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商業航天著名學者黃志澄表示,太空旅遊業的發展不僅能讓普通人享受到航天科技福祉,也將成為太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前有SpaceX龍飛船載人首飛開啟商業航天新篇章,後有中國北鬥三號導航系統完成全球組網引領中國人圓夢蒼穹。2020年,看似很遙遠的航天科技正在一點點影響著大家的生活。
隨著技術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外太空將不再是幻想的彼岸,很可能成為普通人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目的地。7月5日起,百度百家號獨家出品的《宇宙生活指南》太空科普系列直播正式上線。
在《宇宙生活指南》系列直播的第一期,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鄧玉林、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吳季、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商業航天著名學者黃志澄等多位航天專家以及商業航天和文旅跨界人士,圍繞載人飛行帶給公眾的挑戰與機遇、太空經濟的商業前景等話題,一起暢談太空旅行與我們的距離。
太空旅行的挑戰與機遇
半個多世紀前的1961年4月12日,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Yuri Gagarin)乘坐載人飛船繞地球飛行,實現了人類飛出地球大氣層的歷史性突破。此後,多個國家陸續發展載人航天工程,500多名航天員和7名非航天員職業的普通人先後進入太空。人類已經被證明能夠在外太空生存,但太空旅行的挑戰與機遇一直是並存的。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鄧玉林在此次演講中表示,受到空間高真空、強輻射、極端溫度、微重力等因素影響,人面臨的太空環境是非常危險的。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鄧玉林
鄧玉林說,人體對異常重力環境非常敏感,人的幾乎所有系統——包括血液系統、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神經系統、骨骼肌肉系統等等,都可能受到空間環境的影響。比如,在長期飛行中,人體血液的血漿量、紅細胞生存數和紅細胞的質量數都會減小。航天員在回到地面以後,由於人體需要進行地球重力再適應,也容易出現心慌氣短、立位耐力降低等現象。
「空間因素還可能導致航天員免疫力,體質變差,抗病能力減弱。神經系統也有影響——剛上天的時候,人可能產生空間運動病,就像暈車一樣,出現運動協調障礙等問題,長期飛行可能有更大的反應。「鄧玉林表示。
如此惡劣的太空環境,如此危險的太空飛行,我們還敢上天嗎?別擔心。從太空飛行器、航天服到艙內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載人航天工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用一切科學、技術與工程手段保證人的絕對安全。鄧玉林舉例說:「針對人類在太空中的一些反應,我們必須要開展醫監醫保工作,這是為太空旅行護航的重要內容。比方說,我的團隊正在利用神經和免疫之間相互作用進行研究,以找到更多保護太空飛行者的方法。」
21世紀是太空經濟的新時代,太空資源已經成為航天大國搶佔的制高點。在能源、空間資源利用、在軌製造、醫藥衛生等領域構成的航天產業中,鄧玉林認為,太空旅遊是最大機遇之一。作為太空能力的一種展現形式,太空旅遊與通信、導航、遙感、能源以及空間科學實驗、在軌服務、太空醫療、太空教育等高度融合,將成為中國未來太空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的太空遊客們只到過近地軌道上的國際空間站,未來我們是否可能走得更遠?答案是肯定的。科幻作品《月球旅店》作者、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吳季在演講中表示,作為地球的天然衛星,月球距離地球很近,隨著技術發展,兩天就能到達。因此,未來完全可以將月球打造為科研基地和太空旅遊目的地。僅僅在月球上開展科學研究的話,花費太巨大了,而月球旅遊不僅能夠帶來商業回報,還能反之驅動月球科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如果我有機會到月球,最想親身體會回望地球的感覺。「吳季說,走出地球、進入太空之後,人類的視角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從而帶來了觀念的變化,對地球環境、人類自身現狀和未來都有了新的思考。太空旅遊將會使越來越多的人獲得這些重要啟示,進而使整個人類從文化觀念層面出現新的進化和改變,向更高層次的智慧生命階段演進。更重要的是,新的觀念將引導整個人類認識到:地球就像一艘太空中的航船,作為命運共同體的全體人類就是這艘航船上的船員,我們需要同舟共濟,確保子孫後代的幸福和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吳季
月球或將成為旅遊目的地,那麼火星呢?
