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雖然不是中國最早的石窟,但其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也是最魂牽夢繞的石窟,因為敦煌莫高窟及其發現的遺書、文物,在國家上還形成了一門學科,敦煌學,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也是世界對敦煌莫高窟價值的認可。
敦煌石窟群現存約800座佛窟,經歷了公元4到14世紀千餘年的營造過程,這個過程持續了1000年左右,而營造的過程也非常的不容易,敦煌莫高窟其實並不是官方打造的石窟,而是由有實力的家族或者個人來營造的,打造石窟的人主要由窟主、施主和工匠三方面的力量組成,窟主即石窟的主人,施主是出錢出力幫助窟主建窟的人,而工匠則是石窟營造的具體操作者,按造窟需要可分為石匠(打窟人)、泥匠、塑匠、畫匠、木匠等。
窟主和施主是會在洞窟上留名的,因為持續建造的時間很長,所以很多洞窟幾次變換了主人,洞窟也會多次整修,從而出現重層的現象,《國家寶藏》上守護的敦煌220窟就是如此。
敦煌220窟位於莫高窟南區中部,初建於初唐李世民在位時期,中唐、晚唐、五代、宋、清朝時候都對該石窟進行整修,是敦煌當地望族翟氏世代經營的翟家窟。主室為覆鬥形頂,西壁開一龕,內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龕沿下畫初唐供養人,現在已經模糊不清,龕外兩側畫文殊、普賢變各一鋪。南壁為通壁大畫無量壽經變,北壁為藥師經變。藥師經變中之下放有對舞的舞者。東壁門上畫說法圖一鋪,男女供養人各一身,貞觀十六年(642)題記一方;門兩側畫維摩詰經變。宋朝時期,此地被西夏佔領,此窟壁畫全被覆蓋,繪以滿壁千佛,建國以後,對敦煌220窟進行了維護修整,使得唐朝的壁畫重見天日。
開鑿莫高窟第220窟的功德主是「鄉貢明經授朝議郎、行敦煌郡博士」翟通,翟氏家族在敦煌是一個大家族,大約在公元五、六世紀,也就是大概南北朝時期因為翟氏的一個族人來到敦煌當官而世居這裡,他們通過冒引望族的方式融入敦煌的士族社會,到了唐朝時期已經成敦煌當地的士族,跟其他世家大族都有姻親關係,翟氏還是一個世代崇信佛教的家族。他們中的許多人俄然落髮,舍俗出家,其中一些德性高,聲譽好的翟氏還被擢升為法律、僧政、都僧統等高級僧官。
翟通算是家族中的佼佼者,按照唐朝的制度,翟通先通過了縣裡的考試,並經州刺史覆核後,.隨州的土貢一起,由州長官帶到京城長安,參加朝廷的明經舉考試,及第後授予官職,翟通最後是作作為「明經」出身的科舉及第人士,獲得了任官的資格,被中央政府授予正六品上的文散官「朝議郎」,而職事官為「沙州博士」(據天寶時所撰家譜而稱「敦煌郡博士」)。翟通應當是貞觀十六年(642)時敦煌最有學問的人,他在貞觀十六年前後被沙州「鄉貢」入京,授官而歸。
翟通作為敦煌的士族,通過科舉考試成為了官員,並且是最有學問的人,並且到過長安,因此翟通回到敦煌以後開始傳授知識,同時主持修建了220窟,並把長安城的部分景象通過壁畫的形式展現在了洞窟內,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翟氏家族憑藉著強大的經濟實力,自北周以來就不斷在莫高窟開窟造像。翟氏家族除營建莫高窟第220窟以外,還營建了第85窟,分別是莫高窟初唐和晚唐的代表窟,它們是翟氏留給人類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參考資料:《敦煌翟氏研究》、《貞觀年間的絲路往來與敦煌翟家窟畫樣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