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大氣網訊:各設區市生態環境局、平潭綜合實驗區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局: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國發〔2016〕31號)和《關於加強涉重金屬行業汙染防控的意見》(環土壤〔2018〕22號),提升我省有色金屬礦採選行業汙染防治水平,減少重金屬汙染物排放,我廳制定了《福建省有色金屬礦採選行業汙染防治工作指南(試行)》,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福建省生態環境廳
2020年3月23日
1.總則
為進一步加強有色金屬礦採選行業汙染防治工作,提升行業工藝裝備、汙染防治和清潔生產水平,推動有色金屬礦採選行業重金屬汙染防信息化控監控平臺建設,減少重金屬汙染物排放,特制訂本技術工作指南。
本指南為指導性技術文件,可為有色金屬礦(鉛鋅、銅)採選行業汙染防治規劃制定、排汙許可證制度貫徹實施、汙染防治技術路線選擇等環境管理及企業汙染防治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1.1 適用範圍
本指南適用於福建省內的有色金屬礦(鉛鋅、銅)採選行業。
1.2 術語與定義
1.2.1露天開採
先將覆蓋在礦體上面的土石剝離,然後在露天直接採出礦石的各項採礦工作的總稱。
1.2.2地下開採
從地表向地下掘進一系列井巷工程通達礦體,建立完整的提升、運輸、通風、排水、供電、供氣、供水等生產系統及其輔助生產系統並進行有用礦物的採礦工作的總稱。
1.2.3排土場
堆放剝離物的場地,也稱廢石場,是指礦山剝離和掘進排棄物集中排放的場所。
1.2.4土地復墾
指對在生產建設過程中,因挖損、塌陷、壓佔等造成破壞的土地,採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復到可利用狀態的活動。
1.2.5原礦品位
指進入選礦處理的原礦中所含金屬量佔原礦重量的百分比。它是反映原礦質量的指標之一,也是選礦廠金屬平衡的基本數據之一。
1.2.6精礦品位
指精礦產品中所含金屬量佔精礦重量的百分比。
1.2.7選礦回收率
指精礦產品中金屬量佔處理原礦金屬量的百分比。
1.2.8尾礦庫
指築壩攔截谷口或圍地構成的,用於堆存金屬非金屬礦山進行礦石選別後排出尾礦、溼法冶煉過程中產生的廢物的場所。
1.3 行業相關政策
1.3.1行業政策文件和規範
(1)國務院《礦產資源開採登記管理辦法》(國務院令第241號發布,國務院令第653號修訂)
(2)生態環境部《關於加強涉重金屬行業汙染防控的意見》(環土壤〔2018〕22號)
(3)生態環境部《關於開展全國尾礦庫環境基礎信息排查摸底工作的通知》(環辦固體函〔2019〕 387 號)
(4)國家發展改革委 原環境保護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鉛鋅採選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
(5)工業和信息化部《鉛鋅行業規範條件》(2020年第7號公告)
(6)原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鼓勵、限制和淘汰技術目錄(修訂稿)》(國土資發〔2014〕176號)
(7)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全省石化等七類產業布局的指導意見》(閩政〔2013〕56號)
(8)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閩政〔2017〕35號)
(9)福建省財政廳 原福建省國土資源廳《福建省礦業權出讓收益徵收管理暫行辦法》(閩財綜〔2017〕22號)
(10)原福建省國土資源廳《關於貫徹落實推進礦產資源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的實施意見》(閩國土資綜〔2017〕390號)
