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飛行裡程突破3億千米
據中國國家航天局稱,截至2020年11月17日凌晨,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16天,飛行裡程超過3億千米,距離地球約6380萬千米。天問一號探測器姿態穩定,能源平衡,部分分系統完成自檢,各系統工作正常。
在軌飛行期間,天問一號已經完成三次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機動等飛控工作。天問一號計劃於2021年2月到達火星,實施火星捕獲,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軟著陸火星表面,火星車駛離著陸平臺,開展巡視探測等工作。
國內首個5G SA+Ka高通量衛星系統融合組網試驗成功
近日,中國衛通聯合中國移動、華為等合作夥伴,成功實現Ka高通量衛星網絡與5G SA蜂窩網絡的融合組網,這標誌著「Ka衛星網際網路+5G」應用模式已經通過了實用級技術驗證。
本次試驗使用Ka現網衛星通信終端,將中國移動5G SA無線基站,經中星16號高軌高通量衛星,成功中繼接入至5G核心網,打通了天地一體通信流程,開展了文件傳輸、視頻通話、高清視頻點播等業務試驗,為5G在地廣人稀的偏遠山區覆蓋、應急救援、能源交通等領域的應用提供了高效解決方案。
中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正式啟用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11月18日宣布,經過近兩年的建設,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已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正式建成並完成各項調試測試工作,近日正式啟用。除直接投入到「天問一號」、「嫦娥四號」任務中外,還將為本月下旬的「嫦娥五號」任務提供輔助。
該深空天線組陣系統探測距離和接收靈敏度較現有設備將得到大幅提升,將提高地面系統對深空探測器下行數據的接收能力,為我國執行各類深空探測任務提供有力測控支持。此外,每臺天線也可單獨對多個深空目標同時跟蹤,還可以與國內外其他天文臺站實現異地組陣,開展聯合射電天文觀測活動。
歐洲織女星「維加」火箭再失利,系人為失誤
11月17日格林尼治標準時間01:52分,運載了兩顆衛星的歐洲「織女星」VV17火箭從法屬蓋亞那的庫魯發射升空,飛行8分鐘後,「織女星」火箭偏離了計劃路線,與地面跟蹤站失去聯繫。隨後,航空航天公司阿麗亞娜空間公司執行長斯特凡·伊斯雷爾宣布任務失敗。
隨後的調查確定,在義大利建造的最後發射階段施工期間,由於控制系統電纜安裝錯誤,導致了此次飛行偏離。這意味著這次事故是人為錯誤造成的,而不是設計缺陷。這已經是過去兩年內發生的第二次重大事故。2019年7月,「織女星」火箭在發射過程中也出現了故障,調查發現,罪魁禍首是助推器上的一個馬達故障。
首次正式商業載人航天任務成功發射並對接國際空間站
北京時間11月16日8:27,SpaceX的載人龍飛船搭乘獵鷹9號運載火箭,將3位NASA太空人和一名日本太空人發射升空。這是首次經批准的正式商業載人航天任務,標誌著商業載人航天的重要裡程碑。據悉,該飛船計劃在2021年6月返回地球,4名太空人將在空間站停留6個月,進行科學實驗和空間站維護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飛船上除了搭乘四位太空人外,還有一個Baby Yoda玩偶。其實這是航天任務的傳統之一,它的任務是擔當「零重力指示物」,一旦玩偶開始漂浮,地面觀察者就知道飛船已經脫離地球引力。
漂浮的Baby Yoda玩偶
3D列印火箭發動機完成首次全周期點火實驗
近期,由Relativity Space通過3D列印製造的火箭發動機Aeon 1完成了第一次地面全周期點火實驗。全周期實驗是指一級發動機從點火到分離的整個工作過程,該測試在NASA的航天中心進行,模擬了實際發射任務條件的情況。
全周期點火實驗成功,說明Aeon 1已經真正具備商用潛力,它可能成為全球第一款投入商用的3D列印火箭發動機。而列印火箭發動機,只是Relativity Space商業航天計劃的第一步,Relativity Space計劃2021年進行首次3D列印火箭發射。其官網給出的單次商業發射報價為1200萬美元,遠低於SpaceX的獵鷹9火箭單次發射報價62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