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藏敦煌繪畫品

2020-12-05 騰訊網

哈佛大學有許多博物館,其中藝術博物館由福格藝術博物館、布斯馳·萊辛格藝術博物館、亞瑟·賽克勒藝術博物館組成,館藏文物27萬餘件。哈佛大學的敦煌資料包括敦煌文物、華爾納拍攝的敦煌照片二部分。敦煌文物藏在賽克勒博物館,主要來自華爾納,而後陸續入藏一些,共計壁畫11塊、塑像2件、絹畫2件、麻布畫1件、紙畫1件、寫經1件.

這批敦煌壁畫進行較細緻調查的是秋山光和、王冀青,前者在《唐代敦煌壁畫--福格美術館所藏殘片》(《佛教藝術》第71號,1969年7月)一文中記載了11件壁畫的館藏號,並比對出5塊壁畫(320窟2塊、323窟2塊、329窟一塊),後來又繼續調查並發表《敦煌壁畫研究新資料》(《佛教藝術》第100號,1975年2月),新核對出5塊壁畫(321窟2塊、329窟1塊、335窟2塊,推定1924.46號可能也在335窟)。後一文有劉永增譯文(載《敦煌研究》試刊第2期,1982年)一文,秋山光和沒有調查絹畫、寫經。此後,王冀青、莫洛索斯基發表《美國收藏的敦煌與中亞藝術品》(《敦煌學輯刊》1990年第1期),提到敦煌壁畫10塊(應為11件)、彩塑2件、絹畫1件(應為3件)、寫本2件。壁畫情況大致明了,3件繪畫品介紹如下。

一、觀音立像幡

館藏號1925.12號。高95.3、寬61.8釐米。華爾納1925年探險所獲。王冀青文章未及。從未發表。圖像清晰,觀音右手持幡,兩側各站立一男俗人一女俗人,觀音腳踩從一側飄下的祥雲,似乎乘祥雲來迎接亡者,與引路菩薩類似,當為某人為亡父母祈福而造。上端保留完整的原始系帶,有助於了解幡的使用情況。

二、十二面六臂觀音經變

館藏號1943.57.14號。高97.5、寬62.6釐米,絹畫。

1943年Grenville L.Winthrop捐贈。有宋雍熙二年(985)紀年。王冀青文章提到此件。見1986年出版的《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收藏品手冊》第24圖(Harvard University Art Museums, A Guide to the Collections)。馬德《散藏美國的五件敦煌絹畫》有錄文(《敦煌研究》1999年第2期)。藏經洞發現的主尊觀音兩側畫救苦救難的觀音經變絹畫比較多,救苦救難的榜題經文來自《法華經》,所以多數主尊是顯教觀音,此圖用密教觀音來取代顯教觀音,是當時佛教圖像的一個特點。

下部中央的發願文比較重要,錄如下:

繪觀音菩薩功德紀。竊聞化形六道,拔苦千端,拔八難之沉淪,回三途之沒溺,有求必應,無願不從,改危厄而與安寧,轉禍祟而為福佑。慈悲之力,莫可言焉。愍濟之方,豈可測矣。粵有清信佛弟子、衙內長、郎君宗壽,天中正氣,神假奇靈,恢偉之貌堂堂,樸略之才侃侃。莫不拾弓取滿,六鈞七札而不虧。說禮論書,五德三端而具曉。可謂虎豹之子,文採迥然,鸞鳳之姿,禎祥自異。故能情崇福善,精敬佛僧,道芽秀茂於心源,信水溢流於意地。忽想有故圓滿大師,世姓張氏,合世彌仰,命筆丹青,幰繪斯像,發敬供養。真容合彩,福利周圓。先願社稷安寧,佛日興顯,眾生離苦,八難速除。一心念號於觀音,百劫超生於覺路。紀矣。於大宋雍熙二年乙酉歲十月壬寅朔十九日庚申題紀。

三、彌勒說法圖

館藏號1943.54.1號。高175、寬115釐米,麻布畫。1943年Grenville L.Winthrop捐贈。有五代天福十年(945)紀年。王冀青文章未及。1972年,笹口玲在《亞洲藝術集刊》(Achive of Asian Art)第26卷發表《佛格美術館藏一件紀年敦煌繪畫》( sasaguchi,Rei, A Dated Painting from Tun-huang in the Fogg Museum),對此說法圖有研究。馬德《散藏美國的五件敦煌絹畫》有錄文(《敦煌研究》1999年第2期)。伯希和所劫繪畫品中也有一件彌勒說法圖(EO.1135),時代接近,為天福五年(940),可資比較。