(11)原福建省國土資源廳《福建省新建、已建生產礦山部分礦種最小開採規模目錄(2006年修訂)》
(12)福建省財政廳 原福建省國土資源廳《福建省礦業權出讓收益徵收管理暫行辦法》(閩財綜〔2017〕22號)
(13)《福建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
(14)原福建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做好福建省綠色礦山建設工作的通知》(閩國土資文〔2017〕289號)
(15)福建省自然資源廳 福建省生態環境廳《關於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土壤汙染防治監督管理的通知》(閩自然資發〔2018〕47號)
(16)福建省生態環境廳《關於印發〈福建省涉重金屬行業汙染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閩環保土〔2018〕18號)
(17)原環境保護部《尾礦庫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指南(試行)》(環辦〔2010〕138號)
(18)原環境保護部《尾礦庫環境應急預案編制指南》(環辦〔2015〕48號)
1.3.2產業布局
1.3.2.1礦產開發規劃布局
有色金屬礦產開採應遵守《水汙染防治法》《風景名勝區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福建省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符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等國家產業政策,符合《福建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各地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和行業發展規劃等要求。
1.3.2.2行業準入要求
嚴格按照法規、政策規定控制有色金屬礦開採,提高有色金屬礦探礦權轉為採礦權的準入條件,資源儲量(金屬量)達中型及以上規模的金屬礦產勘查項目方可轉為採礦權。
採礦許可證有效期屆滿的採礦權,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和規劃、環保、安全等有關要求的,方可申請辦理延續開採登記手續,逾期不辦理的,採礦許可證自行廢止。有色金屬建設規模應符合《福建省新建、已建生產礦山部分礦種最小開採規模目錄》(修訂)等的要求。
1.3.2.3淘汰落後產能
《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鼓勵、限制和淘汰技術目錄(修訂稿)》(國土資發〔2014〕176號)等有關產業政策明令淘汰的貼炮崩礦採礦工藝、A型浮選機、XZF型浮選機、SF型浮選機、SKF型浮選機等落後工藝和設備,應按有關要求限期整改、淘汰或停業、關閉。
1.3.3行業相關標準
(1)《鉛、鋅工業汙染物排放標準》(GB 25466 -2010)及其修改單
(2)《銅、鎳、鈷工業汙染物排放標準》(GB 25467 -2010)及其修改單
(3)《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推廣目錄》一至六批
(4)《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技術規範(試行)》(HJ651-2013)
(5)《有色金屬行業綠色礦山建設規範》(DZ/T 0320-2018)
(6)《銅精礦生產能源消耗限額》(YS/T 693-2009)
(7)《銅鎳鈷採選廢水治理工程技術規範》 (HJ 2056-2018)
(8)《鉛鋅礦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三率」最低指標要求(試行)》
