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跡:館藏版畫十二年回顧展」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展出

2020-11-25 中國網

展覽開幕式現場

2018年11月16日,「印·跡:館藏版畫十二年回顧展」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集中展出了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專業教授、賽克勒博物館名譽顧問唐納德·斯通教授捐贈的版畫精品。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副校長陳寶劍、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主任高峰楓教授、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賽克勒博物館館長孫慶偉教授等出席開幕式。受邀參加開幕式的嘉賓還有來自清華大學、國家博物館等機構的同仁和賽克勒博物館之友。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賽克勒博物館館長孫慶偉教授致辭

孫慶偉在致辭中誠摯感謝了斯通先生十二年來的無私奉獻,他所捐贈的版畫已成為賽克勒博物館藏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使賽克勒博物館成為國內少數幾家藏有西方版畫的博物館。孫慶偉表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的,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而賽克勒博物館已經成為展示北大文化和北大風採的重要窗口。展望未來,賽克勒博物館將致力於打造一個更加創新、更加開放、更具特色的博物館,成為一張新的「金色名片」。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主任高峰楓教授致辭

高峰楓回憶了斯通先生十二年來與北大師生結下的深厚情誼。他強調斯通先生在教學上誨人不倦,生活上作風簡樸。在發現中國博物館中很難找到西方藝術藏品時,他用自己的積蓄購買版畫並願意無私捐贈給北大。高峰楓代表北大英語系的同仁和歷屆學生向斯通先生表示感謝。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專業教授、賽克勒博物館名譽顧問唐納德·斯通教授致辭

斯通先生在致辭中稱讚了中國學生的優秀和熱情,並感謝為展覽辛勤付出的老師和志願者同學們,謙遜的表示自己只是負責發現美的事物,最終締造成功展覽離不開所有人的辛勤付出。

北京大學副校長陳寶劍致辭

陳寶劍指出,賽克勒博物館是北大的重要窗口,二十五年來在師生們的共同努力下舉辦了一系列重要展覽。斯通先生的系列版畫展是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給廣大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對瞬息萬變的二十一世紀,廣大同學不僅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要從世界不同的文化中吸取營養,斯通先生的捐贈為當代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提供了培養國際化視野的機會,其對北大的熱愛比版畫本身更為珍貴。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向唐納德·斯通教授頒發捐贈證書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參觀展覽

最後,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向斯通先生頒發了捐贈證書,並參觀了展覽。

此次「印•跡:館藏版畫十二年回顧展」匯聚100多幅珍貴西方版畫,集賽克勒博物館歷次版畫展精華,攜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主題作品與最新入藏作品,為觀眾從多個角度呈現西方版畫藝術的魅力,展期將持續到2019年3月15日。

今年,適逢北京大學百廿周年校慶和賽克勒博物館建館二十五周年,斯通教授捐贈版畫系列展亦迎來第十二年新的發展。賽克勒博物館將在新的機遇中不斷創新、不斷開放,為觀眾帶來更具廣闊視野的展覽。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藝術博物館部分館藏版畫:

巴勃羅·畢卡索(1881-1973),《戴環狀領的女人》,飛塵腐蝕版畫,一個非常美麗的圖像。

巴勃羅·畢卡索(1881-1973),《馬》,蝕刻與飛塵腐蝕版畫。是布馮的《自然史》中插圖之一

歐仁·德拉克洛瓦(1798-1863),《哈姆雷特和奧菲莉亞》,石版畫。出自第三幕,第一場。這是德拉克洛瓦在1843版中未收入的三幅版畫之一。它出版於1864年作者去世後的畫集中。本幅版畫是由作者去世之前所製作的珍貴印模。

歐仁·德拉克洛瓦(1798-1863),《教堂中的瑪格麗特》,石版畫,出自歌德的《浮士德》,畫集中的第14幅版畫。

奧諾雷·杜米埃(1808-1879),《亞歷西斯·德·託克維爾》,石版畫,《代表》第二季系列的第五幅,1849年6月20日刊登在《嘈雜聲》雜誌。亞歷西斯·德·託克維爾是《論美國的民主》的作者,立法議會成員,因此也是杜米埃諷刺的目標。

