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張文豔
書法愛好者的福音來了。由青島市博物館研究部李敬華老師策劃的最新原創展覽《以易貫之——館藏書法五體作品展》於8月29日在博物館東區二樓北展廳正式開展了!此次書法展,共展出館藏明清與近現代書法五體佳作30餘件,不乏有文徵明、董其昌、王鐸、劉墉、高鳳翰、康有為、黃賓虹、王獻唐等書法名家的作品,是青博為豐富島城文化生活的又一力作。
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精神的表徵,在孕育之初,就具備中國經典文化的精神。從漢字的起源來看,漢字的創造是「遠取諸物,近取諸身」,這與中國古代經典《易》中所載八卦起源說一致。
《易》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之宗,其核心即「陰陽」。易象至簡(卦爻符號「—」和「- -」),易道卻「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書法的線條猶如爻卦,可謂至簡,卻可表現宇宙的律動和個人的情思。而在創作規律上,中國書法充分顯示了《易》的闡釋方式:簡單的漢字之「形」,被書家賦予個性文化而成為「象」,由此而生的氣韻境界為「意」。所以,書法不僅僅是藝術,它的存在最直接的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即內在本質:不是藉助抽象符號進行邏輯思維,而是以具體形象作為思維符號,以直覺得方式把握世界。
漢字是中國書法的載體。漢字經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秦小篆、漢隸,至魏晉、南北朝,已是篆、隸、楷、行、草五體皆備,從而徹底完成漢字書體的演變;中國書法也由此開啟了全面自覺的發展進程,進而締造了中國書法輝煌燦爛的成就。
此次展出青博館藏明清與近現代書法五體佳作30餘件,或可視為中國漢字衍生與中國書法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觀眾可從中觀其「形」,賞其「象」,會其「意」,參悟中華文化精神之真諦。
開展時間:2020年8月29日
地點:青島市博物館東區二樓北展廳
下面請先欣賞一波佳作:
近代 羅振玉紙本甲骨七言聯
清 何紹基冰梅箋楷書八言聯
清 劉墉絹本行書《容臺集》句軸
清 鄭簠紙本隸書王績詩中堂
現代 黃賓虹紙本篆書聯
清 高鳳翰紙本草書中堂
清 吳大澂紙本篆書七言聯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