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維新:中國深空探測,未來是星辰大海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相比之下,中國的深空探測開展的比較晚。從上世紀80年代,我國科學家開始研究月球探測的可行性。1991年,我國航天專家提出開展月球探測工程。2003年,提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不過,近年來中國的深空探測進展迅速。
-
綜述:深空探測 世界各國放眼「星辰大海」
從美國「旅行者1號」飛船進入星際空間,到歐洲「羅塞塔」探測器登臨彗星;從印度「曼加裡安」飛船進入火星軌道,到中國「嫦娥四號」計劃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著陸巡視探測……近年來,航天大國和新興國家放眼「星辰大海」,制定多樣的深空探測計劃。
-
未來是宇宙的星辰大海,中國人沒有任何理由不去探測火星
在太陽系的行星中,火星距離地球近,基於人類現有的空間探測器投送能力,可以實現環繞和著陸,而且探測周期比較合適。 火星探測的意義 第一,有科學家認為,大約40億年以前,火星的地質和氣候與地球相似, 也有河流、湖泊甚至可能還有海洋,未知的原因使得火星變成現在的「荒漠行星」。火星的演變時間更長,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地球的「未來」。
-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們對星辰大海的嚮往
7月23日,隨著火星探測器進入太空,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拉開帷幕,中國航天正式開啟「攬星九天」的行星探測計劃,踏上探索星辰大海的雄偉徵程。中華民族對浩瀚星空的嚮往貫穿歷史長河。邁向星辰大海,必要克服風浪。深空探測難度大、成功率低。「天問一號」將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巡視探測,需要解決太空飛行器長期自主管理、火星制動捕獲著陸、火星表面巡視、火星科學探測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風高浪急,是考驗更是鍛鍊。
-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們對星辰大海的嚮往
本報評論員7月23日,隨著火星探測器進入太空,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拉開帷幕,中國航天正式開啟「攬星九天」的行星探測計劃,踏上探索星辰大海的雄偉徵程。中華民族對浩瀚星空的嚮往貫穿歷史長河。早在春秋時期,火星就因形似熒熒之火、行蹤捉摸不定而被稱之為「熒惑」;戰國時代,屈原更是向天發出「日月安屬,列星安陳」的疑問。
-
科報評論丨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們對星辰大海的嚮往
於紫月7月23日,隨著火星探測器進入太空,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拉開帷幕,中國航天正式開啟「攬星九天」的行星探測計劃,踏上探索星辰大海的雄偉徵程。邁向星辰大海,必要克服風浪。深空探測難度大、成功率低。「天問一號」 將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巡視探測,需要解決太空飛行器長期自主管理、火星制動捕獲著陸、火星表面巡視、火星科學探測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風高浪急,是考驗更是鍛鍊。
-
深空探測將有「大動作」!中國航天再啟星辰大海夢
深空探測將有「大動作」!中國航天再啟星辰大海夢 原標題: 唐朝詩人李白曾舉杯邀月,發出「嫦娥孤棲與誰鄰」的「天問」。1200多年後,中國航天人給出自己的答案。
-
劍指蒼穹,中國「天問系列」始於火星目標卻是星辰大海
,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將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從而正式拉開中國行星探測計劃的序幕。天問一號只是我國行星探測計劃的第一步。在未來,我國還將展開對包括火星在內太陽系所有行星、小行星的探測,包括尋找外星文明信息,深空探測等。後續發射任務會根據編號依次類推:天問二號;天問三號;天問四號……等。
-
為你介紹我國未來十年深空探測
我國未來十年的深空探測仍將以月球探測為主,同時開展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和小行星探測。月球探測仍將是我國下一個十年深空探測的主題。嫦娥六號計劃在月球南極採樣返回,嫦娥七號計劃著陸月球南極,進行一次對月球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綜合探測任務。嫦娥八號除了繼續進行科學探測試驗,還要進行一些月球資源開發利用等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驗證,為未來建立月球科研站做準備。今年7月23日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其是我國行星探測的開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要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重量刷新紀錄 更多深空探測任務蓄勢待發
7月23日12時41分,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相關負責人透露,未來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還有小行星探測、木星系及行星穿越等一系列任務規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23日下午介紹,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飛行大約6.5個月抵達火星,實施捕獲制動,進入環火軌道;再經過約2.5個月環繞飛行後,預計在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機動。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重量刷新紀錄 更多深空探測任務蓄勢待發
