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個小行星採礦機器出徵!11月升空,挑戰美日深空壟斷局面

2020-09-30 宇宙印象

編者按:有著中國首個小行星採礦機器人稱號的第一個探測器計劃在11月升空,該探測器重量大約30公斤,進入500公裡高度的軌道,主要用於驗證太空飛行器的軌道操控、模擬捕獲小行星、在小行星周圍進行控制等技術。目前,美日在小行星探測方面處於壟斷地位,中國相關企業開始這方面的研究將挑戰美日深空壟斷局面。


宇宙印象|頭條獨家 深度科普欄目第1615期

將於11月發射中國首個小行星採礦機器人備受矚目,這個機器人的名字叫做NEO-1,雖然被定位為小行星採礦機器人,但任務目的還是測試開採小行星的技術,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開採。即便如此,這也創造了中國第一,並且挑戰了美日深空探測方面的壟斷局面。



美國宇航局小行星採樣方面已經取得一些進展,旗下的OSIRIS-Rex小行星探測器已經在小行星貝努上進行了採樣,將採集到的小行星物質送回地球。OSIRIS-Rex小行星探測器重量為2噸,耗資8億美元,計劃採集60克的小行星物質,將在2023年返回地球。

日本的隼鳥2號探測器已經啟程返回地球,計劃在2020年11月至12月抵達地球,降落在澳大利亞的沙漠中。美日在小行星領域的進展可以說是目前人類最先進的技術,從小行星上採集樣本回來,進一步接近了對小行星開採的能力。這些樣本在過去40多億年內保持一致,可以說美日這次帶回在是太陽系形成早期的物質樣本,對研究生命起源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中國這次提出發射NEO-1小行星採礦機器人的是一家私人公司,名為起源空間,最終目標是在小行星上完成採礦。小行星上的採礦比較豐富,針對的是某些類型的小行星,大部分小行星還是鐵鎳物質更多一些。將小行星打造成一個礦產平臺,首先需要掌握對小行星進行考察的技術,然後才考慮在小行星上進行軟著陸,之後才是將更大更重載荷送到小行星上,開採之後的物質要送回地球,這又是一項龐大的工程。

NEO-1小行星採礦機器人這次並沒有飛抵小行星,其使用長徵火箭發射,重量大約30公斤,進入500公裡高度的軌道,主要用於驗證太空飛行器的軌道操控、模擬捕獲小行星、在小行星周圍進行控制等技術。這些技術在地球軌道上完成,一旦成熟之後,才向小行星發射探測器。NEO-1的工程開發已經完成,儘管小行星採礦被認為是科幻級的場面,但已經開始成為現實。小行星採礦概念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1971年的時候,美國宇航局就資助了一些空間公司研發相關技術,在潛在利益的驅動下,一些技術開始誕生,但是距離產生利益還有很大的距離,這導致了相關技術還無法轉化為生產工具。




不過根據美國宇航局的動作,小行星採礦已經得到了法律上的肯定,美國總統通過了行政命令,可以讓美國公司在月球和小行星上進行資源開採,甚至讓小行星甚至火星的資源合法化。在法律條款都具備的情況下,美國多家空間公司都開始蠢蠢欲動,比如Planetary Resources公司籌集了很多資金,已經獲得了5000萬美元的投資,開始對小行星上的礦物進行研究,看看哪些小行星的礦產更豐富。宇宙印象為今日頭條獨家,其他均為假冒,轉載均為非法。

