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是宇宙的星辰大海,中國人沒有任何理由不去探測火星

2020-09-04 西湖論健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曾進行了四十多次火星探測任務,2020年火星探測再次成為熱門。為什麼我們選擇火星?


  火星是人類可以探索的距離地球較近的行星之一,人類如果想要衝出地月系統到達下一個行星,理論上應從火星和金星兩個鄰居開始。它們和地球同處太陽系內的宜居帶內、同屬於巖質行星、擁有孕育生命的可能性。


  然而,人類經過航天探索發現,金星環境惡劣:氣壓是地球的92倍,空氣中幾乎全是二氧化碳,並且布滿了稀硫酸雲。地表溫度常年保持在460攝氏度,探測器著陸後存活難度大,人類更是無法生存。相較而言,火星的條件「優越」不少。



  第一,環境可適應性好。火星環境最為接近地球,表面平均溫度零下55℃;大氣密度相當於地球的1%,在太陽系中大氣條件最為接近地球;火星表面光照不太弱,晝夜與地球相當,太陽能可用。



  第二,可達性好。在太陽系的行星中,火星距離地球近,基於人類現有的空間探測器投送能力,可以實現環繞和著陸,而且探測周期比較合適。


  火星探測的意義


  第一,有科學家認為,大約40億年以前,火星的地質和氣候與地球相似, 也有河流、湖泊甚至可能還有海洋,未知的原因使得火星變成現在的「荒漠行星」。火星的演變時間更長,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地球的「未來」。探索火星的地質與氣候變化的原因, 對研究地球自然演變方向和保護地球地質氣候條件具有重大意義。



2019年3月「好奇號」探測器拍攝的火星鵝卵石


  第二,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究,在火星上發現了水存在的證據。「火星快車」任務甚至發現了疑似地下水湖,推測火星也存在一定有機物分子,這為探究火星上有無生命以及生命存在的形式類型提供了基礎依據。地外生命探尋是國際深空探測最重要的科學主題之一,水的發現大大激發了科學家在火星上尋找生命跡象的熱情,同時對研究地球的生命起源和演化提供科學參考。



火星地表復原示意圖


  第三,火星沒有類似地球的全球偶極磁場,這導致太陽風高能粒子可以直達火星表面。開展火星探測,有助於人類進一步研究行星磁場演變,以及磁場對行星的演化過程的影響。


  第四,火星是太陽系內環境與地球最為接近的星球,是人類最有可能登陸的下一個地外天體。


  如果人類航天的未來是宇宙的星辰大海,中國人沒有任何理由不去探測火星!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7月14日發表署名娜姆拉塔·戈斯瓦米的題為《中國為何要前往火星》的文章,內容編譯如下:

2020年是執行火星任務的理想年份,因為今年地球與火星的距離比較近。這樣的機會每26個月出現一次,使我們能以較少的時間和燃料向火星發射探測器。三個火星任務會在7月中旬至8月成行:美國「毅力」號探測器、阿聯「希望」號探測器和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

中國為什麼要投資火星任務?火星任務與中國的長期太空戰略及目標有什麼關係?

首先,對中國來說,到達火星是檢驗任何太空強國的一大標準。一次成功的火星任務能夠立刻把一個國家帶入太空精英俱樂部。登陸火星是個令人垂涎的獎品。火星任務標誌著一國真正致力於研發使人類得以抵達、了解並有朝一日移居遙遠星球的能力。中國的太空科學家已經表達了移居目標。2019年,中國開放首個火星模擬基地。基地位於青海茫崖市,能讓人們在類似火星的環境中生活。

其次,火星是太陽系的類地行星。能夠登陸火星並制定火星太空發展戰略,意味著能夠增強中國的太空基礎設施。中國的火星戰略是其龐大太空後勤基礎設施的組成部分。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發布了新型基礎設施名單,希望指導政府工作重點和投資方向。中國正在建設真正獨立的太空基礎設施,包括獨立的北鬥衛星系統、月球部署能力、獨立的空間站以及眼下的火星探測任務。

▲資料圖片:2016年發布的火星探測器飛行效果圖(中國探月與深空探測網)

一旦全部完成並對外展示,中國將向世界提供另一套可靠的太空基礎設施,進一步爭奪全球太空領導地位。

再次,登陸火星將提高中國的自動深空探索能力。由於火星上存在大氣層,因此著陸器需要配備隔熱罩、降落傘和推進器,以便在降落火星表面時減速,所有這些功能都必須實現自動化。此外,地球與火星進行一次通信需要等待約40分鐘,也就是說火星車將必須具備高超的自動化性能,必須具備自主決策能力。

