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新聞《財約你》作者 | 聞曦 張若璇
在馮侖的想像中,如果有一天他在火星和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相遇,他會直截了當地告訴馬斯克:你的火星移民計劃套路不對,還得用我的「分身計劃」。
「上天」是60歲的馮侖近期的「狂想」。他的腦洞不僅僅停留在發射衛星火箭,探索外太空星球上。他想把人類基因送到太空中,在無限未來的某一天,實現人類在太空的繁衍。
這個想法跟今年春節檔大熱電影《流浪地球》裡面的情節有點類似:在地球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人工智慧機器莫斯為了人類文明之延續,準備啟動火種計劃。領航員空間站冷藏了三十萬人類受精卵和一億顆基礎農作物的種子,儲存著全球已知的動植物DNA圖譜,並設有全部人類文明的數字資料庫,以確保在新移民星球重建完整的人類文明。
很長一段時間裡,馮侖身上的標籤是萬通六君子,地產圈最熱衷跨界的大佬:他寫書、辦慈善基金、各處發表演講,語言犀利直指要疾。
如今,60歲的馮侖開始思考的話題更為宏大。最近,他希望寫一部反映中國商業史的小說。這本小說將會以《美國往事》《教父》式的敘事風格,來展現我們今天的商業社會是如何從曾經「殺人,放火,死人的野蠻狀態」,一步步變得有秩序、有規則、「行到寬處」。
另一方面,馮侖還打起了浩瀚宇宙的主意。他的宇宙計劃分幾步走,第一步,向太空發射衛星,進行媒體業務嘗試;第二步,他發起名為「DSPACE」的分身計劃,最終打造適合火星環境的「火星人」,保證人類文明的延續。
「做太空探索會有虛無或者無力感的時候嗎?」《財約你》問道。
「沒有,因為我們是商人,我們每一步的執行都有非常縝密的一套辦法。」馮侖平靜地說道。
地產教父們燈火下樓臺
90年代初,燥熱的海南島吸引無數想要淘金房地產的年輕人。馮侖,王功權,潘石屹組成的「萬通六君子」正是「劇中人」。
這六位年輕人曾經趿拉著拖鞋,穿著大褲衩漫步在海南海邊,看著身後的樓群,無限感慨:如果其中哪個樓跟我們有關係就好了。
30年後,北京最繁華的CBA,有一半的樓是這六個人蓋的。
馮侖前半生的創業經歷,以及最後的「六人分家,各霸一方」,都被他寫進了那本著名的《野蠻生長》。
以萬通為起點,馮侖前半生的履歷足夠耀眼:參與創建了中國民生銀行,策劃了對陝西省證券公司、武漢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等企業的收購及重組、在國內首倡房地產的「美國模式」、發起「新住宅運動」,推出「新新家園」品牌,打造「立體城市」……
卸下萬通掌舵人的身份之後,馮侖馬不停蹄地繼續著自己的創業之旅。他對傳媒行業興趣盎然,與女兒馮碧漪一起創辦自媒體。他旗下的公司涉獵廣泛,涉及信息科技、資管、基金、公關、文化傳媒等諸多領域。
馮侖地產圈的老友,都在自己的下半場中尋找新的生活方式。在「萬寶之爭」偃旗息鼓之際完成交班的王石,不遠萬裡去以色列留學,並且計劃未來在戈壁灘種植莊稼。自詡處於「半退休」狀態的潘石屹,開攝影展,為名利場的男男女女,商海浮沉的企業家們留下影像。
燈火下樓臺,中國第一代地產大佬們都在轉換自己的生活軌道。
曾經有人問馮侖,怎麼看待80後、90後的崛起。
馮侖用了吳曉波的《激蕩三十年》來作答:再牛的時代,再牛的人,他們的故事也不可能從第一頁寫到最後一頁。我們這些當年在海南做房地產的人,也只寫了寥寥幾頁,所以,你要知道自己的這一頁是要被翻過去的。
在馮侖看來,中國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7平米,接近日本。未來人口增長是倒金字塔模式,意味著房子是多出來的,「我們今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內,住宅基本功能是保障功能,福利性功能,不再是投資功能」。
馮侖的結論是:在改革開放中的前20年,住宅是一個絕對的一線明星,現在已經變成三四線明星;網際網路、晶片、生物醫藥是一線明星。
馮侖同樣在切換生活的軌道。
馮侖的「太空進行曲」
在房地產界紮根了近30年的馮侖,時刻有著仰望星空的衝動。2016年,馮侖去NASA做了為期一周的參觀,讓他的衝動轉換為實際行動。
