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摧殘我們的地球母親,小行星採礦離我們還有多遠?

2020-09-05 BigBangTheory

以史為鏡,我們可以清楚認識到科技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人類社會經歷了五千多年的農業文明時代,又經歷了三百多年的工業文明時代,最終進入了人類與自然實現協調發展的生態文明時代。


這樣的進步和所有的你認為理所當然的精良機器都是建立在少數叫作鋱、釹和鉭的稀有並且珍貴的材料的基礎上的。

而把這些稀有材料從地下弄到你的設備裡的過程是很難看的。採礦工業是空氣汙染,水汙染和自然景觀破壞的原因之一。一些危險的化學物質,比如氰化物,硫酸和氯被用來提取這些資源,對工人,當地居民和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危害。


而當一些國家通過限制別人獲取這些資源以達到其他目的時,稀有資源便成為了政治工具。但如果我們可以用一種對任何人都無害的,清潔的方法來取代地球上的採礦工業,會怎麼樣?

好吧,其實我們可以,我們只需要抬頭看!


小行星是由數百萬萬億噸的巖石、金屬和冰組成的。它們是45億年前形成九大行星的氣體雲的殘餘物。它們是可以小到一米,也可以大到如整個國家原始行星,大多集中在小行星帶和柯伊伯帶,而在各個大行星之間也有成千上萬的小行星在隨波逐流。

隨著太空旅行變得越來越切實可行,科學家和經濟學家已經開始關注這些小行星上發現的資源。即使是相對較小的金屬小行星也可能含有價值數萬億的工業用貴金屬,比如鉑。而像Psyche 16這樣更大的小行星則可能含有足以滿足全世界數百萬年的需求的鐵和鎳。以目前的市場價格,單是這些稀有的原材料就價值千萬億美元,好吧,不是真的值這麼多,但從技術上來說卻是的。

例如,在海水中總計有超過2000萬噸的黃金,價值大約750萬億美元,但是要濾出這些黃金是非常昂貴的,以至於賣出去之後還是會賠錢。現在,小行星採礦就有這樣的問題:它太昂貴了,還無法取代地球上的採礦業。

如果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寶貴資源需要花費數萬億美元來獲取,那它就是毫無意義的。


是什麼讓小行星採礦這麼困難?

其實小行星採礦的原理很簡單。

最基本的技術路線是選擇一顆小行星,把它移動到一個容易處理的地方,然後將其拆解,變成可用的產品。不幸的是,所有的這些都與人類尚未解決的基本問題相衝突。

進入太空是代價高昂的,僅僅是到達近地軌道,每公斤載荷所需的火箭燃料就要花費數千美元,而進入高軌道則還要再多花數千美元。因此我們需要更便宜的太空旅行來讓小行星採礦變得有利可圖。

一種解決辦法是將傳統火箭發動機更換成電動發動機 。我們已經在許多執行科學任務中的太空探測器中使用了電動發動機。理論上,我們只需要建造更大的電動發動機以滿足需求。雖然電動發動機的推力不足以飛上太空,但在進入太空之後,它們只需要很少的燃料就能飛行很遠,這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在只是為了把燃料運上太空的燃料上花很多錢。雖然這並不能解決所有的成本問題,但它會使我們的第一個任務變得更容易開展。

現在我們已經有了一個電動小行星採礦飛船,接下來我們需要找到合適的小行星並把它帶回地球。我們已經成功地用太空探測器造訪了小行星,甚至還收集了樣本。不過,為了使我們的任務更簡單和成本低廉,我們的第一個目標很可能是近地小行星,也就是在近地軌道上運行的小行星。


經過幾個月的旅行,我們的宇宙飛船終於到達了小行星,它的形成過程奇特,到處都是小的隕石坑,幾十億年來沒有多少變化。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穩定小行星並剎住它的自轉。要做到這一點可以採用多種方法,比如用雷射汽化其表面或者用推進器停止自轉。一旦我們成功地把小行星穩定了下來,我們就需要等待。軌道力學是很複雜的,但如果你在正確的時間向一個正確的方向推動一個物體,你就可以用很小的力移動非常大的物體,所以,我們等待最合適的時機。

