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有著中國首個小行星採礦機器人稱號的第一個探測器計劃在11月升空,該探測器重量大約30公斤,進入500公裡高度的軌道,主要用於驗證太空飛行器的軌道操控、模擬捕獲小行星、在小行星周圍進行控制等技術。目前,美日在小行星探測方面處於壟斷地位,中國相關企業開始這方面的研究將挑戰美日深空壟斷局面。
宇宙印象|頭條獨家 深度科普欄目第1615期
將於11月發射中國首個小行星採礦機器人備受矚目,這個機器人的名字叫做NEO-1,雖然被定位為小行星採礦機器人,但任務目的還是測試開採小行星的技術,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開採。即便如此,這也創造了中國第一,並且挑戰了美日深空探測方面的壟斷局面。
美國宇航局小行星採樣方面已經取得一些進展,旗下的OSIRIS-Rex小行星探測器已經在小行星貝努上進行了採樣,將採集到的小行星物質送回地球。OSIRIS-Rex小行星探測器重量為2噸,耗資8億美元,計劃採集60克的小行星物質,將在2023年返回地球。
日本的隼鳥2號探測器已經啟程返回地球,計劃在2020年11月至12月抵達地球,降落在澳大利亞的沙漠中。美日在小行星領域的進展可以說是目前人類最先進的技術,從小行星上採集樣本回來,進一步接近了對小行星開採的能力。這些樣本在過去40多億年內保持一致,可以說美日這次帶回在是太陽系形成早期的物質樣本,對研究生命起源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中國這次提出發射NEO-1小行星採礦機器人的是一家私人公司,名為起源空間,最終目標是在小行星上完成採礦。小行星上的採礦比較豐富,針對的是某些類型的小行星,大部分小行星還是鐵鎳物質更多一些。將小行星打造成一個礦產平臺,首先需要掌握對小行星進行考察的技術,然後才考慮在小行星上進行軟著陸,之後才是將更大更重載荷送到小行星上,開採之後的物質要送回地球,這又是一項龐大的工程。
NEO-1小行星採礦機器人這次並沒有飛抵小行星,其使用長徵火箭發射,重量大約30公斤,進入500公裡高度的軌道,主要用於驗證太空飛行器的軌道操控、模擬捕獲小行星、在小行星周圍進行控制等技術。這些技術在地球軌道上完成,一旦成熟之後,才向小行星發射探測器。NEO-1的工程開發已經完成,儘管小行星採礦被認為是科幻級的場面,但已經開始成為現實。小行星採礦概念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1971年的時候,美國宇航局就資助了一些空間公司研發相關技術,在潛在利益的驅動下,一些技術開始誕生,但是距離產生利益還有很大的距離,這導致了相關技術還無法轉化為生產工具。
不過根據美國宇航局的動作,小行星採礦已經得到了法律上的肯定,美國總統通過了行政命令,可以讓美國公司在月球和小行星上進行資源開採,甚至讓小行星甚至火星的資源合法化。在法律條款都具備的情況下,美國多家空間公司都開始蠢蠢欲動,比如Planetary Resources公司籌集了很多資金,已經獲得了5000萬美元的投資,開始對小行星上的礦物進行研究,看看哪些小行星的礦產更豐富。宇宙印象為今日頭條獨家,其他均為假冒,轉載均為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