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每一個國家畫像,去每一座城市流浪。
微信公眾號:時差島
中國人
第一次火星之旅
我們來了!
火星,中國來了
4年前,2016年1月11日,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天問一號」正式立項。
今天,2020年7月23日,
「天問一號」搭載長徵五號運載遙四火箭,
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自主探測火星,
6個多月後成功抵達,我國將成為
繼美國、蘇聯/俄羅斯、歐洲、印度、日本後
第6位「國際火星俱樂部」成員。
順利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大任務後,
我國將是美國後第2個實現火星著陸的國家。
回想50年前,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
中國人正式開啟星際徵途。
50年後,
中國航天科技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嫦娥奔月、神舟飛天、北鬥列陣……
一代代運載火箭載著我們的航天夢升空。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中國人早已許下雄心壯志:
下一站,火星!
▲中國深空探測已拉開帷幕,繼人造衛星、載人航天后,探月工程五戰五捷,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完成將標誌我國深空探測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攝影CFP
火星,中國為什麼一定要去?
從科學探索看,
火星探測,是太空強國的重要標誌,
登陸火星,中國將躋身世界航天第一梯隊。
中國人,非去不可。
從人類未來看,
地球遲早瀕臨人類生存極限,
火星是太陽系中人類最可能移民的行星。
這是關乎人類生死存亡的終極問題,
地球人,非去不可。
火星,人類的終極狂想。
這不僅僅只是一個科學命題,
生存、競爭、探索、徵服、幻想……
欲望的引力來自外太空,更來自人類內心。
▲「天問一號」命名取自中國詩人屈原的名篇《天問》,問天地、問浩氣、問乾坤。製圖時差島
為什麼要登珠峰?因為它在那裡。
為什麼要去火星?因為它在那裡。
鐫刻於人類基因中的好奇心,
驅動著我們一次次奔赴星辰大海,
而今又踏上茫茫宇宙的未知徵途。
中國人有能力飛得更遠,
我們也應該飛得更遠。
我們要探測整個太陽系,
我們要向太陽系的星辰大海挺進,
這就是我們的目的。
——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 歐陽自遠
我們期待著,200天後
當中國火星車第一次觸摸火星表面,
打開它深藍翅膀那一瞬間,
14億中國人的熱淚盈眶!
▲天問一號,萬眾期待!圖為甘肅金昌「火星1號基地」。攝影CFP
前往未知,發現未知
火星,我們來了!
本期時差島,邀您一起
凝望這顆火紅星球
中國天問
第一次,有多難?
此時此刻,「天問一號」正趕往火星!
這註定是一次超高難度的旅程。
時機難逢!
每26個月等一次的「火星發射窗口期」
是地球與火星距離較近,飛行最省燃料的時機,
2020年7月正好是黃金窗口期,
萬一錯過,又要再等2年多。
於是,三國扎堆去火星!
7月20日,阿聯「希望號」率先出發;
7月23日,中國「天問一號」榮耀啟程;
8月上旬,美國「毅力號」也即將發射。
而「天問一號」無疑是我們中國人最關心的。
▲當火星跑在地球前面44°角時,探測器發射沿「地火轉移軌道」飛6-7個月遇見火星,探測器被火星引力場捕獲。這樣的時機每26個月出現一次。製圖時差島
目標高難度!
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
就要挑戰人類航天能力的極限,
一次發射完成「環繞+著陸+巡視」3大目標。
美國人飛2次才能做完的事,中國要1次搞定。
如此高起點、高難度的挑戰,
是世界航天史前所未有的壯舉!
▲按計劃,環繞器將於2021年2月11-24日環繞火星運行,著陸巡視器將於2021年4月23日降落火星表面。製圖時差島
成功率低...
至今,人類已發射44個火星探測器,
成功率僅為43%,美國人有一個形象比喻:
其難度堪比「從巴黎打一個高爾夫球,
剛好落到東京某個球洞裡」。
火星也因此一度被稱為「星際墳場」。
我們也經歷過失敗。
2011年,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
「螢火一號」乘俄羅斯飛船升空,
因軌道調整失敗而墜毀。
這也堅定了我國完全自主探火的決心!
▲圖為NASA模擬太空飛行器接近火星的概念圖 攝影CFP
為什麼這麼難?
首先,它太遠了!
從地球飛抵月球只需4天,
飛抵火星最短也得6個月。
擁有超強能力的運載火箭,
是這場星際大穿越的關鍵前提。
2016年,龐然大物「胖五」橫空出世,
終於讓幾億公裡的火星之旅夢想成真。
探測火星有多難
天問一號+胖五就有多牛!
▼
其次,通信延遲。
從地球發一個信號去火星,
光速奔跑也得23分鐘,
對探測器的自控能力要求極高。
再次,著陸更是難上加難!
