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地產大佬有了新營生 60歲的馮侖要把「人」送上火星

2020-12-04 21世紀商業評論

文/ 陶力 易佳穎 編輯/ 張偉賢

2015年,馮侖在湖畔大學面試孫宇晨時,曾經問他,「如果未來創業成功,你想做什麼?」

彼時,孫宇晨回答:「我之所以創業,就是因為認識到,企業家是維持這個國家乃至社會轉動的根本力量,不僅在為消費者創造價值,繳納稅收、促進就業,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商業文明。在創業成功之外,我希望能推動商業文明發展、推動企業家精神的培育。」

如今看來,孫宇晨的抱負已經成為笑談。

而馮侖倒是開啟了另一段另類的創業,創辦了曼為科技,提供將基因送至火星保存的服務。今年剛過60歲生日的他,剝離萬通董事的身份後,在「脫離地球」的路上,已經越走越遠。

但是,這離他提出的「移民火星」的設想,無論從資金、技術、可行性上來看,在現階段仍然遙不可及。這個項目聽起來,更像是馮小剛的電影《甲方乙方》,姚遠、錢康他們那些「好夢一日遊」服務,終究也只是一場夢。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教授莊逢源對21Tech解釋稱,在火星上搭建局部的適合人類生存的空間,目前的技術手段是可以實現的。

只是,放眼全球,也沒有人能給出移民火星的時間表。當然,即使有這一天,誰有去的資格?

在火星複製人類?

馮侖的女兒馮碧漪在給父親六十歲的賀文中寫道,「我害怕在未來的某一天,我的父親會去到一個很大、很遠的地方,去實現他那在外人看來極端,在自己看來浪漫的太空夢。我害怕他離開地球,離開他的家人,離開我。」

馮侖告訴21Tech,他的太空夢始於2015年,他去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參加了一系列與航空科技有關的活動和訓練,見識了由350萬個零件構成的太空梭,以及曾進入太空的太空人。自此,馮侖就動了商業航天的心思。

2017年2月10日的亞布力論壇上,馮侖第一次透露了自己要發射衛星的想法,一周後,他在自己的微信公號上推送了一篇文章中稱,「馮叔也準備在今年下半年發射一顆「風馬牛一號」衛星,作為自己脫離地球的第一步。」

一年後的2月2日15點51分,中國首顆私人衛星發射成功,其名字為「風馬牛一號」,這顆衛星長度僅有30釐米,重量也不到4千克,相當於一個鞋盒的大小。

在這顆衛星裡,馮侖放進去了不少有意思的東西:一個是自己公司創作,並請羽泉演唱的《大風歌》,請臺灣作曲家作曲後演唱版的《千字文》,還有他徵集的一千個關於未來的想像。地面可以通過衛星接收設備和手機,聽到這些來自太空的聲音。為了這個夢得以實現,馮侖支付了大概100萬美金的費用。

作為馮氏衛星計劃的第一次「探路」,風馬牛一號裝備了4K全景攝像頭,可以呈現360度太空高清照片。馮侖想用它來實現衛星和手機互動娛樂的結合,利用它搭建一種新的媒體傳輸形式,從衛星直接傳回圖像和聲音,和給任何想要體驗宇宙視角的普通人。

他原本還想利用這顆衛星嘗試宇宙直播,但最後因為直播的審批手續太複雜而放棄。這是一次昂貴而沒有商業回報的私人衛星發射。

也是2018年年初,馮侖聯合東渡國際集團董事長李海林以及國內外頂尖航天科學家和基因科學家們,共同發起組建了MARVELTECH(上海曼為科技有限公司)。

據介紹,這是一家專注於生命科學研究和太空技術探索的公司,宣稱以「創造人類新文明」為使命,通過建立、長期管理和運營百萬人級別的太空基因庫,在未來科技和其它相關條件成熟的時候,將基因運送至火星或者類地行星,通過基因技術創造出新的人類文明。

同年的10月25日,這家公司在太原衛星發射基地成功發射了人類第一個太空基因庫,裡面帶了8個人體基因,在950公裡的軌道上,可以存放975年。馮侖的設想是,未來,通過這些基因的再造,或許可以複製出人類。

火星上能生存嗎?

