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220窟是翟氏家窟,因北宋的重塑得以保留,是人類藝術瑰寶

2021-01-09 騰訊網

敦煌莫高窟雖然不是中國最早的石窟,但其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也是最魂牽夢繞的石窟,因為敦煌莫高窟及其發現的遺書、文物,在國家上還形成了一門學科,敦煌學,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也是世界對敦煌莫高窟價值的認可。

敦煌石窟群現存約800座佛窟,經歷了公元4到14世紀千餘年的營造過程,這個過程持續了1000年左右,而營造的過程也非常的不容易,敦煌莫高窟其實並不是官方打造的石窟,而是由有實力的家族或者個人來營造的,打造石窟的人主要由窟主、施主和工匠三方面的力量組成,窟主即石窟的主人,施主是出錢出力幫助窟主建窟的人,而工匠則是石窟營造的具體操作者,按造窟需要可分為石匠(打窟人)、泥匠、塑匠、畫匠、木匠等。

窟主和施主是會在洞窟上留名的,因為持續建造的時間很長,所以很多洞窟幾次變換了主人,洞窟也會多次整修,從而出現重層的現象,《國家寶藏》上守護的敦煌220窟就是如此。

敦煌220窟位於莫高窟南區中部,初建於初唐李世民在位時期,中唐、晚唐、五代、宋、清朝時候都對該石窟進行整修,是敦煌當地望族翟氏世代經營的翟家窟。主室為覆鬥形頂,西壁開一龕,內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龕沿下畫初唐供養人,現在已經模糊不清,龕外兩側畫文殊、普賢變各一鋪。南壁為通壁大畫無量壽經變,北壁為藥師經變。藥師經變中之下放有對舞的舞者。東壁門上畫說法圖一鋪,男女供養人各一身,貞觀十六年(642)題記一方;門兩側畫維摩詰經變。宋朝時期,此地被西夏佔領,此窟壁畫全被覆蓋,繪以滿壁千佛,建國以後,對敦煌220窟進行了維護修整,使得唐朝的壁畫重見天日。

開鑿莫高窟第220窟的功德主是「鄉貢明經授朝議郎、行敦煌郡博士」翟通,翟氏家族在敦煌是一個大家族,大約在公元五、六世紀,也就是大概南北朝時期因為翟氏的一個族人來到敦煌當官而世居這裡,他們通過冒引望族的方式融入敦煌的士族社會,到了唐朝時期已經成敦煌當地的士族,跟其他世家大族都有姻親關係,翟氏還是一個世代崇信佛教的家族。他們中的許多人俄然落髮,舍俗出家,其中一些德性高,聲譽好的翟氏還被擢升為法律、僧政、都僧統等高級僧官。

翟通算是家族中的佼佼者,按照唐朝的制度,翟通先通過了縣裡的考試,並經州刺史覆核後,.隨州的土貢一起,由州長官帶到京城長安,參加朝廷的明經舉考試,及第後授予官職,翟通最後是作作為「明經」出身的科舉及第人士,獲得了任官的資格,被中央政府授予正六品上的文散官「朝議郎」,而職事官為「沙州博士」(據天寶時所撰家譜而稱「敦煌郡博士」)。翟通應當是貞觀十六年(642)時敦煌最有學問的人,他在貞觀十六年前後被沙州「鄉貢」入京,授官而歸。

翟通作為敦煌的士族,通過科舉考試成為了官員,並且是最有學問的人,並且到過長安,因此翟通回到敦煌以後開始傳授知識,同時主持修建了220窟,並把長安城的部分景象通過壁畫的形式展現在了洞窟內,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翟氏家族憑藉著強大的經濟實力,自北周以來就不斷在莫高窟開窟造像。翟氏家族除營建莫高窟第220窟以外,還營建了第85窟,分別是莫高窟初唐和晚唐的代表窟,它們是翟氏留給人類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參考資料:《敦煌翟氏研究》、《貞觀年間的絲路往來與敦煌翟家窟畫樣的來歷》

