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中國非去不可!

2020-12-08 時差島

給每一個國家畫像,去每一座城市流浪。

微信公眾號:時差島

中國人

第一次火星之旅

我們來了!

火星,中國來了

4年前,2016年1月11日,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天問一號」正式立項。

今天,2020年7月23日,

「天問一號」搭載長徵五號運載遙四火箭,

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自主探測火星,

6個多月後成功抵達,我國將成為

繼美國、蘇聯/俄羅斯、歐洲、印度、日本後

第6位「國際火星俱樂部」成員。

順利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大任務後,

我國將是美國後第2個實現火星著陸的國家。

攝影CFP

回想50年前,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

中國人正式開啟星際徵途。

50年後,

中國航天科技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嫦娥奔月、神舟飛天、北鬥列陣……

一代代運載火箭載著我們的航天夢升空。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中國人早已許下雄心壯志:

下一站,火星!

▲中國深空探測已拉開帷幕,繼人造衛星、載人航天后,探月工程五戰五捷,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完成將標誌我國深空探測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攝影CFP

火星,中國為什麼一定要去?

從科學探索看,

火星探測,是太空強國的重要標誌,

登陸火星,中國將躋身世界航天第一梯隊。

中國人,非去不可。

從人類未來看,

地球遲早瀕臨人類生存極限,

火星是太陽系中人類最可能移民的行星。

這是關乎人類生死存亡的終極問題,

地球人,非去不可。

火星,人類的終極狂想。

這不僅僅只是一個科學命題,

生存、競爭、探索、徵服、幻想……

欲望的引力來自外太空,更來自人類內心。

▲「天問一號」命名取自中國詩人屈原的名篇《天問》,問天地、問浩氣、問乾坤。製圖時差島

為什麼要登珠峰?因為它在那裡。

為什麼要去火星?因為它在那裡。

鐫刻於人類基因中的好奇心,

驅動著我們一次次奔赴星辰大海,

而今又踏上茫茫宇宙的未知徵途。

中國人有能力飛得更遠,

我們也應該飛得更遠。

我們要探測整個太陽系,

我們要向太陽系的星辰大海挺進,

這就是我們的目的。

——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 歐陽自遠

我們期待著,200天後

當中國火星車第一次觸摸火星表面,

打開它深藍翅膀那一瞬間,

14億中國人的熱淚盈眶!

▲天問一號,萬眾期待!圖為甘肅金昌「火星1號基地」。攝影CFP

前往未知,發現未知

火星,我們來了!

本期時差島,邀您一起

凝望這顆火紅星球

中國天問

第一次,有多難?

此時此刻,「天問一號」正趕往火星!

這註定是一次超高難度的旅程。

時機難逢!

每26個月等一次的「火星發射窗口期」

是地球與火星距離較近,飛行最省燃料的時機,

2020年7月正好是黃金窗口期,

萬一錯過,又要再等2年多。

於是,三國扎堆去火星!

7月20日,阿聯「希望號」率先出發;

7月23日,中國「天問一號」榮耀啟程;

8月上旬,美國「毅力號」也即將發射。

而「天問一號」無疑是我們中國人最關心的。

▲當火星跑在地球前面44°角時,探測器發射沿「地火轉移軌道」飛6-7個月遇見火星,探測器被火星引力場捕獲。這樣的時機每26個月出現一次。製圖時差島

目標高難度!

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

就要挑戰人類航天能力的極限,

一次發射完成「環繞+著陸+巡視」3大目標。

美國人飛2次才能做完的事,中國要1次搞定。

如此高起點、高難度的挑戰,

是世界航天史前所未有的壯舉!

▲按計劃,環繞器將於2021年2月11-24日環繞火星運行,著陸巡視器將於2021年4月23日降落火星表面。製圖時差島

成功率低...

至今,人類已發射44個火星探測器,

成功率僅為43%,美國人有一個形象比喻:

其難度堪比「從巴黎打一個高爾夫球,

剛好落到東京某個球洞裡」。

火星也因此一度被稱為「星際墳場」。

我們也經歷過失敗。

2011年,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

「螢火一號」乘俄羅斯飛船升空,

因軌道調整失敗而墜毀。

這也堅定了我國完全自主探火的決心!

