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錘!54所著力提升深空測控能力,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保駕護航

2020-07-24 燕趙晚報ZAKER石家莊


實錘!54所著力提升深空測控能力,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保駕護航

實錘!54所著力提升深空測控能力,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保駕護航

實錘!54所著力提升深空測控能力,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保駕護航

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將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送往太空,踏上國人滿載期望的火星探測之旅。54所著力提升深空測控能力,「編織」更加靈敏而密實的深空探測網,為火星探測任務全過程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

據悉,這是我國第一次向火星發射探測衛星,也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首次應用性發射,是我國運載火箭首次執行地球-火星轉移軌道發射任務。

火星探測工程是我國繼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之後又一個重大空間探索項目,也是我國首次開展的地外行星空間環境探測活動。本次發射,將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正式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54所技術人員積幾十年之功,在護航載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之後,再次技術擔當,為我國火星探測任務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

為你指路,護你出徵:控好「天問」風箏線

我國是全球首個在第一次火星探測中就完成「繞、落、巡」三項任務的國家。「天問一號」任務重大並被給予了深切的厚望。深空測控系統貫穿三項任務全過程,是我們控「天問」的風箏線,也是我們看火星的千裡眼和順風耳。54所「天問一號」任務測控系統總師耿虎軍介紹,在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我們研製的多型測控系統,在探測器發射、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各個階段,執行地面遙控、遙測、高精度的目標導航、數據接收等任務,為首次火星探測提供堅實測控和通信技術保障。」

「火星距地遙遠,傳統的GPS和北鬥等導航手段對於遙遠的探測器來講已經無能為力,而地面深空站可以為她提供精密的測量與導航服務,保障天問一號按照預定的軌跡升空,並實現其環繞火星、著陸及開展巡視探測等一系列活動。能否做到精準的目標導航,是任務成功的重要前提。」耿虎軍說。

在任務的全過程中,散步在廣袤大地上的一個個深空測控站,通過這張看不見的「深空測控網」,將一條條命令及時準確地送達遠在上億公裡之外的探測器上,精準執行軌道轉換、著巡器與環繞器分離、火星著陸等任務所需的遠程控制;高性能接收探測器獲得的火星圖像、火星形態結構等科學數據,同時接收探測器發回地球的遙測信息,全程掌控任務設備狀態,並為任務提供數據支持。

當天問一號正式著陸,並在火星表面開展巡視探測後,54所研製的喀什深空測控站將在未來三年的任務時段內,持續對「天問一號」系列探測器進行長期管理,為任務提供每天大於12小時的高可靠的遙控、遙測、數據接收和精密導航支持。

提升測控能力:為天問一號新研製深空天線組陣系統

54所作為設備總體單位,主持了喀什4套35米天線組陣系統的研製建設。「這套系統,為火星探測任務而研製,它可以實現對遠在4億公裡以外的火星探測器進行極高靈敏度的微弱信號組陣接收。」耿虎軍指出,它的研製,為未來我國走向更深遠的太空提供了雄厚的測控技術儲備。

在廣袤的星際空間,探測器距離地球會非常遙遠,這導致地面站接收到的信號極其微弱。54所通過組陣技術,將4套35米天線進行組陣合成,可以將多個天線接收到的微弱信號匯合起來,能夠極大地增強地面系統的接收能力。據悉,這套系統,達到了等效口徑66米的接收效果,「以較小的成本代價和最優的性價比,滿足了深空任務的數據接收需求。」

54所技術人員精益求精,通過擴展組陣系統中的天線單元數量,用最簡易的方法,實現了系統整體性能提升。該組陣系統建設突破了不少關鍵技術,採用高性能的實時及事後多天線信號組陣合成算法,通過多天線系統的綜合資源調度以及任務管理,實現天線單元間高同步高精度的時頻信號分發以及數位化採樣,從而為接收「天問一號」探測器傳回的微弱信號提供高質量服務。

適應性改造:讓已有測控設備「舊貌換新顏」

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中,我國第一代深空測控網的喀什35米多頻段深空測控站作為主幹力量,為任務提供強大的測控保障。

54所作為設備總體單位,為探月工程研製的喀什35米深空測控系統,在本次任務中的地火軌道轉移、行星際巡航以及火星捕獲的多個關鍵測控弧段,繼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本次火星探測任務狀態複雜,要經歷地火轉移、繞、落、巡等多個階段,測控距離遙遠,天問一號最遠探測距離達4億公裡以上,測控弧段長,接收的信號極其微弱,同時伴隨很高的頻率動態變化,為滿足這些需要,我們對喀什深空測控系統進行了適應性改造。」54所某測控系統總師閆玉巧指出。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進入地火轉移後,喀什深空站將為其提供全程測控支持,近七個月的地火轉移時間,對深空測控系統是前所未有的考驗。針對火星探測的任務特點,54所技術人員刻苦攻關,通過艱苦的改造工作和大量針對性測試工作,大大提升了系統精細的頻率步進等能力。

