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R · TRENDS | 太空旅行,我們離它又更近了一步

2021-01-15 羅博報告

王爾德曾說過:

「我們都身處陰溝,但總有人仰望星空。」

自古以來人類從未停止過對太空的探索,

神秘宇宙不但讓一代又一代科學「探路者」

前赴後繼、為之著迷,同時充滿未知、

象徵著未來的太空本身也是藝術家、

設計師們源源不斷的靈感來源。

北京時間5月31日凌晨3點22分,由特斯拉創始人 Elon Musk 創建的 Space X 公司,成功將搭載兩名太空人的「全球最大載人航天飛船」——「龍」發射上天。

在全球矚目之下,「龍」飛船在升空約2分鐘後完成一級火箭分離,9分半鐘後一級火箭成功降落海上平臺著陸回收,在第12分鐘成功按計劃與火箭二次分離。回收平臺上,還赫然寫著一句「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由民間企業將人類送上外天空的行動,在某種程度上,它似乎標誌著令無數人魂牽夢縈的「太空旅行」,自此離人類更近了一步。

與以往官方發射行動相比,這次 Space X 發射行動中的諸多細節都體現了 Musk 的個人審美趣味。


「龍」飛船的內部採用簡潔的黑白配色加上流線型線條,很容易在第一時間就聯想到 Musk 設計的特斯拉轎車。整體視覺完全不像傳統飛船內部冷冰冰的機械感,而是充滿了一種經典又極簡的科技感。

兩位 NASA 太空人所穿的太空服也沿襲了同樣的設計語言,冷峻的流線型線條加上解構風格,沒有以往太空衣的臃腫,反而更像「超級英雄」電影中的戲服。

實際上這套太空衣的設計跟「超級英雄」當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眾所周知,Musk 本人一直被認為是鋼鐵俠的原型,他也多次公開表示自己是個「超英」、動漫迷。

Musk 請來為 Space X 設計太空衣的設計師——Jose Fernandez,也完全不是「專業出身」,而是好萊塢當紅的戲服設計師。他廣為人知的作品,就是包括《蝙蝠俠》、《神奇四俠》、《復仇者聯盟》在內等火爆全球的超級英雄電影。

Jose 完全想不到有一天自己會被邀請設計真實的太空衣,在2016年 Musk 第一次向他發出邀請時,他甚至不知道 Space X 是幹什麼的,以為是一部即將要拍攝的電影。


Space X 這次發射行動中的這些小細節之所以能如此「時尚」,除了 Musk 本身的審美取向外,歸根結底也離不開技術的支持。


正是科技的進步能讓設計師更多地關注在外觀、造型本身,比如這次太空衣中的頭盔採用了3D列印技術,其包含的部件不但能讓航空服更輕,還解決了自阿波羅登月以來無法移動頭部的技術難題。

人類在太空探索方面每一次小小的進展,背後都體現著巨大的科技進步。然而科技的進步並不是冷冰冰的,它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類在其他領域的創作。

從古至今,太空就是藝術家們創作的永恆主題,針對太空的藝術創作甚至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流派。


在攝影技術誕生前的200多年裡,最早的太空藝術誕生於天文學家筆下,他們紛紛用繪畫的方式記錄自己所觀測到的天象以及想像中的宇宙空間。

在20世紀20至30年代,法國天文學家 Lucien Rudaux 在諾曼第海岸附近建造了自己的私人天文臺。他利用4英寸反射鏡,創造了月球和行星的先鋒照片以及銀河系的攝影地圖集。

與此同時,他還製作了無數雜誌、插畫,將攝影和繪畫結合在一起,浪漫而又大膽地描繪了那些奇蹟般的星際世界。Lucien 為火星、月球等星球表面繪製了不少準確度非常高的繪畫作品,因此被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顆小行星和火星上的一座火山。

