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拍攝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
新華社發
嫦娥五號(效果圖)
天問一號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升級後,探測距離和接收靈敏度較現有設備將大幅提升,為我國執行各類深空探測任務提供有力測控支持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
天線數量:4座 天線口徑:35米
組成4×35米的深空天線組陣系統
接收能力達到等效66米口徑天線的數據接收能力,探測距離和接收靈敏度較現有設備將大幅提升,為我國執行各類深空探測任務提供有力測控支持
中國航天迎來兩大好消息。11月17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同時,截至17日凌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16天,飛行裡程突破3億千米。
準備好了!
「長五」即將送「嫦五」出徵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17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於9月下旬由遠望運輸船隊安全運抵海南文昌清瀾港,並通過公路運輸方式分段運送至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此後,火箭按照測試發射流程,陸續完成了總裝、測試等各項準備工作。
11月17日上午,活動發射平臺駛出發射場垂直測試廠房,平穩行駛約2小時後,將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安全轉運至發射場一號發射工位。後續,在完成火箭功能檢查和聯合測試等工作並確認最終狀態後,火箭將加注推進劑,按程序實施發射。
此次任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第二次應用性發射,此前已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飛行裡程突破3億千米
「天問一號」離火星又近了一步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2020年11月17日凌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16天,飛行裡程突破3億千米,距離地球約6380萬千米。探測器姿態穩定,能源平衡,部分分系統完成自檢,各系統工作正常。
在軌飛行期間,「天問一號」已經完成三次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機動等飛控工作。11月初,著陸巡視器進入艙和火星車的多個分系統完成首次在軌自檢,結果正常。
據介紹,「天問一號」計劃於2021年2月到達火星,實施火星捕獲,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軟著陸火星表面,火星車駛離著陸平臺,開展巡視探測等工作。
喀什深空站啟用 奔月奔火測控數據更精準
近日,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啟用,並已投入到「天問一號」「嫦娥四號」等深空探測任務中。
為提高地面系統對深空探測器下行數據的接收能力,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升級後,探測距離和接收靈敏度較現有設備將大幅提升,為我國執行各類深空探測任務提供有力測控支持。
據了解,作為中國深空測控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所屬喀什深空站已圓滿完成了「嫦娥三號」「鵲橋中繼星」「嫦娥四號」等為代表的深空測控任務。
預計今年底前,我國還將實施「嫦娥五號」月面採樣返回任務。目前,各深空站已經圓滿完成星地接口驗證以及星地對接工作,並在「天問一號」與「嫦娥四號」任務間隙抓緊開展設備維護、日常性設備指標測試以及任務針對性訓練,為圓滿完成任務做好充足準備。
作為我國深空測控網的主幹力量,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佳木斯深空站已攜手完成「嫦娥二號」再拓展、「嫦娥三號」、「嫦娥五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嫦娥四號」在內的多次測控任務。其中,佳木斯深空站裝備有目前全亞洲口徑最大、接收靈敏度最高的深空測控天線,直徑達66米。
2015年7月,在「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冥王星科學觀測工作中,這型天線的最遠跟蹤距離達到47.6億公裡,遠遠超越設備性能指標上限。
本組稿件據新華社 央視 人民日報 製圖/職文勝
來源: 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