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書法的「五體皆能」

2020-12-06 書畫相約

在書法藝術的世界裡,評價一個書者有這樣一句話:五體皆能。

很多不了解書法的人不太明白這裡的「五體」指的是哪五體,今天就「五體」來給大家一一道來。

「五體」,指的是書法裡的五種書體,分別是: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學過歷史通識課的都知道中國傳統書法的演變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從甲骨文開始,經秦漢,歷唐宋,一直到元明清現。

-篆書-

篆書有大、小之分,稱大篆、小篆。

小篆:

一般認為小篆是秦代李斯等人創造的,但是根據現代出土的文物來看,小篆的成熟是在戰國後期。

《秦公大墓石磐銘文》

《新郪虎符》

秦統一六國後在春秋戰國的秦文基礎上做了進一步改造、規範和整理,稱小篆。

小篆作為秦代的標準官書,主要運用於官方文書、紀功刻石、印章等嚴肅場合,這種習慣,以後一直延續下去。秦代小篆的代表之作,傳至今日的可見於《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以及大量的秦詔銘文。此外虎符、印章、磚瓦上也留有許多精美的小篆。

《泰山刻石》局部

《琅琊臺刻石》

大篆: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可見,大篆顯然是指戰國時代秦系文字中的遺留文字,大篆孕育出了官體文字「小篆」,同樣也孕育出了民間俗體「古隸」。

《雲夢睡虎地秦簡》

我們可以從《雲夢睡虎地秦簡》中所夾雜的部分未隸變的篆書中,看到當時大篆的書寫面貌。其主要特徵是還保留著環狀和斜向運動的用筆,同時結構也未得到充分簡化。

現在能看到的具有代表性的大篆有《石鼓文》《毛公鼎》《散氏盤》等等。

《石鼓文》

《毛公鼎》

《散氏盤》

-隸書-

「秦篆漢隸」的論述延續了幾千年,一般人們以為到了漢代才有了隸書,實則不然,歷史告訴我們,秦代是隸書形成的重要時期。

民間有一種說法稱,隸變的原因是因為篆書太紛繁,而當時「官獄職務繁」,故而對官體篆書進行了簡化,產生隸變。

到了漢代,隸書已經趨於成熟,有了一套完整的書寫體系和字體特徵。漢代成熟的隸書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西狹頌》

《史晨碑》

隸書最重要的筆法是波挑。

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要》中說:「在拋棄了正規篆文的筆法之後,如果把字寫得很快,收筆時迅速提筆,橫畫和向下方的斜筆很容易出現尖端偏在上方的尾巴。」這就是波挑的形成。

隸書典型代表有《張遷碑》《西狹頌》《曹全碑》《禮器碑》《史晨碑》《乙瑛碑》《石門頌》等等。

《張遷碑》

《曹全碑》

-楷書-

楷書,又稱正楷、真書、正書。應該是對我們現代人來講最熟悉的一種字體了,從上學開始就被要求寫字「橫平豎直、方方正正」,這正是楷書的一大特點。

歷史上,之所以稱「楷」,《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它的發展可分為四個時期:即萌芽期--秦漢,發展期--魏、晉、南北朝,繁榮期--隋、唐、五代,守成期--宋、元、明、清。

就目前而言,大多數人只知唐楷而不知晉楷,只聞「顏筋柳骨」而未聞「二王鍾繇」。

文字的演變離不開歷史的發展。

鍾繇《宣示表》局部

魏晉時期的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如鍾繇的《宣示表》、《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

王羲之《黃庭經》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褚遂良《大字陰符經》

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鐘王為法"。

柳公權《玄秘塔碑》

然而根據多年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初學楷書,不宜先學太大的字,應該從中楷入手比較適合。

