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們與《敦煌藝術大辭典》

2021-01-09 光明日報

《敦煌藝術大辭典》 敦煌研究院編 樊錦詩 主編 趙聲良 副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

參與編纂《敦煌藝術大辭典》的孫儒僩先生繪製的莫高窟第237窟單層木塔圖

參與編纂《敦煌藝術大辭典》的劉玉權先生的手稿

《敦煌藝術大辭典》壁畫類詞條

百年之業

敦煌,一個流光溢彩的名字。從漢代經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宋元,多個民族在此生活,多種文化在此匯聚。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目光投向了敦煌。

敦煌飛天、敦煌壁畫、敦煌彩塑、敦煌樂舞……凡是與敦煌相關的名詞,漸漸地成為大眾所熟知的內容。然而,敦煌藝術走出西北一隅,其實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時光。

時間回到百廿年前。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即今編號第17窟)內發現的數萬件古文獻及數百件精美繪畫,震驚了英國人斯坦因和世界考古學界。那時,清政府腐敗無能,地方官員貪婪短視,藏經洞出土的文物沒有得到任何有效保護,大量經卷、繪畫被劫掠至海外。直至1909年,清政府才下令把剩餘的一萬多件文物運回北京。藏經洞發現的文物,吸引了中外學者對其進行研究,也由此形成了一門對世界學術具有重大影響的學問——「敦煌學」。但是,儘管敦煌學已成為顯學,但在藏經洞發現之後近四十年的時間裡,除了北京大學陳萬裡陪同美國人華爾納到過一次敦煌外,中國幾乎再沒有一個學者親自到敦煌石窟進行過實地考察。

1937年,一位叫李丁隴的畫家,專程赴敦煌石窟臨摹壁畫,並將臨摹的畫帶到內地展覽,由此讓敦煌藝術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在李丁隴的幫助下,畫家張大千也抵達敦煌,在敦煌停留達三年之久。張大千不僅臨摹了大量的壁畫,還對石窟的內容做了詳細記錄。在這前後,考古學家向達等人也來到敦煌,對石窟進行研究,對敦煌周邊的文化遺蹟進行考古調查。

敦煌藝術的精深宏富,終究會吸引一批竟畢生之力,只為保護和研究它的知己們。

1943年春,常書鴻先生跨越千山萬水,來到敦煌。他放棄的,是法國巴黎優渥的生活和揚名國際畫壇的機會。在他的組織下,敦煌首個專門性研究機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於次年設立。一批學者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始了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工作。研究人員李浴、史巖等先生,啟動了對洞窟內容和供養人題記的調查整理,這是敦煌藝術基礎研究工作之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敦煌文化遺產,加強了敦煌文物的保護和研究。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撥巨資進行莫高窟的全面保護維修工程,取得了重大成果。敦煌藝術研究的新時代來臨了。

首先,在壁畫臨摹的基礎上展開了石窟歷史與藝術的研究。在北京大學宿白先生的指導下,開始了系統的石窟考古研究。與此同時,對壁畫圖像內容的考證研究也全面展開。1981年,中日合作的《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1—5卷)出版,集納了敦煌研究院的學者們對石窟年代的考古分期研究、各時期石窟藝術風格的研究以及部分壁畫圖像的研究成果。這一時期還先後出版了《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敦煌莫高窟供養人題記》等書,為學術界提供了基本的研究資料。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擴建為敦煌研究院,為敦煌石窟的保護和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機遇。此後,不僅敦煌研究院的學者們不斷發表論著,相關基礎資料和研究成果,還推動了國內外學者對敦煌石窟藝術與考古的研究。

百年來,經過一代又一代學者的努力,敦煌壁畫中主要的內容,如佛教故事畫、經變畫、佛教史跡畫、傳統神話傳說等內容基本上都已考證清楚;各時期供養人像及題記的系統調查研究業已展開;敦煌大部分洞窟的時代基本確定;對敦煌石窟各時代的藝術風格特徵有了基本的認識;造型藝術、音樂、舞蹈以及服飾等方面的研究也全面展開。這些,都為《敦煌藝術大辭典》的編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十年之功

