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探測:不斷創造「中國距離」—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中華民族是最早仰望星空的民族之一,「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代表了人類對浩瀚宇宙的無限遐想。進入新千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正式提出「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和「開展有特色的深空探測和研究」,自此,中華民族的「奔月」夢想逐步變為現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入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發展的關鍵時期,「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任務相繼發射成功,火星「繞落巡」任務正式啟動,標誌著我國深空探測技術進入世界前列。

月球是人類邁向深空的第一站。月球探測分為「探、登、駐(住)」三階段,中國的探月工程正在按「繞、落、回」三步實施。2007年10月,我國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從此拉開了中國深空探測活動的帷幕,也標誌著我國成為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嫦娥二號」作為「嫦娥一號」的姊妹星和月球探測二期工程的先導星,於2010年10月成功發射。此任務實施過程中,解決了「複雜約束、敏感攝動、低能量轉移」這一世界性軌道設計難題,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日地L2點探測、第四個實現小天體探測的國家,在我國深空探測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承載著國人的登月夢想,「嫦娥三號」於2013年12月成功發射。作為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深空探測任務,「嫦娥三號」完美實現了從動力下降到兩器分離的一系列高難度動作,生動詮釋了我國深空探測自主創新、銳意進取的精神。

作為「嫦娥」家族的六姐妹,「一、二、三」號任務的順利實施,為「四、五、六」號任務的再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承載返回任務的「嫦娥五號」,作為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第三階段的首發星,實施「繞、落、回」計劃的第三步,將在月面採集2千克的月球樣品帶回地球。

計劃於2018年發射的「嫦娥四號」中繼星和探測器,將實施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探測任務;2020年左右發射的「嫦娥六號」探測器,將實施月球背面採樣返回任務。月球背面地形更複雜,隕石坑更多。要找到既有研究價值又適合著陸的地點,進行區域性詳查和精查十分重要。月球背面對研究月球的起源和演變、調查月球地質和資源情況有重要作用,同時不受來自地球無線電波幹擾,是建造科研基地的理想聖地。

「嫦娥工程」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裡程碑之一,既是中國航天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也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增添了新的活力。

火星這顆令人玩味的紅色星球,一直牽動著人類探測的目光和發現的夙願。或許在多年後,火星會成為人類的「第二家園」。

2016年,我國正式實施火星探測計劃。火星探測將分為「繞落巡」和「採樣回」兩個階段。計劃於2020年擇機發射的首顆火星探測器,將實現「繞落巡」一期工程目標。從人類火星探測的歷史看,環繞探測是著陸和巡視的先期工程,集環繞探測和著陸巡視任務一次性實施的難度極大,我國首次任務以「繞、落、巡」為目標,將成為世界火星探測史上的先例。

火星雖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外行星,相比月球,探測火星仍有許多新的技術難點,包括大時延測量與控制技術、全自主管理與導航技術、高速大氣進入技術等。為實施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國家「863」計劃在「十一五」期間設立了重大項目,開展火星探測器總體技術、自主導航技術、機構結構技術、大氣進入技術等專項研究;「973」計劃於「十二五」期間支持了兩個深空探測領域的綜合交叉項目,重點開展「火星精確著陸自主導航與制導控制、探測器巡航飛行高精度自主導航」等關鍵技術研究。

在「863」和「973」的支持下,我國突破了火星表面複雜形貌時空表徵與識別、多尺度信息優化自主導航、高速大氣進入精確制導與控制、天文測角測速魯棒狀態估計等前沿技術,研製了火星精確著陸導航與制導控制綜合仿真系統,為火星探測工程立項提供了技術支撐。

從2007年發射首顆探月衛星,中國探月工程走過了十年的輝煌歷程,「嫦娥」三姐妹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兩項、一等獎一項。同時,「十二五」期間,深空光學成像自主導航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深空探測任務軌道設計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為首個「中國航天日」作出重要指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伴隨著「深空探測」列入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科技項目」和火星探測「繞落巡」工程任務的實施,中國深空探測事業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面對祖國的召喚、人民的期盼,中國航天人將在十年探月工程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一個又一個深空探測的「中國距離」,為向更遠深空邁進、為建設航天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航天夢作出新的重大貢獻。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深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相關焦點