顏真卿《多寶塔碑》

-行書-

行書一體,「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

行書萌芽於東漢,但在漢末,行書並沒有得到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

行書到王羲之手中,將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

我們都知道王羲之,一代書聖,其代表作《蘭亭序》不僅是文學史上的名篇,更是書法史上的一座高峰。

王羲之《蘭亭序》

王羲之《蘭亭序》局部

董其昌曾評價說:「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是也。……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

行書中的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在王羲之筆下體現得淋漓盡致。梁武帝說:「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躍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草書-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同樣是文字演變「以趣約易」的產物。

最早出現的是章草,約在漢隸成熟的西漢中晚期形成,並漸趨成熟,至東漢蔚然成風。它的用筆,是沿著隸書的筆法發展的,在摒棄了結構嚴整的隸體的同時,仍舊在結束時採用波挑法。在「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連急就」之中,豐富了筆法。

懷素《論書帖》局部

章草又孕育出今草。今草打破了字字獨立的形式,將視角放大到全篇的布局,「如流水速,撥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離合,數意兼包,若懸猿飲澗之象,鉤鎖連環之狀,神化自若,變態不窮。」

米芾草書

草書作為一種書體,在歷史上始終沒有登上官體文字的寶座,但這並不妨礙它為歷代書家所青睞,可見其蘊含的美學價值。

張旭草書

需要澄清的一點是,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畫畫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草書符號的主要特徵之一是筆畫帶鉤連,包括上下鉤連和左右鉤連。現代很多人都以為草書就是草草書寫,沒有章法筆法可尋,實則草書亦有自己的草法,未學者不可胡亂揣度。