如果說 Lucian Rudaux 是現代太空美術之父,那麼 Chesley Bonestell 更是他的先驅。Bonestell 出生於1888年1月1日,在他出生的15年後,萊特兄弟的第一架飛機試飛成功。38年後,歷史上第一枚液體火箭成功發射。這位美國畫家的畫作對科幻藝術和插圖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在很大程度上啟發了美國的太空探索計劃。

Bonestell 的畫作中時常出現的飛行器、空間站等,如今看來已屢見不鮮,但在當時十分先鋒。由於他的太空畫作太過逼真,當時的人們甚至認為他對宇宙的描述不是一種幻想,而是一種預示——預示著20世紀的太空探索,他的作品看起來像是未來太空人拍攝的明信片。

他作品中的現實主義表達已遠超單純的技巧範疇,他所描繪的太空畫面在如今看來完全就是對真實太空場景的像素級還原。

繼 Bonestell 之後,另一位太空藝術家 Robert Mc-Call ,用畫作更精細地預示了對20世紀太空的探索。這些作品的寫實與逼真程度,甚至與20世紀真實的太空照片不相上下,但同時在構圖和色彩方面又帶有獨特的浪漫主義色彩,意境深遠。

在上個世紀50年代全球興起的「飛碟熱」,不僅讓很多普通人第一次意識到「天外來客」的存在,也成了不少幻想派太空藝術大師的創意啟蒙。


David A.Hardy 從1950年代開始進行太空藝術創作,他的作品並非以刻畫宇宙空間為主,而是以太空為背景,展現了身處宇宙之中的地球文明,以及未來人類的太空生活。

他的作品既有手工繪製,也有通過計算機創作的數字繪畫,在繪畫技巧方面非常獨特,展現出一種融合了二次元和三次元世界充滿迷幻色彩的美感。

另一位幻想派太空藝術大師 Jon Lomberg,繪畫風格深受達利、埃舍爾等喜歡使用象徵手法大師的影響。他在畫作中大量運用象徵和比喻的手法,給太空藝術畫作增添了幾分哲學意味。

1990年之後,人類對太空的探索進入新時代,伴隨著衛星的發射,科技人員可以通過電腦技術還原太空中真實的場景及行星位置關係,這也讓許多「科研人員」成為了半路出家的藝術大師。


Don Davis 期初是為美國地質勘探局工作的科研人員,他對地貌精準的描繪引起 NASA 的關注,在1975年 Don 受 NASA 委託描繪太空殖民地內景系列。

單看他的作品,你完全想不到這是官方委託繪製的太空預示景象,精細的生活場景讓冷冰冰的太空看起來溫暖宜居。

隨著人類對太空探索的深入,如今藝術家們的創作主題不再是對宇宙本身的幻想,而更多的是對人類、自我、生命、思想與宇宙所產生關聯的思考。

而太空藝術本身,也早已脫離了小眾藝術家的狂歡,逐漸被主流藝術界接納,每年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天文館和藝術館都會舉辦太空藝術相關展覽。

藝術家們通過描繪幻想中的宇宙來探索太空,與此同時時裝設計師們則通過解構式的設計,在時尚界踐行著太空主義。


上個世紀50至60年代,「太空競賽」、「原子彈實驗」等新聞充斥著報紙的頭條。未知的宇宙讓青年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彷徨。而時裝作為社會生活的載體,產生了所謂的「未來主義」風格。

人類第一次登月觸發了未來主義時尚浪潮,以太空衣為靈感藍本和科技感強烈的設計層出不窮,未來主義風格的時裝在60年代廣泛地出現在 T 臺上。

法國設計師未來主義時裝之父安德烈·庫雷熱 André Courrèges 從太空衣的頭盔造型獲得靈感,讓模特帶體積感膨大的帽飾,穿上迷你喇叭裙和塑料氣孔的衣服,這一系列的設計直接帶動了太空裝 Space Look 的潮流。