四、紙畫說法圖

1967年Anonymous捐贈,館藏號1967.30號,高15、寬14釐米,紙畫。主尊為倚坐佛,左手託缽,右手上舉說法,二側各跪一弟子,下方畫二力士。右側榜題「第五奉請赤聲金剛能施一切眾生光明」。

其中的發願文比較重要,錄如下:

永寧坊濟北創建功德記。竊以應誕釋氏,傳方教流,十方之極,如來出現,敷演一切。是以開八萬之法門,玄朱三千之世界。所以慈顏張(長)生,比合將(於)十地,真人來歸,利育人民,化風堯之本赴。今則有清信佛弟子李恆安、弟安信、留安、富定等發心敬繪大聖彌勒佛一軀並侍從。先奉為國安人泰,社稷恆昌,亡過先代,靈魂承生淨土,永在西方淨域,願值龍華之會。次為見存合家諸(枝)羅,保願平安,清受延齡之福。遠近莊飾,來往無滯亭(停)。今因啟願,永充虔誠,一心供養。於時天福拾年乙巳歲七月六日題。

該館還藏有2件敦煌寫經,目前可以確定《法華經》來自敦煌,華爾納第一次考察購買,另一件需要重新確定。《法華經》館藏號1924.72號,高25.6、寬232釐米。初唐寫本,但少數行字數有16、18字者,也有漏字者,當非寫經生所寫,而是信徒所寫供養經。首題:「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廿五」,尾題:「觀音品經一卷」。未發表。另一件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三十五品,館藏號1924.71號。高23.1、寬612.1釐米。卷首有「法會因由分第一」,但此後並無「分」名。尾題4行,下部缺失:「大業四年弟子吳法意因亡夫(下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捲二月(下缺)……敬(下缺)……曹公意寫。」王冀青記為:「斷代:隋朝。來源:1925年第二次福格中國考察隊購自途中。」現在從照片看,此件寫經既不是隋代的,也不是敦煌出的,疑是贗品。發表:似未發表。