我們的飛船點燃推進器,將小行星推入軌道,使其接近月球。月球是重要的,因為我們可以藉助它的引力使小行星進入一個穩定的地球軌道,從而節省更多的燃料。同樣,這段航程也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但自從我們的飛船發射以來,所有的時間都沒有浪費。

第一個空間採礦和處理設施已經在軌道上組裝完畢,現在正小心地向小行星移動。

這個採礦過程和地球上的非常不同。


巨大的鏡子聚集陽光,加熱小行星的巖層並將其蒸發,研磨機將乾燥的巖石分解成砂礫和灰塵,而離心機則將凹痕中的輕元素分離出來。即使我們只從這顆小行星中提取出0.01%的貴金屬,這也比從地面上相同質量的礦石中提取出的貴金屬要多幾倍。

但是,現在該怎麼辦呢?我們如何將貴金屬安全地運回地面呢?還是有幾種方法,比如把它裝進從太空返回地球的可重複使用的火箭裡,或者如果我們的處理設備有3D印表機的話,我們就可以列印出一個更快更廉價的運輸系統:充有空泡的隔熱膠囊。

它們可以直接降落到海裡,然後用船拖走,這可能是人類開始殖民太陽系的第一步的起點。

隨著我們基礎設施的改良和經驗的增長,我們的任務會變得越來越複雜。小行星上生產的零件和燃料完全無需從地球上發射。

第一次採礦工作會使第二次更加容易,以此類推。隨著太空工業的發展,珍貴的材料將變得廉價,最終,我們可以停止在地球上採礦,甚至在地球上進行有毒的採礦的想法也可能會變得怪異並且不合時宜,就像在你的客廳裡放一堆篝火一樣。被汙染和破壞的自然景觀將得到恢復,而我們習以為常的科技奇蹟可以以更便宜、毒性更小的方式製造出來。這些都不是科幻。


我們不需要花哨的材料或新的物理規律來實現小行星採礦,我們可以從今天開始建設這樣的未來!

我們所需要的只是一次起始時的推動!也許你也可以藉助一點推力,但不需要像是小行星採礦這樣雄心勃勃的事情,只是嘗試一些新的和有趣的東西。

我是BBT,一個不怎麼嚴肅的科普者,你想知道的我這裡有喲!