在1966年的電影《How to Steal a Million》裡,赫本戴著鐘形帽×太空時代感太陽鏡,在當時仿佛是「天外來客」「月球女孩」的裝扮,經由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的演繹廣為流傳開來。

1969年「阿波羅11號」飛船升空,開始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太空徵程。與此同時,時尚大師 Pierre Cardin 創造了以誇張的黑色圓頂帽、幾何式鏤空套裝和太空風格高筒靴為代表的 Cosmos Corps 形象。

而他與另一位未來主義大師 Paco Rabanne 為科幻電影《太空英雄芭芭麗娜》所設計的戲服,涵蓋了未來主義服裝的所有特點,啟發了無數後來的設計師,讓太空元素在時尚界不斷煥發新生。

Paco Rabanne 被稱為1960s 太空時代時尚中的建築師,他的第一次品牌展示在1966年舉行,處女作系列的名字被人稱為「12套當代材料製成不適合穿著的連衣裙」。

Paco Rabanne 的12件「無法穿著的裙子」,沒有一件使用了人們習以為常的「面料」,取而代之的是塑料片、金屬鏈、黑膠唱片和紙張。

這種大膽前衛的設計受到了當時先鋒偶像們的追捧,Audrey Hepburn 就曾在1967年的電影《麗人行》中穿著 Rabanne 的金屬亮片連衣裙亮相。

此後時尚界雖然沒有掀起如同60年代一般的太空狂潮,但太空元素仍然是諸多設計師的靈感主題。


1998、1999年,Alexander McQueen 和 Givenchy 以《太空英雄芭芭麗娜》為靈感,將太空主義用更性感的方式解構。  

Alexander McQueen 1998春夏系列

Chanel 更是將2017秋冬秀場布置成了火箭發射場景,模特穿著 PVC、反光材質製成的服裝,穿梭在巨大的火箭裝置之下。

宗白華在《美學與意境》中曾經寫道:

「宇宙是無盡的生命,豐富的動力,

但它同時也是嚴整的秩序,圓滿的和諧。」

人類對太空探索地越深入,

越能體會其廣納萬物的浩渺之美。

相信在未來,隨著太空探索進入新的紀元,

人類在藝術創作方面也將誕生新的太空美學。

關於太空,你曾有過怎樣的幻想呢?