(9)《銅礦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三率」最低指標要求(試行)》
(10)《尾礦庫環境風險評估技術導則》(HJ740-2015)
2.生產工藝及產汙環節
2.1 銅採選生產工藝
我省銅礦開採分為露天開採和地下開採兩種方式。浮選工藝流程主要為銅礦開採—礦石運輸—破碎篩分—磨礦—分級—浮選(粗選、精選、掃選)—銅精礦;堆浸工藝流程主要為銅礦開採—礦石運輸—破碎篩分—堆浸。銅礦採選排放的主要汙染物為各生產環節產生的粉塵、選礦廢水及尾礦。我省銅採選典型工藝及產汙環節如圖1、圖2所示。
圖1 我省銅採選(浮選)典型工藝及產汙環節圖
圖2 我省銅採選(堆浸)典型工藝及產汙環節圖
1.1 鉛鋅採選生產工藝及產汙環節
我省鉛鋅礦開採主要為地下開採,工藝流程主要為採礦鑿巖採掘—原礦運輸—破碎篩分—磨礦—分級—浮選(粗選、精選、掃選)—鉛精礦和鋅精礦。鉛鋅礦採選主要汙染物為各生產環節產生的含重金屬粉塵、選礦廢水及尾礦。我省鉛鋅採選典型工藝及產汙環節如圖3所示。
圖3 我省鉛鋅採選典型工藝及產汙環節
1.1 汙染物產生環節
1.1.1廢水汙染物產生環節
採礦過程中有害元素逐漸溶解到水中,形成含重金屬等其他有害物質的酸性廢水並隨水體遷移,具有汙染周邊環境及下遊水體的風險。主要的汙染源包括生產廢水、礦坑地下水湧水和採礦區雨水,主要汙染因子為pH、懸浮物、重金屬。選礦過程中的主要汙染源為精礦廢水、尾礦水及選礦廠地面清潔用水,主要汙染因子為pH、懸浮物、硫化物以及重金屬等。選礦廢水一般經尾礦庫停留、澄清後,由尾礦庫回水系統回用至選礦系統或達標排放。
1.1.2廢氣汙染物產生環節
採選企業廢氣主要有採礦作業含塵廢氣、選礦工藝廢氣、尾礦庫幹灘揚塵及運輸道路揚塵等。
在採礦、裝輸運過程中產生的廢氣主要來自:動力設備尾氣、爆破產生的廢氣和粉塵、裝卸料產生的粉塵及運輸車輛揚塵。選礦過程的粉塵主要來自:破碎篩分系統、輸送系統和二次揚塵等。
破碎篩分系統是選礦廠中的重點塵源,產塵強度高,粉塵粒徑細,其產塵機理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①下落的礦塵受到空氣剪切作用而塵化。下落高度越大,礦粒速度越高,塵化越嚴重。②物料運動時帶動其周圍空氣隨之流動,產生誘導塵化。③篩分過程中,物料隨著振動篩作垂直於篩面方向的快速震動,使礦粒與空氣混合形成粉塵。④破碎過程中,礦石間隙中的空氣被猛烈擠壓出來,產生剪切壓縮作用,並在高速運動下攜帶粉塵從加料口排出。
輸送系統產塵點主要有:在皮帶輸送機的受料點、卸料點和輸送過程中,其產塵機理均是由於高度差引起物料下落時受到空氣剪切作用而塵化。輸送過程中,中段的皮帶會上下振動和左右擺動,產生對物料的間斷性瞬時擠壓,物料間隙中的空氣攜帶著粉塵被擠出。當皮帶接頭經過託輥時,也容易由于振動而揚塵。此外,粘附在皮帶上的物料在皮帶返程過程中也會撒落而產塵。
二次揚塵是沉降在地面的礦塵由於液體蒸發,在通風或人員走動時被捲起而產生,以及除塵器振打清灰或灰鬥返混而產生。
採礦鑿巖、鏟運、出礦、卸礦等工序可以通過溼式作業抑制揚塵,如礦井通風、溼式鑿巖、爆破後噴霧、裝巖(礦)前灑水、定期清掃、衝洗積塵等措施。在選礦破碎系統、皮帶輸送及篩分系統多採用密閉抽風及除塵器淨化的措施控制粉塵。尾礦庫幹灘揚塵及運輸道路揚塵可通過分段堆存、灑水抑塵等措施降低粉塵對環境的汙染風險。
1.1.3固體廢物產生環節
採選企業的固體廢物主要有:採礦廢石、廢渣、選礦廠的尾礦等一般工業固廢以及機修產生的廢礦物油等危險廢物。採礦廢石、廢渣大部分能綜合利用。尾礦是礦石分選出的固體廢棄物,含有重金屬和選礦藥劑成份。
表1有色金屬礦採選主要汙染物
1.清潔生產與綠色礦山
1.1 清潔生產審核
3.1.1健全清潔生產審核制度。有色金屬礦採選企業應按要求至少每兩年開展一輪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並提出重金屬減排方案。現有鉛鋅採選企業宜達到《鉛鋅採選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Ⅲ級水平。①露天開採採礦作業場所粉塵濃度≤10g/m3,地下開採廢石產生量≤0.3m3/t原礦、採礦作業場所粉塵濃度≤10g/m3,選礦廢水產生量≤4.5m3/t原礦,作業場所粉塵濃度≤10g/m3。②各作業場所粉塵濃度、選礦廢水產生量、地下開採廢石產生量等重點關注指標力爭達到Ⅱ級水平,露天開採採礦作業場所粉塵濃度≤8g/m3,地下開採廢石產生量≤0.25m3/t原礦、採礦作業場所粉塵濃度≤9g/m3,選礦廢水產生量≤4.2m3/t原礦,作業場所粉塵濃度≤8g/m3。