季羨林先生曾說,敦煌文化的燦爛,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源遠流長不斷融會貫通的典範。

敦煌是如此氣象萬千,以至於要將其內容囊括於一本典籍中,需要耗費巨大的心力。

20世紀90年代起,在季羨林先生主持下,國內敦煌學界專家學者們共同參與編纂,完成了《敦煌學大辭典》。這一巨大的工程耗時數年,共有120餘位學者共襄盛舉,可以說代表了當時中國敦煌學研究的最高水平。《敦煌學大辭典》於1998年問世後,敦煌學研究仍然處於高速發展的軌道,新的成果不斷湧現,特別是在敦煌石窟藝術研究等領域,陸續推出了新的論著成果,如1999—2005年陸續出版的26卷本《敦煌石窟全集》,刊布了北區考古調查重要成果的《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1—3卷)。上述諸多新內容,在編纂《敦煌學大辭典》時並未產生,學術界普遍感到有必要修訂《敦煌學大辭典》。與此同時,隨著敦煌藝術日益深入人心,廣大讀者渴望有一部既可全面查閱,又可作為欣賞敦煌石窟及相關藝術內容的著作。《敦煌藝術大辭典》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開始策劃編纂的。

2004年,樊錦詩院長對我說,要編《敦煌藝術大辭典》。當時,我剛取得美術史學的博士學位從日本回國,擔任敦煌研究院編輯部主任,她叮囑我,要認真組織好、完成好這項工作。我們在與上海辭書出版社總編輯張曉敏先生商談此事時,大家都意識到,敦煌藝術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關注,《敦煌藝術大辭典》的編纂,勢在必行。

很快,我們就成立了編委會,開始了編撰工作。我以為,有《敦煌學大辭典》的珠玉在前,再進行擴充、改寫或重寫,應該不太困難。但是由於敦煌藝術的體系龐大,工作量極大。隨著學術研究的不斷發展,很多以前收入《敦煌學大辭典》的條目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大部分舊詞條的作者或年事已高,或已故去,不得不在另請學者修改或重寫。工作繁複瑣屑,我們的編撰時斷時續,竟延續了十多年。在這期間,有些最初參與寫作和修改的作者都已去世,令人無限傷感。

辭典是工具書,需嚴謹準確,作者必須對詞條涉及的內容有所研究,才有可能寫出正確的釋文。因此,儘管是幾百字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也必須字字斟酌,反覆考量。有時,寫幾個詞條所花費的時間與學力,不亞於寫一篇論文。

饒是如此瑣屑,參與辭典編纂的先生們卻依然非常認真。

年屆九旬的建築史專家孫儒僩先生,對他的詞條反覆琢磨修改,還一一配上他繪製的線描圖。在「莫高窟第172窟城樓圖」中,不僅建築的飛簷、鬥拱、窗牖、廊道一一可見,四名正在站崗的守備也栩栩如生。「莫高窟第237窟單層木塔圖」中,塔的雕飾、佛像的手勢都清晰可辨。

考古學家劉玉權先生增補的一批詞條,用工整的鋼筆字謄抄在標準稿紙上。泛黃的稿紙,仔細記錄著老先生的研究心得。只需略作閱讀,就可感受到他簡素文字裡沉潛多年的功底:「窟頂藏密樣式的金剛曼荼羅圖像,其明王頭大、腿短而身長,球狀眼睛、咧齒,作忿怒像,奉無量壽佛降魔。從內容到形式均系典型藏密繪畫風格。」

