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開局,馮侖就以一顆私人衛星賺足了人們的眼球。
2月2日15點51分,中國首顆私人衛星發射成功,其名字為「風馬牛一號」,主人為御風資本董事長馮侖。
雖然這個「風馬牛一號」長度僅有30釐米,重量也不到4千克,但它的特殊之處在於,搭載了4K全景攝像頭,可以呈現360度太空高清照片,將每天三次向地球實時傳輸音頻和圖片內容。
據了解,為了發射這一顆私人衛星,馮侖花了500萬。對於這顆私人衛星的用途,除了用在公益和教育上,馮侖還將考慮商業化運營。馮侖表示,或許將嘗試太空直播。
馮侖的太空直播夢,或許不會太遙遠。目前,火箭和衛星領域開始向民營資本放開,受到「第一個吃螃蟹」馮侖帶動,2018年中國民用航天或將可能成為繼VR、AI 之後,受資本熱捧的風口。
據央視財經報導,中國民用航天起步較晚,目前國內僅約有3、40三四十家從事衛星相關業務的民營企業,而其中真正能製造衛星的企業只有不到10家。這和世界主要國家的民用航天發展相比,顯然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份機構報告顯示,去年全球近120家風投為商業航天公司提供了39億美元的投資,創下了歷史記錄。而由於大量資本進入了私營航天業,美銀美林在2017年10月預測,未來的30年裡,航天業至少能夠發展到2.7萬億美元的規模,遠高於目前的3500億美元。
在國外,民用航空已經受到了資本的加持,在這些投資民用航天的大佬中,不乏我們熟悉的身影,軟銀集團孫正義、SpaceX創始人馬斯克、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等。其中,貝索斯尤為引人注意。
據報導,貝索斯為實現把人送入太空的夢想,他每年賣掉10億美元亞馬遜股票,向藍色起源公司提供資金支持。藍色起源公司由貝索斯創建,是美國商業航天企業。
對於藍色起源的商業化探索,貝索斯曾宣布「載人航天」計劃,要把人送上天。
根據目前已知的信息,藍色起源將提供的太空旅行總耗時約為 41 分鐘(包含登機和著陸)。藍色起源的太空艙將配備「航天史上最大窗戶」。太空艙將搭載6名乘客,每人有自己的窗戶和皮躺椅。這一趟旅程的費用為30萬美元。
此前貝索斯宣布藍色起源將於2017 年完成載人測試、2018 年實現載人飛行,但由於真正載人飛行的技術複雜,「載人航天」計劃的日程已推遲到了 2019 年 4 月。
據了解,藍色起源將通過自己研發的「新謝潑德」火箭來完成整個載人飛行。這種火箭能夠重複回收利用,從而大大降低火箭的太空發射成本,讓普通人的太空旅行成為可能。
由於美國的民用航空起步較早,藍色起源的這一計劃也面臨著不少競爭。馬斯克的 SpaceX 此前也提出了載人飛行計劃,預計將於 2018 年底送兩位商業旅客實現繞月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