▲圖為NASA模擬太空飛行器接近火星的概念圖 攝影CFP

為什麼這麼難?

首先,它太遠了!

從地球飛抵月球只需4天,

飛抵火星最短也得6個月。

擁有超強能力的運載火箭,

是這場星際大穿越的關鍵前提。

2016年,龐然大物「胖五」橫空出世,

終於讓幾億公裡的火星之旅夢想成真。

探測火星有多難

天問一號+胖五就有多牛!

製圖時差島

其次,通信延遲。

從地球發一個信號去火星,

光速奔跑也得23分鐘,

對探測器的自控能力要求極高。

再次,著陸更是難上加難!

火星氣候狂躁,沙塵暴一刮啥都看不見,

著陸前7-8分鐘,無法與地球取得聯繫,

探測器要「完全獨自」面對一切未知。

這最難最驚險的環節被稱為「恐怖7分鐘」。

中國「天問一號」探測器

著陸過程模擬

一路狂奔的天問一號

將通過4個減速段把速度從4.8km/s減到0

降落傘打開的場面,將極為震撼!

著陸成功,火星車釋放

這隻深藍閃蝶將在火星表面開啟

長達3個多月的巡視之旅

影像來源央視頻

讓我們共同期待

「天問一號」成功著陸!

火星,地球的姐妹星

太陽系八大行星中,

火星是唯一「像地球」的天體。

水星、金星雖近卻太炙熱;

天王星、海王星又太遙遠寒冷;

木星、土星充滿氣體,根本沒法著陸;

只有與地球毗鄰的火星,

結構、年齡乃至初期環境都相似,

成為了我們最容易接近的行星。

製圖時差島

火星的一天有24小時39分鐘,

時間長度和地球相似,

也有晝夜交替、春夏秋冬四季輪換,

氣溫和其他行星比,還算勉強「溫暖宜人」......

製圖時差島

更重要的是,火星有液態水!

火星與地球剛出生時有著相似的模樣,

40億年前,它們一樣是海洋世界。

兩姊妹在劇烈天體撞擊中活了下來,

卻在隨後幾十億年分道揚鑣:

一顆蔚藍,誕生了生命的奇蹟,

一顆火紅,走向了死寂與荒蕪。

40億年前的火星,親切!

▲40億年前,火星雨水充沛、生機盎然,北半球的海洋覆蓋了火星表面1/5區域。

曾經如此美妙的火星,

為何走向與地球截然不同的命運?

關於這個奧秘,人類的探究才剛剛開始。

科學家推測,「太陽風」數十億年吹拂

讓火星磁場消失,地貌發生了根本變化

——火星死了!

▲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太陽風吹走大氣層,磁場消失;還有一個說法是火星內部地質活動停止,內核冷卻。總之,最終海洋蒸發,火焰熄滅,地表結冰…火星成了今天的樣子。

火星上有生命嗎?

這是人類最關心的問題。

人類「跟隨水的蹤跡」在火星尋找生命,

結果仍未知。但毫無疑問,

假如太陽系真存在地外生命,

火星一定是最可能的那個!

▲寬闊的河流、泛濫的洪水這些早期景象至今有跡可循。2018年7月25日,《科學》雜誌一論文稱人類首次在火星直接找到了液態水——南極冰蓋下存在一直徑20公裡的冰下湖。攝影NASA

火星,到底長什麼樣?