星際移民不是簡單的讓人類搬家,而是人類文明在其他星球上提升和再創作的過程。

那麼,問題來了:

第一、 人類移民火星,怎麼去?

第二,如果很多人都想去,那誰去?真身去還是分身去?

第三,假如移民去了火星,我們會變成什麼樣?還是地球上人的樣子和形態嗎?

第四,去了火星幹什麼?要建立怎樣的文明?

曼為推出的DSPACE太空基因計劃,正是在這一系列問題的反覆琢磨中,被醞釀出來的。

那為何會想到這樣的方式移民火星呢?

「DSPACE的每一顆裝有DNA凍乾粉的太空膠囊,只有幾克重量,按現有的火箭承載能力來計算,一次運輸就可搭載幾萬個這樣的膠囊。DNA代表了生命的種子,而它的運輸比直接運輸上百萬噸「肉體」要容易得多。」馮侖提出了他的想法。

此前,第一批八名志願者的DNA凍乾粉已經進入太空。馮侖對21Tech透露,主要是公司的創始人和員工,由於時間太短,現在還沒有太多的研究信息可以透露。

今年年底,第二批志願者的DNA凍乾粉將會進入太空,並開展宇宙輻射和微重力的相關生物研究。「因為這個佔的空間很小,成本也不會很高。主要是保存費用,大概幾萬塊錢吧。至於若干年後,如果火星上有了基地、水、空氣等基本條件後,你真想過去,那時候費用就具體再看。」

不過,這個項目與馮侖此前從事的房地產行業相比,顯然不是一筆賺快錢的生意。如何持續投入資金與人力?

「我們一直在做一些傳統房地產以外的另類投資,希望是顛覆性的、有想像力的,有使命感的投資。它不會影響正常的公司運營,以後還會有資本一起來探索。多數人可能都沒有想到,我們人類會在短短幾十年裡對火星這麼了解,我們堅定的相信,我們選擇這個路徑是解決星際移民、創造新文明的可行方法。」

當然,到目前為止,星際移民仍然是個傳說而已。外太空環境對人類來說,並不適合居留,且對生命存在著威脅。因此,想要移民火星,從可行性上來說,首先就必須建立生命保障系統,而飛行環境條件中的負面影響還無法避免。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教授莊逢源對21Tech說:「真要把火星改造成地球這樣,到現在為止坦率講,還拿不出好的辦法,這是事實。因為火星的氣壓只有地球的約1%。假如要把全火星範圍改造成地球這樣,目前做不到。但是,可以在火星上搭一個大的帳篷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加壓,在火星局部建立一個可以生存的環境,這個應該可以做到。」

此外,火星上面的輻射環境,並不是很嚴重。「不像木星,人是肯定不能去木星的。火星上面的輻射環境和空間環境相差不大,太陽光斑的時候多一點,可以採取特殊的屏蔽裝置。因此,在局部環境當中,火星提供可生存的條件,接納幾十人、幾百人,甚至上千人,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

騙局還是夢想?

另一個擁有太空情節,並付諸實踐的著名商界人士是SpaceX(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和特斯拉的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相比馮侖,他的太空圓夢之旅起步更早,也走得更遠,馬斯克曾稱「我寧願死在火星上,只要不是摔死在上面。」

2002年,馬斯克創建了一家私營航空航天公司SpaceX,他個人出資1億美元,共籌3.2億美元投入公司。在公司成立後15個月的2003年11月,就完成了第一支火箭的試射。首支定名為「獵鷹1號」的火箭,經歷了三次發射,三次失敗,馬斯克曾經淪為業內的「笑柄」。當然,平庸的人們總是看不到天才的遠方。

2006年,SpaceX拿下了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商用太空軌道運輸服務合同,用於將物資送往國際空間站,以及未來可能的用「龍」號(Dragon)飛船,讓NASA的太空人得以往返於ISS國際空間站。SpaceX先後研究出了獵鷹9號系列火箭以及龍系列飛船,並著重開發可回收的一級火箭,這只是馬斯克火星移民計劃的第一步。

2017 年,SpaceX 成功完成了18 次發射任務。2018年2月SpaceX將獵鷹重型火箭發射升空,而且還綁著一輛馬斯克的私人跑車——特斯拉Roadster。