作為地面測控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監控分系統是整個地面探測系統的「大腦」和「指揮中樞」,是關聯發射、接收、數據處理等各分系統的紐帶。「高效的監視控制功能、友好的人界操作界面、高智能的自動判別自動控制功能,事關整個任務的成敗。」該系統的軟體負責人及副總設計師朱志青說,54所技術人員針對火星探測任務實施周期長、模式複雜等特點,對系統監控軟體進行了相應的適應性改造,增加多場景的任務參數設置,實現了多場景任意設置、多參數優化組合、多模式快速切換,增加相關狀態的時間趨勢圖顯示和關鍵狀態變化的聲光告警功能,大大提升了監控分系統的效率、穩定性和可靠性,真正實現了系統任務的「有人值守,無人操控」。

這些改造,使系統完全滿足了天問一號任務的各項需求。

為保證火星探測任務順利進行,54所派出精幹技術人員,前往多地進行技術保障。更多的技術人員在家裡,密切關注任務進展情況,準備隨時為前方提供技術支援。

燕趙晚報訊(融媒體記者 馮月靜 通訊員 莊芳)

相關焦點

  • 中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啟用,為天問一號探火之旅保駕護航
    中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啟用,為天問一號探火之旅保駕護航 央視新聞11月17日消息,近日,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啟用,並已投入到「天問一號」「嫦娥四號」等深空探測任務中。
  • 「嫦娥」探月「深空」護航
    而這一艱巨的重任,將由中國電科54所深空測控系統護航完成。「深空測控系統曾護航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之旅,如今又護航嫦娥五號月球採樣任務,38萬公裡的距離對交會對接的測控提出了新的挑戰。」中國電科54所副總工程師、測控專家耿虎軍告訴記者,一方面,經過遠距離傳輸,任何微小的誤差都將被成倍放大,因此,本次交會對接對測控精度的要求極高。
  • 我國首個海外深空測控站為「天問」探火提供測控支持
    新華社西安7月24日電(李國利、呂炳宏)「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並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後,由佳木斯深空站、喀什深空站、阿根廷深空站組成的我國深空測控網順利實施探測器地火轉移段首個圈次測控工作。目前,探測器工況正常。7月23日13時21分許,阿根廷深空站率先捕獲目標。當天21時37分與24日凌晨1時許,探測器相繼被坐落在我國東西邊陲的佳木斯深空站、喀什深空站成功捕獲。
  • 探訪|中國電科54所:深空測控網照亮「嫦娥」回家路
    新華社發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王璐丹)伴隨著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我國開啟了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其間,中國電科54所作為總體單位研製的喀什35米深空測控系統、海外35米深空測控系統和4×35米深空組陣系統聯袂出徵,為我國迄今為止最為複雜的月球採樣返回任務提供了強大的測控和通信保障。
  • 我國首個海外深空測控站 為「天問」探火提供測控支持
    據新華社西安7月24日電 (李國利 呂炳宏)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並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後,由佳木斯深空站、喀什深空站、阿根廷深空站組成的我國深空測控網順利實施探測器地火轉移段首個圈次測控工作。目前,探測器工況正常。 7月23日13時21分許,阿根廷深空站率先捕獲目標。
  • 「天問一號」探火 中國深空測控網護航
    據新華社西安7月24日電(記者李國利 呂炳宏)「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並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後,由佳木斯深空站、喀什深空站、阿根廷深空站組成的我國深空測控網順利實施探測器地火轉移段首個圈次測控工作。目前,探測器工況正常。7月23日13時21分許,阿根廷深空站率先捕獲目標。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實施 深空探測邁出嶄新一步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將首次進行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軌道,標誌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實施,深空探測邁出嶄新一步。承擔本次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任務的發射移動平臺——臍帶塔及行走裝置是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上市公司大連華銳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連重工」)的自主研製產品。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 安徽科技保駕護航
    磁強計  獲取火星空間磁場環境高精度數據  火星探測任務作為我國深空探測重大科學工程的第一次任務,將在一次任務同時實現「繞、落、巡」三個目標,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  中科大是我國深空探測中首個承擔單機級科學載荷任務的高校。該校2016年1月正式啟動火星探測火星磁強計的研製任務,具體由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的空間有效載荷研製平臺承擔。該平臺同時隸屬於中國科學院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和中科院比較行星學卓越創新中心,主要研製空間低能粒子探測器和空間磁場探測器兩類空間的有效載荷。
  • 天問一號踏上「奔火」旅程 中國深空測控網全程護航
    中新社海南文昌7月24日電 (郭超凱 呂炳宏)中國23日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探測器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後,由佳木斯深空站、喀什深空站、阿根廷深空站組成的中國深空測控網順利實施探測器地火轉移段首個圈次測控工作。目前,天問一號探測器工況正常。7月23日13時21分許,與中國相隔萬裡重洋的阿根廷深空站率先捕獲目標。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邁出深空探測嶄新一步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13時25分,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我國深空探測邁出嶄新的一步。其中,在技術發展水平方面,國際上已實現對火星的飛掠、環繞、著陸、巡視探測,技術難度更大的採樣返回和載人探測仍有待突破技術瓶頸。在科學研究成果方面,國際上通過不同探測形式與任務,在火星軌道運動規律與參數、火星大氣、火星地形地貌與地質構造等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些探索和成就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樹立了前進的方向,也向我們探索火星提出了挑戰。