3.1.2健全能源管理和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管理體系。①現有鉛鋅礦山地下開採綜合能耗限定值為6.3千克標準煤/噸礦,宜低於4.4千克標準煤/噸礦;鉛鋅選礦綜合能耗限定值為7千克標準煤/噸礦,宜低於6.1千克標準煤/噸礦,礦石耗用電量低於40千瓦時/噸礦。②現有銅礦山地下開採綜合能耗限定值為8千克標準煤/噸礦、露採礦山銅精礦綜合能耗限定值為1.8千克標準煤/噸礦;銅選礦綜合能耗限定值為6.5千克標準煤/噸礦。③超過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標準構成高耗能的有色金屬礦採選企業應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
3.1.3合理確定回採率、選礦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礦山開採應符合鉛鋅、銅礦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等三項指標的最低要求。①開採回採率鉛鋅礦露天開採中大型礦山≥95%、其他礦山≥92%,地下開採按礦體厚度、礦石品位分別不低於75~92%;銅礦露天開採中大型礦山≥95%、其他礦山≥92%,地下開採按礦體厚度、礦石品位分別不低於75~92%。②選礦回收率根據礦石類型、結構構造類型、品位、粒度等不同,鉛礦不低於68~93%,鋅礦不低於68~91%,銅礦不低於66~90%。③按硫含量和礦石類型的不同鉛鋅礦山綜合利用率不低於40~65%,按鐵的回收狀態、銅品位和含硫品位的不同銅礦山綜合利用率不低於30~65%。
1.2 綠色礦山建設
綠色礦山建設要貫穿於礦山規劃、設計、建設、生產、閉坑全過程。新建有色金屬礦山應按國家綠色礦山建設要求編制「三合一」方案,明確開採方式、資源利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土地復墾等要求,推動綠色礦山建設。現有的有色金屬礦山應結合實際,按照《福建省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方案》要求編制綠色礦山建設方案,明確創建期和重點工程。
2.汙染治理技術
2.1 水汙染治理技術
採礦產生的礦坑湧水及降雨淋溶水應治理後符合相應汙染物排放標準後排放;選礦企業應強化廢水中重金屬汙染治理,現有選礦企業廢水循環利用率應達到80%及以上(其中現有鉛鋅選礦企業廢水循環利用率宜達到85%及以上),新建及改造選礦企業廢水循環利用率應達到85%及以上。
礦井因報廢、未建成或者完成勘探任務的,使用單位應按照相關技術標準開展廢棄礦井封井回填,對已經造成地下水串層汙染的,工程所有權人要對造成的地下水汙染進行治理和修復。
採礦企業應減少採場、廢石場、尾礦庫等場地匯水面積,相應減少廢水產生量,宜採取預先截堵水,修築排水溝、引流渠、排水隧道等技術措施。根據礦山水文地質條件,宜推廣採取井下頂板帷幕注漿技術、地表帷幕注漿截留技術等防治措施,減輕採礦活動對地下水系統的影響。
廢石場產生的酸性廢水宜採用物理覆蓋隔離、化學中和、植被恢復等方法,預防和降低酸性廢水汙染。對於礦區酸性廢水,應建立廢水收集系統,鼓勵有價金屬回收,鼓勵廢水循環利用,外排廢水時應達標排放,礦山酸性廢水處理推薦採用中和+混凝沉澱法、氧化還原法等。
採用堆浸工藝的礦山,應對堆浸場採取防滲和排洪措施,防止浸出液汙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堆浸後的尾渣應妥善處置,根據尾渣的性質進行淋洗、回收有價金屬、穩定化處理等。
選礦廢水應處理後循環回用,減少外排。選礦廢水處理可採用以下技術。
(1)含懸浮物選礦廢水高效絮凝處理及回收用技術
適用範圍:含懸浮物選礦廢水循環利用