每每看到這些老先生的文稿,我就生出由衷的敬意。

當這本厚達715頁的辭典終於付梓時,我將它拿在手上,感受它沉甸甸的分量,不禁感慨萬千:這不是一本普通的辭典,而是敦煌藝術研究幾十年曆程的見證,是幾代敦煌藝術研究者畢生之研究精華的匯總。我希望,當讀者拿起這本辭典時,能夠感知中國古代即擁有如此宏大、如此精美的藝術,能通過敦煌藝術進而知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千年神採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公元366年,其後陸續營建了大量的佛教洞窟,從4―14世紀,延續了千年之久,創造了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唐宋木構窟簷5座。

《敦煌藝術大辭典》,則力圖匯總敦煌藝術各個領域各個方面歷年的研究成果,展現敦煌藝術千年的神採。

全書收錄28類、近3000個詞條,含1000餘幅圖片,約140萬字,集納了敦煌石窟(包括建築、彩塑、壁畫)、敦煌歷史遺蹟遺物以及石窟考古與藝術研究領域學術詞語和專業知識、歷史人物、著作等方方面面的內容。以藝術詞彙為例,收錄了佛教、歷史、考古、建築、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服飾、裝飾、書法、篆刻等領域詞條。書裡甚至還有古代天文學、農學、化學、軍事等方面詞條,可謂百川匯流、萬象包羅。

在編纂詞條時,我們尤為注重的是體現最新研究成果。此處,可列舉一二。

莫高窟北區洞窟,不同於南區洞窟。南區洞窟以大量精美的塑像、壁畫為主,北區洞窟則少有塑像和壁畫。通過20世紀80—90年代的考古發掘發現,北區石窟主要是禪窟、僧房窟、僧房窟附設禪窟、廩窟、瘞窟等,是古代僧人修行、生活起居及埋葬死者的洞窟。除弄清了北區洞窟真正的功能和性質外,此次考古還發現了大量珍貴遺物,有各種語言文字的古代文獻,如漢文《雜阿含經》、敘利亞文《聖經》文選、藏文令旨、西夏文活字文獻《諸密咒要語》、回鶻文文獻《阿毗達摩俱舍論實義疏》、八思巴文《善說寶藏》、蒙古文對漢語音譯文書等,還有泥質佛塔、木雕像、紙畫、絹帛織物、景教銅十字架、藍寶石金剛杵、銅八角器、梵文和八思巴文印章等,對研究我國古代民族融合和歷史,以及古代中外交往和東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北區考古發掘在上個世紀末才結束,大量重要資料雖在2004年出版的考古報告中公布,但一般讀者不一定會讀大部頭的學術著作。本辭典收錄了數十條北區洞窟及出土文物的詞條,有助於讀者了解莫高窟的全貌。

另外,敦煌藝術由於涉及學科極為廣泛,內容十分複雜。有的內容以前作了定名,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取得了新成果,推翻了前人的定論。如這本辭典中關於莫高窟第321窟南壁的壁畫,在1998年出版的《敦煌學大辭典》中定名為「寶雨經變」,後來經學者研究,這鋪經變應為「十輪經變」,《敦煌藝術大辭典》就採用了「十輪經變」的說法。當然,對於一些學術界仍存爭議的內容,我們採取謹慎的態度,如果不能證明前人的結論是錯誤的,那麼仍然保持學術界長期形成的看法。

辭典由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任主編、院長趙聲良為副主編,敦煌研究院及國內敦煌學界七十餘位學者共同撰寫完成。

為了保證解釋的權威性,每一類詞條,都由這方面的權威專家來撰寫。大量石窟藝術詞條,由老一輩敦煌研究專家段文杰、史葦湘、孫儒僩、萬庚育、施萍婷等先生撰寫;石窟考古類詞條,由樊錦詩、賀世哲、孫修身等先生撰寫;歷史類詞條,大部分由李正宇、郝春文、榮新江、陳國燦等先生撰寫;音樂舞蹈類詞條,由王克芬、鄭汝中、董錫玖等學者撰寫。除了老一輩學者外,近二十年來活躍在學術界的專家如王惠民、趙聲良以及敦煌學研究新秀張小剛、趙曉星、孔令梅等學者,都承擔了部分詞條的撰寫。而莫高窟北區考古發現的新內容,則由主持莫高窟北區考古工作的彭金章先生和參與此項考古工作的王建軍撰寫。

