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叫敦煌的地方正在「死去」

2020-12-05 上遊新聞

敦煌終將會死去

它會用一種方式活在中國

作者:物道

來源:物道(ID:wudaoone

5月18號是國際博物館日。

博物館裡裝載的是什麼?是歷史遺蹟,是文化記憶,是消亡物體。

而敦煌莫高窟,終究有一天也會成為博物館的一份子。

因為這個叫敦煌的地方正在死去。

我們把視野從屏幕拉到西北大漠。

圖片|風未眠-攝

三危沙山下,大泉河谷旁,風沙漫漫的深處,沉睡著一個千年的世界。

從公元366年僧人樂尊開鑿的第一口洞窟開始。

這一千六百多年裡,莫高窟淡褪了紅綠鮮豔的顏料,剝蝕了崇高宏偉的佛雕,坍圮了一個個窟門又散落了一卷卷經書。

沉默了千年,卻在它被喚醒那一刻,即邁向了消亡的命運。

圖片|啊啵呲嘚呃呋咯-攝

120年前

敦煌消亡的開始

當王道士發現藏經洞時,它已經沉睡了900年。

九百年,足夠風沙把千窟萬洞風化成斷壁殘垣,足夠讓世人把它遺忘於歷史洪流。

直到王道士的出現,一切就變了。

王道士原名王圓籙,本來是一個稍微懂點文字的農民,後來逃難來這當了道士。

他來到敦煌時,這個地方掩於風沙,香火冷落,王道士清理積沙,招募資金修復洞窟,一個人默默做著這些事情。

▲ 王道士原名王圓籙

1900年的初夏,一件事打破了寧靜。當時王道士的助手在16窟吸旱菸,完了往牆上磕菸袋時發現壁畫中有回音,於是告訴王道士。二人趁著月黑風高夜扒開了壁畫。

從這一刻起,敦煌開始了它歷時百年的死亡。

▲ 1907年,斯坦因拍攝的莫高窟第16窟

壁畫後面是個小房間,堆滿萬卷經書文物。一浩瀚的佛教世界就赤裸裸地展現在世界面前,無數獵手覬覦著它。

第一個來的是英國人斯坦因,他假裝成唐玄奘的信徒,騙取王圓籙的信任,用200兩銀子買到經書、圖畫、刺繡等9000多件,裝了滿滿29大箱。

▲ 斯坦因是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被中國政府驅逐的外籍盜墓賊。圖為斯坦因在西域「探險」宿營地留影。

▲ 斯坦因所獲的部分藏經洞文獻

第二個是法國人伯希和,跟斯坦因不同的是,他精通漢語,精挑細選了最精華的6000卷古書經文經典,裝了整整十大車。而這一切,不過是花了他500兩銀子。

▲ 伯希和在藏經洞中翻檢經卷

之後日本人來過,俄國人來過,美國人來過......

裝滿文物的大車,從西北駛向海外,輪子軋著大漠,吱嘎吱嘎地留下了莫高窟的陣痛。

▲ 滿載盜竊文物出發的奧登堡考察隊

季羨林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

沒錯,不僅敦煌學在國外,最好的敦煌文物也在國外。

世上最早有紀年的雕版《金剛經》,生於中國,活在英國。

▲ 雕版印刷《金剛經》 大英博物館 藏

世上最多星數的中古星圖《敦煌星圖甲本》,生於中國,活在英國。

▲ 唐 敦煌星圖又稱《敦煌星圖甲本》倫敦大英博物館 藏

世上最大的絹畫《藥師淨土變相圖》,生於中國,活在英國。

▲ 唐代《藥師淨土變相圖》倫敦大英博物館 藏

世上最早的佛經目錄《眾經別錄》,生於中國,活在法國。

世上最早的藥典《新修本草》,生於中國,活在法國。

世上最完整的《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圖》,生於中國,活在法國。

▲ 《三界九地之圖》法國國家圖書館收 藏

後人說,敦煌文物藏在英國的最多最好,藏在法國的最精最良。

只有藏在中國的,最散最亂。

圖片|渺渺kan世界-攝

43年裡

敦煌一點點死去

直到1943年常書鴻來到敦煌前,43年裡,敦煌每次死去一點點,寂寂無聞,悄然無息。

那些優美壁畫,在風沙與鹽鹼侵蝕下,慢慢剝蝕當年的旖旎。

▲ 常書鴻臨摹第103窟

修復師李雲鶴記得他第一次來敦煌的場景:

