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陶力 易佳穎 編輯/ 張偉賢
2015年,馮侖在湖畔大學面試孫宇晨時,曾經問他,「如果未來創業成功,你想做什麼?」
彼時,孫宇晨回答:「我之所以創業,就是因為認識到,企業家是維持這個國家乃至社會轉動的根本力量,不僅在為消費者創造價值,繳納稅收、促進就業,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商業文明。在創業成功之外,我希望能推動商業文明發展、推動企業家精神的培育。」
如今看來,孫宇晨的抱負已經成為笑談。
而馮侖倒是開啟了另一段另類的創業,創辦了曼為科技,提供將基因送至火星保存的服務。今年剛過60歲生日的他,剝離萬通董事的身份後,在「脫離地球」的路上,已經越走越遠。
但是,這離他提出的「移民火星」的設想,無論從資金、技術、可行性上來看,在現階段仍然遙不可及。這個項目聽起來,更像是馮小剛的電影《甲方乙方》,姚遠、錢康他們那些「好夢一日遊」服務,終究也只是一場夢。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教授莊逢源對21Tech解釋稱,在火星上搭建局部的適合人類生存的空間,目前的技術手段是可以實現的。
只是,放眼全球,也沒有人能給出移民火星的時間表。當然,即使有這一天,誰有去的資格?
在火星複製人類?
馮侖的女兒馮碧漪在給父親六十歲的賀文中寫道,「我害怕在未來的某一天,我的父親會去到一個很大、很遠的地方,去實現他那在外人看來極端,在自己看來浪漫的太空夢。我害怕他離開地球,離開他的家人,離開我。」
馮侖告訴21Tech,他的太空夢始於2015年,他去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參加了一系列與航空科技有關的活動和訓練,見識了由350萬個零件構成的太空梭,以及曾進入太空的太空人。自此,馮侖就動了商業航天的心思。
2017年2月10日的亞布力論壇上,馮侖第一次透露了自己要發射衛星的想法,一周後,他在自己的微信公號上推送了一篇文章中稱,「馮叔也準備在今年下半年發射一顆「風馬牛一號」衛星,作為自己脫離地球的第一步。」
一年後的2月2日15點51分,中國首顆私人衛星發射成功,其名字為「風馬牛一號」,這顆衛星長度僅有30釐米,重量也不到4千克,相當於一個鞋盒的大小。
在這顆衛星裡,馮侖放進去了不少有意思的東西:一個是自己公司創作,並請羽泉演唱的《大風歌》,請臺灣作曲家作曲後演唱版的《千字文》,還有他徵集的一千個關於未來的想像。地面可以通過衛星接收設備和手機,聽到這些來自太空的聲音。為了這個夢得以實現,馮侖支付了大概100萬美金的費用。
作為馮氏衛星計劃的第一次「探路」,風馬牛一號裝備了4K全景攝像頭,可以呈現360度太空高清照片。馮侖想用它來實現衛星和手機互動娛樂的結合,利用它搭建一種新的媒體傳輸形式,從衛星直接傳回圖像和聲音,和給任何想要體驗宇宙視角的普通人。
他原本還想利用這顆衛星嘗試宇宙直播,但最後因為直播的審批手續太複雜而放棄。這是一次昂貴而沒有商業回報的私人衛星發射。
也是2018年年初,馮侖聯合東渡國際集團董事長李海林以及國內外頂尖航天科學家和基因科學家們,共同發起組建了MARVELTECH(上海曼為科技有限公司)。
據介紹,這是一家專注於生命科學研究和太空技術探索的公司,宣稱以「創造人類新文明」為使命,通過建立、長期管理和運營百萬人級別的太空基因庫,在未來科技和其它相關條件成熟的時候,將基因運送至火星或者類地行星,通過基因技術創造出新的人類文明。
同年的10月25日,這家公司在太原衛星發射基地成功發射了人類第一個太空基因庫,裡面帶了8個人體基因,在950公裡的軌道上,可以存放975年。馮侖的設想是,未來,通過這些基因的再造,或許可以複製出人類。
火星上能生存嗎?
星際移民不是簡單的讓人類搬家,而是人類文明在其他星球上提升和再創作的過程。
那麼,問題來了:
第一、 人類移民火星,怎麼去?
第二,如果很多人都想去,那誰去?真身去還是分身去?
第三,假如移民去了火星,我們會變成什麼樣?還是地球上人的樣子和形態嗎?
第四,去了火星幹什麼?要建立怎樣的文明?
曼為推出的DSPACE太空基因計劃,正是在這一系列問題的反覆琢磨中,被醞釀出來的。
那為何會想到這樣的方式移民火星呢?