「俄羅斯很早就開始搞太空旅遊了。「原歐空局科學家James Kass在連線中表示,太空旅遊從技術上完成可行、並且有了實踐案例,但要把更多人送上地球軌道甚至月球,還需要幾年或更長的時間。
「至於去火星旅遊,雖然有人說未來10年內人能去火星,我對此表示強烈懷疑。是的,我們擁有已經證明可以降落在火星上的技術,但我認為實際上我們還沒搞清楚人類在火星上如何工作生活。「他說。
太空經濟的商業前景
市場分析機構Bryce Space and Technology(以下稱BST)提供的一項數據報告顯示,全球航天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其產業規模約為3600億美元。鈦媒體TMTBASE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多家航天企業迎來新的投資,資本更加看好。3月,SpaceX公司完成新一輪融資,累計融資規模已超過5.67億美元(約人民幣40.26億),最新估值達到360億美元。在巨大的價值面前,太空旅遊領域已入場多位服務提供商。
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在演講說,今天的太空旅遊市場上既有SpaceX、俄羅斯聯盟號這樣船票高達數千萬美元的「豪華套餐」,也有藍色起源、維珍銀河這樣的公司打造的「經濟實用套餐「。後者採用不同的技術途徑開展亞軌道飛行,以大幅度降低成本。雖然遊客在太空中的時間可能只有幾分鐘或十幾分鐘,但他們的體驗和真正進入太空環繞地球運行的航天員是非常相似的,而亞軌道飛行的成本可以降低到幾十萬美元,甚至將來更低,因此給了我們普通人一個造訪太空的選項。因此,想要去亞軌道體驗太空失重,現在就可以報名了。
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
「未來提供亞軌道太空旅行的會越來越多,一定還會有其他的參與者進來參與競爭。商業上的競爭不但可以帶來價格的降低,而且會進一步推動技術進步,使得這方面的技術向著高可靠、低成本的方向去發展。「楊宇光說。
地球上經濟總量拓展空間有限,華爾街的投資銀行把推動經濟增長的目光投向了太空。
商業航天著名學者黃志澄表示:「航天的商業化,是人類的航天事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航天的商業化必然催生商業航天。太空旅遊是商業航天的重要內容,因為商業載人航天總有一天要實現。」
商業航天著名學者黃志澄
黃志澄說,計算機產業發展之初,誰也沒想到遊戲會成為其中佔比龐大的一部分;太空旅遊也是如此,未來也許會成為整個太空經濟的增長引擎。「太空旅遊業的發展,不僅讓普通人能夠享受到太空科技的福祉,它也是中國太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太空旅遊的收益可以為發展航天產業提供資金,太空旅遊所積累的技術也可以為地球人類未來星際移民奠定基礎。「
「中國要大力發展太空旅遊,我的建議是既要循序漸進、又要自主創新。太空旅遊前途是光明的,但是我們的路需要一步一步的去走。「黃志澄在演講中表示。
中國將在2022年前後建設完成空間站。資深太空旅遊行業專家蔣方在演講中建議說,空間站的運營如果能與商業服務結合起來,商業力量一定能進一步推動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今天,我們民營企業已經做好了準備,希望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未來能夠向民間開放。」
太空旅行現在能啟動了嗎?
NASA此前曾計劃從2020年開始允許遊客訪問國際空間站,最長可達30天。每人費用約為5800萬美元(約4億元人民幣),其中包括3.5萬美元每晚的住宿費。他們乘坐的交通工具,為SpaceX的龍飛船和波音的Starliner飛船。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目前已有兩家公司宣布計劃購買龍飛船座位,以非NASA太空人身份進入太空。而知名美國男演員兼電影製作人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甚至提出,他有興趣乘坐龍飛船到太空中拍攝電影。
那麼,太空旅行的大眾化,現在就能進入實踐了嗎?
在第一期直播的圓桌論壇中,作為中國首位獲得維珍銀河太空旅行船票的遊客,「探路者」董事長兼CEO、國際著名登山探險家王靜表示:「我已經報上亞軌道飛行的名了,太空旅行和我的距離是零,但實際上我想要去太空飛行已經十幾年了。我覺得,只要你有太空夢想和一顆勇敢的心,為自己定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步一步地走,機會自然而然就來了。」
圓桌會議,從左至右:愛太空CEO白瑞雪、探路者董事長兼CEO王靜、《中國航天》期刊執行主編張京男、中青旅文旅事業部副總經理吳江、「星箭研究院」創始人張亦馳
對於沒有探險經歷的更多普通人,夢想的實現還有多遠呢?《中國航天》期刊執行主編張京男認為,太空並不是一個夢,而是一條越來越清晰的道路。「我之前看阿波羅計劃,柯林斯獨自在月球軌道上飛行的時候,他說那是他一生中最孤獨的一段時間,他意識到生命的價值就在那裡。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在宇宙中非常渺小,我們怎麼去實現自己的價值?其實我們在地球上也有這種感受,就相當於我們在一個屋子裡面,能通過窗口看到屋子外面的風景,但我們永遠出不了屋子。我們肯定會想,遲早有一天我要衝出這個屋子,看看屋外到底是什麼。」
當被問及太空旅行的大眾心理票價時,中青旅文旅事業部副總經理吳江認為,目前中國人人均每年的旅遊花費不到2萬元,太空旅行如果能降低到這個價位,就具備了成為一種大眾產品的價值。「這一天也許要等上很多很多年,但我們培育太空文化、孵化太空產業的努力,現在就應該開始。」
「星箭研究院」創始人張亦馳認為,15年以內,中國人自主開展太空旅行的目標或將實現。
關於《宇宙生活指南》
《宇宙生活指南》是百度百家號獨家出品的太空科普系列直播。項目聯合全球頂尖航天科研院所、知名專家學者、商業航天機構共同打造,將通過旅行篇、移民篇、教育篇、探索篇、造夢篇等不同維度來探討商業航天、太空旅行、火星生存等熱點話題,暢想人類空間探索的未來。這個夏天,讓我們一起丟掉重力,開啟星際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