塑像東倒西歪,斷肢殘體,露出胎體中的麥稈,壁畫褪色剝落,一碰就唰唰掉落。有時甚至會從頭頂砸下幾平米的壁畫,數不盡的小塊壁畫經常像雪花一般飄落。

世上一些美,我們尚且來不及看一眼,便埋葬黃沙中。

▲ 常書鴻在莫高窟第130窟峭壁上指揮修建棧道

高爾泰說:「歷年來此牧駝、砍柴、趕廟會的人來來往往,拴驢飲馬、停車過夜,磕磕碰碰,撞斷塑像一根手指或者一條臂膀,磨掉壁畫上一隻眼睛或一張面孔之類的事,從來沒人過問。」

比自然侵蝕更可怕的,是人心的漠視與貪婪。

▲正在搬運文物的西方強盜

1921年,沙俄士兵借住敦煌,走後留下滿目瘡痍,木質門窗被刀劈斧砍;千佛洞的佛祖被挖掉眼睛,菩薩被劃破面容;壁畫處留下俄文名字;他們架起鍋灶,燻黑了壁畫,燒脆了佛塑。

▲沙俄殘部在莫高窟的合影

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來到敦煌,也打起了壁畫的主意。他用簡單粗暴的方法,剝離了唐代精品壁畫26塊,一共32006平方釐米;鋸下一尊半跪式供養菩薩像一身,以及北魏彩塑飛天。

1.1 華爾納剝離莫高窟第323窟壁畫的殘痕

1.2 唐 莫高窟第323窟佛教史跡畫:八人乘船運送一尊佛像 哈佛藝術博物館/賽克勒博物館 藏

2.1 華爾納剝離敦煌莫高窟320窟壁畫的殘痕

2.2 8世紀初 唐代 敦煌莫高窟320窟南壁 菩薩壁畫 哈佛藝術博物館/賽克勒博物館 藏

▲1924年1月,華爾納僱傭當地的農民從敦煌石窟內鑿下的佛像

▲敦煌莫高窟第328窟 內左下角空缺的位置就是彩塑供養菩薩向像

▲ 唐 敦煌莫高窟第328窟彩塑供養菩薩像 美國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 藏

這些剝離的壁畫被帶到美國,但沒修復好。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們客死他鄉了。

法國人伯希和曾拍過許多莫高窟的照片,2011年,國內也有人專程拍攝了對比照,我們能夠看到人類和自然在上面留下的痕跡。

▲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法華經變觀音普門品-Charles-Nouette攝影1908年

▲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法華經變觀音普門品-孫志軍攝影-2011年

▲ 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于闐公主等供養像-Charles-Nouette攝影-1908年