火星之所以呈紅色,

因富含鐵的巖石「氧化」,

就好比鐵生鏽了一般,

當生鏽塵埃漂到大氣中,整個星球就紅了。

準確地說,是一種迷人的鐵鏽紅

攝影ESA/DLR/FU Berlin

從1965年「水手4號」傳回第一張火星照片,

迄今,人類照相機已拍遍了99%的火星表面,

繪製出極詳細的火星全圖,並試圖拼湊它的過去。

火星全圖

北半球,一馬平川

南半球,傷痕累累

地圖來源National Geographic

時間在火星是停滯的。

火星表面,最古老的諾亞紀地質,

(41~37億年前)佔了總面積一半;

而地球上同等古老的地質面積僅佔1%。

這意味著:人類有機會在火星上

一睹太陽系誕生早期的樣子。

水手峽谷

Valles Marineris

太陽系最大峽谷,火星最著名景點

在它面前,地球所有峽谷都相形見絀

▲水手谷因1972年發現它的NASA探測器「水手9號」而命名。長約4000多公裡、寬約200公裡、深約7公裡。比地球第一峽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更深,長度相當於從上海開車到拉薩。

赫伯斯峽谷

Hebes Chasma

火星上,火山與峽谷都比地球大得多!

奧林匹斯山

Olympus Mons

火星上最大的「包」

也是整個太陽系最高山峰

高度2.6萬米≈ 3個珠穆朗瑪!

火星顯著地貌多以希臘神話命名

▲火星20多座大型火山中最著名的!它最後一次噴發是在約2500萬年前,盾形的火山口能裝下整個倫敦。

塔爾西斯山群

Tharsis Montes

三座火山連成一線的火山高原

幅員遼闊,面積比美國還大

▲塔爾西斯山群與奧林匹斯山毗鄰,地圖上十分顯眼。

維多利亞撞擊坑

Victora Crater

火星上遍地隕石撞擊坑

頗似月球表面地貌

諾亞臺地

Noachis Terra

火星最古老區域之一,滿是水蝕痕跡

火星地質年代的諾亞紀就以它命名

南北極冰蓋

Mars Polar

火星的南北極有著「生命之源」,

由水冰組成的極地冰蓋令人驚喜!

▲冰蓋下面是永久凍土(水冰),冰蓋上面是二氧化碳冰(乾冰)。夏季太陽照射,乾冰層蒸發,水冰暴露出來,可供採掘。

火星的皮膚,迷人的火星褶

它不止紅色,還有棕黃、灰白、藍綠……

探測器拍下的這些照片,

讓人想起作家福樓拜的金句:

科學與藝術在山腳下分手,卻在山頂上會合。

火星皮膚色

極地雪崩的白、流動沙丘的藍、液態雪融水的灰、沉積層的褐色褶皺……火星地貌本身就是大地藝術。

火星的日出是橙色的;

火星的日落是藍色的。

▲在地球,空氣散射光線讓天空呈藍色;在火星,散射來自紅塵埃,天空呈橘色調。

▲日落時,太陽光被灰塵散射呈藍色狀。與地球相比,火星離太陽更遠,太陽看上去更小了。

沙塵暴一刮,就遮天蔽日,

塵土會始終覆蓋一切……

很偶爾,飄過一縷水冰雲;

▲水冰雲只在赤道低空和極地附近偶爾出現。圖為塵捲風投下的蛇形陰影。

火星上也有「麥田怪圈」,

是火星人在微笑?

▲2008年火星軌道探測器拍攝到的怪圈。

對了,火星有兩個「月亮」,

幸運的話,能看見雙日食。

在火星上,「月亮」的安慰也是雙份兒?

▲火星有兩顆長得像土豆的衛星,但非常小,直徑還不足月球的1%。當兩顆衛星在太陽前經過時,就是雙日食了。

人類認識火星,千年為期

早在4000多年前,

人類就開始用肉眼觀測火星,

也用它來佔卜人世間的禍福。

無論在東西方

古人眼裡的火星≈「死亡」「血腥」

中國古人稱火星為熒惑,是極兇兆;

古巴比倫人稱它是死亡之星;

古希臘、羅馬人用嗜血戰神稱呼它,

這也是火星英文Mars的由來。

▲羅馬神話中的戰神Mars @Hans Thoma

世界進入近代史,

望遠鏡的發明,科學代替了神話,

人類才離火星近了一點點。

1609年,克卜勒算出火星軌道是橢圓;

1610年,伽利略第一次用望遠鏡觀測火星。

▲1877年,義大利天文學家斯基亞帕雷利繪製火星地圖,義大利語標註的暗線Canali,被誤會為英文Canal(運河)。「火星運河時代」成了20世紀初的大烏龍。

火星,人類的科幻母題

人類對火星的認知不斷被刷新,

發現極地冰蓋,測量自轉周期,繪製火星地圖……

至18世紀下葉,火星似乎被人類「看透了」。

甚至一度猜想,

火星不僅有運河,還有火星人!