假如中國成功實現火星著陸,著陸器成功釋放太陽能火星車,且火星車通信系統完好無損,能夠按計劃在90個火星日裡正常運轉,那麼中國將成為除美國外唯一完成這一系列壯舉的國家。

第四,中國相信,首次獨立嘗試火星任務就實現全部三大成就(包括環繞、著陸和巡視火星)將產生令人折服的效果,標誌著中國空間科學領域走向成熟。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葉培建2016年接受採訪說:「雖然我們不是第一個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亞洲國家(印度2014年成為首個向火星發射軌道飛行器的亞洲國家),但我們希望從更高起點開始。」按照中國國家航天局的說法,「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個任務」將是前所未有的壯舉。

第五,中國希望成為深空知識探索領域的有力競爭者。中國的火星車將攜帶總共6種載荷,其中包括可以描繪火星地下狀況、甚至探尋永久凍土跡象的探地雷達。「天問一號」和美國「毅力」號將成為首批攜帶探地雷達執行任務的火星車。

中國的火星任務是其宏偉太空基礎設施計劃的一項內容,旨在到2049年獲得太空主導地位。火星任務既增強了中國的太空技術能力,又提高了中國太空計劃的威望、聲譽及信譽。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正在同步投入月球探索與深空探索能力。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曾進行了四十多次火星探測任務,包括美、俄、日、歐、印等國在內的「探火」大軍日益壯大。2020年火星探測再次成為熱門,其魅力之大,可見一斑。那麼,問題來了:外太空那麼多星球,為什麼大家都「認準」了火星?為什麼我們選擇火星?——火星是太陽系內環境與地球最為接近的星球,也是人類最有可能登陸的下一個地外天體。
  • 【工悅讀】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2020年火星探測再次成為熱門,其魅力之大,可見一斑。那麼,問題來了:外太空那麼多星球,為什麼大家都「認準」了火星?為什麼我們選擇火星?——火星是太陽系內環境與地球最為接近的星球,也是人類最有可能登陸的下一個地外天體。
  • 從古代「熒惑守心」到當代火星探測,中國人對火星的思考持續千年
    選擇這個時間發射,是為了搶抓這次火星探測的窗口期——地球與火星之間處於最近距離的時刻。在這個時刻,地球與火星之間距離只有5500萬公裡左右,可以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少的燃料到達火星。若一切順利,「天問一號」將在明年2月掠近火星軌道,並擇機釋放火星探測車。
  •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天問一號」飛天記
    戰國時期,偉大詩人屈原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天問》,啟發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追尋宇宙的奧秘。如果說人類的未來是宇宙的星辰大海,那麼,作為太陽能應用的超級大國,中國沒有理由不去探測火星!火星探測有兩大關鍵議題:一、火星是地球的「未來」嗎?二、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嗎?有研究認為,火星曾和地球一樣美麗!但由於未知的原因,導致火星變成現在的「荒漠行星」!
  • 不僅是月球、火星、木星,中國要探測太陽系的星辰大海
    我們最關心的是火星有沒有生命,美國關於火星的大片太多了,火星人大戰地球人等等,其實這些全是科幻,是假的。所以,我們第一要探測火星究竟有沒有生命活動,另外火星本身還有很多的科學問題,它的磁層、它的電離層、它的空間、它的表面是什麼東西,它的內部結構,我們中國都將去探測。
  • 「天問一號」開啟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
    據新華社電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南海之濱,椰風習習,濤聲陣陣,高溫天氣如同中國人探索太空的心情一般火熱。我們為什麼要探測火星?在去往火星的徵途上要歷經哪些考驗?面對前所未有的任務挑戰,中國航天人依靠什麼力量創造出新的成績?
  •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們對星辰大海的嚮往
    7月23日,隨著火星探測器進入太空,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拉開帷幕,中國航天正式開啟「攬星九天」的行星探測計劃,踏上探索星辰大海的雄偉徵程。中華民族對浩瀚星空的嚮往貫穿歷史長河。「天問一號」將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巡視探測,需要解決太空飛行器長期自主管理、火星制動捕獲著陸、火星表面巡視、火星科學探測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風高浪急,是考驗更是鍛鍊。通過實施這一任務,我國可以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體系,掌握深空探測共性技術,練就開展深空探測的工程能力,加深對行星演化等重大科學問題的理解,推動未來深空探測活動的可持續發展。
  • 中國深空探測,未來是星辰大海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相比之下,中國的深空探測開展的比較晚。從上世紀80年代,我國科學家開始研究月球探測的可行性。1991年,我國航天專家提出開展月球探測工程。2003年,提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不過,近年來中國的深空探測進展迅速。
  •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們對星辰大海的嚮往
    本報評論員7月23日,隨著火星探測器進入太空,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拉開帷幕,中國航天正式開啟「攬星九天」的行星探測計劃,踏上探索星辰大海的雄偉徵程。中華民族對浩瀚星空的嚮往貫穿歷史長河。早在春秋時期,火星就因形似熒熒之火、行蹤捉摸不定而被稱之為「熒惑」;戰國時代,屈原更是向天發出「日月安屬,列星安陳」的疑問。