弗朗西斯科·戈雅(1746-1828),《馬戲團的女王》,四幅蝕刻版畫《胡言亂語》(又稱為《罪惡》)中的一幅。它創作於1815年到1824年間,這一系列其它的插畫於1864年出版於西班牙。戈雅在圖畫中諷刺了兩件事:他稱之為「愚蠢的精度」(女人站在一匹馬上)和「被欺騙的觀眾」(馬看起來正在繩子上走,然而實際上它正站在地上)

喬凡尼·巴蒂斯塔·畢拉內及(1720—1778),《古羅馬廣場》,蝕刻版畫,出自《羅馬景象》。在這幅展現18世紀中葉羅馬廣場壯觀景象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一些古羅馬地標遺蹟(如左側半埋的塞維魯凱旋門,或右側的朱庇特神廟遺蹟)。在(左側)遙遠的遠方可以看到羅馬鬥獸場。

喬瓦尼·巴蒂斯塔·畢拉內及(1720-1778),《古代墓室》,蝕刻版畫,出自《建築學與透視法》第一部分,1743年。這幅作品出自皮拉內西第一批版畫作品,靈感來源於義大利的古代建築。儘管描繪的是想像中的場景,皮拉內西痴迷於其故鄉威尼斯與他度過一生大部分時光的羅馬城的遺蹟。

威廉·亞歷山大(1767-1816),《乾隆大帝》,銅雕版畫,出自喬治·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1796)。這裡我們將看到八十歲的乾隆皇帝在一位西方觀察者眼中的樣子。

溫斯勞斯·霍拉(1607-1677), 《紫禁城》,蝕刻版畫。這幅畫描繪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大使們(和一位御使一同出現在畫面前景),御林軍(沿牆站成一排)以及十二匹白馬。霍拉出生于波西米亞,是十七世紀英國最重要的版畫製作者。

倫勃朗·凡·萊因《金匠揚·魯特瑪》,雕版蝕刻,1656年。在這幅著名的版畫中,倫勃朗描繪了一位知名的阿姆斯特丹金匠和他的作品。

戈爾熱·魯奧(1871-1958),《唱起晨禱歌吧,新的一天已經誕生》,蝕刻與飛塵腐蝕版畫,1922年,來自魯奧為《上帝憐我》這一《聖經》讚美詩所作的由60幅作品組成的系列版畫。此幅是系列中相對更充滿希望的一幅。「這也許是魯奧所能想像到的最好的風景。」廖內洛·文杜裡如此評論;畫中那明亮的太陽(可能象徵耶穌復活)為黑暗的世界帶來了慰藉(《戈爾熱·魯奧》,1959年)

約翰·康斯太勃爾(1776-1837),《彩虹下的索爾茲伯裡大教堂》,美柔汀版畫,由大衛·盧卡斯1837年在藝術家的指導下製作。這幅作品是根據1831年藝術家晚年的一幅畫作所作,當時他正沉浸在妻子去世的傷痛中。安德魯·威爾頓評價這幅作品:」應當注意到太陽在溼潤草地上反射出的光芒以及彩虹所蘊含著的希望。康斯太勃爾對於自然中無盡輪迴的認識是他藝術中的核心主題。

喬治·羅姆尼(1734-1802)《萊韋森--高爾家的孩子們》,美柔汀版畫,由約翰·拉斐爾·史密斯(1752-1812)根據羅姆尼的傑作創作(原作現藏英國肯德爾的院長廳美術館)。這幅非常優美的肖像作品描繪了格倫維爾·萊韋森-高爾(高爾伯爵)家五個最小的孩子,其靈感來自羅姆尼在法國南部所見的一個場景:「婦女們『手挽著手舞蹈……彼此間完美協調』,讓人回想起『古典時代的氣息』。