不妨留言討論一下吧。

文 | EVA

圖 | 部分來源於網絡

編輯 | JESSICA

新媒體執行 | CARL

責編 | LENNY

相關焦點

  • 零重力環境下分解水製造氧氣或成可能 人類離長途太空旅行又近一步
    零重力環境下分解水製造氧氣或成可能 人類離長途太空旅行又近一步  Emma Chou • 2018-07-19 17:20
  • 離太空更近一步,Reebok Floatride輕質緩震長跑鞋帶來非凡體驗
    計劃於2019年升空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完成人類的一次更徹底的太空探索。最近,美國宇航局NASA宣布了為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安排的首批觀測任務,從觀測木星到早期宇宙的星系形成、太陽系成熟過程的每一個階段。
  • 太空旅行不是夢:從近太空觀景到五星級酒店 你離這些體驗就差一筆...
    就目前而言,太空旅遊似乎只有極其富有的人才能進入。但事實上,嘗試通過VR和近太空旅行讓地球人體驗一把這種樂趣的公司已經不在少數。隨著這一細分行業的發展,這對旅遊公司來說可能是一個巨大的機遇。自這些裡程碑屢屢出現以後,一些私營公司開始挖空心思——如何讓太空旅行變得更便宜?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甚至在十多年前賣出一張預售的25萬美元門票,用於搭載乘客在尚未啟動的亞軌道飛行。在去年10月17日收到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的1億美元投資後,維珍銀河開始認真考慮在2018年底前啟動這些商業太空航班。
  • 離星際旅行更近了一步,石墨烯光帆在微重力試驗中獲得成功
    如果我們想去星空旅行,我們必須要有創造力。傳統火箭的威力還不足以讓我們在合理的時間內穿越光年,即使是核火箭也可能不行。那麼人類該怎麼做呢?答案可能是光帆。任何太空旅行的挑戰都要歸結於速度增量,也就是說,相對於地球的速度,你能改變多少速度。為了得到速度增量,你需要有某種推力。火箭是獲得速度增量的好方法,但他們有一個很大的缺點。
  • 離太陽更近一步!帕克太陽探測器告訴我們關於太陽的更多信息
    這個距離可能看起來很遠,但它是目前最接近太陽的人造天體。觀測表明,在太陽周期結束時,太陽活動會增強,更多的高能耀斑和輻射將會射入宇宙空間,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太陽風。 過去對太陽風的研究都是在一個天文單位的距離上進行的。但是帕克太陽探測器的軌道會離太陽越來越近,最終到離達太陽表面400萬英裡的距離,為太陽神秘的活動過程提供前所未有的新細節。
  • 離太陽更近一步!帕克太陽探測器告訴我們關於太陽的更多信息!
    美國宇航局專為深入太陽大氣層設計的帕克太陽探測器距離太陽表面約400萬英裡,比任何其他太空飛行器都更接近我們的恆星。觀測表明,在太陽周期結束時,太陽活動會增強,更多的高能耀斑和輻射將會射入宇宙空間,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太陽風。 過去對太陽風的研究都是在一個天文單位的距離上進行的。但是帕克太陽探測器的軌道會離太陽越來越近,最終到離達太陽表面400萬英裡的距離,為太陽神秘的活動過程提供前所未有的新細節。
  • 埃隆·馬斯克登頂世界首富 太空旅行離你只有一步之遙(含視頻)
    走出地球、進入太空之後,人類的視角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從而帶來了觀念的變化,對地球環境、人類自身現狀和未來都有了新的思考。太空旅行將會使越來越多的人獲得這些重要啟示,進而使整個人類從文化觀念層面出現新的進化和改變,向更高層次的智慧生命階段演進。太空旅行讓人興奮和關注的一大因素之一,當然要數它獨特的「交通工具」。實際上,針對不同的旅行需求,交通工具及配套設施也不盡相同。
  • 我們離「量子霸權」又近了一步!
    我們離「量子霸權」又近了一步!就在最近,我國中科院院士潘偉健院士表示,有一項技術取得新的突破,那就是量子計算機技術。我國與德、意一起研究的量子計算機過不了多久將能用於實際。又一項技術迎來突破!我們離「量子霸權」又近了一步。那麼什麼是量子計算機呢?首先,大家都應該知道,量子作為物理中最小的計量單位,而量子計算機就是能夠高效而又準確的處理量子信息,解決量子問題的裝置。雖然量子計算機無法運用到我們平時的生活當中,他對我國其他科技板塊的研究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是一次巨大的跨越。
  • 埃隆·馬斯克登頂世界首富 太空旅行離你只有一步之遙(含視頻)
