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駛向」宇宙:利用分身計劃,將千萬人類DNA送往火星

2020-11-30 騰訊網

騰訊新聞《財約你》作者 | 聞曦 張若璇

在馮侖的想像中,如果有一天他在火星和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相遇,他會直截了當地告訴馬斯克:你的火星移民計劃套路不對,還得用我的「分身計劃」。

「上天」是60歲的馮侖近期的「狂想」。他的腦洞不僅僅停留在發射衛星火箭,探索外太空星球上。他想把人類基因送到太空中,在無限未來的某一天,實現人類在太空的繁衍。

這個想法跟今年春節檔大熱電影《流浪地球》裡面的情節有點類似:在地球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人工智慧機器莫斯為了人類文明之延續,準備啟動火種計劃。領航員空間站冷藏了三十萬人類受精卵和一億顆基礎農作物的種子,儲存著全球已知的動植物DNA圖譜,並設有全部人類文明的數字資料庫,以確保在新移民星球重建完整的人類文明。

很長一段時間裡,馮侖身上的標籤是萬通六君子,地產圈最熱衷跨界的大佬:他寫書、辦慈善基金、各處發表演講,語言犀利直指要疾。

如今,60歲的馮侖開始思考的話題更為宏大。最近,他希望寫一部反映中國商業史的小說。這本小說將會以《美國往事》《教父》式的敘事風格,來展現我們今天的商業社會是如何從曾經「殺人,放火,死人的野蠻狀態」,一步步變得有秩序、有規則、「行到寬處」。

另一方面,馮侖還打起了浩瀚宇宙的主意。他的宇宙計劃分幾步走,第一步,向太空發射衛星,進行媒體業務嘗試;第二步,他發起名為「DSPACE」的分身計劃,最終打造適合火星環境的「火星人」,保證人類文明的延續。

「做太空探索會有虛無或者無力感的時候嗎?」《財約你》問道。

「沒有,因為我們是商人,我們每一步的執行都有非常縝密的一套辦法。」馮侖平靜地說道。

地產教父們燈火下樓臺

90年代初,燥熱的海南島吸引無數想要淘金房地產的年輕人。馮侖,王功權,潘石屹組成的「萬通六君子」正是「劇中人」。

這六位年輕人曾經趿拉著拖鞋,穿著大褲衩漫步在海南海邊,看著身後的樓群,無限感慨:如果其中哪個樓跟我們有關係就好了。

30年後,北京最繁華的CBA,有一半的樓是這六個人蓋的。

馮侖前半生的創業經歷,以及最後的「六人分家,各霸一方」,都被他寫進了那本著名的《野蠻生長》。

以萬通為起點,馮侖前半生的履歷足夠耀眼:參與創建了中國民生銀行,策劃了對陝西省證券公司、武漢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等企業的收購及重組、在國內首倡房地產的「美國模式」、發起「新住宅運動」,推出「新新家園」品牌,打造「立體城市」……

卸下萬通掌舵人的身份之後,馮侖馬不停蹄地繼續著自己的創業之旅。他對傳媒行業興趣盎然,與女兒馮碧漪一起創辦自媒體。他旗下的公司涉獵廣泛,涉及信息科技、資管、基金、公關、文化傳媒等諸多領域。

馮侖地產圈的老友,都在自己的下半場中尋找新的生活方式。在「萬寶之爭」偃旗息鼓之際完成交班的王石,不遠萬裡去以色列留學,並且計劃未來在戈壁灘種植莊稼。自詡處於「半退休」狀態的潘石屹,開攝影展,為名利場的男男女女,商海浮沉的企業家們留下影像。

燈火下樓臺,中國第一代地產大佬們都在轉換自己的生活軌道。

曾經有人問馮侖,怎麼看待80後、90後的崛起。

馮侖用了吳曉波的《激蕩三十年》來作答:再牛的時代,再牛的人,他們的故事也不可能從第一頁寫到最後一頁。我們這些當年在海南做房地產的人,也只寫了寥寥幾頁,所以,你要知道自己的這一頁是要被翻過去的。

在馮侖看來,中國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7平米,接近日本。未來人口增長是倒金字塔模式,意味著房子是多出來的,「我們今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內,住宅基本功能是保障功能,福利性功能,不再是投資功能」。

馮侖的結論是:在改革開放中的前20年,住宅是一個絕對的一線明星,現在已經變成三四線明星;網際網路、晶片、生物醫藥是一線明星。

馮侖同樣在切換生活的軌道。

馮侖的「太空進行曲」

在房地產界紮根了近30年的馮侖,時刻有著仰望星空的衝動。2016年,馮侖去NASA做了為期一周的參觀,讓他的衝動轉換為實際行動。

他向《財約你》回憶,基地牆上的一句話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們之所以要做這件事情,因為我們不知道能得到什麼;我們不知道能得到什麼,意味著我們沒有功利目的,我們就是為了做。