馬斯克的目的地是火星,它距離地球至少5500萬公裡,人類到達那裡需耗時至少7個月。既然存在可能,便有人瞄準了這項生意。荷蘭一家名為「火星一號」的公司率先推出一項「有去無回」的火星移民計劃,打算在2023年把首批移民送往火星。

但是,這項計劃很快便落空。2015年2月,「火星一號」被曝是騙局,存在有去無回的可能性,亦觸及一些倫理問題。然而,「火星一號」計劃自在全球發起報名以來,有上百個國家的8萬多名志願者申請,僅中國的申請人就有1萬多名。總報名費已超100萬美元。很多報名者對移民火星計劃的難以實現,表示了失望。一些人希望取回11美元的報名費,都遭到拒絕。

今年7月,馬斯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SpaceX將成為幫助他實現定居火星的願景的關鍵,雖然SpaceX的年度發射收入估計約為20億美元,但未來幾年的收入將達到30億美元。此外,他還表示,Starlink可以帶來「每年300億美元以上的收入」。

據報導,SpaceX的估值已升至333億美元,已超過他的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市值。

不過,更令科技迷振奮的事,馬斯克甚至曾經提出過一個把100萬人移民到火星的計劃。對於這一設想,馮侖也認真考慮過,並提出了自己的解決的方案,甚至表示,未來會租用馬斯克的火箭。「他的火箭價格便宜。」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相關焦點