關鍵技術或裝備:1.JCSS高效中性絮凝劑;2.選礦廢水分類內外循環技術;3.JCWW高效水處理機等。
(2)鉛鋅浮選廠廢水處理與循環利用技術
適用範圍:含懸浮物、鉛離子的選礦廢水
關鍵技術或裝備:1.一體式調節池預處理,軟化除鈣技術;2.反調酸、絮凝沉降除鈣技術;3.臭氧氧化高效去除COD技術;4.回形臭氧氧化池等。
2.2 大氣汙染防治技術
2.2.1一般規定
露天採礦場產塵工作面爆破工作時可以採取噴霧灑水抑塵等溼式抑塵措施;坑採作業採用溼式鑿巖、安裝除塵裝置等措施。
選礦、破碎作業宜採用塵源密閉、局部抽風、安裝除塵裝置等措施,防治破碎、篩分等選礦作業中的粉塵汙染。
對尾礦庫、廢石場(排土場)應採取灑水抑塵、防風抑塵網等抑塵措施。
大宗礦石轉運至選礦廠時,鼓勵採用鐵路、管道或管狀帶式輸送機等清潔運輸方式;礦(廠)區外採用汽車運輸礦石的,應使用封閉車廂或苫蓋嚴密,裝卸車時應採取抑塵措施。運輸車輛出礦區、出選礦廠前須苫蓋、洗車,防範礦石遺灑、碾壓。
選礦廠原礦應堆存於封閉車間,卸礦、粗破、中破、細破、皮帶運轉過程等應設置機械除塵、噴霧降塵等設施。破碎、篩分車間產塵點應密閉、微負壓;在產塵點設置集氣罩,配備過濾式除塵器等設施,廢氣應達標排放。原礦堆存、破篩車間外顆粒物、重金屬等汙染物無組織排放應達到相應排放標準。
2.2.2廢氣收集
地面運輸系統,在有條件時優先採用全封閉廊橋運輸礦物和固體廢物,以防止粉塵的逸散。
對產生粉塵的生產設備和部位,應優先考慮採用密閉罩或排氣櫃,並保持一定的負壓。當不能或不便採用密閉罩時,可根據生產操作要求選擇半密閉罩或外部集氣罩,並儘可能包圍或靠近汙染源,必要時,採取增設軟簾圍擋,以防止粉塵外逸。
集氣罩的排風口不宜靠近敞開的孔洞(如操作孔、觀察孔、出料口等),以免吸入大量空氣或物料。集氣罩、屋頂集氣罩的外形尺寸和容積較大時,罩體宜設置多個排風出口。集氣罩收縮角不宜大於60°。
集氣罩的罩口尺寸應大於粉塵發生源,敞開式集氣罩的喇叭口多裝7.5-15cm寬的邊框,可節省排風量20%-25%,壓力損失可減少50%左右。
集氣罩的排氣量應按照防止粉塵或有害氣體擴散到環境空間的原則確定。排風量為工況風量,排風量大小可通過下列方式獲得:
a)生產設備提供;
b)實際測量或模擬試驗;
c)工程類比和經驗數據;
d)設計手冊與理論計算。
集氣罩的控制速度應符合以下要求:
a)圓形罩一面開口>0.4m/s,兩面開口>0.5m/s;
b)側面方形罩>0.5m/s;
c)傘形罩三面敞開>0.65m/s,四面敞開>0.9m/s.
集氣罩應能實現對煙氣(塵)的捕集效果,捕集率不低於:
a)密閉罩 100%;
b)半密閉罩 95%。
在集氣罩可能進入雜物的場合,罩口應設置格柵。
2.2.3除塵技術
應根據粉塵的物理性質、顆粒大小及分布、廢氣含塵量的初始濃度、廢氣的溫度等,選擇合適的除塵技術。
氣體的含塵濃度較高時,在靜電除塵器或布袋除塵器前應設置低阻力的初淨化設備,去除粗大塵粒。一般情況下,文丘裡、噴淋塔等溼式除塵器進口濃度在10g/m3以下,袋式除塵器進口濃度在10g/m3以下,靜電除塵器進口濃度在30g/m3以下。
除塵器主要有機械式除塵器﹑溼式除塵器﹑袋式除塵器和靜電除塵器。
2.2.3.1機械除塵器
機械除塵器包括重力沉降室、慣性除塵器和旋風除塵器等。機械除塵器宜用於處理密度較大、顆粒較粗的粉塵,去除效率60-90%左右,在多級除塵工藝中作為高效除塵器的預除塵。
(1)重力沉降室適用於淨化密度大、粒徑粗的粉塵,去除30-50μm的粉塵,效率達60%-80%,壓力損失約為50-130Pa;慣性除塵器可去除粒徑20-30μm的塵粒,效率可達90%左右;旋風除塵器適用於捕集粒徑10μm以上的塵粒,效率在60%左右,適用範圍廣但壓力損失較高;
(2)重力沉降室和慣性除塵器宜設置在除塵系統的轉彎、變徑和匯合等部位,通過重力和慣性去除粉塵;
(3)旋風除塵器並聯使用時,應採用同型號設備,合理設計連接風管,避免各除塵器之間產生串流現象,降低效率。旋風除塵器不宜串聯使用,必須串聯時,應採用不同性能的旋風除塵器,並將低效者設於前級。
2.2.3.2溼式除塵器
溼式除塵器包括噴淋塔、填料塔、篩板塔(又稱泡沫洗滌器)、溼式水膜除塵器、自激式溼式除塵器和文氏管除塵器等。填料型除塵器除塵效率在90%-97%左右,文丘裡除塵器除塵效率在90%-99%,旋風水膜除塵器除塵效率在75%-99%。