火星氣候狂躁,沙塵暴一刮啥都看不見,
著陸前7-8分鐘,無法與地球取得聯繫,
探測器要「完全獨自」面對一切未知。
這最難最驚險的環節被稱為「恐怖7分鐘」。
中國「天問一號」探測器
著陸過程模擬
一路狂奔的天問一號
將通過4個減速段把速度從4.8km/s減到0
降落傘打開的場面,將極為震撼!
▼
著陸成功,火星車釋放
這隻深藍閃蝶將在火星表面開啟
長達3個多月的巡視之旅
▼
讓我們共同期待
「天問一號」成功著陸!
火星,地球的姐妹星
太陽系八大行星中,
火星是唯一「像地球」的天體。
水星、金星雖近卻太炙熱;
天王星、海王星又太遙遠寒冷;
木星、土星充滿氣體,根本沒法著陸;
只有與地球毗鄰的火星,
結構、年齡乃至初期環境都相似,
成為了我們最容易接近的行星。
火星的一天有24小時39分鐘,
時間長度和地球相似,
也有晝夜交替、春夏秋冬四季輪換,
氣溫和其他行星比,還算勉強「溫暖宜人」......
更重要的是,火星有液態水!
火星與地球剛出生時有著相似的模樣,
40億年前,它們一樣是海洋世界。
兩姊妹在劇烈天體撞擊中活了下來,
卻在隨後幾十億年分道揚鑣:
一顆蔚藍,誕生了生命的奇蹟,
一顆火紅,走向了死寂與荒蕪。
40億年前的火星,親切!
▼
▲40億年前,火星雨水充沛、生機盎然,北半球的海洋覆蓋了火星表面1/5區域。
曾經如此美妙的火星,
為何走向與地球截然不同的命運?
關於這個奧秘,人類的探究才剛剛開始。
科學家推測,「太陽風」數十億年吹拂
讓火星磁場消失,地貌發生了根本變化
——火星死了!
▲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太陽風吹走大氣層,磁場消失;還有一個說法是火星內部地質活動停止,內核冷卻。總之,最終海洋蒸發,火焰熄滅,地表結冰…火星成了今天的樣子。
火星上有生命嗎?
這是人類最關心的問題。
人類「跟隨水的蹤跡」在火星尋找生命,
結果仍未知。但毫無疑問,
假如太陽系真存在地外生命,
火星一定是最可能的那個!
▲寬闊的河流、泛濫的洪水這些早期景象至今有跡可循。2018年7月25日,《科學》雜誌一論文稱人類首次在火星直接找到了液態水——南極冰蓋下存在一直徑20公裡的冰下湖。攝影NASA
火星,到底長什麼樣?
火星之所以呈紅色,
因富含鐵的巖石「氧化」,
就好比鐵生鏽了一般,
當生鏽塵埃漂到大氣中,整個星球就紅了。
準確地說,是一種迷人的鐵鏽紅。
從1965年「水手4號」傳回第一張火星照片,
迄今,人類照相機已拍遍了99%的火星表面,
繪製出極詳細的火星全圖,並試圖拼湊它的過去。
火星全圖
▼
北半球,一馬平川
南半球,傷痕累累
時間在火星是停滯的。
火星表面,最古老的諾亞紀地質,
(41~37億年前)佔了總面積一半;
而地球上同等古老的地質面積僅佔1%。
這意味著:人類有機會在火星上
一睹太陽系誕生早期的樣子。
水手峽谷
Valles Marineris
太陽系最大峽谷,火星最著名景點
在它面前,地球所有峽谷都相形見絀
▲水手谷因1972年發現它的NASA探測器「水手9號」而命名。長約4000多公裡、寬約200公裡、深約7公裡。比地球第一峽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更深,長度相當於從上海開車到拉薩。
赫伯斯峽谷
Hebes Chasma
火星上,火山與峽谷都比地球大得多!
奧林匹斯山
Olympus Mons
火星上最大的「包」
也是整個太陽系最高山峰
高度2.6萬米≈ 3個珠穆朗瑪!
火星顯著地貌多以希臘神話命名
▲火星20多座大型火山中最著名的!它最後一次噴發是在約2500萬年前,盾形的火山口能裝下整個倫敦。
塔爾西斯山群
Tharsis Montes
三座火山連成一線的火山高原
幅員遼闊,面積比美國還大
▲塔爾西斯山群與奧林匹斯山毗鄰,地圖上十分顯眼。
維多利亞撞擊坑
Victora Crater
火星上遍地隕石撞擊坑
頗似月球表面地貌
諾亞臺地
Noachis Terra
火星最古老區域之一,滿是水蝕痕跡
火星地質年代的諾亞紀就以它命名
南北極冰蓋
Mars Polar
火星的南北極有著「生命之源」,
由水冰組成的極地冰蓋令人驚喜!
