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國家航天局在文昌舉辦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布會,介紹任務相關情況,並答記者問。發布會發布詞全文如下: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媒體朋友們:
下午好!很高興和我的同事們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國家航天局,以及航天戰線的各位同仁,感謝大家對中國航天事業、對中國深空探測工程的關心與支持。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5秒,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實施發射,順利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器箭分離正常,探測器太陽翼和定向天線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本次發射任務的成功,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親切關懷和堅強領導下,探索構建新型舉國體制的生動體現,是貫徹「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理念的具體實踐,是工程全線克服疫情影響,大力協同、攻堅克難的又一重要成果。天問一號探測器飛向火星的第一步,是中國人邁向更遠深空的關鍵一步。
後續,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飛行大約6.5個月抵達火星,實施捕獲制動,進入環火軌道。經過2.5個月的環繞飛行後,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機動。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後,環繞器升軌返回停泊軌道,為著陸過程提供中繼通信;著陸巡視器將在火星烏託邦平原南部預定區域實施軟著陸。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於2016年1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立項,2020年4月被正式命名為天問一號。天問一號也是我國首次行星探測任務,旨在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從而拉開我國行星探測序幕。
天問一號任務由國家航天局牽頭組織實施,具體由工程總體和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地面應用等系統組成。工程總體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探測器由著陸巡視器和環繞器組成。運載火箭採用長徵五號遙四火箭,本次發射也是長徵五號火箭首次應用性發射,全箭為兩級半構型,使用無毒無汙染推進劑,將探測器直接送入地火轉移軌道。發射任務由文昌航天發射場組織實施,採用「新三垂」測發模式和遠距離測發控方式。完成升級的深空測控系統與新建的地面應用系統將支撐4億公裡距離的測控和科學數據的可靠接收。
天問一號的科學目標主要聚焦在研究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表面土壤特徵與水冰分布、表面物質組成、大氣電離層及表面氣候與環境特徵、物理場與內部結構等,進一步加深人類對火星——這顆地球的「姊妹星」的科學認識。通過實施天問一號任務,一是突破火星制動捕獲、軟著陸、長期自主管控、遠距離測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視等關鍵技術,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二是建立完整配套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推動我國深空探測可持續發展。
朋友們,兩千多年前,愛國詩人屈原寫就了長詩《天問》,以「遂古之初,誰傳道之」開篇,一連發出177問,其中「日月安屬,列星安陳」更是充分體現出人類的探索精神。近代以來,人類對浩瀚宇宙的探索方興未艾。我國從「東方紅一號」到載人航天,從探月工程「五戰五捷」到天問一號飛向火星,中國人以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以矢志奮鬥踐行報國情懷,實現一步又一步跨越。夢想的力量,探索的歷程,合作的胸懷展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定不移的決心和勇氣,體現了自主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的理念和格局。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的實施,以打造開放共贏的科學平臺為著力點,與多個國家和組織創新開展了多個層面、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我們願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基礎上,同國際社會一道,攜手推進世界航天事業發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作出新的貢獻。
今年,世界上還有兩個火星探測器已經或即將飛赴火星。在此,我們祝願國際同行研製的火星探測器徵途順利,我們將一路同飛,攜手共進,期待共同達到預期目標,取得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