「DSPACE的每一顆裝有DNA凍乾粉的太空膠囊,只有幾克重量,按現有的火箭承載能力來計算,一次運輸就可搭載幾萬個這樣的膠囊。DNA代表了生命的種子,而它的運輸比直接運輸上百萬噸「肉體」要容易得多。」馮侖提出了他的想法。
此前,第一批八名志願者的DNA凍乾粉已經進入太空。馮侖對21Tech透露,主要是公司的創始人和員工,由於時間太短,現在還沒有太多的研究信息可以透露。
今年年底,第二批志願者的DNA凍乾粉將會進入太空,並開展宇宙輻射和微重力的相關生物研究。「因為這個佔的空間很小,成本也不會很高。主要是保存費用,大概幾萬塊錢吧。至於若干年後,如果火星上有了基地、水、空氣等基本條件後,你真想過去,那時候費用就具體再看。」
不過,這個項目與馮侖此前從事的房地產行業相比,顯然不是一筆賺快錢的生意。如何持續投入資金與人力?
「我們一直在做一些傳統房地產以外的另類投資,希望是顛覆性的、有想像力的,有使命感的投資。它不會影響正常的公司運營,以後還會有資本一起來探索。多數人可能都沒有想到,我們人類會在短短幾十年裡對火星這麼了解,我們堅定的相信,我們選擇這個路徑是解決星際移民、創造新文明的可行方法。」
當然,到目前為止,星際移民仍然是個傳說而已。外太空環境對人類來說,並不適合居留,且對生命存在著威脅。因此,想要移民火星,從可行性上來說,首先就必須建立生命保障系統,而飛行環境條件中的負面影響還無法避免。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教授莊逢源對21Tech說:「真要把火星改造成地球這樣,到現在為止坦率講,還拿不出好的辦法,這是事實。因為火星的氣壓只有地球的約1%。假如要把全火星範圍改造成地球這樣,目前做不到。但是,可以在火星上搭一個大的帳篷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加壓,在火星局部建立一個可以生存的環境,這個應該可以做到。」
此外,火星上面的輻射環境,並不是很嚴重。「不像木星,人是肯定不能去木星的。火星上面的輻射環境和空間環境相差不大,太陽光斑的時候多一點,可以採取特殊的屏蔽裝置。因此,在局部環境當中,火星提供可生存的條件,接納幾十人、幾百人,甚至上千人,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
騙局還是夢想?
另一個擁有太空情節,並付諸實踐的著名商界人士是SpaceX(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和特斯拉的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相比馮侖,他的太空圓夢之旅起步更早,也走得更遠,馬斯克曾稱「我寧願死在火星上,只要不是摔死在上面。」
2002年,馬斯克創建了一家私營航空航天公司SpaceX,他個人出資1億美元,共籌3.2億美元投入公司。在公司成立後15個月的2003年11月,就完成了第一支火箭的試射。首支定名為「獵鷹1號」的火箭,經歷了三次發射,三次失敗,馬斯克曾經淪為業內的「笑柄」。當然,平庸的人們總是看不到天才的遠方。
2006年,SpaceX拿下了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商用太空軌道運輸服務合同,用於將物資送往國際空間站,以及未來可能的用「龍」號(Dragon)飛船,讓NASA的太空人得以往返於ISS國際空間站。SpaceX先後研究出了獵鷹9號系列火箭以及龍系列飛船,並著重開發可回收的一級火箭,這只是馬斯克火星移民計劃的第一步。
2017 年,SpaceX 成功完成了18 次發射任務。2018年2月SpaceX將獵鷹重型火箭發射升空,而且還綁著一輛馬斯克的私人跑車——特斯拉Roadster。
馬斯克的目的地是火星,它距離地球至少5500萬公裡,人類到達那裡需耗時至少7個月。既然存在可能,便有人瞄準了這項生意。荷蘭一家名為「火星一號」的公司率先推出一項「有去無回」的火星移民計劃,打算在2023年把首批移民送往火星。
但是,這項計劃很快便落空。2015年2月,「火星一號」被曝是騙局,存在有去無回的可能性,亦觸及一些倫理問題。然而,「火星一號」計劃自在全球發起報名以來,有上百個國家的8萬多名志願者申請,僅中國的申請人就有1萬多名。總報名費已超100萬美元。很多報名者對移民火星計劃的難以實現,表示了失望。一些人希望取回11美元的報名費,都遭到拒絕。
今年7月,馬斯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SpaceX將成為幫助他實現定居火星的願景的關鍵,雖然SpaceX的年度發射收入估計約為20億美元,但未來幾年的收入將達到30億美元。此外,他還表示,Starlink可以帶來「每年300億美元以上的收入」。
據報導,SpaceX的估值已升至333億美元,已超過他的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市值。
不過,更令科技迷振奮的事,馬斯克甚至曾經提出過一個把100萬人移民到火星的計劃。對於這一設想,馮侖也認真考慮過,並提出了自己的解決的方案,甚至表示,未來會租用馬斯克的火箭。「他的火箭價格便宜。」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