來源:敦煌研究院

相關焦點

  • 跑遍世界尋找敦煌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1908年2月,法國探險家伯希和用500兩銀子從王道士那裡換取了大約7000件文物,其中包括200多件繪畫品,於1909年11月運達巴黎。寫卷部分入藏法國國家圖書館,藝術品部分最初入藏羅浮宮美術館,後來陸續收藏進吉美博物館。
  • 【世界藝術史大會】「華夏遺韻」「千年敦煌」北大賽克勒博物館雙...
    2016年9月10日,世界藝術史大會特展「華夏遺韻」中原古代音樂文物展以及「千年敦煌」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巡展在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開幕,9月11日向觀眾開放,展覽持續到10月18日。歡迎大家參觀!
  • 哈佛大學的藝術博物館
    1997年,我應邀前往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訪問講學。哈佛大學是美國著名的高等學府,學術聲譽早已聞名於世。但哈佛有一流的藝術博物館,我事先卻不知道。雖然我在《物理化學》課堂上和《歐洲近代美術史》的講座上曾多次向學生們介紹過科學與藝術的這一天衣無縫的結合,但找遍了盧佛宮、巴黎專門收藏印象主義繪畫的奧賽美術館以及倫敦、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等地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各大美術館,連這幅畫在何處都沒打聽出來,始終引以為憾事。沒想到竟然在這裡不期而遇!原來這幅畫散落在民間80多年,1979年才由一位私人收藏家捐獻給哈佛大學。
  • 賽克勒的藝術收藏與贊助
    於是,在他的藝術王國中,從中世紀到現代的歐洲陶瓷、雕塑、繪畫,從中國、日本到印度、古伊朗及前哥倫布時期的藝術,都有龐大收藏,無愧被稱為「現代美第奇」。賽克勒把自己的藝術興趣描述成「一段長長的旅程」,他說,「精神上我朝聖西方藝術,紮根於此。同時又游離開去,著迷於東方審美。」具體到每一次的購藏,賽克勒都不馬虎,「(我)儘可能近距離地體驗這些藝術珍品,其中蘊含的那種富有創造性的力量深深感染我」。
  • 將頤和園御座送還中國 賽克勒:美國的美第奇
    1986年,在美國醫學家、著名收藏家和慈善家阿瑟·姆·賽克勒先生的慷慨資助下,博物館破土奠基。1993年5月27日正式開館。賽克勒博士希望這座博物館能夠成為一個現代博物館的範例,同時也為北大學生提供學習博物館學的場所。然而,深為遺憾的是賽克勒先生因心臟病突發,於1987年5月26日在紐約去世,未能親眼目睹博物館的建成。
  • 大學藝術博物館 不僅僅是為了審美教育
    作為一個美術史工作者,我對哈佛大學的三家藝術博物館格外關注,特別是福格藝術博物館和賽克勒藝術博物館。我在哈佛大學期間,正趕上營建新館,於是很多福格博物館中的精品,也被暫時放在了賽克勒博物館裡展出,他們做了一個「福格—賽克勒精品展」。這個精品展的作品幾乎涵蓋美術史的各個時期,如果美術史專業的學生或者美術愛好者能認真看完這些作品,再去研究美術史,會有很大的幫助。2014年新館落成。
  • 一個叫敦煌的地方正在「死去」
    博物館裡裝載的是什麼?是歷史遺蹟,是文化記憶,是消亡物體。而敦煌莫高窟,終究有一天也會成為博物館的一份子。因為這個叫敦煌的地方正在死去。我們把視野從屏幕拉到西北大漠。《敦煌星圖甲本》倫敦大英博物館 藏世上最大的絹畫《藥師淨土變相圖》,生於中國,活在英國。
  • 他用75兩銀子,從敦煌「買」到了哈佛大學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提起敦煌上千年的文物被盜走,每一個人沒有不痛心疾首的。數千年燦爛的文化結晶而成的壁畫、銅像等等寶物,被外人以一種卑劣的手段奪走。這個人名字叫蘭登·華爾納,是一位美國人,畢業院校是哈佛大學。這個華爾納就是看到了伯希和等人從中國西北偷盜的敦煌文物而對於考古發生了興趣,而且對於中國西北的文物有著特殊的興趣。
  • 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從建築到藏品 樣樣不簡單
    上世紀八十年代,亞瑟·姆·賽克勒在美國多座城市捐助修建了博物館,在哈佛大學以及華盛頓,都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博物館。亞瑟·姆·賽克勒曾多次表達希望通過提供一座具有現代博物館學特徵和功能的博物館來幫助中國保存和保護豐富的文化遺產,並通過教學培養考古學家和博物館學家。1984年,在遍尋中國大陸之後,亞瑟·姆·賽克勒與北京大學進行了初步溝通,打算在北京大學捐建一所博物館。
  • 愛上博物館之在哈佛大學博物館看到的精美中國佛造像
    去參觀國外博物館的時候,習慣是拿到導遊圖後直接去中國館。(國外博物館如果不藏中國文物的,基本都是勢力不強的!只有極少數例外,比如洛杉磯的蓋蒂中心。)每次都是驚豔!驚豔!驚豔!這驚豔中也常常感慨大量的文物流 失;哎,但如果,誰知道呢。現在它們至少還存世,可以向世界展示那璀璨的文化。
  • 北京大學塞克勒考古博物館名字很怪,裡面藏品更是了得,比如這些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建館25年以來,賽克勒博物館不僅舉辦了「千年敦煌——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巡展」「華夏遺韻萬餘件館藏中不乏國寶自建成至今,賽克勒博物館已經走過了25個年頭,博物館副館長曹宏講述了博物館建成的故事。作為國內高校中第一所考古專題博物館,賽克勒博物館的建成,和阿瑟·姆·賽克勒博士的支持分不開。
