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潑妮娃(ponew)
來源 | 趣讀旅行 (ID:Koalatravel)
01我的室友是埃隆·馬斯克
加拿大著名心裡學家喬登·彼得森在演講中講過這樣一個段子:
他有一個在各方面都非常優秀的朋友,向他抱怨,說相比自己的大學室友,他覺得自己混得非常失敗。喬登·彼得森就問他,你室友叫什麼名字?他回答說:埃隆·馬斯克!
觀眾們笑倒一片。這個演講的題目叫《不要輕易拿別人和自己比較!》。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最近有了一個新身份——全球首富。據說他當年前往俄羅斯買火箭的時候,對方開出天價,他沒辦法,只好空手回家——老子不買了,自己造!
據說,被各路媒體封殺的川普,也要自己搞流媒體網絡了。不讓上是吧?老子自己搞!
所以說,千萬別拒絕美國人,尤其是有錢的美國人,後果很嚴重,說不定一言不合就要被送到火星上去了。
對於成為首富一事,馬斯克一臉懵逼,表示「這太奇怪了」。他在微博上回應:「好了,回去工作吧……」 這一操作被網友調侃為,「鋼鐵俠馬斯克的高級凡爾賽」。
作為商業偶像,馬斯克被粉絲評價為「有夢想,求前沿創新突破,對人類文明有真正貢獻」,一句「回去工作」甚至可以上升到拯救全人類的高度。
(關於馬斯克獨特的閱讀方法,潑妮娃寫過一篇,可點擊閱讀《有幸讀過這本書,能幫你少走10年彎路》)
02太空旅行是怎樣的體驗?
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生前曾希望有生之年可以乘維珍銀河的「太空船2號」遨遊太空,他說,「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太空時代,如果能夠乘坐這艘太空船飛行,我將感到非常榮幸。」
走出地球、進入太空之後,人類的視角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從而帶來了觀念的變化,對地球環境、人類自身現狀和未來都有了新的思考。太空旅行將會使越來越多的人獲得這些重要啟示,進而使整個人類從文化觀念層面出現新的進化和改變,向更高層次的智慧生命階段演進。
太空旅行讓人興奮和關注的一大因素之一,當然要數它獨特的「交通工具」。實際上,針對不同的旅行需求,交通工具及配套設施也不盡相同。
先來講講太空旅行幾種不同的方式。理論上根據離地面高度由近及遠排序,太空旅行可以分成三類:
1、拋物線飛行:沒出大氣層的拋物線飛行只能讓遊客體驗約半分鐘的太空失重感覺,太空人在訓練時為了體驗失重通常也是採用這種方法;
2、高空飛行:接近太空的高空飛行能讓遊客體驗身處極高空才有的感覺,當遊客飛到距地面18公裡的高空時,便可看到腳下地球的地形曲線和頭頂黑暗的天空,體會到一種無邊無際的空曠感;
3、亞軌道飛行和軌道飛行:亞軌道飛行是指進入太空、介於大氣層與繞地軌道之間的飛行,因未達到繞地運行的速度,會畫一個拋物線回到地球,遊客可以感受到幾分鐘的失重;軌道飛行可以理解為是真正意義上的太空旅行,太空體驗可以更加完整,比如可以體驗在太空吃飯上廁所等等。
因此根據距離不同,遊客需要乘坐的交通工具也不同。
拋物線飛行和高空飛行通常可以靠高性能飛機實現,不過也有另闢蹊徑的商業公司。比如2020年6月,商業航天初創企業Space Perspective宣布成立,計劃使用由高空氣球和密封艙構成的「海王星飛船」將乘客和科學載荷送至平流層,由一名飛行員駕駛,可搭載多達8名乘客,旅行時間為6小時。
更高的亞軌道飛行和軌道飛行則需要性能更強的太空飛行器實現。美國接連多年都是依靠俄羅斯「聯盟」號宇宙飛船運送航天員,直至2020年SpaceX龍飛船順利發射為止。
關於太空旅行的配套設施,國際上也有諸多設想。比如歐洲航天局提出的一個從地球一路「睡到」火星的載人探測概念,美國企業設想的建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名為「Aurora」的太空酒店,以及日本太空港協會提出的建立太空港城市計劃。
03太空旅行的安全性如何?