在航天公園,每天都有十幾個航天員在裡面溜達散步,他們身上的衣服符號標記著自己出過多少次航天任務。這些在太空和地球之間穿梭的航天員,會耐心地跟小朋友解答「在上面拉粑粑怎麼辦」的問題。

這讓馮侖意識到,看起來高大上的航天科技其實應該離大眾更近一些,商業也可以幫助這些技術更加普及。

他在隨後的文章中寫到:「NASA之行後,我一直在想,中國是不是也能出現一個像馬斯克那樣的民間創業者。這個勇敢者會獻上所有的熱情、創造性,甚至是生命,代表人類向宇宙和外太空進發,將人類文明推得更遠。」

正是這一次經歷讓他開始把目光轉向太空。從NASA回來後,他很快投資了胡振宇的翎客航天,然後又通過翎客航天接觸到衛星初創公司零重力實驗室。

在2017年2月的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馮侖第一次透露了發衛星的想法,他說:「我感覺現在是『功未成,名虛就』,浪得虛名,因為還想折騰。只是說我們第一個小目標實現了,養活自己。其實想要做的事兒還挺多的,但最主要的是想脫離地球。」

2018年2月,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馮侖終於親眼見證了自己的私人衛星「風馬牛1號」被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送上太空的瞬間。

這顆只有鞋盒大小的衛星耗費100萬美元,馮侖希望用它開創一種新的媒體傳播形式,能讓普通人有機會直接體驗從衛星傳回的太空影像。最初,他的直播計劃是每分鐘收費1元,但後來因為發射時間和審批周期的緣故,直播計劃沒有實現。

與此同時,馮侖還對太空有了另一個想像和期待——火星移民。

2018年初,馮侖聯合一批企業家和科學家共同組建了MARVELTECH(上海曼為科技有限公司)。同年10月25日,這個宣稱以「創造人類新文明」為使命的科技公司,在太原衛星發射基地成功發射了人類第一個太空基因庫,它載著8枚人體基因和馮侖雄心勃勃的DSPACE基因計劃衝向太空。

馮侖的分身計劃分成三步,第一步是建立太空基因庫,「如果能夠建立一千萬及以上的人類太空基因庫,那我們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往火星運這些基因細胞。而馬斯克要運一百萬人,重量至少5萬噸,一個火箭大體上的載荷是50噸。」

第二步,在火星上建立起包括制氧、發電、造水在內的一套工程,再利用人造子宮、基因編輯等技術,將人類基因改造為適合火星環境的」火星人「。

第三步,設計火星人的交往制度,建立新的火星文明。

放眼國際,馮侖並不是第一個提出「火星移民」想法的商界人士,比他更早和更快付諸實踐的是SpaceX(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和特斯拉的CEO馬斯克。

2002年,馬斯克創建了一家私營航空航天公司SpaceX,在經歷過最初的挫折和失敗之後,SpaceX現已成為美國最大的私人航空航天公司。2012年,在英國倫敦皇家航空學會演講上,馬斯克宣布了他籌備已久的火星殖民計劃。與馮侖的太空基因「分身計劃」不同的是,馬斯克採用的是所謂「真身計劃」。在未來15年到20年,美國SpaceX公司計劃將8萬名地球人送往火星殖民,他們將在火星上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並在火星上休養生息,繁衍後代。

馮侖的「分身計劃」比馬斯克的設想更大膽,更驚世駭俗,仿佛科幻小說中的片段。裡面設計的「火星人」概念甚至會引發關於基因倫理的新一波大討論。

這個大膽的想法一度給馮侖的父女關係帶來裂痕。女兒馮碧漪不理解為什麼父親如此熱衷於太空移民計劃,她甚至隱隱約約擔心父親有一天會拋下一切,不管不顧地奔向浩瀚宇宙。

「(探索太空)可能對周圍的人來說是不理解的。甚至對你的親人來說是傷痛。但是最後會轉化為理解,人類在探索未知的地方時,總是要付出代價的。」顯然,馮侖對宇宙的念想,短期不可能消失了。