相關焦點

  • 中國首個小行星採礦機器將要出徵,挑戰美日深空壟斷
    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我國在航空領域取得的又一成就,中國首個小行星採礦機器出徵,計劃在今年的是11月份升空,屆時將再次挑戰美日深空壟斷的局面。我國設計者給予了這款小行星採礦機器人一個有趣的名字,叫做NE0-1,寓意著我國在這一技術領域的首次嘗試,縱觀國際各國的發展
  • 我國公布太空採礦機器人,下月升空驗證技術,未來將開採貴重礦物
    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礦業資源的開採,時至今日,人類的採礦活動都是在地層中尋礦採礦,而隨著宇航技術的發展,未來人類終將會進入太空採礦,而太空尋礦採礦的目標就是小行星了。近日有消息稱我國首個小行星採礦機器將於今年的11月份出徵,設計者給予了這款小行星採礦機器人一個有趣的名字——NE0-1,寓意著我國在這一宇航技術領域的首次嘗試。
  • 小行星採礦成美國財富密碼?100億億美元小行星能解資源危機?
    深空工業公司為此開發了三個系列的太空飛行器用於檢查,採樣和收穫小行星。"螢火蟲"是呈立方體衛星形式的太空飛行器的三胞胎,負責到檢查不同的小行星;"蜻蜓"用以以收集小樣本(5-10千克)並將其返回地球進行分析;"收割者"前往小行星,收集數百噸物料,返回高地球軌道進行處理。
  • 和上億公裡小行星伴飛8個月,太空船將有大動作,已確定4個採礦點
    例如,正圍繞木星飛行的美國朱諾號,已被美國宇航局確認離開太陽系的旅行者1號和2號,還有正在龍宮小行星附近的日本隼鳥2號。美國的OSIRIS-REx就是一艘擺脫地球引力的太空船,去探索上億公裡外一顆名叫貝努小行星,2016年9月8日從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升空,並預計在2023年左右將礦物送回地球。
  • 太空採礦時代已開啟,小行星帶是目標,小行星帶的相關事實
    2020年7月,中國「天問一號」駛向火星,主要任務是對火星進行地質勘探和地理測繪,同時研究火星的磁場演變。同年,阿聯的「希望號」起飛,目標火星的氣候研究;美國的「毅力號」發射,目標尋找火星生命,為未來火星移民做準備;2020年11-12月,嫦娥5號月球採樣成功;2020年12月,日本「隼鳥2號」攜帶小行星樣本成功返回……毫無疑問,未來的日子,人類太空資源競爭會來越激烈。
  • 行星資源的小行星採礦目標與衛星發射更加接近
    行星資源只是朝著它的小行星採礦目標又邁進了一大步。該公司的Arkyd-6衛星(1月11日)登上了印度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那麼在太陽同步的極地軌道上,將會有一個小腦盒大小的Arkyd-6,它將證明行星資源的下一個宇宙飛船,一個叫做Arkyd-301的小行星探礦機所需的技術。
  • 中科院院士:去小行星採礦中國10年內就能做到
    (原標題:去小行星採礦,中國10年內就能做到) 我國著名空間飛行器總體
  • 關於小行星採礦的十大事實
    小行星採礦聽起來像科幻小說的領域。這些小行星是如此的細膩,以至於機器人甚至不需要鑽,而只需沿表面刮擦即可。難以開採的小行星被稱為M型(金屬)。它們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因為它們本質上是堅固的飛行金屬塊。太空採礦對此類行業的最終影響很難計算。這取決於開採小行星並將這些礦物運輸到地球的成本。也許小行星礦工會有更好的市場。
  • NASA飛船在小行星上空危險演習,採礦倒計時
    美國東部時間8月11日,美國OSIRIS-REx飛船順利完成對小行星本努的第二次低空危險演習,並再次獲得一張近距離照片,顯示了粗糙不平表面上布滿大大小小石頭。因為NASA需要收集演習經驗,了解飛船機動性,為2020年10月20日的觸地採礦而準備,這將是NASA飛船首次對小天體進行採礦,雖然只是收集幾十克樣品,但對於科學研究已經足夠了。
  • 中國深空探測,未來是星辰大海
    11月30日凌晨4時40分,在科技人員精確控制下,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順利分離。嫦娥五號的順利升空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新的跨越。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相比之下,中國的深空探測開展的比較晚。
  • 焦維新:中國深空探測,未來是星辰大海
