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凌晨4時40分,在科技人員精確控制下,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順利分離。嫦娥五號的順利升空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新的跨越。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相比之下,中國的深空探測開展的比較晚。從上世紀80年代,我國科學家開始研究月球探測的可行性。1991年,我國航天專家提出開展月球探測工程。2003年,提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不過,近年來中國的深空探測進展迅速。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我國已經取得連續執行5次探月任務、6次發射成功的佳績,不僅次數最多,而且成功率100%。嫦娥五號將實現月球無人採樣返回,完成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最後一步。這些成就奠定了本世紀前20年我國在無人月球探測領域的領先地位。目前嫦娥六號、七號、八號也已在規劃中。除此之外,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成功發射,小行星探測任務已經確定,將通過一次發射實現一顆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一顆主帶彗星繞飛探測。太陽系邊際探測和地外生命探測等一系列任務也在深化論證,國際合作的大科學工程——月球科考站也在努力培育之中。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我國的深空探測計劃是與我國的經濟與科技發展水平相符的,已經告別純粹投入期的中國航天將產生更大的經濟輻射效果和科技帶動效應。從近50年歷史可見,深空探測需求可以極大促進高技術發展。中國深空探測事業發展也將為人類太空探索和精神文明做出中國貢獻。深空探測是探索精神重要體現,可以拓展人類生存空間,使人類利用地外資源。此前由於我們的經濟和技術水平比較低,對人類太空探索事業貢獻有限,但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這將是我們繼「四大發明」之後對人類進步的又一重要貢獻領域。
中國深空探測的未來是星辰大海,繼續保持高投入、高產出、高水平將是關鍵。為此,我們的深空探測事業更要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支持和熱情參與。在這方面,NASA有一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鑑。在對外推廣與宣傳方面,NASA 一共在14個社交媒體平臺上開設了510個帳戶,戰略性地選擇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品牌營銷策劃,還通過各種精美海報和宣傳片喚起成長一代對航天的興趣。NASA和ESA在選擇火星車登陸點之前往往要召開3-4次國際研討會,把選擇面一次次縮小,目的之一也是為了讓民眾更有參與感。在這次嫦娥五號發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些改進,包括視頻和來自嫦娥五號的家書等,都在試圖拉近深空探測和民眾的距離,對很多航天愛好者和科研工作者來說,未來還期待在高解析度圖片等各方面得到更多信息。在加強與民眾溝通領域久久為功,也是我國深空探測長遠發展的必要之舉。(作者是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