盜」阿爾法/貝塔立方體衛星與空間試驗計劃4號衛星(STPSat-4)送至國際空間站。
  • NASA「毅力」號登陸火星
    再有不到12小時,NASA於2020年7月30日發射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將嘗試迄今為止最危險的火星登陸操作。
  • NASA洞察號登陸火星表面經歷「恐怖7分鐘」
    在著陸前不久,InSight將啟動反向火箭,這可以讓它以每小時5英裡(每小時8公裡)的速度降落在火星上。這與2008年5月在火星北極安全著陸的鳳凰號著陸器採用的進入、下降和著陸(EDL)策略相同,這個過程沒有使用天空起重機(2012年8月,NASA較重的「好奇號」(Curiosity)探測器使用個天空起重機降落在這顆紅色星球的表面)。
  • NASA「洞察號」 火星探測器,10 件事出乎我們的意料
    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據Space北京時間5月5日報導,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洞察號」將「深入火星內部」,探究火星震、火星「地核」的秘密。「洞察號」並非人類著陸火星的首個太空飛行器,但卻是「深入火星內部」的首個太空飛行器。
  • NASA洞察號探測器登陸火星,還帶去了26萬中國人的名字
    「洞察」號探測器將在火星至少工作2年,目的是為了研究火星的內部結構。它還順便帶去了240多萬人的名字,中國網友參與人數達26萬,僅次於美國。「洞察」號攜帶的三大件儀器「洞察」號著陸後,將在火星表面放置一臺火震儀;一個能打入火星內部5米深的熱流探頭;一個利用無線電通信測量火星自轉軸晃動情況的裝置。這三大件儀器用來研究火星的內部結構,填補火星物理空白,更好地了解巖石行星是如何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