  • 「中國網評」天問一號將尋訪火星,這是中國向星辰大海的再次進發
    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中國人在永不止步探索未知的科學精神驅使下,再次將目光投向宏大深邃的浩瀚蒼穹。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對蒼茫宇宙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屈原用長詩《天問》將這種好奇表達得淋漓盡致。此次火星探測器以這首長詩命名,是2000多年後的中國對華夏先人跨越時空的回應。
  • 焦維新:中國深空探測,未來是星辰大海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相比之下,中國的深空探測開展的比較晚。從上世紀80年代,我國科學家開始研究月球探測的可行性。1991年,我國航天專家提出開展月球探測工程。2003年,提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不過,近年來中國的深空探測進展迅速。
  • 火星,中國非去不可!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中國人早已許下雄心壯志:下一站,火星!▲中國深空探測已拉開帷幕,繼人造衛星、載人航天后,探月工程五戰五捷,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完成將標誌我國深空探測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 火星,中國非去不可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中國人早已許下雄心壯志:下一站,火星!攝影©CFP火星,中國為什麼一定要去?從科學探索看,火星探測,是太空強國的重要標誌,登陸火星,中國將躋身世界航天第一梯隊。中國人,非去不可。為什麼要去火星?因為它在那裡。鐫刻於人類基因中的好奇心,驅動著我們一次次奔赴星辰大海,而今又踏上茫茫宇宙的未知徵途。中國人有能力飛得更遠,我們也應該飛得更遠。
  • 浩瀚宇宙,星辰大海,中國航天火星登陸是個起點,好奇號不再孤單
    2020年是火星探測的周期,全球有四大火星任務,中國也將在今年7月份發射火星探測器進軍火星。4月24日「中國航天日」的上午10時,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將公布。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的序幕。
  • 科報評論丨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們對星辰大海的嚮往
    於紫月7月23日,隨著火星探測器進入太空,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拉開帷幕,中國航天正式開啟「攬星九天」的行星探測計劃,踏上探索星辰大海的雄偉徵程。「天問一號」 將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巡視探測,需要解決太空飛行器長期自主管理、火星制動捕獲著陸、火星表面巡視、火星科學探測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風高浪急,是考驗更是鍛鍊。通過實施這一任務,我國可以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體系,掌握深空探測共性技術,練就開展深空探測的工程能力,加深對行星演化等重大科學問題的理解,推動未來深空探測活動的可持續發展。
  • 向星辰大海出發!9圖了解中國火星探測任務
    【向星辰大海出發!9圖了解中國火星探測任務】24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公布。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據了解,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今年實施。為什麼叫「天問一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要探什麼?戳圖了解轉發期待!
  • 出發吧,向著火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
    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23日電 題:出發吧,向著火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新華社記者胡喆、王琳琳、周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南海之濱,椰風習習,濤聲陣陣,高溫天氣如同中國人探索太空的心情一般火熱。
  • 中國人為啥要去火星?
    而幾乎是同一年,在遙遠的歐羅巴大陸西岸邊,一個叫哥倫布的年輕人,帶著給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揚帆出海,直向正西航去,他同樣沒有想到,他的此次旅途,掀起了轟轟烈烈大航海時代的序幕。
  • 中國人首次太空漫步12周年,朋友圈這樣發,星辰大海永不止步!
    2008年的今天,翟志剛與劉伯明、景海鵬三人乘神舟七號飛船出徵太空,成功完成出艙任務,中國人首次實現太空漫步。從載人航天,到北鬥星座、深空探測,12年來,中國人從未停下「問天」的步伐。星辰大海,永不止步,這很中國!
  • 劉彤傑:我國已具備實施深空探測能力 火星探測一次實現「繞著巡」
    國家航天局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 劉彤傑:因為太陽、地球和火星它有自身的運行規律,它倆最近的時候會達到5000萬公裡左右,在這個時刻我們才能有能力發更大的探測器去環繞火星或者著陸火星。如果錯過了這個時間段,它倆就會越走越遠,我們就沒有能力發更大的探測器,甚至沒有能力到達火星,所以它就形成了一個發射的窗口,這個窗口是每26個月才有一次機會,每次機會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