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已知的陸地儲量,以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消費增長,現代工業和糧食生產所需的關鍵要素將在本世紀末告急。這些資源包括磷,銻,鋅,錫,鉛,銦,銀,金以及銅。在我國,也有很多城市因礦物資源枯竭而衰落。
近年來,NASA和深空工業公司(Deep Space Industries),行星資源公司(Planetary Resources)之類的企業合作,正準備從近地小行星上開採太空資源,以應對未來的資源危機。
深空工業公司為此開發了三個系列的太空飛行器用於檢查,採樣和收穫小行星。"螢火蟲"是呈立方體衛星形式的太空飛行器的三胞胎,負責到檢查不同的小行星;"蜻蜓"用以以收集小樣本(5-10千克)並將其返回地球進行分析;"收割者"前往小行星,收集數百噸物料,返回高地球軌道進行處理。
OSIRIS-REx
而就在不久前,美國成功實現其第一次小行星採樣。該任務於2016年啟動,名為OSIRIS-REx,其主要目標是從小行星"貝努鳥"向地球輸送至少60克樣本,試圖在"貝努鳥"表面上尋找有機分子,以確定小行星能否給未來的深空探測任務提供燃料來源,並提供信息來幫助地球抵禦小行星。該項目全程耗時7年,從2016年發射升空,直至2023年返回地球,項目耗資高達11.6億美元。
OSIRIS-REx採樣
OSIRIS-REx在2016年9月發射升空後與運載火箭分離,並在不久後進入巡航階段。2016年12月,太空飛行器成功執行了首次深空機動,巡航階段一直持續到2018年12月與"貝努鳥"接觸,之後進行樣品收集。
由於收集過程中出現故障,因此有一部分樣品通過容器的密封件逸出。為了防止樣品進一步減少,NASA取消了原本要通過旋轉操作確定樣品質量的計劃,以及航行制動操作,提前將收集到的樣本存儲在樣品返回膠囊中。2020年10月,樣品收集器固定在返回艙中,準備返回地球。
"貝努鳥"飛行路徑示意圖
"貝努鳥"目前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1.1955年,每隔六年靠近地球一次。平均而言,直徑約500m的小行星大約每13萬年左右就會撞擊地球。 2010年科學家預測,"貝努鳥"在2169年至2199年之間會有八次撞擊地球的潛在可能。也正是由於它足夠接近地球,體積夠大,而成為了NASA採樣目標。因為只有直徑大於200米的小行星的表面才可能具有疏鬆的硬石,以確保樣本返回任務的成功。直徑小於200米的小行星通常因為旋轉得太快而無法保留灰塵或小顆粒。
一切順利的話,美國首個小行星採樣探測器——OSIRIS-REx 奧斯裡斯-雷克斯探測器,將在2023年帶著至少60克來自"貝努鳥"的原始樣本返回地球,這將是人類史上第二次從原始的、富含碳的近地小行星上帶回樣本,也是迄今為止採集量最大的一次。不過這離真正的小行星採礦還差著十萬八千裡,但面對天價的小行星,人類很難放棄對它的覬覦。
16 Psyche
最近有一顆小行星火了,這顆小行星名叫"靈神星(16 Psyche)"。它是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上,位於地球大約3.7億公裡,其直徑約225.3千米(有很多人覺得它的大小被高估了)。通過哈勃望遠鏡獲取到的紫外線頻譜數據分析發現,與大多數巖石或冰冷的小行星不同,其幾乎完全由金屬構成,如同地球的核心。其構成物質包括但不限於鐵、鎳等金屬物質。
據行星科學家預估,考慮到小行星的規模,其金屬礦產價值高達100億億美元。這可是是2019年全球經濟總量的1萬倍啊。考慮到小行星的價值,如果能成功開採,完全不存在得不償失的問題。問題在於我們有沒有開採的能力。
大多數小行星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主小行星帶中。它包含數百萬個小行星,其中750,000個小行星的直徑超過1公裡,直徑超過200公裡的小行星超過200個。主帶中的小行星是如此分散,以至於大多數小行星相距數十萬公裡。
小行星比月球更容易開採。這是因為即使最大的小行星的引力場也很低。這意味著太空飛行器既能飛向小行星,又容易返回太空,相比月球簡單直接。因此,提取的金屬,水和其他有價值的原材料可以很容易地運送到地球或其他地方。
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打起了小行星的主意。近年來,各國科學家提出了五花八門的小行星資源開發方案。現有的開採設想有露天採礦,豎井開採,磁吸等。露天採礦是在某些類型的小行星上,使用鏟子或螺旋鑽從表面刮下材料,或者對於較大的碎片,可以使用"主動抓斗"將其刮除;豎井開採是在小行星上埋一個雷,然後通過豎井提取物質;而面對金屬含量高的小行星則可以直接通過磁鐵收集。
為能建立長期開採基地,可以選擇將飛船暫時附在小行星上。通過採礦機器人提取原材料並保存在貨艙中。另一種選擇是通過雷射切割,將小行星切片送入加工站,精煉成有用的材料,然後送回地球。或者,可以直接將捕獲的小行星或小行星切片運輸到地球軌道的處理站。
雖然目前開採小行星的設想很多,但萬變不離其宗,基本想法都是將探測器發射到小行星上,開採資源後帶回地球,或直接在太空用於建設。但小行星開採也許並不像想像中那麼美好,即使是近地小行星,距離地球最近時通常也有數百萬公裡,人類訪問一次可能需要幾個月時間。如果沒有穩定的貨運補給,航天員生活會有很大困難。畢竟現在人類重返月球都很難,登陸小行星雖然比登陸火星難度小,但要長期駐留,也是規模很大的工程。還好,至少目前還沒有靠開採小行星解決資源危機的需求。據科學家估計,對小行星資源進行真正的開採,至少還要等20年左右。
雖然小行星的開採不容易,但隨著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的增加,地球上的材料依舊有限,開採小行星便是大勢所趨。當然,大勢面前中國自然也不會落後。據中國國家航天局發布的《小行星探測任務有效載荷和搭載項目機遇公告》介紹,小行星探測任務將採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計劃在3年內完成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的繞飛探測,隨後擇機附著小行星表面並採集小行星樣品,之後返回地球附近釋放返回艙,將小行星樣品送回地球。完成上述任務後,探測器通過地球、火星借力,歷經約7年時間飛抵小行星帶,對主帶彗星133P開展繞飛探測。探測器將以飛越、伴飛、附著、採樣返回等方式,對目標小行星進行遙感探測、就位探測和採樣返回。
面對人口的增長,資源的減少,為了養活更多的人,就必須去開採宇宙中的"金礦"。只有奔向宇宙的探險才能帶領人類走出地球的搖籃,從嗷嗷待哺的嬰兒成為探索陌生的少年。當未來人回顧當今的歷史,就像是我們敬佩鄭和下西洋的勇氣、義大利懷念羅馬鐵騎的鋒芒,世界將永遠眷顧在荊棘中開闢道路的冒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