迄今,已有500多名航天員和7名非航天員職業的普通人先後進入太空。人類已經被證明能夠在外太空生存,但太空旅行的挑戰與機遇一直並存。
受到空間高真空、強輻射、極端溫度、微重力等因素影響,載人飛行對安全性的要求更高——畢竟人命關天。太空旅行到底靠不靠譜呢?
個人方面,一個好身體是必須的。渴望成為第一批進入太空旅客的維珍航空老闆理察·布蘭森說,「如果你真想享受進入太空的過程,身體越健康越好。」
技術方面,從太空飛行器、航天服到艙內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載人航天工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用一切科學、技術與工程手段保證人的絕對安全。馬斯克的SpaceX的「龍飛船」(Crew Dragon)同樣具備這樣的應急保障系統,即一旦發射過程中有意外發生,應急系統就會被激活,將飛船帶離火箭,再打開降落傘著陸,保障太空人的安全。
2020年5月30日,搭載兩名美國太空人的SpaceX龍飛船發射成功,乘「獵鷹9號」火箭飛往國際空間站。兩位太空人皆表示乘坐龍載人飛船的危險係數要比大型太空梭小。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在SpaceX龍飛船中,已經不再有密密麻麻的操作按鈕,太空人主要面對三個觸控螢幕即可,僅有少量的按鈕在屏幕下方。設計理念與特斯拉Model 3頗為類似,還具備自動駕駛飛行能力,僅在特殊情況下才需要太空人手動駕駛。龍載人飛船的數位化水平較此前的飛船有了大幅的提升,是新一代載人飛船的代表。
對於如何保證安全,馬斯克表示,一方面是在過去幾年做了數千次的各類測試。另一方面,獵鷹9號此前搭載龍載貨飛船,已經往返國際空間站多次,經驗豐富。官方資料顯示,獵鷹9號已經成功發射了83次。
「太空人出發去發射臺前,我跟他們的家人進行了溝通,我跟他們說,我會把他們安全帶回來。」馬斯克在說這句話時面色凝重,但卻也充滿自信。
這次載人飛行除了對美國意義重大之外,它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商業載人飛行,SpaceX和NASA的目標是讓載人飛行日後成為商業活動。
馬斯克表示,太空將變成新的天空(Space is the new air),太空旅行將變得更普遍,人類文明的未來將得到保證。
馬斯克和布蘭森、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目前都在付費太空旅行領域展開激烈競爭。
但布蘭森認為,在需要載人飛行的商業太空旅行領域,真正的競爭是在維珍(Virgin Galactic)和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之間展開。
「我們的競爭齊頭並進,就看誰最先把人送入太空。」布蘭森表示,「最終,我們要保證安全。這點上,更像我們與自己賽跑,看能不能造出足夠安全的載人太空飛行器。」
04未來10年,你也可以去太空旅行
從第一家從事太空旅遊服務的私營企業太空探險公司開始,到全球已有約600人預定其太空旅遊席位的維珍銀河公司,再到SpaceX的載人飛行成功,太空旅行變得炙手可熱,資本市場上也對此充滿期待,花旗銀行預計太空旅遊產業在2030年將達到30億美元,摩根史坦利認為到2040年,這一產業將增長至超過一萬億美元。
SpaceX表示已經有個人消費者表達了對乘坐龍飛船進行太空旅行的興趣,還售出了4張「機票」,2021年這些個人消費者將乘坐飛船進行太空旅行,時間可能在 2021 年底到 2022 中的某一天。
私營航天公司不斷崛起併力圖將高昂的費用「平民化」,維珍銀河及藍色起源已推出的近地太空旅行價格已顯出親民的跡象。
維珍銀河對外公布的票價為25萬美元,藍色起源票價擬定20萬-30萬美元,同樣瞄準「平價」太空旅行市場。高空氣球艙的費用每人則預計約12.5萬美元。
目前,維珍銀河已有約3000名客戶表達了潛在意向,收到的定金總額約8000萬美元。維珍銀河預計,2021年實現盈利,到2023年時太空旅行的商業運營將實現規模擴大,該公司每年將飛行270次商務太空航班。