相關焦點

  • 敦煌莫高窟今晚亮相《國家寶藏3》,它的國寶守護人是...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國寶守護人中還有一位特別嘉賓:動畫界的明星「九色鹿」。都知道留存於世的壁畫堪稱敦煌莫高窟的靈魂。其中,位在莫高窟第257窟的《鹿王本生圖》是敦煌莫高窟壁畫同類題材中保存最為完整的連環畫和最具代表性的壁畫之一,它以精湛的繪畫藝術再現了《佛說九色鹿經》中「鹿王本生」的故事。這就是今晚《國家寶藏3》要帶出的第一件國寶。
  • 先生們與《敦煌藝術大辭典》
    《敦煌藝術大辭典》 敦煌研究院編 樊錦詩 主編 趙聲良 副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參與編纂《敦煌藝術大辭典》的孫儒僩先生繪製的莫高窟第237窟單層木塔圖參與編纂《敦煌藝術大辭典》的劉玉權先生的手稿《敦煌藝術大辭典》壁畫類詞條百年之業敦煌,一個流光溢彩的名字。
  • 敦煌壁畫到底有多美?(高清圖集)
    敦煌莫高窟是中國古代藝術的寶庫,至今保留著眾多洞窟。領略敦煌壁畫獨到的藝術之美,深入了解敦煌石窟的歷史文化與藝術成就,體驗敦煌石窟藝術創作者高超的技藝與匠心,傳播與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寶藏。14窟中阿閦佛,目光深邃,炯炯有神,顏容清秀,體格偉岸,藝術地再現了男性的體態美以及陽剛的精神氣質。
  • 280餘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回歸故裡:原大原色原樣
    丁小嵐 攝   中新網甘肅敦煌9月2日電 (記者 丁思)9月2日,「『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複製展」在甘肅敦煌國際會展中心展出。展出作品均為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現流散海外文物的複製品,包括東晉十六國到北宋的絹畫、紙本畫、印刷品、經卷等。
  • 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藏敦煌繪畫品
    、布斯馳·萊辛格藝術博物館、亞瑟·賽克勒藝術博物館組成,館藏文物27萬餘件。 這批敦煌壁畫進行較細緻調查的是秋山光和、王冀青,前者在《唐代敦煌壁畫--福格美術館所藏殘片》(《佛教藝術》第71號,1969年7月)一文中記載了11件壁畫的館藏號,並比對出5塊壁畫(320窟2塊、323窟2塊、329窟一塊),後來又繼續調查並發表《敦煌壁畫研究新資料》(《佛教藝術》第100號,1975年2月),新核對出5塊壁畫(321窟2塊、329窟1塊、335
  • ——麥積山第142窟懸塑造像考辨
    並進一步從麥積山142窟的規模形制、圖像內容、造像技法等綜合分析,表明開窟者應是當時秦州世家大族,且具有較高佛學義理修養。佛教自東漢初年傳入中國以來,以弘揚釋迦牟尼生前事跡為核心的佛傳、本生、因緣等圖像成為佛教故事中最重要的表現題材。從克孜爾到敦煌,從河西走廊到中原腹地,從石窟寺壁畫到單體造像碑,幾乎無處不在。但就其載體形式而言。
  • 聽「敦煌女兒」樊錦詩講敦煌(之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因此,敦煌文化具有多民族文化並存的顯著特點。敦煌研究院供圖 孫志軍/攝  敦煌壁畫不僅展示了中古時期漢民族服裝演變的歷史,而且保存了古代西北多個民族的珍貴服飾資料,可稱為中國服飾文化的寶庫。除了北朝時期的鮮卑族外,中唐時期出現了吐蕃人物形象,如第159窟的吐蕃贊普頭戴朝霞冠(指紅氈高帽),辮髮束髻於耳側,頸飾瑟瑟珠,身披大翻領的左衽長袖缺袴衫,腰束革帶,長靿烏靴。
  • 不長翅膀不生羽毛 敦煌飛天穿越無限時空
    甘肅省敦煌莫高窟407窟隋飛天壁畫(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飛天是敦煌藝術的重要標誌之一。敦煌500多個石窟中,都繪有大量的飛天形象。敦煌石窟保存的從公元四世紀到十四世紀曆時千餘年的眾多飛天形象,是民族藝術的瑰寶,是佛教藝術中的一枝奇葩。敦煌藝術博大精深、燦爛輝煌,敦煌壁畫中的飛天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飛天的故鄉在印度,伴隨著佛教傳入我國後,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歷史悠久 獨具特色
  • 跑遍世界尋找敦煌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吉美博物館藏地藏菩薩吉美藏有伯希和帶回的中國文物有繪畫220卷、木雕21件、三角幡頭、紡織飾品殘片、絲錦和竹編經帙等。在繪畫中,出自敦煌盛唐時期的《阿彌陀西方淨土變圖》、《普賢菩薩騎象》和《行腳僧像》代表了盛唐藝術影響佛教界的傑作。此外,該館所展的伯希和所獲文物中,有四分之一是觀音像,其中五代的一幅水月觀音像尤為特殊。
