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報告文學作家、記者文思淼撰寫的《李約瑟:揭開中國神秘面紗的人》一書,以西方視角和縱橫開闔的筆觸,以及對李約瑟堅持一生的日記文獻的大量引用和考證,細膩而流暢地還原了科學家李約瑟、外交活動家李約瑟和筆耕不輟的科技史學家李約瑟,為讀者生動再現了一個具有浪漫情懷、強健體魄和不羈思想的爭議多端的傳奇人物,一個因為中國情人而愛上中國,愛上中國文明的人。
李約瑟非去敦煌石窟不可
他進行的第一次探險始於1943年8月,這是一次獲益匪淺的旅行。此次探險是迄今為止最曲折、最困難的一次,後來證明也是最有啟發意義、收穫最豐的一次活動。雖然一路上出現了許多挫折和大大小小的災難,致使行程超出了計劃範圍,持續了幾個月的時間,但是,李約瑟到達了中國西北地區最偏遠的地方,遠遠超過萬裡長城的西端,進入了炙熱的茫茫沙漠地帶。
在這次旅行中,他的目的地是新疆沙漠內的一處特別的地方。那裡有一個不大的巖洞,西方學者將其命名為17號洞窟,是人工開鑿的莫高石窟之一。敦煌莫高窟位於偏遠的西部沙漠城市敦煌附近,在一片綠洲外圍的峭壁上,呈一線排開。敦煌,是著名的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驛站,那裡的旅館供應用當地驢肉做成的肉排。
對李約瑟來說,17號巖洞的重要性與他的公務沒有一絲聯繫。這個入口很低、不得不彎腰才能進去的洞窟就是36年前,即1907年發現的巨大而年代久遠的中國圖書館,藏有一卷雕版印刷的書籍,這卷書現在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記載的第一部印本書。這就是著名的《金剛經》,刻印於公元868年。
這卷書出自中國人之手。這個事實一錘定音地表明在歐洲的古騰堡或卡克斯頓·威廉印刷他們的第一本書前6個世紀中國的工人就已經知道印刷術了。如果在這一切創造過程中有一樣東西可揭穿西方世界的謊言——中國是一個落後的國家——則非這卷《金剛經》莫屬。從17號洞窟裡的塵土中抽出來的這卷易損資料,無可辯駁地證明了中國是一個引領人類文明的國家。李約瑟第一次讀到關於《金剛經》的故事時,就感到一種無法抑制的衝動:他一定要從重慶出發到敦煌石窟走一趟,無論有多大困難,都非去不可。
李約瑟早先就認定,他的探險活動——當然包括這第一次,他從地圖上知道這將是一場漫長的探險活動,需要經過諸多的艱難險阻——將乘坐一輛簡易、性能可靠並可跋山涉水的車來完成。經過幾天的檢查車胎,他最後挑選了一輛土黃色的2.5噸的雪佛蘭卡車——一輛改造過的帆布頂美國救護車,皇家空軍很不情願地從車庫借出了這部車。然後他僱傭了一個廣東司機鄺威,李約瑟很喜歡他,鄺威還答應兼做機械師。
根據李約瑟的指示——用英語作出的,由於探險隊成員分別來自倫敦、廣州和馬六甲,講3種不同的語言,於是決定用英文作為交流的通用語——鄺威在卡車的車門和車身兩邊漆上碩大的白色英文字「Sino-British Science Cooperation Office」和中文的「中英科學合作館」。另外,李約瑟還在車頭燈旁安裝了兩個小小的旗孔:一個掛著英國國旗,另一個則掛著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雖然他和重慶的中國共產黨關係很好,但是李約瑟認為懸掛有錘子、鐮刀和紅星的旗幟是輕率無禮的表現。作為正式委派到蔣介石國民黨政府的外交官,這是一次官方性質的冒險活動)。旗幟能夠表明他的身份,可減少敵人或朋友可能存在的任何懷疑。旅途中他們很可能遇到敵人,因為日本散兵或橫空掃射的戰機經常突然出現在最難以預料的地方。李約瑟認為,他們是否表明這個使團純粹的科學研究目的,將是一件生死攸關的大事。
接著,這個團隊開始裝車。首先裝的是他們要派送的物資,然後是他們的必備物品——幾桶燃料(每桶45加侖)、所有能想到的工具和可能需要的零部件、行軍床、普裡默斯爐、長繩以及凡是自尊的英國人到偏遠地方旅行無不隨身攜帶的油布和幾塊錫紙。此外,還有大量的罐頭食品。
現在唯一需準備的是必要的通行證:必須獲得9個不同機構的授權書——外交部、交通局、邊防總部以及其他中國官僚部門。同時,還有幾十張照片要送到各個警察局和籤證辦公室去鑑定再鑑定,這個過程花了李約瑟好幾天的工夫,使他非常惱火。不過,他們終於在8月第一周最後一天——帶著一大捆蓋有官印、條形章、籤名的保證書、證明書和經由外交渠道獲得的官方文件——整裝待發了。
都江堰讓李約瑟興奮不已
由於整個探險過程中敦煌石窟始終佔據著他們的心思,到達石窟就是此行的最終目標,哪怕歷經千辛萬苦也要實現這一目標。不過,沿途也有其他值得一看的中國奇觀。在離開重慶剛好一周後,李約瑟費了好大的勁兒才參觀到第一個奇觀,這一奇觀的誕生離不開中國有史以來一直探究的問題——水。