  • 馮侖「駛向」宇宙:利用分身計劃,將千萬人類DNA送往火星
    騰訊新聞《財約你》作者 | 聞曦 張若璇在馮侖的想像中,如果有一天他在火星和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相遇,他會直截了當地告訴馬斯克:你的火星移民計劃套路不對,還得用我的「分身計劃」。「上天」是60歲的馮侖近期的「狂想」。他的腦洞不僅僅停留在發射衛星火箭,探索外太空星球上。他想把人類基因送到太空中,在無限未來的某一天,實現人類在太空的繁衍。
  • 敢PK馬斯克火星移民,地產大佬還是段子手,能折騰也要能扛事
    其實,不為大眾所知的是,中國民間也有自己的火星移民計劃,這就是曼為科技公司的「D Space」。與馬斯克的將人類直接運往火星的硬核方案不同,曼為公司用的是「分身計劃」:將人類DNA製成凍乾粉,裝入膠囊送入火星軌道。這個新奇的主意來自曼為公司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一位極其低調而又頗具傳奇的商界大佬~馮侖。
  • 馮侖提出「分身」計劃 將人類DNA送往火星
    IT時報記者 孫妍中美俄都想在2020年登陸火星,各個國家都想建立「諾亞方舟」保存基因,當火星探索和基因技術熱火朝天之際,一家公司產生了一個新想法:將人類的DNA送上火星。7月24日,曼為科技在上海舉行了「DSPACE發布會」,宣布其火星移民計劃,並同步上線了旗下 「火星社會」平臺。曼為科技的兩位創始人是馮侖和李海林,兩位地產界大佬為什麼想到做一家專注生命科學和太空探索的公司呢?
  • 馮侖: 火星移民計劃
    幾年前,馬斯克提出「火星移民計劃」,面向全球徵集志願者,單程票(有去無回),報名費11美金。據說當時全球報了8萬人,中國就有1萬,但在2015就被爆出是騙局,後來這事兒就不了了之了。前幾天看一個訪談,馮侖談到了他的火星移民計劃,相比馬斯克的「真身」(本尊肉體)移民,他的「分身」(本尊DNA)移民,似乎更靠譜一些。這個計劃分為三步。第一步,建立太空基因庫。將人類DNA凍乾粉膠囊載入火星,一次可以運輸幾萬個,這比真人肉身運輸要方便的多,而且數量也大。
  • 學霸派、再戰派、貧寒派 盤點11位地產大佬的高考往事
    今年高考前夕,房地產思想家馮侖回憶他的高考:「印象中複習階段很長一段時間都很熱,每到晚上,我就把腳放在涼水盆裡,頭上頂個涼毛巾,晚上在那兒複習,母親在旁邊給我趕蚊子。」在大多數人眼裡,高考是改變命運的機會,尤其對於生於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來說,暴風雨後的高考機會更加難能可貴。「80年代,高考,學習是唯一的出路,學習改變了我的命運,教育改變了我的一生。」
  • 馮侖500萬發射私人衛星擬玩直播,世界首富每年砸62億送人上太空!
    據了解,為了發射這一顆私人衛星,馮侖花了500萬。對於這顆私人衛星的用途,除了用在公益和教育上,馮侖還將考慮商業化運營。馮侖表示,或許將嘗試太空直播。馮侖的太空直播夢,或許不會太遙遠。目前,火箭和衛星領域開始向民營資本放開,受到「第一個吃螃蟹」馮侖帶動,2018年中國民用航天或將可能成為繼VR、AI 之後,受資本熱捧的風口。據央視財經報導,中國民用航天起步較晚,目前國內僅約有3、40三四十家從事衛星相關業務的民營企業,而其中真正能製造衛星的企業只有不到10家。這和世界主要國家的民用航天發展相比,顯然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 人前做「孫子」很憋屈?馮侖「孫子心態」告訴你,做「孫子」挺好
    這人就是馮侖。馮侖是誰?他是萬通控股董事長馮侖,連續兩屆獲得「中國房地產十大風雲人物」的殊榮,在胡潤主持的「2003房地產影響力人物50強」的評選中,馮侖位列第四。2011被評為最國際的轉型地產商;2010被評為最具創意的地產理想家;2009年被評為最新潮的地產思想家。這樣一位地產大亨在很多人眼中早就到了隨時當「大爺」,無需再裝「孫子」的境界了。然而事實上,這位很多人眼中的成功者,根據自己的商場經歷、人生閱歷提出了「孫子心態」這一處世方法。
  • 馮侖:真正能成事的人,往往有三個特徵,看似不起眼,實則了不起
    保持謙虛最好的辦法就是認識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們在任何時候都是無知的。先是在社交上,別經常和認知不如你的人交流,多去和認知超過你的人交流,這會讓你產生差距感。但有「貴婦」特徵的人就做不到這點了,他們太愛面子了,只要別人稍稍有了一些拒絕的意向,他們便會立刻退縮,防止被當面拒絕後被人嘲笑。
  • 馮侖:他就是我們要找的人
    在回國後的相當一段時間裡,馮侖一直都在問自己:我們有14億人,但我們的「馬斯克」在哪裡?夢想人人都有,但像馬斯克那樣達到即將達到夢想彼岸的人,馮侖知道可遇而不可求。甚至,在他有生之年都不一定能遇到。馮侖決定見一見這個有夢想的年輕人。06 信任,是夢想的翅膀眾所周知,發展航天科技就是燒錢。要想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除了要有追逐夢想的信念、領頭追夢的人,還要有與之匹配的實力。