(1)溼式除塵器適用於捕集粒徑1μm以上的塵粒,進入文丘裡、噴淋塔等洗滌式除塵器的含塵濃度宜控制在100g/m3以下。
(2)溼式除塵器對淨化高溫、高溼、高比阻、易燃、易爆的含塵氣體具有較高的除塵效率;需同時除塵和淨化有害氣體時,可採用溼式除塵器,對腐蝕性氣體,應採取防腐措施;高溼煙氣和親水性粉塵的淨化,可選擇溼式除塵器,但應考慮衝洗和清理。
(3)溼式除塵器排出的沉渣需處理,澄清的洗滌廢水應重複回用。溼式除塵器不適用於疏水性粉塵、遇水後產生可燃或有爆炸危險、易結垢粉塵。溼式除塵器有凍結可能時,應採取防凍措施。
(4)噴淋塔結構簡單,用於淨化粒徑大於50μm的粉塵粒子,常與高效洗滌器聯用,空塔氣體流速一般取0.6-1.2m/s。
(5)填料洗滌除塵器中常用的是氣液逆流填料洗滌除塵器,空塔速度取1.0-2.0m/s。
2.2.3.3袋式除塵器
袋式除塵器:包括機械振動袋式除塵器、逆氣流反吹袋式除塵器和脈衝噴吹袋式除塵器等。
(1)袋式除塵器屬高效除塵設備,宜用於處理風量大、濃度範圍廣和波動較大的含塵氣體,效率可達99%以上。
(2)通常應用的濾料可耐溫250℃左右,且不適用於含粘結和吸溼性強的含塵氣體,使用布袋除塵器時,氣體溫度不能低於露點溫度,否則將堵塞濾料的孔隙。
(3)處理高溼氣體應選用具有抗結露性能的濾料;處理易燃、易爆含塵氣體時,應選用具有抗靜電性能的濾料,對外殼接地,設置防爆設施。
(4)濾袋的過濾風速應根據粉塵性質、濾料種類和清灰方式等因素確定,入口含塵濃度高時取較低的風速,入口含塵濃度低時取較高的風速;一般對紡織濾布濾料的過濾速度取0.5-2m/min,毛氈濾料取1-5 m/min,正常工作時壓力損失控制在1500-2000Pa左右。
(5)粉塵具有較高的回收價值或排放標準很嚴格時,宜採用袋式除塵器。
(6)袋式除塵器應符合HJ/T328、HJ/T329、HJ/T330等環境保護產品技術要求的規定,濾筒式除塵器應符合JB/T10341的規定;袋式除塵器部件、濾料應符合HJ/T284、HJ/T324、HJ/T325、HJ/T326、HJ/T327等環境保護產品技術要求的規定。
2.2.3.4靜電除塵器
(1)靜電除塵器屬高效除塵設備,宜用於處理大風量的高溫煙氣。
(2)靜電除塵器適用於捕集比電阻在104·cm~5×1011·cm範圍內的粉塵,淨化超過這個範圍的粉塵,除塵效率較低;
(3)靜電除塵器的電場風速及比集塵面積,應根據煙氣、粉塵性質和要求達到的除塵效率確定;
(4)對淨化溼度大的氣體或露點溫度高的氣體,應採取保溫或加熱措施,防治結露;
(5)靜電除塵器應符合DL/T514、HJ/T322、HJ/T320、HJ/T321等產品技術標準的規定,應由具有國家相應設計製造資質的單位設計製造。
2.2.4浮選選礦廠全流程粉塵防治技術
2.2.4.1原礦堆場
採用密閉式堆場,應針對堆場部位無法密封的部位(車輛進出口、卸料口等),布設防塵網。根據堆場的大小,選擇合適的除塵霧炮機等降塵設施,確保降塵措施覆蓋全堆場,在卸料、粗破等作業時可對區域範圍進行噴霧降塵。
2.2.4.2破碎篩分系統
破碎篩分設備是主要的產塵部位,粉塵的濃度約為2000~5000mg/m3。採用密閉罩對破碎和篩分設備的產塵點進行封閉,並用抽風機進行抽風,使密閉罩內範圍形成負壓;在不能進行封閉的局部範圍,採用軟簾圍擋,避免粉塵外逸。將粉塵抽至布袋除塵器處理後經排氣筒有組織排放。
2.2.4.3物料輸送系統
經粉碎後的礦石物料在輸送過程中會產生粉塵,對皮帶輸送系統設置噴霧降塵或封閉等措施,對粘附在皮帶上的粉塵及時清理,防止粉塵的灑落造成揚塵。粉料倉應進行密閉。
2.2.4.4車輛運輸
採用汽車運輸礦石的,應使用封閉車廂或苫蓋嚴密,裝卸車時應採取抑塵措施。廠內應設置洗車臺,運輸車輛衝洗後方可出廠。加強對廠內道路維護,保證路面完好,定期清掃,減少揚塵。
2.2.4.5在線監控平臺
有組織排放:在布袋除塵後的排氣筒安裝廢氣在線監控系統,監測的主要因子為顆粒物,同時採集O2、溫度、壓力、流速、溼度等輔助參數的監測數據。
無組織排放:在原礦堆場、破碎篩分車間外、上下風向廠界位置分別布置無組織在線監測點位,監測主要因子為顆粒物,必要時可同步安裝重金屬鉛在線監測儀。
