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不僅環境宜居,而且資源豐富,宜居的環境孕育了生命,而豐富的資源則孕育了文明。
在地表之下,蘊含著各種各樣的礦產資源,而這些礦產資源是人類文明發展所不可或缺的,地球是一顆礦產資源豐富的星球,但這也僅是相對而言的,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對於資源的消耗會逐步加大,終有一日地球資源會顯得捉襟見肘,畢竟地球資源的總量是有限的,而人類文明的發展卻是無限的。
所以要讓文明無限發展下去,就必須要有相對應的無限資源,地下的礦產資源是有限的,但天上的礦產資源卻是無限的,所以有朝一日我們一定會到天上去採礦,而這一天的到來似乎並不遙遠了。天上哪來的礦呢?在宇宙之中,除了發光發熱的恆星、圍繞恆星運行的行星這類大型天體之外,還有一些小型天體,我們統稱它們為小行星。
宇宙中存在著大量的小行星,僅太陽系而言,小行星的數量預估就在120萬顆以上,而這些小行星都由不同的物質所構成,它們就是宇宙中移動的礦山。
從物質構成的角度來看,小行星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碳質小行星,這種小行星在小行星家族中是最多的,它的主要組成物質就是碳以及少量的重金屬,碳質小行星內部同樣蘊含有大量的水。第二類是矽質小行星,其主要構成物質就是矽酸鹽,這就不用多說了,這種小行星如果放在地球上,我們通常會管它叫「大石頭」。不過它沒有地球上的大石頭那麼純碎,除了矽酸鹽之外,這種小行星還含有一些有價值的重金屬資源,而且含量通常比碳質小行星要多,所以也可以將其看做是一塊移動的重金屬礦。
第三類小行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金屬小行星,以地球上的價值觀來衡量,這種小行星是最具價值的,它們有的是鎳質的,有的是鐵質的,甚至於還有一些乾脆就是由黃金和鉑金所構成的。
如果我們要去太空採礦,哪一類小行星才是我們的目標呢?你肯定會認為是第三類,實則不然。這些貴金屬小行星之所以值錢,恰恰就是因為它們在天上,如果你要是把它弄到地球上來,可就一文不值了。因為這些小行星的降臨將會使地球上貴金屬的稀有性瞬間喪失,沒有了稀有性,自然也就沒有了價值。要知道太空採礦的目標是哪一類小行星,先要弄清楚太空採礦的目的是什麼。去太空採礦,可不是為了把這些礦產資源帶回來。去太空採礦的真實目的是為了就地取材、就地使用。
地球是一顆礦產資源豐富的星球,對於只在地球上生活的人類而言,這些礦產資源足夠使用了,之所以說地球的礦產資源終有一日會捉襟見肘,是因為人類終有一日要走出地球、邁向宇宙,在宇宙中自由穿梭,建立除地球以外的新家園,而這是需要消耗大量資源和能源的,只靠地球產出可就不夠了,所以就要從太空中取、在太空中用。
明白了太空採礦的目的,也就明白了太空採礦的目標其實就是碳質小行星,原因就在於碳質小行星之中含有大量的水。對於我們而言,水可能只有兩個用途,一個是飲用,一個是清潔,可實際上水的用途絕不僅於此。水本身其實就是燃料,因為水是由氫和氧所組成的,還記得曾經炒的沸沸揚揚的水氫發動機嗎?就是利用水作為燃料。
地球上沒有足夠的能源可以供人類在宇宙中自由航行,更不可能用寶貴的水資源給宇宙飛船做燃料,況且攜帶大量燃料和能源升空本就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情。
所以無論是宇宙飛船、還是其它太空設施,未來都必須要實現就地取材就地利用,從宇宙中獲取能源,而開採碳質小行星就是一個好方法。這可絕不是一種單純的想像,現在世界上很多機構都在進行太空採礦的相關研究,比如由NASA資助的一個科研項目就在研究一種大型超輕薄膜太陽反射器,簡單講就是將太陽光聚焦在小行星之上,從而使小行星上的水以及揮發性物質釋放出來,再進行收集,而這種採礦方式就被稱之為光學採礦。當然,這只是一個例子,在世界範圍內還有很多與太空採礦相關的研究正在進行,所以相信不久的將來,人類就真的可以到太空中去採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