  • 王小丫問葷段子手馮侖,最想用什麼闡述觀點,馮侖乾脆:我挑女人
    萬通創始人馮論被譽為「商界思想家」「地產哲學家」,在企業界,以說「野蠻段子」「葷段子」著稱。在一次新書發布會上,王小丫一本正經地問馮侖:這裡有幾個詞,管理、金錢、偉大、女人、政商關係……你最想用挑哪個詞來闡述您的觀點?」 馮侖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挑女人」。
  • 顧客竟願花1萬新臺幣吃碗牛肉麵,馮侖連吃一周,原來秘密在這裡
    馮侖講,這家店店面不大,只有兩張大桌子,共餘都是4人小臺,總共40幾個座位。小店清新淡雅,異常乾淨,牆上掛著各種海報,從中看到小店最輝煌的時候,曾得過臺北牛肉麵大賽第一名。別看店不大,但光顧小店的人,除了馮侖這種純粹愛吃牛肉麵的人,還有很多VIP食客,不僅有富商,還有各種社會名流,甚至還有米其林三星餐廳的大廚。
  • 從吃泡麵到房產大亨,老炮兒馮侖逆襲:一半靠嘴,一半靠「女人」
    對於這張照片的解讀,馮侖表示,市場的疲態,就跟這個美女一樣,客人說有錢,但只看不摸;而壞小子知道年景不好,賺錢不容易,捨不得幾個錢,當然不摸了。熟悉馮侖的人都知道,他嘴上掛的是女人,但心裡想的全是生意。他說,創業就像一個女人的人生,而不是男人的人生。因為女人的思維是正經認真,男人的思維是娛樂快活。
  • 李嘉誠之後,香港最後一個地產大佬也謝幕了
    現在,李兆基宣布退休,也意味著:香港最後一個地產大佬謝幕,香港「創一代」退出歷史舞臺。而李兆基,則是香港60多年發展、財富變遷的一個最好縮影。若從7歲接觸生意開始算,他已有整整84年的工齡。經營一門生意,一定要懂得這門生意的關鍵並掌握核心。耳濡目染,加上天資聰慧,李兆基10來歲就已悟出並實踐的道理。當時七八歲就被父親安排進家中金鋪學習生意的他,發現僱來的鍊金師經常「偷金」,於是建議父親採取措施。但父親非但沒處罰那個師傅,還要他就此打住話題。
  • 判斷一個人是否「成事」,就看他身上這三點特質,十有九準
    每個成功的人都受過高人開悟,而在人的成長中,高人開悟應該是成本最低最關鍵的一步。馮侖就是一位高人,白手起家創立萬通,從3萬塊到身價20億元,他不斷地在地產界開拓和創新,在2003年就榮登胡潤百富地產風雲榜,躋身李嘉誠之前,排名第四位。
  • 如何應對35歲危機?35歲的地產人為啥要慌的一批?
    今天,「如何應對35歲危機」一舉衝上熱搜,35歲的地產人為啥要慌的一批? 地產年輕化的現象越演越烈。很多人在求職時都發現,35成了一條紅線,過了這個年齡,簡歷第一關就已經被刷掉了。
  • 美國太空公司要送人類上火星 專家稱有積極意義
    日前在倫敦的英國皇家航空學的會議上,SpaceX公司CEO穆斯克說,他會首先向火星派遣不超過10名的移民先驅。作為火星探險志願者,都必須接受一個現實,他們將一去不復返。他們不是去旅遊度假,而是去火星充當火星的原始居民,在火星的荒漠上建立火星的移民地。這個移民地最後將會擴充為數萬人的社區,在火星上,這個社會體系將會越變越大,使它能夠自給自足。
  • 昔日被李嘉誠趕走英資財閥,如今李超人赴英國,他卻來上海投千億
    昔日英美財閥在港澳橫行無忌之時,在港華人頗受英美人士瞧不起更別提被從洋行融資做生意。這其中就有數位站在塔尖的華人富商就做到,甚至把許多曾經不可能的變成現實。如今那被趕走的英資洋行重返中國上海投資千億,但戲劇性的是那位攆走英美大佬的華人首富,卻撤資內地孤注一擲押寶英國。
  • 「電子科技大學號」試驗衛星幕後的580億潮汕地產大佬
    ,其幕後也有一位580億身家的潮汕地產大佬在默默支持。與富豪榜地產大佬有很大不同的是,黃楚龍家族名下僅一家2016年在新三板掛牌的「智善生活」,在資本市場著墨不多黃楚龍有二子一女,近年來二個兒子也逐步跨上了舞臺,相信今後星河會運用「家族成員+經理人共治模式」。
  • 馮侖辛德勒悖論:落難時,最後幫你的人,不一定是所謂的「好人」
    關於這個困惑,我在馮侖的《扛住就是本事》一書中找到答案,當一個人身上出現激烈衝突,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兩種道德行為時,就出現了馮侖所說的辛德勒悖論。幾年前馮侖去了一趟波蘭,因為《辛德勒的名單》這部電影廣為流傳,所以他一直有個想法,要去看一下辛德勒的工廠。
  • 重慶地產媒體大佬接二連三住進別墅之後,我發現了這樣的秘密……
    對於改善業態的理解,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答案,大平層、洋房、各類別墅,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但最近發現,身邊不少行業大佬,都接二連三購買了別墅,開始了幸福的「墅居生活」。為何「大佬們」對於別墅,如此偏愛?筆者特別去探究了一番,答案竟然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