    11月30日凌晨4時40分,在科技人員精確控制下,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順利分離。嫦娥五號的順利升空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新的跨越。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相比之下,中國的深空探測開展的比較晚。
  • 第4170回:行星採礦太空淘金,深入探索太空基石
    從一開始就主導的假設認為該公司打算發展小行星採礦,而一個匿名消息來源更在4月24日之前證實了這種說法。2號飛船短暫觸碰小行星龍宮並獲得樣品;2月22日,日本「隼鳥2號」深空探測器將著陸「龍宮」小行星並開始採樣,最終將把這些樣品送回地球,這可推動太空採礦業的發展,但仍面臨經濟效益存在變數,技術難題不容小覷等挑戰。
  • 不遠億萬裡為私企太空採礦趟路
    專門開發小行星採礦技術的「行星資源」公司總裁和執行長克瑞斯・洛維奇對NASA任務表示衷心祝福,他認為,從太空巖石中採集資源將「釋放探索太陽系帶來的經濟潛力」。  「行星資源」公司科學顧問、亞利桑那大學行星科學家、項目首席研究員丹特・勞雷塔說:「『奧西裡斯-REx』確實是個開拓者,任何打算在小行星上採礦的團隊都將從我們開創性的技術中獲益。」
  • 飛行器獨霸一顆小行星,開始全自動採礦
    ,NASA的一艘宇宙飛船也將於2020年10月20日到一顆小行星上採礦了!說起這顆小行星,科學家認為它很神秘,因為據說NASA的宇宙飛船已經對它進行過成分分析,發現它身上具有人類目前尚不明白的元素存在。如果一旦擁有這一種元素,就能研究出太陽系的成因。所以,美國決定明天對它進行「採礦作業」!
  • 中國半導體廠商採購四大痛點 2019年半導體設備排名美日呈現壟斷局面
    打開APP 中國半導體廠商採購四大痛點 2019年半導體設備排名美日呈現壟斷局面 章鷹 發表於 2020-04-01 10:48:53
  • 打破美日歐壟斷!剛剛,中國稀土領域又獲一重大突破
    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說法:「世界稀土在中國,中國稀土在包頭」。數據顯示,被譽為稀土之都的內蒙古包頭市,掌握著全國83.7%、全球38.7%的稀土資源。近日,該地區利用稀土資源順利研發了新產品,並有望實現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據界面新聞1月11日報導,包頭稀土研究院已與成都某科技企業達成技術轉讓協議,前者 擬首期投資2000萬元人民幣,籌備建造中國首條月產800公斤稀土納米斷熱漿料中試生產示範線。
  • 知料|走,上小行星挖金礦,分給每個地球人930億美元
    依據地表隕石中4%是金屬隕石的概率和相對速度開採可行性進行估算,當前可以鎖定10個小行星作為潛在開採目標,其中就包括美國與日本正在分別採樣的貝努與龍宮兩顆小行星。NASA在2016年9月發布的報告顯示,當前有711個市值超過100萬億美元的已知小行星天體。目標已經鎖定,發家致富的機會就在眼前。正如19世紀的淘金熱潮,吸引了30萬牛仔的大遷徙。
  • 創遠高新分享:未來採礦技術發展及展望
    加拿大鸚鵡螺礦業公司將於2019年啟動全球首個深海採礦作業——索爾瓦拉一期(Solwara 1),屆時,該公司將派遣多名遙控採礦機器人遠徵到太平洋西南部的俾斯麥海海底,希望在此找到富饒的銅和黃金等礦物。如果該公司成功,很可能會引發一場深海「淘金熱」。
  • 中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啟用、3D列印火箭發動機完成點火實驗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飛行裡程突破3億千米據中國國家航天局稱,截至2020年11月17日凌晨,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16天,飛行裡程超過3億千米,距離地球約6380萬千米。國內首個5G SA+Ka高通量衛星系統融合組網試驗成功近日,中國衛通聯合中國移動、華為等合作夥伴,成功實現Ka高通量衛星網絡與5G SA蜂窩網絡的融合組網,這標誌著「Ka衛星網際網路+5G」應用模式已經通過了實用級技術驗證。
  • 面向萬億美元太空資源市場,「起源太空」11月發射全球第一個太空...
    2019年,中國第一家致力於太空資源開採和利用的商業公司「起源太空」正式成立,致力於通過「找礦-探礦-落礦-採礦-返回」五個階段,最終開發利用小行星上豐富的太空礦產資源以及水資源,為人類未來在太空的活動提供物質支持,減輕地球資源開採壓力,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拓展人類文明的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