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書法分篆、隸、楷、行、草五體,縱觀書法歷史,每一書體都有自己的高手、大家、大師或者說佼佼者。在篆書裡,鄧石如就是頂級高手。
鄧石如的篆書縱橫捭闔,字體微方,接近秦漢瓦當和漢碑額。
他以隸法作篆,突破了千年來玉筯篆的樊籬,
富有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
開創了清人篆書的典型,對篆書一藝的發展作出不朽貢獻。
01民間高手鄧石如
「我少時未嘗讀書,艱危困苦,無所不嘗,年十三四,心竊竊喜書,年二十,祖父攜至壽州,便已能訓蒙,今垂老矣,江湖遊食,人不以識字人相待。」——鄧石如
鄧石如,原名琰,因避仁宗諱,更名石如,字頑伯,自號完白山人、龍山樵人、籍遊道人等。
他出生於清寒書香門第,祖、父均酷愛書畫,9歲時讀過一年書,停學後採樵、賣餅餌餬口。17歲時為"瀟灑老人"作《雪浪齋銘並序》篆書,大受好評,自此踏上書刻藝術之路。
鄧石如30歲左右時,在壽州教書時,常為壽春循理書院諸生刻印和以小篆書寫扇面,深得書院主講梁獻賞識,便推薦他到金陵舉人梅謬家學習。梅家是清康熙御賜翰墨珍品最多的家族,家藏"秘府異珍"和秦漢以後歷代許多金石善本。鄧石如在梅家8年,縱觀博覽,悉心研習,前5年專攻篆書,後3 年學漢分,收穫頗豐。
鄧石如40歲離開梅家後,遍遊天下名勝,臨摹了大量的古人碑碣,錘鍊自己的書刻藝術,終於產生了"篆隸真行草"各體皆備、自成一家的大量作品。
乾隆四十七年,他遊黃山至歙縣,結識了徽派著名金石學家方君任和溪南經學家程瑤田,及翰林院修撰、精於篆籀之學的金榜和戶部尚書曹文埴。因得到曹文埴、金榜等人的推獎,自此書名大振。
乾隆五十五年秋,鄧石如受曹文埴邀請至北京。其字為書法家劉文清、鑑賞家陸錫熊所見,大為驚異,評論說:"千數百年無此作矣。" 後遭內閣學士翁方綱為代表的書家排擠,被迫"頓躓出都"。
乾隆五十九年,52歲的鄧石如由武昌回故裡,買田 40 畝,建屋一棟,並親書 "鐵硯山房" 匾額置於門首。他常將書刻售資救濟鄉人,貧不能葬者,都盡力資助。
此後 10 年間,鄧石如常遊於南京、揚州、蘇州、杭州等地。
60 歲時,他遊京口,結識包世臣,授書三年,並以書法要訣示曰:"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
清嘉慶十年,63的鄧石如得知涇縣有8塊碑需以大篆、小篆、分書、行楷各體書寫,慨然應邀,僅書一碑因病而歸卒於家中。
02四體皆精,國朝第一
鄧石如在取法二李、小篆、秦漢碑版、器物銘文的基礎上,融會篆隸,而又勇破古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面目。
鄧石如的布衣身份使他遠離了規矩刻板的館閣書體的影響,形成了自己嶄新的書法面目,古意盎然而又極盡變化,並且透露出一種野逸不群的布衣情懷和山林風致,從而成就了他書法史上開宗立派的巨匠地位。
工具的不同,引起技法的變革; 技法的變革,產生線條的新意美。鄧石如一改古人短鋒、硬毫,使用長鋒羊毫,充分發揮「唯筆軟則奇怪生焉」的毛筆特性,用長鋒轉指絞鋒,突破短鋒的運腕起倒,在變點劃美為線條美方面創造了一套不同於前人的審美新觀念與技法新模式。
時人對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之「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而篆書成就在於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為師,結體略長,卻富有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大膽地用長鋒軟毫,提按起伏,大大豐富了篆書的用筆,特別是晚年的篆書,線條圓澀厚重,雄渾蒼茫,臻於化境,開創了清人篆書的典型。他的學生包世臣說他的篆書「稍參隸意,殺鋒以取勁折。」所以鄧石如筆下的篆書較之二李顯得更加雄渾鬱勃。
在結體上,鄧石如借鑑漢篆,拉長字形,上緊下松,不再像以往的玉箸篆、鐵線篆一樣筆畫均勻、結構對稱,使字形增加了跌宕起伏之感。章法上,他借鑑了隸書字距大於行距的排布方式,使整幅作品看起來疏密有致,緊湊而不失空靈。
此外,鄧石如還為行草書的創作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那就是碑體行草書,他將篆、隸、魏碑的用筆、結體引入行草書,字形誇張、姿態搖曳、線條遲澀、富有金石味和野逸之趣,這都是在前人的行草書作品中少見的。
03計白當黑的書法美學觀
鄧石如的書學思想由於缺乏記載,今已不得多聞,常被人提及的一句見於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的引述,他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
這是一條十分精彩的書法理論闡述,它表明鄧石如在創作中自覺追求書法中的奇趣,這與傳統的,特別是清中前期典型的中和典雅的風格追求截然不同,這是一種更趨近於純藝術化的追求。
而這種奇趣的實現依靠的是線條塊面在作品空間中的獨特排布,巧妙處理疏與密的關係、黑與白的關係,使作品呈現出疏朗而不鬆懈,緊密而不擁塞的秩序感和節奏感,也就是充分調動書法構成中的美學元素,使它們在對立統一中達成微妙的動態平衡,從而增加作品的情趣和意味。
《荀子宥坐篇》
鄧石如早期篆書精品,深受秦《嶧山碑》及唐李陽冰篆法影響,屬傳統玉箸篆範疇,筆畫勻細圓熟,收筆處略出鋒,結構謹嚴,風神清朗俊爽。
《四箴四條屏》
鄧石如中年時期篆書精作,結構謹嚴,筆法灑脫自如,突破傳統「玉筯篆」的風格,融入金石銘文的書法特點,復摻入隸書筆法,獨具婉麗圓勁的魅力。
《少學琴書冊》
隸書冊,作於嘉慶己未年。體勢值由雅馴而趨開張,筆意由溫潤而趨勁豪,氣格宏闊而無縱橫習氣。是一件由厚積走向勃發之際的別致的佳作,多堪玩味。
《弟子職》
62歲時所書。入筆簡而凝重,行筆樸實無華,自然遲滯,收筆不作雕飾,時而有飛白之筆,益顯老辣精渾。其結字,外型疏散,體內卻茂密集中。無論運筆結字,已到人書俱老。
結語:
包世臣《藝舟雙楫·國朝書品》將石如的篆書列於神品,並非虛譽。之後以篆書著稱的書家如吳熙載、趙之謙、吳昌碩等,無不受到鄧石如的影響,可以說沉寂千年的篆書藝術因鄧石如的出現而面貌為之一新。
——END
讓我們靜下心來,向大師學習藝術生活和人生態度。記得關注我的百家號:俊東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