在線可視化監控平臺:有條件的可將全廠已建的在線監控子系統,包含顆粒物實時監控子系統、重金屬(鉛、砷等)實時監控子系統、氣象監測子系統、圖像採集子系統、數據採集傳輸子系統等,集成建設可視化智能監控平臺,在線顯示汙染源的各項監測數據。
2.3 固體廢物汙染治理技術
2.3.1廢石、矸石
鼓勵對廢石、矸石等一般固體廢物進行資源化利用,在符合環保、產品質量等要求下採取提取有用組分、製作建材、加工成新興材料等方式,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效率。礦山周邊以低品位礦石或廢渣為原料進行選冶的企業產生的固體廢物應按廢物類別規範處置。固體廢物妥善處置率應達到100%。
2.3.2危險廢物
廢機油、廢油抹布等維修廢物、化學品包裝物等屬於危險廢物,應分類收集,並按規範做好臨時貯存,建設符合規範的危廢貯存場所,執行轉移聯單管理制度,委託有資質單位處置。
2.3.3尾礦
鼓勵地下開採礦山採用自然資源部推薦的全尾砂膏體充填技術、全尾砂高濃度連續充填採礦技術、分級尾砂膠結充填採礦新技術等先進適用技術,除必須的以外,按國家要求原則上不再新設尾礦庫。
尾礦輸送系統應設置事故狀態下的收集設施,事故設施應符合《尾礦設施設計規範》(GB 50863)的規定。
加強有色金屬選礦企業尾礦庫環境基礎信息排查摸底,掌握尾礦庫汙染產生環節、現有防治措施、特徵汙染物排放情況及周邊敏感目標。尾礦庫所屬企業要按規定開展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完善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控措施,排查治理環境安全隱患,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並備案、演練,加強環境應急能力保障建設。建立尾礦庫環境風險管理檔案,實現「一庫一檔」規範管理。
對採礦活動所產生的固體廢物,應使用專用場所堆放,滿足相關規範要求,進行環境比選論證。若尾礦庫處於II類水體上遊,應充分論證其洩洪對下遊水環境的影響,落實尾礦庫三級防控體系,確保下遊用水安全。
2.4 噪聲汙染治理技術
露天礦爆破作業宜採用中深孔微差爆破工藝、控制一次起爆藥量等減振爆破措施。
在採礦及選礦工業場地總平面設計中,應充分考慮高噪聲源的分布和噪聲傳播途徑、聲敏感保護目標和防護距離要求,合理布局。
對採礦、選礦過程中的高噪聲設備採用「隔聲減震為主,吸聲為輔」的原則。在設備選型時儘量選用低噪聲設備,其次採取消聲、隔聲、減震、個體防護等措施。
3.環境監管
3.1 汙染物總量及規範化排汙
實行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有色金屬礦採選業項目必須遵循重點重金屬汙染物排放「減量置換」或「等量替換」的原則。有色金屬礦採選企業應建設規範化排汙口,依照行業排汙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要求安裝汙染物自動監測設備,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新鮮水及回用水應安裝流量計量裝置。
三明市尤溪縣、大田縣鉛鋅採選企業排放的重點重金屬汙染物應按《福建省生態環境廳關於鉛鋅礦產資源開發活動集中區域執行重點汙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通告》要求執行《鉛、鋅工業汙染物排放標準》(GB25466-2010)特別排放限值。
龍巖市上杭縣銅採選企業排放的重點重金屬汙染物應按省政府下發文件要求執行《銅、鈷、鎳工業汙染源排放標準》(GB25467-2010)特別排放限值。
3.2 環境信息化建設
有色金屬礦採選企業應推進企業環境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實現與省生態雲平臺互聯互通,實時進行企業生產工況、危廢等信息的申報。在重點產廢工藝環節、環境風險敏感點、汙染源總排口等關鍵部位安裝汙染源在線監測、工況監控及視頻監控等設備,實時採集產汙、治汙及排汙環節數據。
3.3 自行監測及環境信息公開