水利工程師在中國被授予令人敬畏的權利。如果他們成功,便能贏得各種巨大的榮譽。這樣的代表人物有秦朝的李冰。2300年前,他曾在岷江上修建了巨大的灌溉工程,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這個工程今天依然存在。那年8月當李約瑟出發時,他的一部分計劃就是要視察這個工程。正是通過李約瑟的介紹,我們知道古代中國不僅在小物品方面做得非常完美——如李樹嫁接和發明算盤以及指南針等等——而且在大工程方面也同樣成績斐然。
到達水壩的路程結果變得異常緩慢,令人煩躁不安。離開重慶幾分鐘後,他們就遇到了讓中國司機不安的一幕。一個送葬隊伍直接從埃裡克·泰克曼爵士乘坐的那輛卡車面前經過。原來,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在前一個星期去世。當這個小小的護送隊出城後正爬上一座山崗時,他們被迫停了下來,讓身穿白色喪服的哀悼者從他們旁邊走過,前後足足等了一個小時。
鬱鬱蔥蔥的山脈終於出現在他們的面前。洶湧的岷江從峽谷奔流而出,李約瑟掌握了最重要的數據——僅400英裡長的岷江從1200英尺高的源頭飛流直下,它以大約每英裡下降30英尺的平均梯度洩下。就河流而言,這是一個特別危險的數據。他還知道公元前250年,名不虛傳的李冰已經馴服和控制了岷江,創造了現在呈現在他面前的宏偉工程。古往今來的遊客無不認為應該將這個工程列入世界奇觀之一。
這個地方叫都江堰,作為一個灌溉工程,它可能無法與金字塔或泰姬陵相提並論,然而它的確是人類非凡的偉大成就之一。李約瑟喜歡引用也很贊成古羅馬工程師薩萊烏斯·弗朗提努在公元後一世紀寫下的一句名言:「他造的水渠是不可或缺的。在『無價值的金字塔或華而不實的希臘人的工程』消失後很長時間裡,它仍然被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李約瑟喜歡引用這句話,不僅因為弗朗提努對埃及人和希臘人恰如其分的評價,更因為他在羅馬的成就比李冰晚了整整3個世紀。而且,與尼羅河和亞穆納河邊上那些不可一世的紀念碑不同的是,修建都江堰純粹是為了造福百姓,而且至今仍然在發揮效益,經久不衰。許多羅馬人的水渠都已躺在廢墟之中,都江堰仍然在發揮作用,這個事實最讓李約瑟興奮不已。
李約瑟一直在尋找對其著作有用的各種寶藏
李約瑟的卡車現在開始緩慢而長時間地駛向黃河寬闊的河谷。黃河之所以是黃色,是因為它衝刷掉兩岸大量的肥沃的土壤(以每年15億噸的速度),並以不可阻擋之勢將泥沙帶入大海。這是世界上含泥沙量最大的河流,是尼羅河的34倍。許多中國人說,泥沙就是中國。黃河長期以來就是有名的「中國的心病」,因為河流將中國的心臟撕了出來,以不可阻擋之勢注入海洋。
3輛卡車——李約瑟的兩輛加上另外一輛陌生的卡車——被困在泥潭中長達數小時。而李約瑟則耐心地等待車子開出來,怡然自得地拍攝河中獨特的波紋。
隨著時間的推移,旅行變得越來越困難,卡車幾乎動彈不了。這群人每天都因密封墊報廢、漏油、傳送帶失靈和輪胎沒氣這些問題而耽誤行程。他們對這些機械故障已習以為常,結果一兩個活塞的斷裂似乎只是小菜一碟,李約瑟對待每個小故障都是泰然處之,保持愉快心態。他在日記中常常寫道:「買了汁多味美的梨。」「太陽出來了,吃了一頓豐盛的早餐。」「柔軟暖和的毯子。盆栽的鮮花隨處可見。」他發現一個村莊的村民不那麼可愛:「窮兮兮,臭烘烘。」不過,當得知村民的女兒都裹腳時,他感到非常震撼。這個村的婦女仍然用長長的布條將女孩的雙腳裹起來——先將腳趾折斷,在腳掌切一道口子,拔掉她們的腳趾甲,以加速令男人迷戀的「三寸金蓮」的形成過程,李約瑟發現了這個風俗感到異常高興。裹足這個風俗雖然野蠻殘忍,卻還沒有完全被根除。李約瑟雖然反對裹足,但覺得纏足這一習俗還是非常讓人著迷。
他一直在尋找那些會對其著作有用的各種寶藏。被迫在蘭州停留的這兩周,他埋頭尋找一切書本上記載過的科學和技術。他在流行病防疫站與生物學家們談話,還和一個造風車的人交流看法,此人正努力用一種比應用「探杖」更複雜的技術探查地下水的情況。李約瑟還和土豆病毒專家和馬病專家們以及十分熟悉沙漠裡感染羊群所有病症的獸醫們交流意見。李約瑟參觀了一家機械廠、一個乾電池廠、一家麵粉廠、一個發電站和一家醫院。醫院相當現代化,手術室裡的電燈都配有鏡子以給病人更好的照明。他乘坐一個皮筏穿過黃河。他還很開心地記下,在當地的一家技校,一個從爪哇國來的男人正在教從西藏邊界過來的兩個男孩工程製圖,而一個漢藏混血的姑娘正在算帳。
在李約瑟的那個時代,蘭州因另一個原因而出名:它是僅有的幾個擁有跨越黃河的橋梁的城市之一。這座大橋也許夠堅固會讓這個車隊安然無恙地通過。如果李約瑟過了黃河,再向左拐,那麼他就踏上了古老的絲綢之路,也就踏上了通往敦煌石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