由於這本辭典的編撰,進行了十多年,因此,這項工作是由幾代敦煌學者共同完成的。如果從年齡結構來看,我們的作者隊伍,既有出生於上世紀初的耄耋長者,又有各年代出生的學術中堅,也不乏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新秀。

作為藝術大辭典,這本辭典改變了過去辭書以文字為主、圖片較少較小的狀況,照片全彩印刷,特別是重要的壁畫、彩塑作品,往往以通欄甚至整版印製。此外,還輔以很多線描圖,把敦煌壁畫的很多細部,清晰地展示出來。1000多幅圖片,使辭典具有較強的藝術展示功能,利於敦煌藝術愛好者欣賞和學習。

學無止境。以敦煌藝術這樣龐大的體系來說,不論是歷史、考古,還是藝術等各方面,都仍然需要進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因此,本辭典難免會出現疏漏或錯誤之處。

然而無論如何,辭典歷盡艱辛,終得出版。它是我們幾代學人,獻給敦煌的一份敬意和深情。

(作者:趙聲良,系敦煌研究院院長、研究員)(本文圖片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相關焦點

  • 【書畫交流】王萬宏先生書畫創作座談會在敦煌書畫院舉辦
    敦煌市書協、敦煌市美協和敦煌書畫院聯合主辦的王萬宏先生書畫同源探究座談會於2020年11月16日在敦煌書畫院展廳舉行。王萬宏先生主講了書畫同源與書畫藝術之間的關係。他在講座中說,敦煌是我的第二故鄉,也是我藝術的發祥地,正是在敦煌完成了我知識結構的轉移,完成了我的書法藝術由業餘向專業方向的轉型。我希望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學毫無保留地與大家分享。
  • 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公益巡展開幕式在上海交大舉行
    作為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的會長單位和上海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的秘書長單位,上海交通大學不僅致力於建設好交大自身的文博場館,同時責無旁貸地搭建起兄弟高校、校內校外、國內國外的文博溝通橋梁,藉助博物館豐富的教育資源,共同做好「文化育人」這篇大文章。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從十六國時期到元代1000多年間,中國古代藝術家們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吸取古代伊朗、印度、希臘等區域文化藝術之長,加以整合貫通,形成了敦煌藝術的豐富性,造就了一條不同地域文明交融的藝術時空隧道。如敦煌北朝洞窟中的佛像就可看出印度馬圖拉的風格、中亞犍陀羅的風格,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藝術風格。北朝壁畫中也可看到傳自印度的「凹凸法」特點。但同時也可看到中原甚至南方的繪畫藝術風格。
  • 【精緻蘭州·翰墨金城】田衛戈:弘揚絲路文化 傳承敦煌藝術
    敦煌學院在成立之初就對自身定位及規劃做了設計,敦煌是絲綢之路重鎮,這樣一個具有文化底蘊的城市裡需要一所大學,這也是幾代人的期望。早在上個世紀40年代,以常書鴻先生為代表的莫高窟人就想在敦煌設立一所學校傳承優秀的敦煌文化傳統,這個願望我們正在逐步地去實現。敦煌學院現在所設的專業都和敦煌市經濟、文化發展密切相關,這也是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對一帶一路的倡導進行具體實踐的一個行動。
  • 詹文滸和《英漢四用辭典》