▲ 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于闐公主等供養像-孫志軍攝影-2011年

那些消失的壁畫,就永遠只能存在於看過的人記憶裡了。

100年後

敦煌或將消失

後來,有人一直在風沙洗禮處,修復敦煌的信仰。

所謂修復,難以如初,多少會留下遺憾。

常書鴻,敦煌守護者,他忍受著大泉河的苦鹹水,大漠的風沙,甚至遭遇妻子與人私奔,家庭破碎的結局。

他帶著研究所的同事,治理風沙,修整圍牆、維護洞窟、請求物資,一生和敦煌緊緊糾纏在一起,耗盡青春、愛情、家庭甚至生命。

▲ 1979年 常書鴻和妻子李承仙在敦煌

今年82歲的樊錦詩,被人稱為敦煌的女兒,她走得比前輩更遠。

她把洞窟數位化,每一窟,每尊佛,每副畫,都留下數字的痕跡。洞窟攝影、球幕電影、數據留存,一做便是20年。

▲ 1998年5月敦煌研究院樊錦詩院長(左四)與美國蓋蒂基金會、澳大利亞世界遺產保護委員會工作人員考察莫高窟、探討壁畫修複方案 攝

現在,我們如果去莫高窟,就可以在一個圓形的龐大的影院裡,看到360°環繞的壁畫電影;我們可以雲遊敦煌,免費地看到一幅幅高清的壁畫,甚至動畫劇。

他們終究沒辜負滿山大佛700多雙眼睛的期許。

▲ 樊錦詩院長在考察莫高窟第272窟

可即便是如此,修復的壁畫絕不會重現旖旎溫潤,數位化的壁畫也不如親臨其境。

我們曾切身看到壁畫裡衣帶當風的飛天,夢幻的極樂淨土。後世子孫將永遠只能在課本裡聽老師指指點點,觀看數字影像,卻永遠抵達不了真實。

美之所以震撼,大多是因為都有遺憾。

這個遺憾,是樊錦詩說的那句話:

「沒有可以永久保存的東西,莫高窟的最終結局是不斷損毀。」

記得去年遊莫高窟時,疑惑於為何每個窟只能停留短短幾分鐘。

講解員解釋:石窟狹小,人數眾多,我們呼出的二氧化碳,會讓溫度溼度變高,加速壁畫的發黴、剝落和褪色。

我們每呼吸一次,就是對壁畫的一次破壞。

圖片|Lichard 攝

出來後內心十分糾結,因為我看到一個個熱愛中國文化的人湧進狹小的洞窟,窟裡優美的飛天和崇高的塑像,讓他們心生歷史的厚重與唏噓。

但我又分明看到那二氧化碳正慢慢滲入壁畫,聽到來自北魏盛唐的控訴。

我希望你去,又不希望你去。

▲常書鴻臨摹飛天壁畫

有專家預估過,無論如何,未來50年到100年內,莫高窟或將湮沒黃沙中。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