馬克·夏加爾(1887-1985),《索巴科維奇夫人》。這幅作品是夏加爾於1923年至1927年間為俄國作家果戈理的巨著《死魂靈》製作的96幅蝕刻版畫之一

相關焦點

  • 看西方版畫家筆下的乾隆,北大呈現館藏版畫十二年
    2018年北京大學百廿校慶之際,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11月16日舉辦了西方版畫和素描珍藏展覽——「印·跡:館藏版畫十二年回顧展」開幕式,展覽共展示
  • 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從建築到藏品 樣樣不簡單
    1986年9月8日,賽克勒和北京大學時任校長丁石孫籤署了意願書,並舉行了奠基儀式。曹宏補充說,「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也與北京大學一直以來成熟的考古學體系以及精良的藏品有極大關係。」經過幾年的建設,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在1992年建成,經過一年的試運行,在1993年5月27日,正式對外開放。可惜的是,賽克勒先生於1987年去世,沒有見到博物館的建成。
  • 北京大學塞克勒考古博物館名字很怪,裡面藏品更是了得,比如這些
    萬餘件館藏中不乏國寶自建成至今,賽克勒博物館已經走過了25個年頭,博物館副館長曹宏講述了博物館建成的故事。作為國內高校中第一所考古專題博物館,賽克勒博物館的建成,和阿瑟·姆·賽克勒博士的支持分不開。賽克勒博士是美國最負盛名的藝術品收藏家之一,曾出資在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創立賽克勒藝術館,還在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內建立了賽克勒博物館和美術館。1984年,鍾情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賽克勒博士與北京大學進行了初步溝通,打算在北京大學捐建一所博物館。博物館於1986年奠基開工,1993年正式對外開放。「但是賽克勒博士在1987年就去世了,沒有看到博物館的建成。」
  • ...色——絲綢之路文明特展」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開展
    2019年11月1日起,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將重磅推出年度大展為獻禮共和國70華誕,相約北京論壇,北京大學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聯合主辦的「千山共色——絲綢之路文明特展」,將於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2月28日於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以新疆與絲綢之路歷史進程為線索,共分三個章節:第一章節「聯雪隱天山」,呈現四萬年前人類的足跡便已出現在新疆。
  • 「當代藝術是留給未來的遺產」: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慶祝成立25周年
    北京大學考古與文博學院院長、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館長杭侃提出,當今的藝術作品,再經過五百年、一千年的滄海桑田,就會變成留給未來世代的遺產。其反思亞馬遜森林濫伐和生態破壞的系列油畫曾於2017年在北大賽克勒博物館展出。來自美國洛杉磯、在作品中展示非洲與美國原住民文化的藝術家託尼·斯科特認為,藝術表達能夠超越語言障礙,以共同的人性連接來自不同文化區域的人。「融匯:國際藝術與文化」展覽上,十四位中外當代藝術家展出了作品。
  • 一周觀展指南|陳從周百年同濟推大展,紀念鄭振鐸故宮展文物
    上海筆墨博物館十周年——名家書畫文獻回眸展展期:2018年11月3日—12月9日地點:上海筆墨博物館在開館十周年之際,上海筆墨博物館舉辦一期回眸展,從前期組織的展覽中精選部分名家名作和珍貴文獻再次展出,還向當年合作辦展的名家後裔弟子徵集到一些新的展品。
  • 「重生:巴洛克時期的西裡西亞——波蘭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館藏...
    12月18日,中國首都博物館與波蘭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共同主辦的《重生:巴洛克時期的西裡西亞——波蘭佛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館藏精品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基於2017年籤署的戰略合作協議以及展覽互換協議,兩館分別於2017年和2018年策劃了《晚明時期的中國人生活》展和《重生:巴洛克時期的西裡西亞》展,為兩國觀眾帶去獨具特色的中波歷史文物精品。
  • 從《波蘭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館藏精品展》看巴洛克時期的西裡西亞
    開幕式現場  2018年12月18日,中國首都博物館與波蘭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共同主辦的「重生:巴洛克時期的西裡西亞——波蘭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館藏精品展」在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A展廳展出。  巴洛克時期的西裡西亞宮廷風尚  這部分由6幅油畫和11幅版畫組成。為觀眾講述了西裡西亞地區複雜多變的政治格局下,精英階層的變化,讓第一次接觸西裡西亞以及中歐歷史的觀眾,一方面欣賞到西裡西亞地區的繪畫作品,同時了解西裡西亞的時代背景。
