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個送往火星的立方體衛星一去不復返了

2020-12-03 科學源點

2019年9月,NASA開始了MarCO任務的下半場,到今年2月2日,NASA正式結束了「火星立方一號」任務。MarCO由兩個小型立方體衛星(MarCO-A和MarCO-B)組成,它們與洞察號火星著陸器一起於2018年11月到達火星,成為第一個離開地球軌道的立方體衛星。

作為NASA在推進小型化技術方面的極限嘗試,這項耗資1870萬美金的示範項目就是一次豪賭,不過幸運的是,MarCO衛星在到達火星的第一天就實現了其所有的目標。正如NASA預期的那樣,由於MarCO衛星軌道離太陽太遠,其在2019年1月就陷入沉默。NASA本來希望在2019年下半年與這對矮胖的雙胞胎重新建立聯繫,但是,這項嘗試於2019年9月開始並不順利。在最後一次1月4日與MarCO-A的聯繫表明其已在火星之外320萬公裡處,自去年12月29日以來就一直保持沉默的MarCO-B,已經飛行了大約穿越火星距離的一半。大量太空威脅可能使這兩個行星際飛船永久失去聯繫,但萬一它們仍在那兒,NASA會再次對其進行嘗試聯繫。

NASA將在明年發布來自雙立方體衛星的數據,這些數據將有助於未來的行星際立方體的設計。立方體衛星會在將來的任務中充當「標籤助手」,為工程師提供最新的著陸反饋。比如一種這樣被稱為「月球手電筒」的立方體衛星,旨在通過識別月球南極隕石坑中從未接收到陽光的冰來為月球科學做出貢獻。