相關焦點

  • 馮侖提出「分身」計劃 將人類DNA送往火星
    馮侖表示,2015年拜訪NASA並參觀太空博物館時感到了強烈震撼,在與航天員的交流中發現太空其實並不遙遠,與太空心理距離的縮小讓他開始關注太空相關的前沿科技進展。2017年,埃隆·馬斯克提出要把一百萬人移民到火星的想法讓馮侖的思考更加聚焦在火星移民上。星際移民不是簡單的讓人類搬家,而是人類文明在其他星球上提升和再創作的過程。
  • 馮侖: 火星移民計劃
    幾年前,馬斯克提出「火星移民計劃」,面向全球徵集志願者,單程票(有去無回),報名費11美金。據說當時全球報了8萬人,中國就有1萬,但在2015就被爆出是騙局,後來這事兒就不了了之了。前幾天看一個訪談,馮侖談到了他的火星移民計劃,相比馬斯克的「真身」(本尊肉體)移民,他的「分身」(本尊DNA)移民,似乎更靠譜一些。這個計劃分為三步。第一步,建立太空基因庫。將人類DNA凍乾粉膠囊載入火星,一次可以運輸幾萬個,這比真人肉身運輸要方便的多,而且數量也大。
  • 昔日地產大佬有了新營生 60歲的馮侖要把「人」送上火星
    作為馮氏衛星計劃的第一次「探路」,風馬牛一號裝備了4K全景攝像頭,可以呈現360度太空高清照片。馮侖想用它來實現衛星和手機互動娛樂的結合,利用它搭建一種新的媒體傳輸形式,從衛星直接傳回圖像和聲音,和給任何想要體驗宇宙視角的普通人。他原本還想利用這顆衛星嘗試宇宙直播,但最後因為直播的審批手續太複雜而放棄。
  • 星際移民新嘗試:讓自己的「分身」定居火星,你願意嗎?
    未來某天,如果你的「分身」可以定居火星,你會願意為了延續地球文明而嘗試嗎?7月24日,一家初創科技公司——曼為科技(MARVEL TECH)對外發布「DSPACE」計劃。DSPACE英文解釋為DNA in space。
  • 敢PK馬斯克火星移民,地產大佬還是段子手,能折騰也要能扛事
    中國人也有PK馬斯克火星移民的計劃,馬斯克用的是「真身計劃」,我們用的是「分身計劃」,而且也是由民營公司實施的。隨著矽谷鋼鐵俠馬斯克2017年所提出的雄心勃勃的火星移民計劃,世界各全國宇航機構都打開了火星暢想。而中國國家的火星探測器按計劃也將在2021年登陸,這讓國人興奮不已。
  • 讓星際移民不再止於幻想 DSPACE太空基因計劃在滬啟動
    2017年,埃隆馬斯克提出要把一百萬人移民到火星的想法,讓馮侖的思考更加聚焦在火星移民上。 事實上,星際移民不是簡單的讓人類搬家,而是人類文明在其他星球上提升和再創作的過程。由此也引發一系列問題的思考:第一,人類移民火星,怎麼去?第二,如果很多人都想去,那誰去?真身去還是分身去?第三,假如移民去了火星,我們會變成什麼樣?還是地球上人的樣子和形態嗎?第四,去了火星幹什麼?
  • 2026年首批乘客送往火星,人類距離火星移民還需要多長時間
    摘要:《「火星一號」項目計劃於2026年實現載人登陸火星》中透漏,荷蘭「火星一號」項目篩選出24名未來火星定居者。」火星一號」項目計劃2020年實行無人探測、 2024年從地球運送物資到火星、2026年分批次運送太空人到火星。
  • 人類本世紀殖民火星?馬斯克信心滿滿,計劃建立百萬人口火星城市
    殖民火星,聽上去極具科幻色彩。但是在2020年代的今天,它已經不再那麼遙遠。按照NASA的計劃,2022年重返月球的計劃就將實施,這將是人類再次向宇宙吹響的號角。而且按照SpaceX的計劃,在2022年的火星發射窗口期,他們將會對火星進行載人實驗,先發射一個機器人抵達火星。如果進展順利,最早在2024年,人類的第一個載人飛船就將朝著火星飛奔而去。
  • 《火星異種》:太瘋狂!蟑螂被送往火星,進化後竟然超越人類
    電影《火星異種》所講述的故事太瘋狂,蟑螂被送往火星,進化後竟然超越人類。由漫畫《火星異種》改編的電影在豆瓣只有5.0的評分,但這並不代表它所講述的故事不夠精彩。電影講述了人類為了移居到火星上,把生命力頑強的苔蘚和小強送往火星,經過500年之久,苔蘚遍布了火星,小強的進化程度卻超越了人類,被送往火星的「開拓者」們為了回到地球,不得不與之進行決戰。
  • 馬斯克詳解火星殖民計劃:2020年開始測試 計劃100萬人
    運輸成本:由當前的100億美元降到20萬美元如果依靠現有的技術將人類送往火星,單個人的花費就將超過100億美元,而這對大規模的火星殖民而言,很不現實。為此,馬斯克通過火箭和飛船的重複使用等方式,將人均前往火星的成本降低到20萬美元,馬斯克在他發表在《新太空》上的文章中,提出了降低成本的四個方面,首先是「星際運輸系統」得到充分的利用,任何的浪費都將導致前往火星的運輸成本大幅增加;其次是飛船能夠在軌道上加注燃料,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利用火箭的推力運輸更多的人員和物資,而又能通過在軌加注燃料使飛船順利飛往火星;第三是要能在火星上生產燃料