事實上,與研發和測試成本相比,太空旅行門票價格並不算高昂。維珍面臨著巨額虧損,SpaceX決定裁員10%以節約成本。貝索斯則表示他每年都會拋售10億美元亞馬遜股票,用於資助藍色起源。
坐擁巨額財富,馬斯克卻嫌錢不夠花,因為他有一個讓人類足跡遍布太陽系的更宏大的「花錢計劃」:「我認為人類成為太空文明物種和多星球物種是一件重要的事。在火星上建造城市需要使用掉大量的資源,我希望能為打造火星城市做儘可能多的貢獻,而這需要大量資金」。
「我之前看阿波羅計劃,柯林斯獨自在月球軌道上飛行的時候,他說那是他一生中最孤獨的一段時間,他意識到生命的價值就在那裡。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在宇宙中非常渺小,我們怎麼去實現自己的價值?其實我們在地球上也有這種感受,就相當於我們在一個屋子裡面,能通過窗口看到屋子外面的風景,但我們永遠出不了屋子。我們肯定會想,遲早有一天我要衝出這個屋子,看看屋外到底是什麼。」
《中國航天》期刊執行主編張京男認為,太空並不是一個夢,而是一條越來越清晰的道路。
隨著載人航天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財富巨頭們拼命砸錢,也許普通人在有生之年攢攢錢也可以完成一次太空旅行體驗。
05未來30年,人類或能成為火星人
在電影《火星救援》裡,由於一場沙塵暴,主角馬克與團隊失聯,孤身一人置身於火星表面,身受重傷,飛船損毀,他每天能做的工作就是種土豆、數土豆、吃土豆,帶著極強的求生欲想方設法活著,最終堅持撐過500多天,終於獲救回地球。
2020年9月,馬斯克公開發布他的火星移民計劃——如果火星計劃形成規模,每人只需要20萬美元就能來一場火星旅行,他非常自信地透露SpaceX會在2026年協助人類登陸火星,如果幸運的話,甚至4年內就可以達成。
SpaceX的目標是10年內在德克薩斯州南部的一個設施中生產1000艘星際飛船,每年發射1000次前往火星的星際飛船航班,平均每天3次。每次旅行會搭載100名乘客,大約需要9年將100萬人送出地球使其成為火星大都市的公民。
他甚至為第一艘飛船取名為「黃金之心」,這個來自《銀河系漫遊指南》的名字,預示著未來30到100年內,人類將成功登陸火星並建造起另一個文明社會,最快,將在2050年建立起能夠自給自足的火星城市。
據美國宇航局NASA報導,「火星一號」計劃自在全球發起報名以來,來自全球上百個國家20.2萬名志願者申請去火星,中國的申請人有1萬多名。按計劃,火星大批量移民將在2024年後確定。
「火星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星球,所以我們可以在那裡創造一個真正的文明。」 如今馬斯克這「願意被埋葬在火星上」的願望已經響遍全球。
他說:「登陸火星不是一個備用計劃,而是說我們想要成為一個多星球物種,打造太空文明。最終生命的足跡遍布整個太陽系,然後超越我們所在的太陽系,達到其他的恆星系。和我們永遠待在地球上直到出現某個導致滅絕的災難相比,我認為這才是一個非常讓人興奮、鼓舞人心的未來。」
去火星生存?國內部分相關專業人士仍保留看法:「雖然有人說未來10年內人能去火星,我對此表示強烈懷疑。是的,我們擁有已經證明可以降落在火星上的技術,但我認為實際上我們還沒搞清楚人類在火星上如何工作生活。」
對此,極富有想像力的馬斯克一定會說,現在搞不清沒關係,我去搞清它就是!
寫在最後
地球太亂,我們去火星吧。
作者:潑妮娃(ponew),資深媒體人,閱讀&旅行,身體和靈魂都在路上。分享有趣的旅途故事、書影音、時評,只聚焦小而美,趣讀柔軟、智慧與治癒。微博:@潑妮娃poonew,微信:pooonew,轉載請聯繫作者。
致謝: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往期精彩推薦
●朱光潛《談美》:精於審美之人,往往有獨立的人格
● 再見2020,你好2021|我們身在泥裡,仍仰望星空
● 聖誕快樂|「新音樂教父」坂本龍一:音樂即自由(視頻)
● 旅行是一座移動的花園,我們是花園裡玩耍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