北京時間 7 月 23 日 12 時 41 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踏上了「探火」徵程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魏宇晨):7月23日12時41分,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
-
專訪北大郭弟均:探月工程打開了中國深空探測的大門
郭弟均認為,探月工程是中國深空探測的第一站,對未來月球基地建設、資源開發利用,以及其它地外天體的探測具有開創性和指引性的意義,是實現中國人千百年來從仰望星空、思索星空發展到走入星空、探測星空的基礎。「美國的深空探測任務中科學家團體的意見尤為重要,探測任務以科學目標為主,科學家在任務規劃和實施中扮演重要角色。」郭弟均表示,「但情況正在逐漸轉變,隨著中國深空探測技術的逐步完善和成熟,行星科學家將在未來的探測任務中擁有更多話語權,探測任務也因此會有更多科研產出。」
-
開拓深空探測新領域
第三階段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新一輪以科學發現為主要目標的深空探測活動逐漸復甦,執行發射任務73次;歐洲、日本、中國、印度和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紛紛加入深空探測隊伍,一些商業機構也開始涉足深空探測。與一般航天任務相比,深空探測具有高風險性,需要在科學探索和技術驗證間綜合權衡,時間跨度大,公眾和社會關注度高。此外,商業航天的介入帶來全新機遇和挑戰。
-
探月副總師詳解未來深空探測:有必要全面探測八大行星嗎
未來,我國還計劃在月球南極建設無人科研站,並對木星、小行星等開展探測。在第十八月晝期間,為了配合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地面深空測控站的適應性改造,玉兔二號主動讓路,原地待命。令人好奇的是,玉兔二號未來還要往哪兒走、走多遠?於登雲說,這取決於兩方面因素:哪裡有科研價值,以及哪裡的路好走。「科學家認為需要去哪裡探測,會跟工程人員提出需求,我們再根據工程可實現性來判斷。」
-
探月副總師詳解未來深空探測:有必要全面探測八大行星嗎
未來,我國還計劃在月球南極建設無人科研站,並對木星、小行星等開展探測。2016年,中國發布首個火星探測器外觀,該探測器今年被命名為「天問一號」,計劃下月發射。國家航天局今年4月發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攬星九天」標識,中國行星探測首次作為一個整體概念被提出。圖/國家航天局深空探測:選擇重點,沒必要逐一探測八大行星中國的深空探測向來積極穩妥。在月球穩紮穩打,充分獲得技術積累以後,再去往火星。
-
劉彤傑:我國已具備實施深空探測能力 火星探測一次實現「繞著巡」
記者:如果說嫦娥工程它是我們國家走向深空的敲門磚的話,那麼現在開啟了天問一號工程,它對於我們國家深空探測來說意味著什麼呢?國家航天局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 劉彤傑: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說明我們具備了從研製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系統和地面應用系統一整套非常完整的工程系統具備已經非常完善,可以實施深空探測的任務。
-
劉彤傑:我國已具備實施深空探測能力 火星探測一次實現「繞著巡」
記者:如果說嫦娥工程它是我們國家走向深空的敲門磚的話,那麼現在開啟了天問一號工程,它對於我們國家深空探測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國家航天局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 劉彤傑: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說明我們具備了從研製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系統和地面應用系統一整套非常完整的工程系統具備已經非常完善,可以實施深空探測的任務。我們可以把邁向深空的步伐變得更穩更遠。
-
深空探測:不斷創造「中國距離」—新聞—科學網
進入新千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正式提出「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和「開展有特色的深空探測和研究」,自此,中華民族的「奔月」夢想逐步變為現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入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發展的關鍵時期,「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任務相繼發射成功,火星「繞落巡」任務正式啟動,標誌著我國深空探測技術進入世界前列。 月球是人類邁向深空的第一站。
-
中國深空探測踏上新徵程
◎龐丹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標誌著我國深空探測踏上新的徵程。
-
新民一周|為什麼要去深空?
這張獨特的照片,生動展現了中國進入深空探測時代的唯美而又嶄新境界。 為什麼要去深空?7月23日長徵5號發射之後,許多人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能解釋這一切的,或許就是那個詩意的回答:因為星辰大海,就在那裡等待我們。 廣義來說,對地球以外天體開展的空間探測活動,都可以稱為深空探測。這當中,只有對地球的衛星月球的探索,相對比較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