  • 科學家警告:殖民火星,遠非將人類送到火星那麼簡單
    馬斯克是人類殖民火星計劃的狂熱追求者,按照這位矽谷大俠的計劃,最遲在2035年代,人類的足跡將能夠踏上火星的土壤,並且在未來50年以內,將100萬人送往火星,在火星建立一個人類永久居住地。目前看來,即使是將幾名太空人送往火星,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是運輸工具,而這個看起來簡單的問題迄今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 詹姆斯·弗蘭科加盟X戰警電影宇宙 將飾演分身人
    詹姆斯·弗蘭科加盟X戰警電影宇宙 將飾演分身人 時間:2017.11.1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結冰 分享到:
  • 三大火星探測器奔向火星:路程已過半將尋找外星生命
    NASA的任務是最為龐大,派遣下一代漫遊車,將跟隨「好奇號」的腳步,揭示更多我們的鄰居世界。 「希望號」(Hope Mars)火星任務是首個被送往另一個星球的阿拉伯衛星,它將跟蹤整個天氣周期,從而傳回火星的天氣信息。「天問一號」是中國首個完整的火星任務,包括用自己研發的火箭發射,也將是繼美國之後又一個登陸火星的國家。
  • 30年內100萬人上火星?火星移民計劃可行嗎?
    所以說人類要想登 陸到這些星球上去,可能唯一的辦法也只有繼續等待,發展出更加先進的科學技術,建造一些宇宙飛船等等千萬這些星球之上,具體多久能夠成功上去就不得而知了。 上面我們也說了條件如今是不滿足的,但是如今「火星移民」的計劃還是在實施,在2020年,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創始人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2050年前(也就是30年內)將100萬人送往火星」計劃的詳細信息。
  • 馬斯克正式公布火星登陸計劃 將在2024年送人上火星
    人類的下一站真的是火星嗎?對於科學狂人埃隆·馬斯克來說是這樣的,這一點從他近日公布的火星登陸計劃就能夠看出來。近日,馬斯克透露了其殖民火星的時間表,引發了全球網友的關注。SpaceX計劃在2024年將人類送往火星,並在2050年之前建立一個可以自我維護的人類殖民城市。
  • 馬斯克「殖民火星計劃」細節曝光 2025年人類踏足火星
    馬斯克對美國宇航局(NASA)沒有採取更多措施以將人類送上這顆紅色星球感到沮喪,他還擔心攸關人類生存的後備計劃沒有被制定出來,因為地球很可能變成一個不再適宜居住的蠻荒之地。人類將需要這些物質來建造能夠發電、集水、封存火星稀薄空氣的設施,並將這些原始資源轉化為甲烷燃料和氧氣,然後利用它們返回地球。今年8月,SpaceX火星開發首席工程師保羅·伍斯特(Paul Wooster)給出了更多細節。
  • 大力開發核能源加快駛向宇宙更深處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網站11月15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國能源部計劃在月球和火星建造核電站,以支持其長期探索計劃。那麼,NASA在月球建核電站這事兒靠譜嗎?面臨哪些難題呢?
  • 火星計劃進行中!馬斯克:SpaceX將6年內送人類上火星,也許只需4年
    【南方+12月2日訊】據俄羅斯媒體報導,當地時間12月1日,美國民營航天製造商和太空運輸公司SpaceX執行長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柏林舉行的阿克塞爾·施普林格獎頒獎典禮上表示,他對6年內將人送上火星「非常有信心」,幸運的話只需要4年。
  • 人類計劃使用「紅杉森林」建立火星殖民點,600年內火星地球化
    「紅杉森林」的乳白色圓頂結構將掩蓋一系列地下隧道,這些隧道會將每個圓頂結構連接在一起,並保護居民免遭隕石撞擊、太空輻射和溫度的極端變化。第一期殖民點建立後,人類都將考慮使用火星表面存在的大量資源,比如:「水冰、二氧化碳和乾冰,它們可以作為飲用水、氧化劑和燃料,這並不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使用這些資源進行後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