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曾熙,五體皆精,六十歲後亦擅繪畫

2020-12-05 書畫相約
南北並重 秀雅婉麗

#書法家#曾熙(1861—1930),字季子,號俟園,晚年自號農髯。他出身貧微,早年喪父,靠母親撫養成人。六歲入私塾,天性聰穎,九歲能詩,弱冠之年考取秀才。三十歲中舉人,湖南巡撫推薦他到兵部供職。三十四歲入劉坤一幕,赴山海關防禦日本侵略,戰敗後卸職到京。四十二歲殿試中進士,升任兵部主事,旋又兼任提學使、弼德院顧問。後返湘主講衡陽石鼓書院、漢壽龍池書院,創辦湖南南路優級師範學堂(今衡陽師範學院),兼任衡清師範學堂(今衡南一中)監督。四十九歲時擔任湖南諮議局議員、副議長,並任湖南教育學會會長,參與君主立憲活動。辛亥革命以後,歸隱故裡。1915年應李瑞清之邀,寄寓上海。

他憑藉文士身份,以鬻書畫、賣詩文、授門徒為生。曾熙是民國初書畫家中的佼佼者,與李瑞清有「南曾北李」之稱,與吳昌碩、黃賓虹、李瑞清並稱「海上四妖」,又與李瑞清、沈曾植、吳昌碩並稱「民初四家」。他一生著述不輟,有《左氏問難》十卷、《春秋大事表》二卷、《歷代帝王年表》二卷、《和陶詩》二卷及《書畫談藝錄》、《詩集》、《文集》各若干卷。

曾熙書法五體皆精,六十歲後亦擅繪畫。自謂作畫師萬物,山水、松石,在程嘉燧、戴本孝之間。能用隸書筆意為之,不求形似,別有逸致。其書法學《瘞鶴銘》、《石鼓文》、《夏承碑》、《華山碑》、《史晨碑》、《張黑女》、鍾繇、二王等,尤得力於《瘞鶴銘》。在清末民初魏碑盛行的書壇上,他雖然也以北碑為主,但避開了常人對碑學「金石氣」以及刀刻效果的偏執追求,以漢隸圓筆為本,下窮魏晉,溝通南帖北碑,融合方圓,得秀雅婉麗之美,饒有晉人疏朗秀逸的風度。在時人中獨樹一幟,評價頗高。李瑞清對當時各家書法多有非議,獨推崇曾熙之書:「曾農髯先生今之蔡中郎也。中郎為書學祖,農髯既通蔡書,復下採鐘王,以盡其變化。所臨爰承碑,左右倚伏,陰合陽開,奇姿譎誕,穹隆恢廓,使中郎操觚,未必勝之。」沈曾植評曰:「俟園於書溝通南北,融會方圓,皆能冥悟其所以分合之故……若人以洞達二字評中郎書,若俟園之神明變化,斯可語於洞達矣」。康有為將曾熙與何紹基並論,說:「道州八分體峻,農髯先生體逸,體峻者見骨氣,體逸者見性情,陰陽剛柔,各見其妙。」

曾熙一生臨習《瘞鶴銘》,有大量集聯作品傳世。如其《集瘞鶴銘六言聯》,寫得渾厚靜穆,運筆平實,不疾不徐,柔和溫婉,無一絲當時常見的霸悍與做作之氣。且從頭至尾未有半點懈怠,顯現出深厚的書學底蘊。與《瘞鶴銘》原作相比,他似乎特別鍾意於其點畫線條的起止無跡,寫來真氣內斂。結構體勢上取其寬博,但少了幾分自然天成,特別是《瘞鶴銘》的大小錯落,字各有真態,都被他代之以整齊劃一,故減了許多高古之逸。這可能與他在科舉時代受館閣體影響至深有較大關係。再者,曾熙的創作多以應用為主,在考慮市場需求的時候,不得不以犧牲某些藝術表現為代價,只能固守平正規整一路,而絲毫不能示人以險怪。不過儘管如此,在李瑞清等人學碑而至於墮入魔道的時代,曾熙以其平和雍容、融匯碑帖的書風出現,也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