相關焦點

  • 這位硬筆書協主席,精通書法五體,啟功稱他為「當代楷書王」
    前段時間有朋友詢問:初學書法,應該是先選擇硬筆書法還是毛筆書法呢?其實這個問題,已經存在很長時間的爭議了,毛筆書法歷經千年,博大精深,各朝各代都有卓越的書法家,蔚然成觀,其造詣深不可言;而硬筆書法雖然不如毛筆書法那般造詣深厚,卻簡潔、便利,擁有了廣大的群體。
  • 書法五體,各顯其美
    一次朋友聊天,我說退休後有了時間要把書法「五體」從頭來過。朋友說那多麻煩,喜歡什麼體就練什麼啪。我說,書法五體,各顯其美,學楷行草不知隸篆之變,難得其妙。當然,我的意思是如果有意願有條件的話,選擇在"諸體並進"的基礎上,再"專攻一體"的學書路徑最好。中國書法以漢字為母體,從原始社會晚期的甲骨文,到金鼎文、石鼓文、籙、隸、楷、行、草,一路發展演進而來,形成了一個清晰可見的運行軌跡。學書一般從唐楷開始,到了一定程度會自然而然地對篆隸行草感興趣,乃至對"五體"從頭來過。
  • 何業棟:簡談書法五體兼修
    ▉何業棟 文/圖按書體出現的時間先後順序,書法五體是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另一順序說是: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秦以前的書體統稱為大篆,秦始皇統一文字稱之為小篆。草書又分章草、今草。草書《唐·韓偓詩一首》作為當代帖學代表性人物之一的李雙陽,提出了「五體兼修」的新型書法教學範式並取得不錯的成果。書法界對書法學習模式一種新的認知,一方面是對過去較為單一模式的總結與反思,另一方面也是當今書法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 書法史上公認的書法五體,是這五種字體,書法愛好者速看
    書法是我國漢字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古往今來,書法的字體有很多,在書法界公認的有五體,這五種字體分別是,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書法五體之篆書通常,我們把大篆小篆,統一稱為篆體。石門頌書法五體之隸書
  • 書法愛好者看過來 青島市博物館「以易貫之——館藏書法五體作品展...
    半島全媒體記者 張文豔書法愛好者的福音來了。由青島市博物館研究部李敬華老師策劃的最新原創展覽《以易貫之——館藏書法五體作品展》於8月29日在博物館東區二樓北展廳正式開展了!此次書法展,共展出館藏明清與近現代書法五體佳作30餘件,不乏有文徵明、董其昌、王鐸、劉墉、高鳳翰、康有為、黃賓虹、王獻唐等書法名家的作品,是青博為豐富島城文化生活的又一力作。
  • 包工頭10年毛筆寫千萬英語單詞,考取飛行駕照,成書法妖孽
    創立毛筆英文書法。那為什麼不能讓英文毛筆書法獨立呢?周鑑驊希望它們能進入計算機字庫,但卻被書法界視為妖孽,認為是對中國書法的褻瀆。毛筆書法作為大會主題標誌及系列視覺形象,第一次在國際上亮相就引起轟動。卻依然是個白日夢想家:他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創辦書法學校。向教全世界的學生用毛筆寫英文書法。每個學生畢業後,他會很古典地給每個學生寫一張手寫的畢業證書。
  • 書法口訣全集,值得收藏
    書法口訣全集一、贊書法藝術好書法歷史很悠久  條件充足多遊覽傳統藝術不可丟  觀古蹟來看大川書法藝術魅力大  多看匾額和招牌美化環境全靠它  欣賞碑帖和書箋又養心來又養身  勤訪書家多切磋陶冶情操能延壽  交流學習和心得
  • 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寫法:皿字底的寫法
    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寫法:火字旁「火」寫法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寫法:反文旁「攵」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寫法:立刀旁「刂」毛筆書法中提手旁的寫法及相關漢字結構分析毛筆書法中三點水「氵」與兩點水「冫」的寫法與結構分析
  • 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寫法:左耳旁與右耳旁
    毛筆書法中提手旁的寫法及相關漢字結構分析毛筆書法中三點水「氵」與兩點水「冫」的寫法與結構分析毛筆書法中禿寶蓋與寶蓋頭的寫法與結構分析毛筆書法楷書「月」字旁的書寫方法及結構特點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結構特點和書寫方法之二:米字旁
  • 深圳文化義工戴全「五體書法」為市民揮春送溫暖
    新年到來之際,深圳文化義工戴全特別推出用「楷、行、草、隸、篆」五體書法獨特的書寫方式揮春為市民群眾送溫暖,一幅幅帶著濃鬱墨香的大紅春聯和一個個代表新春祝福的「福」字,深受市民群眾的喜歡。這項「年味十足」的書法公益活動從元月1日啟動以來,已免費送出百餘套春聯和福貼。