  • 敦煌:一部具象的時間簡史
    敦煌說:你說的都對,但,我更懂時間。實時間與虛時間:月牙泉的消逝1907年,匈牙利籍探險者斯坦因在從莫高窟馱走了大量經卷時,摟草打兔子,拍下了鳴沙山沙丘之間的一汪呈大月牙形的清泉。作為地質學上的一個奇蹟,此泉因形狀酷似新月而得名——月牙泉。
  • 敦煌石窟壁畫密碼:慈悲獨到的畫筆如何繪出捨身飼虎的故事?
    敦煌莫高窟被譽為人類文化藝術的寶庫,這裡保存了從北涼到元代綿延一千餘年的石窟藝術。每一年數百萬遊客在此參觀遊覽,在幽暗洞窟中,人們為鋪天蓋地的壁畫環繞,然而除了飛天等少數幾幅名作,大部分壁畫都沉默地模糊於藝術和歷史的層層面紗背後。它們為何人所作?描繪了怎樣的故事?想傳達什麼樣的信息?如一道道古老的謎題,聲響遙遠,引人好奇。
  • 為何120年之後,還要再去敦煌?
    2020年莫高窟的開放數量是正常開放洞窟40個、調節窟20個、特窟11個,但敦煌門票的A類票,一次最多可以在導覽的帶領下,參觀8個洞窟。 論如何在去參觀之前做好攻略?此時還是要依靠網紅博物館小程序「雲遊敦煌」。他們專門研究了進入石窟之前,你需要了解的知識。
  • 一個叫敦煌的地方正在「死去」
    1.2 唐 莫高窟第323窟佛教史跡畫:八人乘船運送一尊佛像 哈佛藝術博物館/賽克勒博物館 藏2.1 華爾納剝離敦煌莫高窟320窟壁畫的殘痕2.2 8世紀初 唐代 敦煌莫高窟320窟南壁 菩薩壁畫 哈佛藝術博物館/賽克勒博物館 藏
  • 《河洛群俠傳》狼窟獸王白牙在哪 狼窟獸王白牙位置介紹
    導 讀 有很多的小夥伴們都想知道河洛群俠傳狼窟在哪,下面九遊小編為大家帶來河洛群俠傳狼窟獸王白牙位置介紹
  • 守在莫高窟的年輕人:不是我留在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
    【無意理會「去留」】 莫高窟海拔高出敦煌市區300米,與敦煌文物作伴的人,把進到窟區稱為上山。莫高窟的年輕人們在山上找到了榜樣,同時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莫高窟藝術綿延千年,每個時期的審美和技巧都印著時代的痕跡。
  • 敦煌文物珍品 回鶻文木活字
    第一次是1908年,由法國人伯希和在莫高窟北區伯編181號洞(今第464窟)盜掘所獲回鶻文木活字968枚。其中960枚現存法國巴黎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另8枚伯希和分別送給日本東京東洋文庫(4枚)和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4枚)。第二次是俄國人奧登堡率領的考察隊於1914年在莫高窟北區洞窟中盜掘時發現的,共計130枚,現存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 守護千年敦煌,他只覺一生太短……
    因探望在甘肅敦煌工作的舅舅,李雲鶴便在當地逗留了幾日。未承想,這一留,便是一輩子。  初見敦煌、初見莫高窟,李雲鶴被眼前的景象深深觸動,「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大面積的精美藝術,色彩絢麗、內容豐富,太感動了」。  「留下來」,這是千年敦煌對李雲鶴的無聲邀請,同樣也是他對敦煌作出的莊重承諾。
  • 兒童節日裡,重看敦煌壁畫中嬉戲自在的童趣
    敦煌古代藝術中騎竹馬嬉戲的兒童形象遊戲作為一項娛樂活動,它是人的一種行為,是指在一定的時空界限之內,以某種可見的秩序,按照規則進行,使人達到輕鬆、自由、喜悅的心理滿足的行為活動。敦煌晚唐第196窟南壁《阿彌陀經變》中戲水的童子再比如說,晚唐第196窟南壁《阿彌陀經變》中,亦繪數身童子嬉水,一騎欄杆上,怡然自得;一坐欄杆上,伸手拉水中童子;在水中的,一手扶欄杆,引身欲上,真可謂生動有趣。敦煌莫高窟北魏第257窟窟頂後部平棋的東南角「鬥四蓮池童子,做遊戲狀」。
  • 原大原刻原色,科技助珍寶「回家」,130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在...
    今年是敦煌藏經洞被發現120周年,在戰亂年代,當時被發現的6萬餘件文物中有三分之二流散海外,成為國人心中之痛。為了讓國人感受敦煌珍寶,通過數位技術,本月,130件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以複製品形態亮相蘭州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