    一部《英漢(求解作文文法辨義)四用辭典》(以下簡稱《英漢四用辭典》)成就中國近現代雙語詞典出版史上的經典獨特之作,聚集在它周圍的編輯者們,後來其中絕大多數成了文化精英,這在近現代辭典編撰史上算是一段佳話。
  • 敦煌》看人類文明的驕傲
    為了心中那份召喚,他放棄了繁華優越的巴黎生活,來到黃沙漫天的莫高窟,更將此後六十年的榮辱沉浮和恩愛情怨都留在了大漠深處的敦煌莫高窟中。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讚譽他「篳路藍縷,厥功至偉,常公大名,宇宙永垂」。
  • 名人辭典_中國首個網絡名人辭典
    名人辭典 mrcdzg.com -是經國家信息產業部及公安部正規備案。網站依託於騰訊雲、百度雲等強大的技術支持,並得到國內多家權威機構、院校、專家學者學術支持,系國內第一家以專業知識分享、名人名家百科創建、培訓進修信息發布、展覽展示為一體的大型專業網站!
  • 江青煽動紅衛兵:敦煌莫高窟是精神鴉片
    [摘要]江青:敦煌藝術沒什麼可以繼承的東西。敦煌藝術是精神鴉片!歷史是過去歲月發生的客觀事實,但由於立場、視角的不同,對同一史實的解讀或者存在差異,但歷史事實本身仍存在於過去的歲月之中。(《金明館叢稿二編·陳寅恪集》) 通篇所論,無非是敦煌藝術研究的學術問題。從學術的角度看問題,陳寅恪先生並不認為我國「敦煌學」之落後,乃因「精華已去,糟粕空存」。不僅國內尚存的敦煌文物,不讓「異國及私家之所藏」,而且以我國典籍之繁富,相互參考印證,亦足可彌補資料之不足。因此,將敦煌文物之散失稱為「吾國學術之傷心史」,陳先生對這種說法並不贊成。
  • |有關敦煌的非官方中英詞典來啦,超實用
    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季羨林先生又是一年暑期,咱大敦煌也迎來了世界各地的遊人那麼,你知道關於敦煌的那些專業詞彙用英文怎麼說嘛?來來來,一起看這篇非官方、不正式、但求準確的辭典非專業人士可以欣賞精美壁畫呀……土樓梯:Part 1 石窟Part 2 稱謂Part 3 圖畫Part 4 建築Part 5 裝飾Part 1 石窟敦煌石窟DUNHUANG Grottoes
  • 守在莫高窟的年輕人:不是我留在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
    大二時,他到過敦煌,讓他震撼的不僅是文物,還有莫高窟的科技感——「數位化保護」的壁畫拍攝現場。畢業那年,熊業騰報考敦煌研究院,就衝著「數位化」去的。 熊業騰是西安人,故鄉距敦煌約1700千米,一路西行,熊業騰覺得像是去戍守邊防,既豪邁又不免悵惘。
  • 為何120年之後,還要再去敦煌?
    這是一份中國民族的榮耀,因為季羨林先生稱它為世界文明的中心,世界文化遺產的頭銜加持,從公元366年僧人樂尊開鑿第一個洞窟起,五代十國、隋唐,而後1500年的時間無數代工匠藝人傳承了這個中國傳統藝術的寶庫。
  • 重磅推薦 | 生物學大辭典
    正是在此大背景下,科學出版社全力組織國內幾個核心學科的權威專家,展開「自然科學大辭典系列」的編撰工作。這是一套大型科技辭書,包括獨立成冊的《數學大辭典》《物理學大辭典》《化學大辭典》《地學大辭典》和《生物學大辭典》共五部專科辭典。2011年,「自然科學大辭典系列」獲得國家出版基金支持。本號之前隆重推出了《數學大辭典》。本期,小編為您重磅推出《生物學大辭典》,後續將陸續推出其他三部大辭典。
  • 首本考古學辭典亮相書展 上海辭書社好書聚集[圖]-中國 上海 一...
    8月7日報導:今年,上海辭書出版社為上海書展準備了一批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大型辭書,同時也為書展上的普通讀者準備了一系列的常用辭典,前者諸如《中國考古學大辭典》、《中國哲學大辭典(修訂本)》、《中國青銅器大辭典》等;後者有《常用諺語辭典》、《常用名句辭典》、《常用俗語辭典》等。
  • 聚焦敦煌古城文化,愛奇藝上線《登場了!敦煌》,每周三12點更新