▲冰蓋下面是永久凍土(水冰),冰蓋上面是二氧化碳冰(乾冰)。夏季太陽照射,乾冰層蒸發,水冰暴露出來,可供採掘。
火星的皮膚,迷人的火星褶
它不止紅色,還有棕黃、灰白、藍綠……
探測器拍下的這些照片,
讓人想起作家福樓拜的金句:
科學與藝術在山腳下分手,卻在山頂上會合。
火星皮膚色
▲極地雪崩的白、流動沙丘的藍、液態雪融水的灰、沉積層的褐色褶皺……火星地貌本身就是大地藝術。
火星的日出是橙色的;
火星的日落是藍色的。
▲在地球,空氣散射光線讓天空呈藍色;在火星,散射來自紅塵埃,天空呈橘色調。
▲日落時,太陽光被灰塵散射呈藍色狀。與地球相比,火星離太陽更遠,太陽看上去更小了。
沙塵暴一刮,就遮天蔽日,
塵土會始終覆蓋一切……
很偶爾,飄過一縷水冰雲;
▲水冰雲只在赤道低空和極地附近偶爾出現。圖為塵捲風投下的蛇形陰影。
火星上也有「麥田怪圈」,
是火星人在微笑?
▲2008年火星軌道探測器拍攝到的怪圈。
對了,火星有兩個「月亮」,
幸運的話,能看見雙日食。
在火星上,「月亮」的安慰也是雙份兒?
▲火星有兩顆長得像土豆的衛星,但非常小,直徑還不足月球的1%。當兩顆衛星在太陽前經過時,就是雙日食了。
人類認識火星,千年為期
早在4000多年前,
人類就開始用肉眼觀測火星,
也用它來佔卜人世間的禍福。
無論在東西方
古人眼裡的火星≈「死亡」「血腥」
中國古人稱火星為熒惑,是極兇兆;
古巴比倫人稱它是死亡之星;
古希臘、羅馬人用嗜血戰神稱呼它,
這也是火星英文Mars的由來。
▲羅馬神話中的戰神Mars @Hans Thoma
世界進入近代史,
望遠鏡的發明,科學代替了神話,
人類才離火星近了一點點。
1609年,克卜勒算出火星軌道是橢圓;
1610年,伽利略第一次用望遠鏡觀測火星。
▲1877年,義大利天文學家斯基亞帕雷利繪製火星地圖,義大利語標註的暗線Canali,被誤會為英文Canal(運河)。「火星運河時代」成了20世紀初的大烏龍。
火星,人類的科幻母題
人類對火星的認知不斷被刷新,
發現極地冰蓋,測量自轉周期,繪製火星地圖……
至18世紀下葉,火星似乎被人類「看透了」。
甚至一度猜想,
火星不僅有運河,還有火星人!
科幻小說裡的外星人,大多來自火星,
這種奇妙想法左右了人類近100年。
航天時代,直擊火星!
人類直接探索火星,
始於上世紀60年代的美蘇爭霸。
進軍火星,一開始就充滿政治色彩,
客觀上,也拉開了人類火星探測的真正序幕。
美蘇的火星爭霸,美國壓倒性勝利。
整個1960s,蘇聯8次探測一次都沒成功。
火星也成了蘇聯航天史的噩夢。
▲1965年,美國「水手4號」成為人類第一個飛掠火星的探測器,拍到第一張火星照片。
冷戰結束後,新一輪「太空爭霸」開始,
一場關於國家榮譽、金錢和人類夢想的競賽,
「登火星」成為彰顯大國實力的最強符號。
誰能率先實現人類航天員踏上火星,誰就永載史冊。
▲2012年,美國好奇號火星車著陸火星表面,至今仍在火星上行走。攝影NASA
人類的航天探索,
失敗是差一點點成功,
成功是差一點點失敗。
21世紀,火星探測迎來全盛時代!
迄今,人類共進行了46次探火任務,
美國21次、蘇俄19次、日本1次、
歐洲2次、印度1次,
中國和阿聯的探測器正在趕往火星途中......
祝它們好運!
《火星探測60年》
這是短短60年間人類向火星
發射的環繞器、著陸器、巡視器(部分)
群星閃耀
▼
▲人類的火星車質量一個比一個大,技術功能一個比一個強,火星探測由表及裡。製圖時差
移民火星
人類並不是在幻想
移民去火星,
確實是人類的未雨綢繆。
從全球變暖、疾病爆發、
資源枯竭這樣的慢性自殺;
到小行星撞地球、伽馬射線暴、
黑洞吞噬、核戰爭、太陽大爆發、
機器人控制人類的一招致命……
科學家眼裡,
人類滅絕,有100000000種可能。
霍金就曾斷言
除非我們移民太空,
否則,我不認為人類在未來1000年還能倖存。
而地球一旦毀滅,
移民火星,或許是人類目前的唯一選擇。
一切並不停留於幻想,
事實上,如何改造火星使它適應人類生存,
已成了21世紀的熱門科學話題。
那麼,到底何時能送人類登陸火星?