他向《財約你》回憶,基地牆上的一句話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們之所以要做這件事情,因為我們不知道能得到什麼;我們不知道能得到什麼,意味著我們沒有功利目的,我們就是為了做。
在航天公園,每天都有十幾個航天員在裡面溜達散步,他們身上的衣服符號標記著自己出過多少次航天任務。這些在太空和地球之間穿梭的航天員,會耐心地跟小朋友解答「在上面拉粑粑怎麼辦」的問題。
這讓馮侖意識到,看起來高大上的航天科技其實應該離大眾更近一些,商業也可以幫助這些技術更加普及。
他在隨後的文章中寫到:「NASA之行後,我一直在想,中國是不是也能出現一個像馬斯克那樣的民間創業者。這個勇敢者會獻上所有的熱情、創造性,甚至是生命,代表人類向宇宙和外太空進發,將人類文明推得更遠。」
正是這一次經歷讓他開始把目光轉向太空。從NASA回來後,他很快投資了胡振宇的翎客航天,然後又通過翎客航天接觸到衛星初創公司零重力實驗室。
在2017年2月的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馮侖第一次透露了發衛星的想法,他說:「我感覺現在是『功未成,名虛就』,浪得虛名,因為還想折騰。只是說我們第一個小目標實現了,養活自己。其實想要做的事兒還挺多的,但最主要的是想脫離地球。」
2018年2月,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馮侖終於親眼見證了自己的私人衛星「風馬牛1號」被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送上太空的瞬間。
這顆只有鞋盒大小的衛星耗費100萬美元,馮侖希望用它開創一種新的媒體傳播形式,能讓普通人有機會直接體驗從衛星傳回的太空影像。最初,他的直播計劃是每分鐘收費1元,但後來因為發射時間和審批周期的緣故,直播計劃沒有實現。
與此同時,馮侖還對太空有了另一個想像和期待——火星移民。
2018年初,馮侖聯合一批企業家和科學家共同組建了MARVELTECH(上海曼為科技有限公司)。同年10月25日,這個宣稱以「創造人類新文明」為使命的科技公司,在太原衛星發射基地成功發射了人類第一個太空基因庫,它載著8枚人體基因和馮侖雄心勃勃的DSPACE基因計劃衝向太空。
馮侖的分身計劃分成三步,第一步是建立太空基因庫,「如果能夠建立一千萬及以上的人類太空基因庫,那我們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往火星運這些基因細胞。而馬斯克要運一百萬人,重量至少5萬噸,一個火箭大體上的載荷是50噸。」
第二步,在火星上建立起包括制氧、發電、造水在內的一套工程,再利用人造子宮、基因編輯等技術,將人類基因改造為適合火星環境的」火星人「。
第三步,設計火星人的交往制度,建立新的火星文明。
放眼國際,馮侖並不是第一個提出「火星移民」想法的商界人士,比他更早和更快付諸實踐的是SpaceX(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和特斯拉的CEO馬斯克。
2002年,馬斯克創建了一家私營航空航天公司SpaceX,在經歷過最初的挫折和失敗之後,SpaceX現已成為美國最大的私人航空航天公司。2012年,在英國倫敦皇家航空學會演講上,馬斯克宣布了他籌備已久的火星殖民計劃。與馮侖的太空基因「分身計劃」不同的是,馬斯克採用的是所謂「真身計劃」。在未來15年到20年,美國SpaceX公司計劃將8萬名地球人送往火星殖民,他們將在火星上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並在火星上休養生息,繁衍後代。
馮侖的「分身計劃」比馬斯克的設想更大膽,更驚世駭俗,仿佛科幻小說中的片段。裡面設計的「火星人」概念甚至會引發關於基因倫理的新一波大討論。
這個大膽的想法一度給馮侖的父女關係帶來裂痕。女兒馮碧漪不理解為什麼父親如此熱衷於太空移民計劃,她甚至隱隱約約擔心父親有一天會拋下一切,不管不顧地奔向浩瀚宇宙。
「(探索太空)可能對周圍的人來說是不理解的。甚至對你的親人來說是傷痛。但是最後會轉化為理解,人類在探索未知的地方時,總是要付出代價的。」顯然,馮侖對宇宙的念想,短期不可能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