相關焦點

  • NASA立方體衛星將飛往火星?
    在過去的一周裡,兩個被稱為MarCO-A和MarCO-B的立方體衛星一直在發射他們的推進系統來引導自己前往火星。這一過程被稱為軌跡修正機動,允許太空飛行器在發射後改進到火星的路徑。兩個立方體都成功地完成了這個動作,5月22日美國宇航局的InSight太空船剛剛完成了同樣的過程。
  • 史上第二個立方體火星衛星出現了!科學家計劃2022年發射到火星!
    維珍銀河公司計劃將在2022年發射波蘭立方體衛星到火星!這是史上第二枚顆立方體火星衛星!將再次改寫火星衛星歷史!據了解,2019年7月10日,維珍銀河公司的第一枚運載火箭從其運載飛機上不幸墜落。這次失敗沒有動搖他們的決心,或許是受到NASA提出30年代載人登陸火星計劃的感染,維珍銀河公司維珍銀河也將目標對準了火星。
  • 「把脈」火星,「洞察」太空——迷你立方體衛星的前世今生
    立方體衛星的前身竟然是教學玩具伊芙和瓦力,我們聽到了。伊芙和瓦力最終離開了銀幕,進入了現實生活,直接進入了太空。在這一生中,它們已然大獲成功。「洞察號」成功著陸在火星表面的八分鐘後, 火星立方體一號(MarCO)給NASA的科學家帶來另一個值得慶祝的理由。
  • NASA工程師們夢想的宇宙飛船:立方體衛星
    但是在過去的20年裡,被稱為立方體衛星的微型衛星使新一代太空變得觸手可及。這些公文包大小的盒子更專注於它們的能力,而且它們的質量與一些過去太空泰坦成本相當。今年5月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的工程師們將密切關注NASA發射的第一對立方體衛星。雙火星立方體衛星(MarCO)太空飛行器在太空中飛行的概念圖。
  • 微型立方體衛星的強大天線
    一顆全新的人造衛星正在朝火星進發。該衛星將搭載NASA的「洞察力」(InSight)火星著陸器,可在著陸器進入火星區域、降落並著陸時的關鍵環節實時向地球傳回數據。奧德瑞解釋道:「我們必須達到每秒8千比特的傳輸速率,但功率有限,唯一的希望是採用大型天線,不過這顆衛星的體積只有公文包那麼大。」
  • 立方體衛星示意圖
    近年來,國際上以立方體衛星為代表的微納衛星迅猛發展,功能日趨完善,應用多種多樣,全面應用於軍用,民用和商業航天領域,引起廣泛關注。迄今全球已發射了上千顆立方體衛星,僅美國行星實驗室公司一家就發射了70多顆3U立方體衛星,用於構建可通過網際網路快速訪問的低軌遙感衛星星座。
  • 立方體衛星為什麼會火爆?
    就像軌道上塞滿了科技的樂高積木一樣,立方體衛星簡單、可定製,是下一個通訊、實時天氣警報和空中眼睛的重要工具。 立方體衛星屬於「小衛星」級,因為它們的重量不到600公斤。事實上,只有一公斤重,一個單位的立方體重量要輕得多,但這甚至不是他們最大的賣點。 雪梨大學空間物理學教授、CUAVA(CubeSats、uav(無人駕駛飛行器)及其應用培訓中心CUAVA主任伊弗 凱恩斯(Iver Cairns)說:「立方體衛星的想法是它們有一個標準。
  • 小到100毫米的立方體衛星,也能成為X射線天文臺!
    擬議中的衛星在儀器和能力方面迅速增長,必須使用昂貴的防輻射部件,但這筆費用使衛星儀器平臺超出了大多數研究預算的範圍。所以開啟立方體衛星(CubeSat)時代吧,這是航天行業的平板家具,因為便宜易用的立方體衛星使空間科學民主化。
  • 微型衛星崛起,未來"窮國"也能探測火星和金星
    兩年前,NASA建造的兩顆立方體衛星(CubeSat)與洞察號(InSight)任務同時發射升空。在太空中,這些微型衛星展開了自己的太陽能電池板,穩定了軌道,總是以面向太陽的方向旋轉,然後前往火星。微型衛星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工程師、微型衛星任務技術負責人安迪·克萊什(Andy Klesh)說,立方體衛星有幾個目標。由於立方體衛星以前從未飛出過近地軌道,因此在為期六個月的火星之旅中,它們證明了微型衛星的確非常適合探索太空,控制方便,並在到達目的地後,使用高增益天線以每秒8千比特的速度將數據傳輸地球。
  • 光學學會在軌道立方體衛星上演示量子糾纏
    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 在建立全球量子通信網絡的關鍵一步中,研究人員在一顆重量不到2.6公斤、繞地球運行的立方體衛星上產生並檢測到了量子糾纏。「未來,我們的系統可能會成為全球量子網絡的一部分,向地球或其他太空飛行器上的接收器傳輸量子信號,」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的主要作者艾託爾·維拉爾(Aitor Villar)說。
  • 中國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能在火星上做什麼
    在火星探測任務發射前幾天,一篇新的論文稱,中國的火星探測器可能會嘗試在火星東北部的某個地點著陸。這篇論文於上周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由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小組成員撰寫。「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計劃的目標是將一個軌道飛行器和一架著陸器/火星車送往火星。
  • 美國空軍的立方體衛星到達空間站
    美國空軍空間與飛彈系統中心與其任務夥伴成功地將航空航天「俠盜」阿爾法/貝塔立方體衛星與空間試驗計劃4號衛星(STPSat-4)送至國際空間站。
  • 科學家研發實驗性立方體衛星 測試全新的推進方法
    小型衛星開發成本較低,送入軌道成本也較低。世界各地工程師和研究人員一直在讓衛星小型化,其中訣竅是創造一個小型衛星,一旦進入太空就能起到有用的作用。 來自密西根大學的工程師們建造了一顆衛星,準備在周末進入軌道,專門探索一種新的推進方法可行性,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小型衛星在不攜帶燃料的情況下繞地球軌道運行。
  • 阿聯的希望火星軌道器6大使命 距離首次衛星發射時隔2年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正在向火星發送名為「希望」號的太空飛行器,如果成功,它將成為第一個在阿拉伯地區之外進行的行星際飛行任務。「希望」號任務的重點是了解火星的天氣和大氣層。該項任務在以前已經有很多太空飛行器涉及該項任務,但希望號太空飛行器將採用一種新的,更全面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阿聯希望這項任務能幫助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了解火星,在一天當中以及火星季節之間的天氣變化。
  • 馮侖「駛向」宇宙:利用分身計劃,將千萬人類DNA送往火星
    騰訊新聞《財約你》作者 | 聞曦 張若璇在馮侖的想像中,如果有一天他在火星和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相遇,他會直截了當地告訴馬斯克:你的火星移民計劃套路不對,還得用我的「分身計劃」。「上天」是60歲的馮侖近期的「狂想」。他的腦洞不僅僅停留在發射衛星火箭,探索外太空星球上。他想把人類基因送到太空中,在無限未來的某一天,實現人類在太空的繁衍。
  • 科學家列出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四大外星世界 第一個目標是火星
    據外媒BGR報導,空間科學研究者Gareth Dorrian列出了他認為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四大外星世界。 像火星這樣的行星和木衛二Europa這樣的冰冷衛... 據外媒BGR報導,空間科學研究者Gareth Dorrian列出了他認為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四大外星世界。
  • 科技之光」第十講——立方體衛星:源自大學生的衛星技術與應用
    2016年6月6日,我校信息學院特聘教授、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研究員吳樹範以「立方體衛星:源自大學生的衛星技術與應用」為題,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
  • 立方體衛星將自主清理太空垃圾
    科技日報北京4月28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美國太空網近日消息,一種小型太空飛行器將可在人類與太空垃圾的鬥爭中發揮巨大作用——美國工程師團隊目前正在研發名為OSCaR的立方體衛星,其能以低廉的成本搜尋和收集軌道上最危險的碎片,而且幾乎不需要地面人員的指導。
  • 《火星異種》:太瘋狂!蟑螂被送往火星,進化後竟然超越人類
    電影《火星異種》所講述的故事太瘋狂,蟑螂被送往火星,進化後竟然超越人類。由漫畫《火星異種》改編的電影在豆瓣只有5.0的評分,但這並不代表它所講述的故事不夠精彩。在電影《火星異種》中,導演為我們還原了漫畫中那個末世背景下的科幻世界,對於未來想像力也是十分的豐富,其中蟑螂的變種未嘗不是一種可能性,令人大開眼界。
  • 火星1號探測器:人類發射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開啟人類火星探測
    1962年11月1日,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中,迎來了一個特殊的太空飛行器,這是繼月球之後,又一顆星球成為了世界航天探索的話題,這一天,前蘇聯成功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從此開啟了人類探索火星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