  • 【世界藝術史大會】「華夏遺韻」「千年敦煌」北大賽克勒博物館雙...
    2016年9月10日,世界藝術史大會特展「華夏遺韻」中原古代音樂文物展以及「千年敦煌」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巡展在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開幕,9月11日向觀眾開放,展覽持續到10月18日。歡迎大家參觀!
  • 「向前進——重慶美術館藏李少言《一二〇師在華北》木刻組畫展...
    開幕儀式嘉賓合影三個多月前,在重慶美術館揭幕的「向前進——重慶美術館藏李少言《一二〇師在華北》木刻組畫展」一度讓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資深教授康寧都格外感慨:多年前,正是李少言老師引領自己走上了藝術道路。如今,這個展覽走出重慶了——11月24日,由重慶美術館主辦、陝西省美術博物館協辦的的「向前進——重慶美術館藏李少言《一二〇師在華北》木刻組畫展巡展(西安站)」在陝西省美術博物館開幕,展覽將一直持續到12月20日。
  • 策展團隊|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
    策展人:策展團隊 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A學術性:B策劃執行:C現場效果:D公眾認知及影響力:E國際化能力:策展理念:呈現作品在展示之外的另一種狀態「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現場「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現場2019年9月20日,PSA首次推出館藏大展「客人的到來」,對7年來的收藏進行梳理,此次展覽在策劃上有別於結果型的展覽
  • 掃描「多寶閣」把文物「帶回家」,濰坊市博物館通過高科技展示館藏...
    攝影 張馳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5月17日,記者來到濰坊市博物館一樓看到,自2017年開始改造升級的市博物館展陳室如今基本完成改造,正式對外開放,顯得特別「高大上」。市博物館還打造「多寶閣」,運用先進AR系統向市民展示館藏精品文物,讓市民把文物「帶回家」。
  • 暑假月,博物館看展覽(下)
    2019年7月6日在嘉德藝術中心面向公眾開放,此次展覽也是故宮器座類館藏藏品首次整體出宮展覽。基於故宮博物院的豐富館藏和長期以來的學術研究,此次展覽以清宮眾多陳設物品中的器座為對象,展出極具代表性的132件藏品,涵蓋宮廷器座的各個類別,呈現了其多元化的樣式設計和用法。觀眾可以全面地了解古代工匠巧奪天工的技藝,近距離領略宮廷藝術之美,感受古人妙師造化,格物盡理的妙趣。
  • 賽克勒的藝術收藏與贊助
    1986年,他資助興建的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破土動工。不過,說到他與中國藝術的「邂逅」,還得從一張造型簡潔優美的明代小桌說起。「在1950年美好的一天,」他寫到,「我偶然在某個家具店裡看到一些中國的明代家具。我的生活自此不同了。我開始意識到這裡有一種美,一種還未被普遍欣賞和理解的美。」從那時起,他逐漸開始研究和收藏中國藝術品,手筆越來越大。
  • 一周觀展指南|卡茨大展來到上海,北朝壁畫繼續延期
    獻給孩子們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展期:2020年5月16日—7月26日為慶祝「國際六一兒童節」,本展覽展出20餘組龍美術館提供的私人收藏作品,包括油畫、版畫、雕塑等,旨在提高孩子們對藝術的興致,為其文藝生活注入活力。
  • 觀瀾版畫博物館值得一去
    前天是2020年9月6號 星期日,在網上預約了深圳觀瀾版畫博物館的展覽,我們是從民治出發開車過來半個小時就到了。雖然是周末但是來參觀的人真的很少,可能大家都不知道這個地方吧。整個展館很安靜,有桌椅可供來客休息並且有一些版畫方面的書籍閱讀。
  • 書法愛好者看過來 青島市博物館「以易貫之——館藏書法五體作品展...
    由青島市博物館研究部李敬華老師策劃的最新原創展覽《以易貫之——館藏書法五體作品展》於8月29日在博物館東區二樓北展廳正式開展了!此次書法展,共展出館藏明清與近現代書法五體佳作30餘件,不乏有文徵明、董其昌、王鐸、劉墉、高鳳翰、康有為、黃賓虹、王獻唐等書法名家的作品,是青博為豐富島城文化生活的又一力作。
  • 荷蘭錯覺圖形大師埃舍爾名作在臺北故宮展出(圖)
    荷蘭錯覺圖形大師埃舍爾名作在臺北故宮展出(圖) 埃舍爾1924年至1934(圖自臺灣《中國時報》)    埃舍爾1956年的石版畫《天長地久不相離》,繃帶相纏繞,象徵永恆不渝的愛情。
  • 行業風丨史蒂芬·霍金生前重要物品亮相天慶博物館
    由甘肅省文旅廳、甘肅省文聯主辦,省市區多家單位協辦,天慶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天慶美術館承辦的《當科學遇上藝術——文化+科技全沉浸式宇宙科普展》於今日在甘肅天慶博物館重磅開展。本次展覽分為呼應主題的兩大板塊——科學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