相關焦點

  • 毛筆書法的「五體皆能」
    在書法藝術的世界裡,評價一個書者有這樣一句話:五體皆能。很多不了解書法的人不太明白這裡的「五體」指的是哪五體,今天就「五體」來給大家一一道來。「五體」,指的是書法裡的五種書體,分別是: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 曾熙在北京收集金石資料的同時,不斷學習書法,終成一代大家
    ,肯定是練過館閣體的,但取法何體目前不可確知。他接觸篆書亦很早,1929年,曾熙在題黃曉汀為許冠群繪《劍鳴廬校碑圖》中記「予少喜學劍,與子同一痴。棄劍而學書,篆分日委蛇。及今四十載,苦樂且忘疲」。清光緒十八年,曾熙赴京參加會試,在國子監見到了石鼓文,大為震動,之後即迷戀於此。兩年後,他在京城得到了《黃庭經》《瘞鶴銘》及周器拓片十數種,可見曾熙青年時即關注這些金石資料。
  • 清朝布衣鄧石如,在隸書中融入篆法,被譽為四體皆精國朝第一
    導語:書法分篆、隸、楷、行、草五體,縱觀書法歷史,每一書體都有自己的高手、大家、大師或者說佼佼者。在篆書裡,鄧石如就是頂級高手。鄧石如的篆書縱橫捭闔,字體微方,接近秦漢瓦當和漢碑額。他出生於清寒書香門第,祖、父均酷愛書畫,9歲時讀過一年書,停學後採樵、賣餅餌餬口。17歲時為"瀟灑老人"作《雪浪齋銘並序》篆書,大受好評,自此踏上書刻藝術之路。鄧石如30歲左右時,在壽州教書時,常為壽春循理書院諸生刻印和以小篆書寫扇面,深得書院主講梁獻賞識,便推薦他到金陵舉人梅謬家學習。
  • 珍貴的繪畫畫譜,沒骨花卉草木技法繪製,集多種草藥於一譜!
    擅花卉,長於寫生,多畫幽花異卉、小蟲怪蝶,能曲肖物情,頗得生趣。作品筆墨細秀,風格娟麗,深得時人賞識。有《花卉》冊、《萱石圖》《金石昆蟲草木狀》等傳世。女趙昭,亦能畫花卉,工寫生,能承其家學。文俶精於花草蟲蝶畫的創作。
  • 學書法,我們可以不要五體通融,但是我們要做五體兼修
    學書法,我們可以不要五體通融,但是我們要做五體兼修!五體兼修是作為當代專業書法家的新要求。這是書法歷史體認的需要做為一位書法家,他必須對書法的發展有一定的體認。而這種體認不是書本知識的了解和記憶,而是對書寫本身的體驗。
  • 評當代100位書法家81朱關田:大道至簡意無窮
    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第四屆副主席、篆刻委員會主任,第五屆副主席、學術委員會主任,浙江省書法家協會第三、四、五屆主席。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西泠印社副社長,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杭州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書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 讀書最上乘養氣亦有以 畫家吳靜初詩書畫印四絕
    漫步展廳,靜觀吳靜初或大或小的作品,居然書法也能真、草、隸、篆、行五體全能,所以,他畫畫題署,都能根據畫面需要,熟練地運用五體書法變化書寫,即使驗之前輩前代畫家,大多正是書畫兼善的藝術大家才能做到的,所謂「野有遺賢」,吳靜初肯定是算一人。欣賞掛滿三大展廳的作品,不難發現吳靜初特別在意中國畫的傳統基本功——筆墨,由書法而來的線條。
  • 胡振聲與書法家書畫合璧作品欣賞
    這在西洋繪畫中是沒有的,這是中國畫的又一個特點。  由天津書畫、天津玲瓏閣文化傳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旨在弘揚傳統文化,展示天津藝術家風採的【詩說畫語·拜讀經典】活動,本期將請大家欣賞由國畫家胡振聲攜手書法家:孟昭麗、姜鈞傑、時金增、王曉通、朱立、劉群、邢紀慶、羅遠智根據十二篇經典詩篇創作的12幅書畫合璧作品。
  • 湖南著名書法家楊炳南:老驥壯志 墨筆春秋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並擔任湖南省書法家協會顧問、湖南省文史館館員、湖南省老年書畫家協會副主席等職務。 折枝為筆鋪沙為紙 楊炳南自幼酷愛書法,經常「折枝為筆,鋪沙為紙」。他先學唐楷,後學「二王」,再攻南北碑。紮實的基本功和領悟力使其書法獨具一格,卻又諸體均兼,並尤擅行草,其行草氣勢磅礴,古澀樸拙,張弛有度。他寫的多字書法,參差不一,錯落有致;少字書法,也講究布局,落款鈐印,都具有藝術感染力。 楊炳南的許多作品被博物館收藏、被碑林勒石。
  • 打破千年迷信,精講五體筆法
    五體筆法入門精講教師:光榮大地三大模塊,41節視頻,一次性講透筆法問題一,各體通用的基礎筆法講解與演示——29課1,秦小篆,錐畫沙的典範2,曹全碑,圓潤飄逸3,乙瑛碑,敦厚典雅4,禮器碑,方正刻厲5,大篆,雄渾爛漫6,石門頌,爛漫沉著7,張遷碑,樸拙趣味
  • 書法史上公認的書法五體,是這五種字體,書法愛好者速看
    書法是我國漢字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古往今來,書法的字體有很多,在書法界公認的有五體,這五種字體分別是,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書法五體之篆書通常,我們把大篆小篆,統一稱為篆體。「小篆」將「大篆」的各種寫法統一後的結果,是文字乃至文化的重大進步。從小篆開始,中國的漢字才有了整齊劃一字形,其曲折、婉轉的字形結構,有一種獨特的美。秦時的丞相李斯為「小篆」創立者,他是中國書法史上第一位留名的書法家,即《嶧山刻石》,原石可惜已經被毀,現所見為南唐徐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現藏在西安碑林。
  • 素描:二十面體繪畫技巧
    素描二十面體繪畫要領2素描二十面體繪畫步驟1、使用2B鉛筆,畫出物體的基本形態。注意把握好透視關係。素描二十面體繪畫步驟67、對物體左側下方塊面的暗面與灰面進行統一繪畫。素描二十面體繪畫步驟89、接著對左側塊面細緻繪畫。注意排線的深淺變化。
  • 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記河大教授、博導、詩人、書法家佟培基
    張廷可與佟培基老師書畫筆會合影一、經歷佟培基1944年3月出生,滿族,1962年高中畢業後因家境貧寒輟學,後當兵,在部隊上成為一名司機,工作上經常受到上級表彰,連續四年榮獲五好戰士稱號,被北京軍區直屬部隊評為優秀共青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