科幻小說裡的外星人,大多來自火星,

這種奇妙想法左右了人類近100年。

火星人想像圖 @Bruce Pennington

航天時代,直擊火星!

人類直接探索火星,

始於上世紀60年代的美蘇爭霸。

進軍火星,一開始就充滿政治色彩,

客觀上,也拉開了人類火星探測的真正序幕。

美蘇的火星爭霸,美國壓倒性勝利。

整個1960s,蘇聯8次探測一次都沒成功。

火星也成了蘇聯航天史的噩夢。

▲1965年,美國「水手4號」成為人類第一個飛掠火星的探測器,拍到第一張火星照片。

冷戰結束後,新一輪「太空爭霸」開始,

一場關於國家榮譽、金錢和人類夢想的競賽,

「登火星」成為彰顯大國實力的最強符號。

誰能率先實現人類航天員踏上火星,誰就永載史冊。

▲2012年,美國好奇號火星車著陸火星表面,至今仍在火星上行走。攝影NASA

人類的航天探索,

失敗是差一點點成功,

成功是差一點點失敗。

21世紀,火星探測迎來全盛時代!

迄今,人類共進行了46次探火任務,

美國21次、蘇俄19次、日本1次、

歐洲2次、印度1次,

中國和阿聯的探測器正在趕往火星途中......

祝它們好運!

《火星探測60年》

這是短短60年間人類向火星

發射的環繞器、著陸器、巡視器(部分)

群星閃耀

▲人類的火星車質量一個比一個大,技術功能一個比一個強,火星探測由表及裡。製圖時差

移民火星

人類並不是在幻想

移民去火星,

確實是人類的未雨綢繆

從全球變暖、疾病爆發、

資源枯竭這樣的慢性自殺;

到小行星撞地球、伽馬射線暴、

黑洞吞噬、核戰爭、太陽大爆發、

機器人控制人類的一招致命……

科學家眼裡,

人類滅絕,有100000000種可能。

霍金就曾斷言

除非我們移民太空,

否則,我不認為人類在未來1000年還能倖存。

而地球一旦毀滅,

移民火星,或許是人類目前的唯一選擇。

一切並不停留於幻想,

事實上,如何改造火星使它適應人類生存,

已成了21世紀的熱門科學話題。

那麼,到底何時能送人類登陸火星?

美國NASA的計劃是2033年,

而狂人馬斯克已放出豪言:

要在2050年把100萬人送去火星!

——這確實是21世紀最燃的狂想。

人類火星小鎮

美國國家地理版本

▲這是國家地理雜誌2016年推出的火星專輯,對火星地球化、再造大氣層、物資能源獲取等做了詳盡分析。

PhotoNational Geographic

火星移民基地

Space X 馬斯克版本

▲2019年9月,美國Space X公司CEO馬斯克放出他的火星移民計劃,39頁PPT在網絡瘋轉。火星這個最高級競技場,諸多億萬富翁正在加入。

火星基地設計大賽

民間腦洞版

在未來,人類是否可能

把火星改造成一個與地球類似、

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呢?

火星,全民大狂歡

在人類的文化語境中,

月亮寄託思鄉、愛戀、溫情,

火星則是戰鬥、欲望、能量。

而今天,隨著科技進步

人類對火星的嚮往,更加激烈。

好奇、開拓、雄心、冒險……

火星成了21世紀最酷的流行文化。

火星也激發了我們的想像力,

成為文藝、時尚界的一種「高級黑」。

眾多科幻小說以火星為題,

好萊塢的火星電影超過100部!