  • 系列深空測控設備:4億千米之外的信號「放大器」
    中國電科發揮在歷次航天發射中積累的測控通信經驗,配備了系列測控設備,為火星探測器在茫茫「星辰大海」中測定軌保駕護航。佳木斯深空測控站,精準信號捕捉發回的「全能手」。作為測控系統的主要參試設備,佳木斯深空測控站是我國首個超大口徑天線深空測控站,可為月球二期、三期探測,火星探測以及後續深空探測任務提供測控通信支持。中國電科作為佳木斯深空測控站的總體單位,為提高深空測控站性能,對佳木斯深空測控站進行了適應性改造。
  • 中國深空測控網為「天問一號」探火之旅提供全程測控支持
    中國日報7月24日海南文昌電(記者 趙磊) 7月23日中午,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探測器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後,由佳木斯深空站、喀什深空站、阿根廷深空站組成的中國深空測控網順利實施探測器地火轉移段首個圈次測控工作。目前,「天問一號」探測器工況正常。
  • 中國深空測控網為「天問一號」探火之旅提供全程測控支持
    中國日報7月24日海南文昌電(記者 趙磊) 7月23日中午,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探測器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後,由佳木斯深空站、喀什深空站、阿根廷深空站組成的中國深空測控網順利實施探測器地火轉移段首個圈次測控工作。目前,「天問一號」探測器工況正常。
  •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啟航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有兩部分,第一,突破火星制動捕獲、進入/下降/著陸、長期自主管理、遠距離測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視等關鍵技術,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第二,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包括設計、製造、試驗、飛行任務實施、科學研究、工程管理以及人才隊伍,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
  • 28歲姑娘成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北京總調度
    誰又在為它保駕護航?一起走進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認識與「天問一號」「伴飛」的中國航天人。「天問一號」從地球出發到達火星,大概需要近7個月的時間。9月21日,「天問一號」探測器完成第二次軌道中途修正,這次測控任務迎來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組建40年來的第一位女調度。
  • 西安科技助力深空探測 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正式建成啟用
    11月19日,記者從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獲悉,經過歷時近兩年的建設,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已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正式建成並完成各項調試測試工作,於近日正式啟用,直接投入到「天問一號」、「嫦娥四號」任務中。
  • 讓深空探測網更加靈敏密實
    河北日報訊(通訊員李燕茹 記者王璐丹)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將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送往太空,踏上火星探測之旅。此次任務中,中國電科54所著力提升深空測控能力,「編織」更加靈敏而密實的深空探測網,為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全過程提供技術保障。火星探測,能否做到精準的目標導航,是任務成功的重要前提。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重量刷新紀錄 更多深空探測任務蓄勢待發
    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相關負責人透露,未來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還有小行星探測、木星系及行星穿越等一系列任務規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23日下午介紹,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飛行大約6.5個月抵達火星,實施捕獲制動,進入環火軌道;再經過約2.5個月環繞飛行後,預計在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機動。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重量刷新紀錄 更多深空探測任務蓄勢待發
    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相關負責人透露,未來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還有小行星探測、木星系及行星穿越等一系列任務規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23日下午介紹,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飛行大約6.5個月抵達火星,實施捕獲制動,進入環火軌道;再經過約2.5個月環繞飛行後,預計在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機動。
  • 揭秘中國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運管的深空測控站
    喀什深空站深空天線組陣系統 通訊員 呂龍/攝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探測器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後,由佳木斯深空站、喀什深空站、阿根廷深空站組成的中國深空測控網順利實施探測器地火轉移段首個圈次測控工作。目前,「天問一號」探測器工況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