相關焦點

  • 我們不能掏空地球。宇宙擁有無限資源,科學使小行星採礦成為可能
    今天我們要來討論的是金屬小行星探測科學和小行星開採技術,小行星確實很可能成為未來人類獲得資源的主要途徑,因為宇宙中的資源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是無限的,這與地球資源完全不同,而且在太空中開採小行星完全不需要考慮汙染問題。
  •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日前,央視新聞《新聞1+1》連線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對熱點問題進行解答。一、我們對病毒有多少了解?周琪表示,對病毒的研究,可以用「萬裡長徵第一步」來形容。面對病毒,它從哪兒來、將到哪兒去,它是什麼樣子?
  •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這種氣凝膠可以從陽光中吸收足夠熱量,在火星上形成液態水和類似地球的溫度區域。改變世界,還是改變自己即使我們解決了水、氧氣和溫度,還要面對輻射暴露的問題。火星沒有地球那樣的磁場,所以無法抵擋太陽風。有科學家提出可以建造大量低溫超導體環,產生人工磁場,但這仍是一個紙面上的粗淺概念。約翰·列儂曾經說過:「如果你不能改變自己,你就改變世界;如果你不能改變世界,你就改變自己。」
  • 太空採礦時代已開啟,小行星帶是目標,小行星帶的相關事實
    關於小行星帶的事實1、小行星帶包含成千上萬個已知的小行星,而還有數百萬甚至數十億個仍未知星際物質。2、儘管大多數小行星的大小都可以小到卵石甚至塵埃顆粒,但已知有200顆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 公裡。直徑在1 公裡或以上的小行星大約有0.7至170萬顆。3、小行星穀神星也是矮行星,並且是太陽系內部最大的小行星。
  • 地球危險了?有史以來離地球最近的小行星,出現在我們頭頂
    在旅遊的過程當中,我們也常常遇到外地、外國的人到中國旅行。一般來說,我們對到中國旅遊的人表示歡迎和鼓勵。但是,如果地球出現來自外太空的不速之客,那麼對於很多人來說就只剩心驚膽戰了。很多專家學者都認為,撞擊導致了巨大的海嘯,並且產生了極端的氣候,才使得恐龍從地球舞臺上離開。至今撞擊所產生的隕石坑,仍然留在我們生活著的大地上。
  • 終極能源-「核聚變」,離我們還有多遠?
    這將是改變地球能源模式的一大清潔能源。那麼,我們離核融合能源還有多遠呢? 融合能源並不是科幻電影裡面才存在的東西,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而且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太陽就是核融合能源的一個最好的例子。當然,這是自然狀態下的核聚變反應,而我們人類需要的是,可控的核聚變反應。或許這將為人類帶來一次全新的能源革命。
  • 地球有危險了?有史以來離地球最近的小行星,出現在我們頭頂
    我們都知道,在偌大的宇宙中,無數的星體在自己的軌道上做著規律運動,不過也有偶爾意外情況出現,有時會出現一顆小行星,突破軌道的束縛,去尋找自己的自由,或者與地球來一個「親密接觸」。根據最近觀測數據顯示,一顆小行星正在高速向地球飛來,最快速度可達到8.16公裡每秒,預計9.2號會飛到距離地球最近的位置。
  • 關注|我們離治癒愛滋病還有多遠?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愛滋病疫苗和愛滋病的根治方法。那麼,我們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截止目前,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被治癒了愛滋病,他的名字叫Timothy Brown(也被稱為「柏林病人」,因為他住在德國柏林)。Timothy在被查出HIV感染超過了10年之後,於2006年又被診斷出患有白血病。為了治療白血病,醫生給Timothy進行了骨髓移植。
  • NASA再次發現宜居星球,我們離登上第二個地球還有多遠?
    他們在和我們,他們的先祖們爭論的時候,我們或許會落下風。到時候,能源被它們掌控,人類成為粘板上的魚肉。能源被這些機器提前耗盡也未可知。為什麼宜居星球都在光年之外?隨著天文技術的發展,人類擁有了更強的對宇宙的探索能力。但是,為什麼每次發現的宜居星球都在光年之外。這有點讓人難辨真假,無所適從。
  • 地球是我們的母親請愛護它
    有沒有發現地球的資源被人類不斷的索取卻從不愛護,儘管有關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屢禁不止,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這些年人類在不斷地進步,各種工業亂七八糟的垃圾,遍地都是,所有的河流到處是垃圾,異味一陣風吹過那種感覺你體會到沒有,好好的一條河是被人類怎樣的摧殘才能變成這樣,河裡的魚蝦都有臭味