美國NASA的計劃是2033年,
而狂人馬斯克已放出豪言:
要在2050年把100萬人送去火星!
——這確實是21世紀最燃的狂想。
人類火星小鎮
美國國家地理版本
▼
▲這是國家地理雜誌2016年推出的火星專輯,對火星地球化、再造大氣層、物資能源獲取等做了詳盡分析。
PhotoNational Geographic
火星移民基地
Space X 馬斯克版本
▼
▲2019年9月,美國Space X公司CEO馬斯克放出他的火星移民計劃,39頁PPT在網絡瘋轉。火星這個最高級競技場,諸多億萬富翁正在加入。
火星基地設計大賽
民間腦洞版
▼
在未來,人類是否可能
把火星改造成一個與地球類似、
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呢?
火星,全民大狂歡
在人類的文化語境中,
月亮寄託思鄉、愛戀、溫情,
火星則是戰鬥、欲望、能量。
而今天,隨著科技進步
人類對火星的嚮往,更加激烈。
好奇、開拓、雄心、冒險……
火星成了21世紀最酷的流行文化。
火星也激發了我們的想像力,
成為文藝、時尚界的一種「高級黑」。
眾多科幻小說以火星為題,
好萊塢的火星電影超過100部!
火星主題的電影
▼
▲《火星救援》馬特·達蒙的土豆成了一個新梗。種菜、修車、急救...電影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火星太空人必須十項全能。
明星們為火星寫歌、唱太空搖滾,
藝術家借火星探討生命、時間和哲學的意義。
▲英國歌手大衛·鮑伊《火星上有生命嗎》唱盡了地球人的孤獨。
設計師、旅行家也不甘示弱,
無數《火星漫遊指南》印刷精美,
仿佛買張機票就可以來一趟火星旅行!
各種火星主題海報
▼
「地球十大酷似火星的旅遊勝地」,
諸如此類評選,人們樂此不疲。
從中國青海冷湖、甘肅金昌,
到美國猶他州、亞利桑那州,再到約旦、冰島…
人人都想蹭一把火星熱。
▲美國猶他州的地貌酷似火星,建有火星沙漠研究站。
▲冰島 Landmannalaugar,酷似火星紋理。
▲甘肅金昌「火星1號基地」,我國首個火星生存模擬基地。攝影CFP
火星,人類非去不可?
總有人問:
地球還那麼多問題沒解決,
為什麼要去關心宇宙的事。
印度人說:
如果我們沒有偉大夢想,
永遠只是伐木人和挑水工。
——印度政府答覆「世界1/3窮人在你們國家,為何不先扶貧」。
俄羅斯人說: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
但人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裡。
——俄國火箭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這樣說。
美國人說:
太空探索給人類一面自我審視的鏡子。
——美國政府被問「地球還有很多小孩吃不上飯時、為何花天價造火箭」時,如是說。
中國人說:
這是我們航天強國的夢想,
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中國力量。
——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及符號,寓意深遠
中國網友說,
要問去火星有什麼意義,
請問數十億年第一條爬上陸地的魚有什麼意義?
科學與理想、野心與欲望之外,
它其實只源於人性本能。
我們登上火星是因為我們必須如此,
進化早已在人類身體埋下流浪的火種,
畢竟我們來自狩獵者、採集者,
我們在地球99.9%的時間都是浪子,
而流浪的下一站就是火星。
——天文學家 卡爾·薩根
這是他在離世前留給未來火星移民的錄音
而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
火星究竟又意味著什麼?
正如「天問一號」的命名,
這是天問,沒有答案,
它問向天地萬物,更問向你的內心。
火星是否有生命,
其實是人類的自我叩問:
在宇宙中,我們是否真的孤獨?
如果最終火星荒蕪一片,
我們更能深刻明白,
生命的出現真的是個奇蹟!
理解火星
就是理解我們自己
- END -
文 | 王澤北 馬聽聽
製圖 | 韓丹 趙繼成
圖 | CFP NASA等
感謝本期審校專家
張超
科普作家 天體物理碩士
時差島出品
主要參考資料:
《火星全書》大衛·M.哈蘭德 《火星》弗朗西斯·羅卡爾 《趕往火星》羅伯特·祖布林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史蒂芬彼得拉內克 《火星探測的主要科學問題》歐陽自遠《火星移民指南》諾伯特克萊弗特 《太陽系度假指南》奧莉維亞·科斯基 《太空旅行指南》尼爾·F.科明斯
更多中國各地巡遊&世界各國巡遊系列,
請關注小島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