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法家#曾熙(1861—1930),字季子,號俟園,晚年自號農髯。他出身貧微,早年喪父,靠母親撫養成人。六歲入私塾,天性聰穎,九歲能詩,弱冠之年考取秀才。三十歲中舉人,湖南巡撫推薦他到兵部供職。三十四歲入劉坤一幕,赴山海關防禦日本侵略,戰敗後卸職到京。四十二歲殿試中進士,升任兵部主事,旋又兼任提學使、弼德院顧問。後返湘主講衡陽石鼓書院、漢壽龍池書院,創辦湖南南路優級師範學堂(今衡陽師範學院),兼任衡清師範學堂(今衡南一中)監督。四十九歲時擔任湖南諮議局議員、副議長,並任湖南教育學會會長,參與君主立憲活動。辛亥革命以後,歸隱故裡。1915年應李瑞清之邀,寄寓上海。
他憑藉文士身份,以鬻書畫、賣詩文、授門徒為生。曾熙是民國初書畫家中的佼佼者,與李瑞清有「南曾北李」之稱,與吳昌碩、黃賓虹、李瑞清並稱「海上四妖」,又與李瑞清、沈曾植、吳昌碩並稱「民初四家」。他一生著述不輟,有《左氏問難》十卷、《春秋大事表》二卷、《歷代帝王年表》二卷、《和陶詩》二卷及《書畫談藝錄》、《詩集》、《文集》各若干卷。
曾熙書法五體皆精,六十歲後亦擅繪畫。自謂作畫師萬物,山水、松石,在程嘉燧、戴本孝之間。能用隸書筆意為之,不求形似,別有逸致。其書法學《瘞鶴銘》、《石鼓文》、《夏承碑》、《華山碑》、《史晨碑》、《張黑女》、鍾繇、二王等,尤得力於《瘞鶴銘》。在清末民初魏碑盛行的書壇上,他雖然也以北碑為主,但避開了常人對碑學「金石氣」以及刀刻效果的偏執追求,以漢隸圓筆為本,下窮魏晉,溝通南帖北碑,融合方圓,得秀雅婉麗之美,饒有晉人疏朗秀逸的風度。在時人中獨樹一幟,評價頗高。李瑞清對當時各家書法多有非議,獨推崇曾熙之書:「曾農髯先生今之蔡中郎也。中郎為書學祖,農髯既通蔡書,復下採鐘王,以盡其變化。所臨爰承碑,左右倚伏,陰合陽開,奇姿譎誕,穹隆恢廓,使中郎操觚,未必勝之。」沈曾植評曰:「俟園於書溝通南北,融會方圓,皆能冥悟其所以分合之故……若人以洞達二字評中郎書,若俟園之神明變化,斯可語於洞達矣」。康有為將曾熙與何紹基並論,說:「道州八分體峻,農髯先生體逸,體峻者見骨氣,體逸者見性情,陰陽剛柔,各見其妙。」
曾熙一生臨習《瘞鶴銘》,有大量集聯作品傳世。如其《集瘞鶴銘六言聯》,寫得渾厚靜穆,運筆平實,不疾不徐,柔和溫婉,無一絲當時常見的霸悍與做作之氣。且從頭至尾未有半點懈怠,顯現出深厚的書學底蘊。與《瘞鶴銘》原作相比,他似乎特別鍾意於其點畫線條的起止無跡,寫來真氣內斂。結構體勢上取其寬博,但少了幾分自然天成,特別是《瘞鶴銘》的大小錯落,字各有真態,都被他代之以整齊劃一,故減了許多高古之逸。這可能與他在科舉時代受館閣體影響至深有較大關係。再者,曾熙的創作多以應用為主,在考慮市場需求的時候,不得不以犧牲某些藝術表現為代價,只能固守平正規整一路,而絲毫不能示人以險怪。不過儘管如此,在李瑞清等人學碑而至於墮入魔道的時代,曾熙以其平和雍容、融匯碑帖的書風出現,也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