    敦煌》在愛奇藝正式上線。「敦煌」不只是一個地名,這次由國內首檔聚焦敦煌的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開啟屬於她的腳步,更有汪涵帶隊,錢正昊和李浩源等青春藝人,共同探索敦煌歷史痕跡下背後的故事。敦煌不只是西域堅固的堡壘,也不是只有大而盛的絲路明珠。
  • 妙音繞梁 和聲鳴盛 ——蘭州大學舉行聲樂套曲《敦煌廿詠》作品...
    建設,充分發揮蘭州大學在敦煌藝術方面的學科優勢和研究特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講好敦煌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加快推進高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做出蘭大自己的貢獻。蘭州大學藝術學院、中華詩樂文化研究中心從敦煌文獻和壁畫等方面的研究出發,試圖以聲音的方式重現敦煌藝術獨特的魅力,並取得了重大進展,讓古老的敦煌藝術煥發出新時代的生機活力,推動敦煌文化走進現代生活、走向國際舞臺。在蘭州大學社科處、黨委研究生工作部等部門的支持下,本次活動集中展現了敦煌廿詠聲樂套曲最新研究和藝術創作成果。
  • 幾個年輕人拉周汝昌做「課外作業」,編出《紅樓夢辭典》
    於是,晁繼周憑著自己熟悉辭典編纂的優勢,給學生們分配下任務,未來的《紅樓夢辭典》就這樣搖搖晃晃地上路了。幾經周折,晁繼周找到「紅學泰鬥」周汝昌,希望得到他的指點,請他做辭書的顧問。周汝昌同意了,晁繼周才放下心來。當時,周汝昌住在北京南竹竿胡同113號的一個大雜院裡,晁繼周和學生們常去拜訪,一談就是半日。
  • 敦煌莫高窟今晚亮相《國家寶藏3》,它的國寶守護人是...
    但自央視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開播以來,觀眾、網友們對有一處「寶藏」現身節目的呼聲可謂是最高的,那就是敦煌莫高窟!進入第三季第五期節目,它終於來了!今晚(1月3日),國寶守護人辛柏青、張鈞甯、俞灝明將通過敦煌研究院選送的《鹿王本生圖》、莫高窟第220窟、敦煌遺書《歸義軍衙府酒破歷》三件國寶,帶領觀眾領略「絲路明珠」之美和背後的「莫高精神」。
  • 敦煌精神:永不凋落的沙漠之花
    今天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辦了『花開敦煌』父女作品展,我們又相見了!」  常沙娜自幼與父輩一起守護敦煌文脈,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常沙娜12歲時就隨大人們一起在敦煌石窟內臨摹壁畫,描稿、勾線、著色、渲染、開臉……常書鴻要求她從客觀臨摹入手,一個洞窟一個洞窟地臨摹,並讓她在臨摹中準確把握歷代壁畫的時代風格,理解其內容與形式、民族傳統與西域影響的關係。從那時起,常沙娜就展露出過人的藝術才華。
  • 敦煌的文化價值與標本意義
    敦煌是幸運的,自西漢設郡以來,中原雖然經歷了三國紛爭,兩晉聚合,南北動亂,但是敦煌從未受到大範圍的破壞,反而由於遠離中原而成為世外桃源,避難而來的人們聚居在河西之地,獨享清平,而後是隋唐時代,對於西北的重視與開發,再次提上最高議程,作為西北門戶的敦煌之地繁榮依然。後來,安史之亂爆發,河隴陷於吐蕃,敦煌的漢文化傳統被截斷。
  • 敦煌220窟是翟氏家窟,因北宋的重塑得以保留,是人類藝術瑰寶
    敦煌莫高窟雖然不是中國最早的石窟,但其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也是最魂牽夢繞的石窟,因為敦煌莫高窟及其發現的遺書、文物,在國家上還形成了一門學科,敦煌學,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