消亡,註定是敦煌逃不掉的命數了。

▲ 反彈琵琶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甘肅有一個地方叫敦煌,沙漠與清泉共存,神奇的景象令人嘆為觀止
    近日,敦煌沙漠深處迎來夏季候鳥,過境水鳥破萬隻,遠超歷年來監測記錄。等到這一消息的公布,隨之而來也迎來大家對它的熱議。從而,那個原本不是非常熱門的旅遊城市敦煌,也再一次的出現在人們的面前。是的,在甘肅有這麼一個地方,它的名字叫敦煌。
  • 誰為敦煌上了把鎖:解密敦煌藏經洞
    一、發現藏經洞1897年,一位叫王圓籙繁榮道士來到了莫高窟。他看到聖窟一片殘破,無人護理,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使他自願承擔起守護莫高窟的重任。他四處奔波,苦口勸募,省吃儉用,積攢錢財,用於清理洞窟裡的積沙。很快,他成了敦煌的名人,公然以「莫高窟主持」的身份自居,並在這個佛教聖地建了一個氣派的道觀——「三清宮」。
  • 南枕祁連山,西接塔克拉瑪幹,去甘肅只去一個地方,那一定是敦煌
    絲綢之路進入新疆的三條線路都以敦煌為出發點,不論東來或西去的商旅都經過敦煌。自漢唐以來,敦煌成為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之後,隨著絲綢之路的幾通幾絕,敦煌也呈現繁華與衰落。元朝遠徵西方,必經敦煌。敦煌一度呈現出經濟文化繁榮的景象和西域的貿易更加頻繁,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就是這一時期途經敦煌漫遊到中原各地的。
  • 北極科考人員:北冰洋正在死去
    船上研究人員帶來「北冰洋正在死去」的「噩耗」。法新社報導,「北極星」號在遍布浮冰的北冰洋漂泊389天,收集氣候變化影響北極的重要數據。考察隊負責人馬庫斯·雷克斯在新聞發布會上說,船上研究人員親眼目睹全球變暖對北極海冰產生的惡劣影響。他說:「北冰洋正在死去。」他們看見,原來冰層厚達幾米的地方如今沒有冰。雷克斯說:「在北極,我們發現嚴重受侵蝕、融化、易碎的薄冰。」
  • 守在莫高窟的年輕人:不是我留在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
    從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給今年考上北大考古系的留守女孩祝福,到4萬人報名故宮文物修復師,從豆瓣評分9.4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到熱播兩季的《國家寶藏》,一個接一個文化現象背後,是社會對文物和考古相關事業的認同。 與北京、西安等地不同,距離上海3100千米的敦煌遠處塞北,地理環境不如人意。
  • 北極科考人員稱 北冰洋正在死去
    船上研究人員帶來「北冰洋正在死去」的「噩耗」。他說:「北冰洋正在死去。」他們看見,原來冰層厚達幾米的地方如今沒有冰。雷克斯說:「在北極,我們發現嚴重受侵蝕、融化、易碎的薄冰。」他說,如果北極變暖的趨勢繼續,那麼幾十年內將出現「夏季無冰的北冰洋」,這將嚴重影響世界各地氣候。「北極星」號去年9月20日從挪威出發,到達北冰洋後大部分時間關掉發動機漂泊。
  • 聽「敦煌女兒」樊錦詩講敦煌(之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自漢以來,地處絲綢之路交通要道的敦煌就是多民族雜居的地方,中古時期的敦煌及周邊地區長期存在著吐蕃北宋末期,回鶻勢力在敦煌一帶強大起來,壁畫中出現了不少回鶻人供養像,如第409窟有回鶻王及王妃形象,回鶻王戴桃形高冠,身著團龍紋的圓領窄袖袍,腰系蹀躞帶。回鶻王妃則頭戴桃形鳳冠,耳墜大耳環,身著大交領的窄袖長袍,這是典型的回鶻服裝。  (紀錄片:《河西走廊》之敦煌) 11世紀西夏統治敦煌以後,壁畫中也留下了西夏党項族的服裝。
  • 荒原之上的敦煌,為什麼被推崇為世界文明的中心?
    忽然,一片金色的沙丘接棒烏黑的山巒向遠方延展,沙丘之下綠意隱現,我們知道,敦煌到了。沙山掩映下的敦煌(攝影孤城)▼敦煌,古時又叫沙洲,這個稱呼很應景,它的確就像一葉被擱淺在茫茫沙海上的小舟,等待被發現、被書寫,等待開啟一次非比尋常的遠航。公元前121年,這場曠日持久的等待終於得到了回應。
  • 敦煌的文化價值與標本意義
    而作為漢朝經營西域的窗口的敦煌,重要性無與倫比,也的確賦予了敦煌太守這樣的職權,故敦煌雖弱,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經營西域的前線。李廣利第一次伐大宛,失敗而歸,漢武帝令其屯田敦煌,再謀西伐,在敦煌備戰的時間裡,敦煌的地位變的更加重要,此時的敦煌既是前線又是後方。總之,敦煌不是後人眼中的邊遠小城,而是窗口、前線,是可以建功立業的地方。
  • 先生們與《敦煌藝術大辭典》
    《敦煌藝術大辭典》 敦煌研究院編 樊錦詩 主編 趙聲良 副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參與編纂《敦煌藝術大辭典》的孫儒僩先生繪製的莫高窟第237窟單層木塔圖參與編纂《敦煌藝術大辭典》的劉玉權先生的手稿《敦煌藝術大辭典》壁畫類詞條百年之業敦煌,一個流光溢彩的名字。