  • 哈佛藝術博物館的攝影收藏 一種無可取代的張力與魅力
    ▲影響哈佛藝術博物館攝影收藏形成的戴維斯·普拉特(右)1982年,三家美術館整合在「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的統一名稱下,其名稱後簡化為「哈佛藝術博物館」(Harvard Art Museums)。這三家美術館分別是:1895年開館的福格美術館,由伊莉莎白·福格夫人遺贈20萬美元建立,主要收藏中世紀到當代的西方藝術;1930年,前身為日耳曼美術館的布施—萊辛格美術館歸屬福格美術館,其收藏亮點是擁有全美最好的德國表現主義藝術、維也納分離派藝術與1920年代構成主義藝術收藏,以及後來入藏的包浩斯作品收藏與約瑟夫·博伊斯收藏;還有賽克勒美術館,以古代東方藝術,特別是亞洲、伊斯蘭與印度藝術為主要收藏特色
  • 30件美國哈佛大學博物館藏中國古代玉器精品高清圖
    美國哈佛大學博物館哈佛大學博物館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市,因哈佛大學在藝術和科學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上頗有造詣,因此哈佛大學博物館得以匯集了幾代人的慷慨捐助,哈佛大學利用這些豐富的資源創造了哈佛大學的博物館文化。
  • 追尋中國頂級青銅藝術:王公子分享哈佛藝術博物館
    美國的七大收藏中國藝術品的博物館包括: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納爾遜-艾京斯博物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弗利爾美術館、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紐約市藝術博物館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福格藝術博物館是哈佛大學藝術館,1895年創建。
  • 「當代藝術是留給未來的遺產」: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慶祝成立25周年
    博物館名譽館長、美國賽克勒藝術、科學與人文基金會理事長吉利安·塞克勒女勳爵表示,該博物館的設立有助於創造兩種不同文化間的良好關係,促進雙方加深彼此間的理解,並有益於推動世界和平發展。北京大學考古與文博學院院長、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館長杭侃提出,當今的藝術作品,再經過五百年、一千年的滄海桑田,就會變成留給未來世代的遺產。
  • 哈佛大學博物館內藏數件中國各時期珍貴文物,個個都是國家珍寶!
    哈佛藝術博物館是一座隸屬於哈佛大學的藝術博物館,由三座博物館及四座研究中心所組成。三座博物館於1983年時整合為一個機構,最初命名為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在2008年時,將大學二字從機構名稱中移除而成現在的名稱:哈佛藝術博物館。而館藏有著許多中國珍貴文物......
  • 外國博物館藏了一大堆咱們珍寶,一起看一下吧
    許多西方博物館也以收藏中國珍寶而聞名。今天,咱們就來欣賞一下弗利爾美術館和賽克勒美術館的收藏。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弗利爾美術館和賽克勒美術館,合稱為國家亞洲藝術博物館,位於美國大草坪的南部,獨立大道的北部,和大多數美國博物館一樣,從早到晚免費向公眾開放。博物館的大部分珍寶都是工業家弗雷爾和醫學家賽克勒捐贈的。
  • 「印·跡:館藏版畫十二年回顧展」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展出
    本次展覽集中展出了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專業教授、賽克勒博物館名譽顧問唐納德·斯通教授捐贈的版畫精品。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副校長陳寶劍、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主任高峰楓教授、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賽克勒博物館館長孫慶偉教授等出席開幕式。受邀參加開幕式的嘉賓還有來自清華大學、國家博物館等機構的同仁和賽克勒博物館之友。
  • 哈佛藝術博物館裡的中國文物,大開眼界!
    哈佛藝術博物館Harvard Art Museums地址:麻薩諸塞州劍橋市成立時間:1983年哈佛藝術博物館是一座隸屬於哈佛大學的藝術博物館,由三座博物館及四座研究中心所組成,其中三座博物館為:福格藝術博物館(建立於1895年)、萊辛格博物館(建立於1903年)及薩克勒博物館(建立於1985年);另四座研究中心為:薩第斯考古勘探研究中心(成立於1958)、現代藝術技術研究中心(成立於2002
  • 為何120年之後,還要再去敦煌?
    最早的敦煌「尋寶者」斯坦因將其收藏的文物大部分捐贈給了大英博物館,使得大英博物館成為中國之外藏有敦煌文物最多的博物館,共有一萬多件,包括著名的《女史箴圖》、刺繡畫《涼州瑞像》。雖然伯希和幾乎帶走了藏經洞中最珍貴的文獻,文獻都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普通人參觀難度較大;但藏在吉美博物館的畫本、木雕是我們看敦煌的另一個視角,其中盛唐的菩薩畫像代表了唐朝佛教繪畫藝術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