火星主題的電影

▲《火星救援》馬特·達蒙的土豆成了一個新梗。種菜、修車、急救...電影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火星太空人必須十項全能。

明星們為火星寫歌、唱太空搖滾,

藝術家借火星探討生命、時間和哲學的意義。

▲英國歌手大衛·鮑伊《火星上有生命嗎》唱盡了地球人的孤獨。

▲1970年代的太空熱!

設計師、旅行家也不甘示弱,

無數《火星漫遊指南》印刷精美,

仿佛買張機票就可以來一趟火星旅行!

各種火星主題海報

「地球十大酷似火星的旅遊勝地」,

諸如此類評選,人們樂此不疲。

從中國青海冷湖、甘肅金昌,

到美國猶他州、亞利桑那州,再到約旦、冰島…

人人都想蹭一把火星熱。

▲美國猶他州的地貌酷似火星,建有火星沙漠研究站。

▲冰島 Landmannalaugar,酷似火星紋理。

▲甘肅金昌「火星1號基地」,我國首個火星生存模擬基地。攝影CFP

火星,人類非去不可?

總有人問:

地球還那麼多問題沒解決,

為什麼要去關心宇宙的事。

印度人說:

如果我們沒有偉大夢想,

永遠只是伐木人和挑水工。

——印度政府答覆「世界1/3窮人在你們國家,為何不先扶貧」。

俄羅斯人說: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

但人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裡。

——俄國火箭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這樣說。

美國人說:

太空探索給人類一面自我審視的鏡子。

——美國政府被問「地球還有很多小孩吃不上飯時、為何花天價造火箭」時,如是說。

中國人說:

這是我們航天強國的夢想,

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中國力量。

——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及符號,寓意深遠

中國網友說,

要問去火星有什麼意義,

請問數十億年第一條爬上陸地的魚有什麼意義?

科學與理想、野心與欲望之外,

它其實只源於人性本能。

我們登上火星是因為我們必須如此,

進化早已在人類身體埋下流浪的火種,

畢竟我們來自狩獵者、採集者,

我們在地球99.9%的時間都是浪子,

而流浪的下一站就是火星。

——天文學家 卡爾·薩根

這是他在離世前留給未來火星移民的錄音

而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

火星究竟又意味著什麼?

正如「天問一號」的命名,

這是天問,沒有答案,

它問向天地萬物,更問向你的內心。

火星是否有生命,

其實是人類的自我叩問:

在宇宙中,我們是否真的孤獨?

如果最終火星荒蕪一片,

我們更能深刻明白,

生命的出現真的是個奇蹟!

理解火星

就是理解我們自己

- END -

文 | 王澤北 馬聽聽

製圖 | 韓丹 趙繼成

圖 | CFP NASA等

感謝本期審校專家

張超

科普作家 天體物理碩士

時差島出品

主要參考資料:

《火星全書》大衛·M.哈蘭德 《火星》弗朗西斯·羅卡爾 《趕往火星》羅伯特·祖布林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史蒂芬彼得拉內克 《火星探測的主要科學問題》歐陽自遠《火星移民指南》諾伯特克萊弗特 《太陽系度假指南》奧莉維亞·科斯基 《太空旅行指南》尼爾·F.科明斯

更多中國各地巡遊&世界各國巡遊系列,

請關注小島微信!