  • 地下的礦有限,天上的礦無限,所以我們將來會到天上去採礦
    在宇宙之中,除了發光發熱的恆星、圍繞恆星運行的行星這類大型天體之外,還有一些小型天體,我們統稱它們為小行星。,以地球上的價值觀來衡量,這種小行星是最具價值的,它們有的是鎳質的,有的是鐵質的,甚至於還有一些乾脆就是由黃金和鉑金所構成的。
  • 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星星」距離我們到底有多遠!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一下我們平時仰望星空的時候看到天上有無數的星星,這些星星究竟距離我們有多遠呢,今天我就用最簡單的話術給大家科普一下①我們用肉眼所能看到的星星如果說人類在不藉助任何工具的情況下,肉眼可觀測到的星星距離地球大概為5000光年到8000光年左右,而用肉眼看到的這些星星數量大概在2到3千左右,其實正常人類的肉眼所能觀測的距離大概為
  • 《流浪地球》裡的那些超級科技:我們離「行星發動機」還有多遠?
    根據《戰狼2》《紅海行動》大賣之後國內該類電影瘋狂湧現來看,接下來,我們可以期待一大批國產科幻的出現。跳出電影市場,對於整個科幻領域來說,《流浪地球》在網上引發科幻、科學大討論,有可能點燃全民科幻熱情,這才是其最大的功績。無論是高11000米、運作聲像心跳的巨無霸行星發動機,還是外表剛勁耐x、行駛時動力澎湃的巨大卡車,亦或是主角身上極具未來感的外骨骼系統,都符合人們對未來的幻想。
  • 小行星"2018 VP1"正在飛向地球!我們需要擔心嗎?
    上周末全世界的社交媒體都在討論小行星(2018 VP1)是否會在今年11月2號撞向地球。不要以為這是科幻片才出現的場景,其實地球周邊一直都有很多小行星在時刻威脅我們的安全,只是太難探測到而已。今年2020,可謂是災難的一年,暴雨洪澇,黎巴嫩爆炸,山火,還有自然風暴,更可怕的是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爆發。不過,不幸中的萬幸,這顆小行星並不會威脅到我們的生命。
  • 新民周刊:我們離災難片還有多遠?
    當異常天氣頻繁光臨地球,我們離災難片還有多遠?地球的800萬種死法每年,至少在好萊塢的攝影棚裡,地球總是要面臨一次毀滅的。至於毀滅的原因麼,每次都不同——冬雷震震、夏雨雪、核試驗、龍捲風、巨浪、洪水、大霧、病毒、隕石撞地球、山崩地裂、變異物種、不明外星生物……總之,地球有800萬種死法。影評人木衛二把好萊塢災難片統稱為「美式災難全家桶快餐」。
  • 太空「生物採礦」有望成真:科學家研究用細菌開採小行星礦藏
    「生物採礦」早已在地球上成為現實。現在,美國和英國科學家正在研究利用細菌開採小行星金屬礦藏的可行性。他們認為,這種開採方式的成本低於常規手段——只需將水和細菌傾瀉到巖石上,就能萃取出金屬。那麼,究竟什麼是太空「生物採礦」?它又能給我們帶來多大利益呢?
  • 我們離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還有多遠?
    高強度、高頻率的人類活動使得現在大約100萬種動植物正處在滅絕邊緣,還有很多物種在尚未被人類發現時已經消失。 我們離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災難還有多遠?人類又能否扮演自己的超級英雄?
  • 關於小行星採礦的十大事實
    小行星採礦聽起來像科幻小說的領域。這將使這些資源在返回地球之前得以精煉。更重要的是,它們可以用來建立新的殖民地並維持現有的殖民地。圍繞小行星開採的產業將在地球之外創造出第一批永久性人口。這不包括前50名之外的所有較小的可開採小行星,這些小行星的零總數很可能會使我們超過本節的字數限制!
  • 小行星採礦成美國財富密碼?100億億美元小行星能解資源危機?
    不過這離真正的小行星採礦還差著十萬八千裡,但面對天價的小行星,人類很難放棄對它的覬覦。據行星科學家預估,考慮到小行星的規模,其金屬礦產價值高達100億億美元。這可是是2019年全球經濟總量的1萬倍啊。考慮到小行星的價值,如果能成功開採,完全不存在得不償失的問題。問題在於我們有沒有開採的能力。各國設想的小行星開採方案大多數小行星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主小行星帶中。
  • 離我們幾光年幾十億光年,我們是怎麼知道他們到底有多遠的?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天體啊,離我們幾光年甚至幾十億光年遠,我們又沒有飛過去測量路程,我們是怎麼知道他們到底有多遠的?其實都是靠觀色近一些的,比方像比鄰星這樣的,我們利用的是幾何關係,這些天體相對於太陽系的位置是相對固定的,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再轉到不同地方的時候呢,再從地球上去觀察這個天體,它跟我們的仰角的角度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