  • 中國宇航學會深空探測技術專委會學術年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王棒攝) 11月12日-13日,中國宇航學會深空探測技術專業委員會第17屆學術年會在深圳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在致辭中表示。 「另外,小行星與地球碰撞的風險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小行星探測與防禦已成為深空探索的一個方向,迫切需要在撞擊預警、應急處置等方面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把我國整個深空探測事業推向更高的水平,推向更深遠的空間,為世界深空探測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吳偉仁說。
  • ...嫦娥二號創造中國深空探測新高度預計最遠將飛行至距離地球約3...
    5000萬公裡,再次刷新中國深空探測的新高度,成為我國首個人造太陽系小行星。自2012年12月13日飛越探測圖塔蒂斯小行星以來,嫦娥二號進行著迄今為止中國太空飛行器飛行距離最遠的一次「太空長徵」:星地距離於
  • 嫦娥五號彰顯中國航天實力 創造深空探測任務領域技術高度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這幾天,嫦娥五號在月球上繁忙工作的畫面不斷刷屏:首次月面自動採樣與封裝,首次月面起飛上升,接下來還要完成首次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多項「首次」的背後,是表面採樣機械臂技術、地面測控技術、月球軌道對接技術等多個關鍵領域的技術攻關,嫦娥五號一次次精準的操作不僅創造了我國深空探測任務領域新的技術高度
  • 中國深空探測,未來是星辰大海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相比之下,中國的深空探測開展的比較晚。從上世紀80年代,我國科學家開始研究月球探測的可行性。1991年,我國航天專家提出開展月球探測工程。2003年,提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不過,近年來中國的深空探測進展迅速。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重量刷新紀錄 更多深空探測任務蓄勢待發
    7月23日12時41分,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相關負責人透露,未來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還有小行星探測、木星系及行星穿越等一系列任務規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23日下午介紹,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飛行大約6.5個月抵達火星,實施捕獲制動,進入環火軌道;再經過約2.5個月環繞飛行後,預計在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機動。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重量刷新紀錄 更多深空探測任務蓄勢待發
    北京時間 7 月 23 日 12 時 41 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踏上了「探火」徵程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魏宇晨):7月23日12時41分,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
  • 「天問一號」走向深空探測是中國智慧的翅膀
    「天問一號」走向深空探測是中國智慧的翅膀時間:2020-10-11 23:31   來源:川北在線原創(guangyuanol.cn)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10月9日,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努力下,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深空機動。
  • 中國深空探測踏上新徵程
    ◎龐丹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標誌著我國深空探測踏上新的徵程。
  • 焦維新:中國深空探測,未來是星辰大海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相比之下,中國的深空探測開展的比較晚。從上世紀80年代,我國科學家開始研究月球探測的可行性。1991年,我國航天專家提出開展月球探測工程。2003年,提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不過,近年來中國的深空探測進展迅速。
  • 開拓深空探測新領域
    人民網-人民日報1957年10月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人類進入太空時代,此後空間探測活動不斷拓展。1958年8月17日,人類第一次嘗試發射月球探測器先驅者0號,邁出人類深空探測第一步。通過深空探測,人類極大提升航天技術水平,取得大量科學探測成果,加深對地球、太陽系和宇宙的認識,促進對生命起源的探索。
  • 專訪北大郭弟均:探月工程打開了中國深空探測的大門
    「美國的深空探測任務中科學家團體的意見尤為重要,探測任務以科學目標為主,科學家在任務規劃和實施中扮演重要角色。」郭弟均表示,「但情況正在逐漸轉變,隨著中國深空探測技術的逐步完善和成熟,行星科學家將在未來的探測任務中擁有更多話語權,探測任務也因此會有更多科研產出。」
  • 劉彤傑:我國已具備實施深空探測能力 火星探測一次實現「繞著巡」
    記者:如果說嫦娥工程它是我們國家走向深空的敲門磚的話,那麼現在開啟了天問一號工程,它對於我們國家深空探測來說意味著什麼呢?國家航天局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 劉彤傑: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說明我們具備了從研製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系統和地面應用系統一整套非常完整的工程系統具備已經非常完善,可以實施深空探測的任務。
  • 劉彤傑:我國已具備實施深空探測能力 火星探測一次實現「繞著巡」
    記者:如果說嫦娥工程它是我們國家走向深空的敲門磚的話,那麼現在開啟了天問一號工程,它對於我們國家深空探測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國家航天局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 劉彤傑: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說明我們具備了從研製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系統和地面應用系統一整套非常完整的工程系統具備已經非常完善,可以實施深空探測的任務。我們可以把邁向深空的步伐變得更穩更遠。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布會在文昌舉辦
    7月23日,國家航天局在文昌舉辦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布會,介紹任務相關情況,並答記者問。發布會發布詞全文如下: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媒體朋友們:  下午好!很高興和我的同事們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
  • 開拓深空探測新領域(開卷知新)
    1957年10月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人類進入太空時代,此後空間探測活動不斷拓展。1958年8月17日,人類第一次嘗試發射月球探測器先驅者0號,邁出人類深空探測第一步。通過深空探測,人類極大提升航天技術水平,取得大量科學探測成果,加深對地球、太陽系和宇宙的認識,促進對生命起源的探索。
  • 《第116期衍林講堂》崔平遠教授解密深空探測
    崔平遠教授是863計劃主題專家組成員,繞月探測工程科學應用專家委員會主任助理、兼月球探測技術組組長,中國宇航學會理事,中國宇航學會深空探測技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當前主要研究方向為深空探測器自主導航與控制、軌道設計與優化。承擔「973計劃」項目1項,「863計劃」重大和重點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劉彤傑:技術突破使我國真正進入深空
    每經記者:劉春山 每經編輯:吳永久7月24日,在中國第一輛火星車的全球徵名活動啟動儀式上,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劉彤傑在演講中介紹,承擔火星巡視探測任務的火星車,將對火星重點地區表面表層結構等進行巡視精細探測,配置有6臺有效載荷。其同時表示,天問一號和中國第一輛火星車的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將使我國真正進入深空,走進火星。
  • 這是中國深空探測的新起點
    它前往的目的地,正是距離地球5500多萬公裡、最遠距離達到4億公裡,被稱為地球「姊妹星」的火星。而本次「探火」任務的進行,也將成為我國進行更多行星探測的起點,拉開中國航天向更遙遠深空求索的序幕。「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只是走出了萬裡長徵第一步。
  • 這是中國深空探測的新起點
    因為作為脫離地球引力場的深空探測,這是中國的第一次。」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天問一號」首開中國火星探測一次性完成「繞、著、巡」三大任務有多難?現代天文學崛起後,人類一直行進在通往火星的道路上。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王赤(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 希望《中國科學報》繼續支持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二期、月球與深空探測工程、子午工程二期和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等國家重大項目的科學傳播工作,與廣大科研工作者攜手,共同致力於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讓創新智慧充分釋放、讓科學精神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