相關焦點

  • 火星,中國非去不可
    攝影©CFP火星,中國為什麼一定要去?從科學探索看,火星探測,是太空強國的重要標誌,登陸火星,中國將躋身世界航天第一梯隊。中國人,非去不可。從人類未來看,地球遲早瀕臨人類生存極限,火星是太陽系中人類最可能移民的行星。這是關乎人類生死存亡的終極問題,地球人,非去不可。火星,人類的終極狂想。
  • 中國為什麼非要去火星?
    2016年1月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獲得批准立項,任務目標是在2020年這個火星探測的「窗口期」,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達成國外幾十年分多步實現的火星探測成就,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以高起點實現火星探測工程的「彎道超車」。
  • 美國發出疑問:中國為什麼非要去火星?
    2016年1月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獲得批准立項,任務目標是在2020年這個火星探測的「窗口期」,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達成國外幾十年分多步實現的火星探測成就,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以高起點實現火星探測工程的「彎道超車」。
  • 火星,中國為什麼非要去?
    從中國古代的「熒惑」、古埃及的「紅色的那顆」,到羅馬神話中的戰「瑪爾斯」,人們對火星的好奇心從未被時間磨滅。火星,熟悉又神秘。據央視新聞、中國新聞網、新華社、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等報導,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將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隨後,「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我國首次火星探測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李約瑟在中國的探險活動:非去敦煌石窟不可
    英國著名報告文學作家、記者文思淼撰寫的《李約瑟:揭開中國神秘面紗的人》一書,以西方視角和縱橫開闔的筆觸,以及對李約瑟堅持一生的日記文獻的大量引用和考證,細膩而流暢地還原了科學家李約瑟、外交活動家李約瑟和筆耕不輟的科技史學家李約瑟,為讀者生動再現了一個具有浪漫情懷、強健體魄和不羈思想的爭議多端的傳奇人物,一個因為中國情人而愛上中國,愛上中國文明的人
  • 中國為什麼非要去火星?探火之路究竟有多難?
    院士聯名建議 十年努力終成好事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與地球最為相似,探測並研究火星對於認識我們人類的家園——地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科學研究成果方面,國際上通過不同探測形式與任務,在火星軌道運動規律與參數、火星大氣、火星地形地貌與地質構造等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些探索和成就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樹立了前進的方向,也向我們探索火星提出了挑戰。回望我國火星探測的歷史,其實早在2007年「嫦娥一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之後,業內專家即開始謀劃我國深空探測後續發展。
  • 人類探火成功率不到一半,比月球低太多,為何中國還非要去火星?
    而「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也就意味著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之內,中國科學家們都可以對火星的相關情況進行更進一步的了解。事實上,人類探火成功率不到一半,比月球低太多。可既然如此,為何中國還非要去火星呢?考慮到各種風險以及成本的問題,誰也無法保證火星探測器不會在執行任務的過程當中出現問題,因此,當「天問一號」真的發射成功的那一刻,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正式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其實根據公開數據顯示,人類對於火星探測的任務成功率,本身一直都很低,甚至於僅僅只是達到了百分之四十的程度。
  • 人類探火成功率不到一半,比月球低太多,為何中國還非要去火星?
    而「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也就意味著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之內,中國科學家們都可以對火星的相關情況進行更進一步的了解。事實上,人類探火成功率不到一半,比月球低太多。可既然如此,為何中國還非要去火星呢?考慮到各種風險以及成本的問題,誰也無法保證火星探測器不會在執行任務的過程當中出現問題,因此,當「天問一號」真的發射成功的那一刻,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正式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其實根據公開數據顯示,人類對於火星探測的任務成功率,本身一直都很低,甚至於僅僅只是達到了百分之四十的程度。
  • 為什麼最近非要「扎堆」去火星?八大問題帶你揭示火星探測的奧秘