有色金屬礦採選企業應落實主體責任,對廢水、廢氣汙染物排放及周邊環境包括土壤、地下水等開展自行監測,減少鎘等重金屬汙染物排放,消除環境安全隱患,切斷鎘等重金屬汙染物進入農田的途徑。
按《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要求,重點排汙單位應公開基礎信息、排汙信息、防治汙染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及其他環境保護行政許可情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其他應公開的環境信息。列入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名單的重點排汙單位還應公開其環境自行監測方案,列入土壤汙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的企業還應履行《土壤汙染防治法》規定的相關義務並在排汙許可證中載明。
典型案例一
紫金山金銅礦含銅廢水治理技術
及揚塵管控措施
一、含銅廢水治理技術
紫金山金銅礦含銅酸性廢水治理主要有「硫化法」及「萃取-電積-中和法」兩種技術。
1.「硫化法」工藝技術。銅離子濃度較低的可採用此技術。先通過添加硫化劑生成硫化銅回收有價金屬,再添加石灰(CaO)中和酸、並將鐵離子沉澱,中和後廢水通過混凝沉澱後,上清液生產回用或達標外排。
圖1 「硫化法」工藝流程圖
2.「萃取-電積-中和法」工藝技術。銅離子濃度較高的(>1000mg/L)的優先採用此技術。首先通過萃取系統將銅離子萃取富集為銅離子含量較高的電富液,再通過電積系統生成陰極銅。萃餘液則通過添加石灰(CaO)中和處理,中和後廢水通過高濃度泥漿法(HDS)或膏體濃密機濃縮後,上清液生產回用或達標外排。
圖2 「萃取-電積-中和法」工藝流程圖
二、揚塵管控措施
露採場、排土場採用灑水車和霧炮機抑塵,對道路路面、廢石場、溜井、作業平臺等產塵區域進行全天候灑水抑塵。礦區道路揚塵防控措施主要是道路灑水降塵及在主要清汙系統交界(如車輛離開作業區時)設置洗車點。
圖3露採場、排土場霧炮降塵
圖4作業面交界處設置洗車點
圖5灑水降塵、渣土運輸車輛苫蓋
典型案例二
福建金東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全過程
綜合汙染防控措施
福建金東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資源綜合利用、礦坑湧水淨化工藝、選礦廢水循環利用、粉塵治理系統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探索實踐。
一、水汙染防治
1.礦坑湧水處理工藝
礦坑湧水在井下水倉充分沉澱後送入位於地表的水處理機處理,經強化沉澱後達標外排或回用,絮凝物用於井下填充。礦坑湧水處理車間安裝了pH、流量、COD、鉛、鋅在線監控。
圖1 礦坑湧水處理工藝流程圖
圖2 礦坑湧水處理車間及在線監測
2.選礦廢水內、外循環
選礦廢水採用內、外循環提高廢水循環利用率,內循環系統將選礦廠濃密機出口的廢水經處理後回用於選礦生產,外循環系統將尾礦庫產生的廢水經沉澱後回用於選礦生產。內、外循環系統在廠內分離回用70%的選礦廢水,減少出廠廢水量,減輕尾礦庫的安全壓力,同時減少礦漿送出、循環水送回的輸送成本。
圖3 選礦廢水內、外循環工藝流程圖
圖4 選礦廢水內循環車間及水處理機
圖5 選礦廢水外循環車間及絮凝池
二、大氣汙染防治
原礦堆場採用霧化噴淋、倉庫密閉抑塵,車輛運輸採用車輛清洗、苫蓋、道路清掃、道路噴淋等措施減少粉塵排放。破碎工序產塵點採用封閉或活動式封閉,將粉塵負壓收集至布袋除塵器,收集的粉塵回用於選礦車間。
廠區的大氣汙染物防控效果採用「排汙口在線監測」、「廠界顆粒物在線監測」、「廠區周邊空氣品質在線監測」三道在線監測手段實施監管,監測數據公開於廠門口大屏幕及上傳生態環境信息化監管平臺,同步接受監管部門及社會監督。
圖6 廢氣治理流程圖
圖7 霧炮抑塵及洗車臺
圖8 破碎工序布袋除塵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