  • 包工頭10年毛筆寫2000萬英語單詞,創造英文書法,還考取飛行駕照
    3個月時間,他用毛筆在宣紙上書寫了10萬個「Bei jing」。從中挑選出最滿意的一個寄往北京。他特地給奧組委寫了一封信,一邊闡明自己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心,一邊叮囑如果作品落選一定要寄回原件,因為這是自己十萬裡挑一的作品。雖然作品沒能入選,周鑑驊對北京奧組委滿懷感激,因為書寫這10萬個「Beijing」,激活了周鑑驊少年時的書法家之夢。
  • 傳承書法國粹,振奇翰墨千秋一一記中國第一個五體書法傳承館
    (記者 楊藝)2020年元旦來臨之際,中國首家五體書法傳承館誕生在貴州省一個具有深厚古老文化底蘊的歷史文化名鎮廣順。傳承館外觀傳承館局部傳承館局部展廳局部中華五體書法傳承館通過展示中華5000年傳統文化之"六藝"中的書法起源、形成和發展,系統介紹中國五體書法各個創始人及其主要經典、代表作品、代表人物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中國文化自信驚天地,書家揮毫潑墨泣鬼神。
  • 他毛筆正楷寫得很漂亮,硬筆書法寫得也很美,名字叫荊霄鵬
    在當今的書壇中,有這樣一年輕的書法家,他不僅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正楷 荊霄鵬,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山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山西省青年書法家協會理事、北京硯田書院特聘教授、《語文報·書法版》特約編委、特約高級書寫員、《書法報·硬筆書法》特約創作員、大眾書畫院學術委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書法教師,九年義務教育《寫字》《書法》教材範字書寫者。
  • 清朝布衣鄧石如,在隸書中融入篆法,被譽為四體皆精國朝第一
    導語:書法分篆、隸、楷、行、草五體,縱觀書法歷史,每一書體都有自己的高手、大家、大師或者說佼佼者。在篆書裡,鄧石如就是頂級高手。鄧石如的篆書縱橫捭闔,字體微方,接近秦漢瓦當和漢碑額。篆書白氏草堂記》01民間高手鄧石如「我少時未嘗讀書,艱危困苦,無所不嘗,年十三四,心竊竊喜書,年二十,祖父攜至壽州,便已能訓蒙
  • 香港學者金耀基:漢字常存,中國獨特的書法就會常存
    所以陽明山山坡上有我學生時代的書法。誠然,不是父親,絕不會有今日我的書法展,父親是「我的書法緣」的第一緣也。金耀基書七言字對(王勃 滕王閣千古寫景絕誦)二我一生寫了70多年的字,像所有現代的中國知識人一樣,用鋼筆、原子筆寫字遠多於毛筆。毛筆的實用性日減,也因此毛筆寫字便更是純審美的藝術行為了。
  • 書法家曾熙,五體皆精,六十歲後亦擅繪畫
    六歲入私塾,天性聰穎,九歲能詩,弱冠之年考取秀才。三十歲中舉人,湖南巡撫推薦他到兵部供職。三十四歲入劉坤一幕,赴山海關防禦日本侵略,戰敗後卸職到京。四十二歲殿試中進士,升任兵部主事,旋又兼任提學使、弼德院顧問。後返湘主講衡陽石鼓書院、漢壽龍池書院,創辦湖南南路優級師範學堂(今衡陽師範學院),兼任衡清師範學堂(今衡南一中)監督。
  • 25歲的蔣涵萱「五體書法」媲美邵巖「射書」,網友:果真是藝術家
    蔣涵萱的「著墨於五體」一經展示就引起了各地網友和書法愛好者的熱議。有網友坦言:「周星馳電影的創意。」也有網友另有深意的說到「果真是藝術家」。然而邵巖和張強卻對蔣涵萱的表現大為讚賞,並且還像大家介紹說蔣涵萱的表演是「著墨於五體」,並說「這是實驗書法,所以是通過肢體去表現水墨之蹤跡。」或許有網友會認為不管邵巖、張強都只是「譁眾取寵」,本身並無對書法的練習和研究。
  • 他精通書法五體,獨創「破體」!書壇泰鬥沙孟海:筆筆有新意
    當今書壇,能認真靜下心,做學問的書法家,越來越少,兩種現象讓人擔心:一種以「創新」為名,以注射器、漁網、拖把甚至是人體等為工具,大行醜書、怪書,來譁眾取寵。一種以「歐楷」為名,以「規範字」來替代「書法」,以印刷體為榮,肆意貶低書法的意趣和神韻。這兩種趨勢,對書法這門傳統藝術,都會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
  • 現代書法就是無恥書法和白痴書法!
    1,書法是什麼?——本來對一般的老百姓來說都無須特別的解釋,現在卻被一些專業人士搞得雲遮霧罩、似是而非。簡單地說,書法是用毛筆寫漢字。如果說得嚴謹一些,按照一定的規矩法度,用筆墨書寫漢字。當然,書寫的工具還有刀、硬筆、墨、硃砂和硯等等,但主要應是各種毛筆。
  • 學書法,我們可以不要五體通融,但是我們要做五體兼修
    學書法,我們可以不要五體通融,但是我們要做五體兼修!五體兼修是作為當代專業書法家的新要求。這是書法歷史體認的需要做為一位書法家,他必須對書法的發展有一定的體認。而這種體認不是書本知識的了解和記憶,而是對書寫本身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