  • 敦煌雅丹地貌是怎麼樣形成的?有什麼特點?
    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也叫雅丹魔鬼城,因為砂石中含有較多的磁鐵石,所以指南針在此不起作用。園區有大面積的奇特雅丹地貌群,在空曠的沙漠戈壁灘上顯得尤為壯觀,每到夕陽西下時,是攝影的絕妙地點。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敦煌西北180公裡羅布泊東邊的三壟沙區域,亦稱三壟沙雅丹,俗稱魔鬼城,是目前亞洲規模較大、地質形態發育最為成熟、最具觀賞價值的雅丹地貌群落之一。
  • 神奇敦煌開講啦!當詩詞遇見敦煌
    為長河落日裡的大漠古道,曾匆匆而行的是一代又一代,積極奮進的和平身影; 因為735個洞窟裡的一斧一鑿,曾跪地匍匐的是一個又一個,與人為善的慈悲之心; 因為4.5萬平方米壁畫上的一幅幅畫卷,記錄著的是一朝又一朝,生民的真實生活。 看敦煌,從來不能孤立地看。
  • 來到敦煌:戈壁上的西海艦隊——敦煌雅丹世界地質公園
    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來到敦煌:戈壁上的西海艦隊——敦煌雅丹世界地質公園 中國有18000公裡的海岸線,有北海艦隊、東海艦隊、南海艦隊,茫茫西部戈壁灘哪來的「艦隊」呢?
  • 【精緻蘭州·翰墨金城】田衛戈:弘揚絲路文化 傳承敦煌藝術
    敦煌學院在成立之初就對自身定位及規劃做了設計,敦煌是絲綢之路重鎮,這樣一個具有文化底蘊的城市裡需要一所大學,這也是幾代人的期望。早在上個世紀40年代,以常書鴻先生為代表的莫高窟人就想在敦煌設立一所學校傳承優秀的敦煌文化傳統,這個願望我們正在逐步地去實現。敦煌學院現在所設的專業都和敦煌市經濟、文化發展密切相關,這也是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對一帶一路的倡導進行具體實踐的一個行動。
  • 李約瑟在中國的探險活動:非去敦煌石窟不可
    雖然一路上出現了許多挫折和大大小小的災難,致使行程超出了計劃範圍,持續了幾個月的時間,但是,李約瑟到達了中國西北地區最偏遠的地方,遠遠超過萬裡長城的西端,進入了炙熱的茫茫沙漠地帶。  在這次旅行中,他的目的地是新疆沙漠內的一處特別的地方。那裡有一個不大的巖洞,西方學者將其命名為17號洞窟,是人工開鑿的莫高石窟之一。
  • 葉文玲:解放前夕,他為什麼不願把敦煌摹本送往臺灣?
    牆上的那張印著在大新公司展覽的海報晃過眼帘,他壓了壓心中的火氣,說:「有個情況,教育部應當知道的,為了敦煌研究所的生存,更為宣傳敦煌石窟藝術,我們這些摹本,正在有識之士的幫助下印刷製版,眼前是無法再拿到別處展覽的。」「印刷製版?這事你請示過部裡了嗎?我怎麼不知道?」
  • 「北冰洋正在死去 」 ,科學家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
    北極或面臨數十年夏季無冰 【「北冰洋正在死去 」 ,科學家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去年9月,來自20多個國家的數百名科學家,組成了一個國際科考隊,分階段前往遍布浮冰的北冰洋,在那裡隨著海冰漂泊了389天。上個月,科考隊終於結束了長達一年多的考察。
  • 冰上漂流389天後,數百名科學家帶回一個噩耗:北極正在死去
    引用考察團隊科學家的一句警告:「我們正在觀看北極海冰消亡」史上最大的考察任務:看到的卻是死亡來自英國,美國,法國,俄羅斯和中國等19個國家的300多名科學家參加了此次資1.53億英鎊的科考任務,一年多前的2019年9月20日,Polarstern號極地考察船從挪威出發前往北極考察,熟悉北極季節的朋友可能很好奇,這個季節出發,到北極都冰凍起來了!
  •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一眼千年,敦煌莫高窟的前世今生
    19日下午,正在甘肅省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來到敦煌莫高窟和敦煌研究院,實地考察文物保護和研究、弘揚優秀歷史文化等情況,並同有關專家、學者和文化單位代表座談。  習近平一直非常重視歷史文物保護。在他看來,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鑑古知今,學史明智。」
  • 美國衛星拍攝到我國西北奇怪現象,9年時間,敦煌戈壁灘變化太大
    然而沙漠充足的光照資源,美國宇航局首次注意到我國甘肅省敦煌郊區的荒蕪戈壁沙漠中出現的怪異景觀,在這浩瀚無邊的沙漠中,出現了一些深色的多邊形深色色塊。如此大規模排列整齊的形狀物體讓美國感到很是不解。我們看美衛星9年來對敦煌戈壁沙漠拍攝照片的對比,這是2006年10月這一地區的衛星圖像,那時的沙漠裡除了黃沙,什麼都沒有,只能在圖片中看到零星的公路和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