    太空旅行讓人興奮和關注的一大因素之一,當然要數它獨特的「交通工具」。實際上,針對不同的旅行需求,交通工具及配套設施也不盡相同。先來講講太空旅行幾種不同的方式。這次載人飛行除了對美國意義重大之外,它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商業載人飛行,SpaceX和NASA的目標是讓載人飛行日後成為商業活動。馬斯克表示,太空將變成新的天空(Space is the new air),太空旅行將變得更普遍,人類文明的未來將得到保證。
  • Starship 原型機「躍起」150 米,馬斯克離太空移民又近了一步
    (接下來我們要把精力放在星艦項目上。)當地時間 2020 年 6 月 6 日,就在載人龍飛船成功發射並對接國際空間站一周後,攜團隊創造了歷史的 Elon Musk 在向 SpaceX 員工發布的內部信裡如是寫道。將近兩個月後,Starship 飛船原型機終於實現了一次成功試飛。
  • 維珍將太空人送到太空邊緣 太空游離你又近一步
    英國維珍銀河公司(Virgin Galactic)於當地時間周四完成了其有史以來最長的火箭動力飛行,將首批太空人送上太空邊緣,距離太空旅遊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 太空旅行離我們還有多遠?亞軌道距離為零,地球軌道還得幾年
    前景等話題,一起暢談太空旅行與我們的距離。   目前的太空遊客們只到過近地軌道上的國際空間站,未來我們是否可能走得更遠?答案是肯定的。科幻作品《月球旅店》作者、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吳季在演講中表示,作為地球的天然衛星,月球距離地球很近,隨著技術發展,兩天就能到達。
  • 太空旅行離我們還有多遠?亞軌道距離為零,地球軌道還需幾年|鈦媒體...
    如此惡劣的太空環境,如此危險的太空飛行,我們還敢飛天旅行嗎?別擔心。從太空飛行器、航天服到艙內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載人航天工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用一切科學、技術與工程手段保證人的絕對安全。鄧玉林舉例說:「針對人類在太空中的一些反應,我們必須要開展醫監醫保工作,這是為太空旅行護航的重要內容。
  • 這項研究是否意味著我們離永生更近了一步?
    這項研究是否意味著我們離永生更近了一步?—— Wesley Mendes   這麼說為時尚早。耶魯大學研究人員開發的BrainEx系統能夠為細胞提供氧氣和營養物質,從而恢復部分細胞功能,譬如分解糖類產生能量、合成蛋白質等。這些功能目前能夠維持的最長時間是36小時。
  • 橡膠半導體:讓可拉伸電子器件離商業化更近一步!
    導讀近日,美國休斯敦大學在創造可拉伸的橡膠半導體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讓可拉伸的電子器件離商業化又更近了一步。背景傳統的電子產品與電子電路,會給我們一種「僵硬」的感覺。換句話說,它們是「剛性」的,無法彎曲、摺疊、扭轉、壓縮、拉伸。這樣不僅限制了它們的應用潛力,也會影響用戶的體驗。
  • 外媒驚嘆中國高超音速太空梭計劃:讓乘客離太空更近
    參考消息網8月23日報導 外媒稱,中國正在研發一種高超音速飛行器,能夠將駕駛員(甚至是乘客)帶到太空邊緣。據每日郵報網站8月12日報導稱,中國一家國有航空公司已經開始研製能夠從跑道上起飛、將乘客帶到近地軌道的飛行器了。
  • 「載人龍」已對接空間站,太空旅行離普通人不遠了?
    17日,SpaceX發射的龍飛船成功與國際空間站對接,這是它的商業載人飛行首秀。除了SpaceX 之外,波音、藍色起源和維珍銀河等公司也在布局商業載人飛行。維珍銀河更表示,已有600名客戶報名太空旅行。那麼,太空旅行價格如何?普通人離圓夢太空有多遠?點擊視頻,一看究竟。
  • 人類離重返月球更近一步!NASA獵戶座飛船完成一項重要測試
    從此以後,近半個世紀過去了,人類再也沒有踏上月球。宇宙很大,生活更大,人類不得不收回剛探出去的一小步。幸運的是,近幾年人類航天事業大有迎來第二春之勢,重返月球和登陸火星已被提上日程,而我們有幸成為這一偉大時代的見證者。
  • 離科學深處的奧秘,更近了一步
    它的發現和捕捉之路離不開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而對撞實驗項目則離不開背後的大規模數據處理。高性能計算(HPC)是大量的數據處理的堅實依靠。不僅如此,近年來,計算在生命科學、天文物理學、醫學、系統科學等各種科學中,所發揮的作用日益增大。
  • 從太空看地球是什麼樣子的?離地球多遠還能用肉眼看到它?
    從太空看地球是什麼樣子的?離地球多遠我們還能用肉眼看到它?為了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讓我們想像一次穿越太陽系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