    人類為何要探測火星?這次去火星想幹什麼?火星探測難點在哪裡?火星上究竟是什麼樣子?多個問題帶你揭示火星探測的奧秘。為什麼最近「扎堆」去火星?最近火星檔期有點滿。阿聯的「希望」最先啟程,中國7月23日發出「天問」,美國則把「毅力」留到了7月底。要不是疫情耽擱了,歐空局和俄羅斯合作的「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原本也會在這個時間出徵。為什麼去火星要扎堆?
  • 為什麼這天我們中國人非上不可?
    所以上天之後不是想怎麼走就怎麼走的,是要按照天體規定的軌道中去走,這個軌道對於我們來說就是很重要的財富。現在地球上有三種軌道,一種是地球靜止軌道(地球同步軌道),一種是太陽同步軌道,還有一種是極地軌道。之後還會有到月球的,到火星的一些軌道。簡單舉一個例子,地球上的靜止軌道就只有一條。
  • 中國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去火星看啥?
    這讓中國一舉進入世界火箭第一梯隊,同級別的美國獵鷹重型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63噸,遠高於中國的胖五的25噸,俄羅斯「質子-M」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4噸,與中國胖五相仿,中國重型火箭終於和美俄現役重型運載火箭的能力達到了同一個量級。
  • 火星,中國來了:去火星究竟有多難?
    昨日(22日)中國首輛火星車——「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1∶1著陸平臺和火星車」「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任務目標是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火星我們來了 但是去火星究竟有多難?
  • 2020年去火星看看 中國首次公布登陸火星時間表
    【TechWeb報導】4月25日消息,中國航天日當天,中國首次對外公布登陸火星計劃的時間表,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稱,在「十三五」規劃末年,2020年左右將發射一顆火星探測衛星。
  • 火星男孩兒去哪了,他曾預言——中國將拯救世界!
    偉大的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霍金曾這樣評價一個孩子,他說:「無論火星男孩是否來自火星,但是他對宇宙和天文的認知已經超乎了我的想像,我相信全世界權威的科學家都有著這種認識。我們不能忽視他提出的宇宙論以及對未來世界的預言。」
  • 花幾十億去鳥不拉屎的火星,為什麼?
    今天,對中國航天是個大日子。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藉助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從海南文昌發射中心順利升空,正式開啟歷時7個多月的火星徵程。看著火箭騰空而起、穿雲而去,國人無不歡呼雀躍,這是今年為數不多的振奮人心的好消息。然而,從世界範圍來看,我們這次發射卻是步人後塵了。
  • 為了去火星「種地」,中國將這打造成「火星」,模擬在火星種菜!
    為了去火星「種地」,中國將這打造成「火星」,模擬在火星種菜!2017年7月25日,中國首個火星模擬基地正式落地,這個海西州大柴旦紅崖地區,從此擔負著中國登陸火星後的生存研究,在這裡發生的一切,將來也會在遙遠的或向上再一次發生,因此有人戲稱,這就是在彩排登陸火星了!
  • 改變動力源之後,火星車去了過去不敢去的地方
    那樣就會增加火星車設計的難度,在火星表面行走時,也有各種不可預見的風險。考慮到這些問題,2012年登陸的好奇號火星車採用了同位素電池。好奇號著陸方式電腦繪圖而好奇號因為採用了核動力電池,就可以拋開對太陽光照的要求,到緯度更高的地區去,比如蓋爾撞擊坑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央視玩非主流火星文
    而這波非主流回憶殺將央視網,可愛又沙雕的氣息瞬間拉滿。真是,官方玩非主流,最為致命!今年是火星探測的「大年」,在這個火星探測的重要窗口器,共有阿聯、中國、美國三國發起了火星探測任務。火星探測有多難?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人類總共實施了46次火星探測項目,但成功率只有43%左右。而「天問一號」計劃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項任務,其難度可想而知,這在人類火星探測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 非去愛爾蘭不可的十大理由(組圖)
    你肯定也不知道這些散居在外的愛爾蘭人為什麼會因為沒有去過愛爾蘭而倍感遺憾。據美國網站「Toptenz」,現今,作為著名的翡翠島國,愛爾蘭已經成為歐洲最受歡迎的旅遊勝地之一。為什麼非去愛爾蘭不可呢? Toptenz網告訴你以下十大理由。小妖精國家博物館是的,千萬不要懷疑你的眼睛。
  • 「胖五」:哥先去火星走走,後來的跟上!
    中國也去火星搶地盤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給我們打出了亞洲最富裕的一大片地盤,我們也應該給後代去太陽系打下一個星球!今天12點41分,海南西昌航天發射中心,長徵五號火箭「胖五」發射升空,帶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去了遙遠的火星,幫助中國人尋找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胖五」不會去火星,會在中途自我犧牲運載火箭的任務就是送探測器去目的地,然後犧牲,「胖五」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