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著名書法家楊炳南:老驥壯志 墨筆春秋

2021-01-08 湖南在線

 

楊炳南

楊炳南,筆名一牛,別署墨耕齋,湖南桃源人,畢業於湖南桃源縣師範學校。1949年當兵,在部隊任宣傳員、文藝指導員等職。與書法相伴數十載,從中得樂無數, 得道頗深。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並擔任湖南省書法家協會顧問、湖南省文史館館員、湖南省老年書畫家協會副主席等職務。

折枝為筆鋪沙為紙

楊炳南自幼酷愛書法,經常「折枝為筆,鋪沙為紙」。「那時家庭條件不很好,在外面放牛、撿柴火時,就在沙灘上寫字畫畫;烤火的時候,就用棍子在火坑灰裡面寫字;睡覺的時候還要在肚皮上寫寫;看到有人在寫對聯,就站著看,邊看還邊在腿上跟著寫。」楊炳南說。「字是一個人的門面」,這是父親對楊炳南從小的教誨。讀書時,他每天要臨習一版大字,一版小字,寫不好就要被打手板,一筆一畫都要練上千百遍,從而也練就了紮實基礎。對書法的執著追求,使楊炳南在任何艱難的情況下都不曾放棄,哪怕是戰火紛飛的年代。在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他先後用美國人的大衣、睡袋等做了3個挎包,一直隨身攜帶著寫字用具。 「有一次戰鬥結束後,其他東西都弄丟了,唯獨只剩下一本練字本。」

楊炳南筆名叫一牛,他表示取此名有三重意義。一是他出生在常德桃園縣一個叫石牛山的地方,二是欣賞牛勤勞、踏實的精神,三是希望自己能像牛那樣的勤勤懇懇,不知疲倦。就是憑著這股牛的精神,楊炳南成就了他的書法事業。楊老到底有多勤奮?言談中,他不經意地講起一個小細節。只要天氣適宜,他手裡都會握住一把扇子,時不時打開來扇一扇或是把玩幾下。「很多不知情的人以為我是擺派頭,實際上是為了鍛鍊手腕,保持關節的靈活度。年紀大了,不像年輕的時候,關節要經常活動,這樣才能保證創作時手腕書寫的靈活。」

憑著「牛」的執著與勤奮,楊老學遍百家。他先學唐楷,後學「二王」,再攻南北碑。紮實的基本功和領悟力使其書法獨具一格,卻又諸體均兼,並尤擅行草,其行草氣勢磅礴,古澀樸拙,張弛有度。他寫的多字書法,參差不一,錯落有致;少字書法,也講究布局,落款鈐印,都具有藝術感染力。

楊炳南的許多作品被博物館收藏、被碑林勒石。張家界、嶽麓山等名山勝跡均留有他的墨寶,並先後出版過《楊炳南書法選集》、《楊炳南書法集》、 《楊炳南草書千字文》、楊炳南草書《桃花源記》、《嶽陽樓記》、《楊炳南墨跡》等作品,還多次舉辦個人書法、攝影展,百餘幅書法作品被海外名家收藏。

博採眾長注重創新

楊炳南天生多才多藝。不但工書,還善畫。他曾擔任過湖南美術出版社社長、湖南省新聞圖片社社長。他笑著說:「我這輩子就是兩大遺憾,一是讀書不夠,二是沒能把畫畫堅持下來。其實最開始我的畫畫比書法強,但由於條件有限,書法比畫畫在條件上要簡便,漸漸書法的練習就多起來了。」

在書法的研習上,楊炳南尤其注重創新。「搞藝術一定要有自己的個性,要有悟性、靈性,走進去又要走出來。」對於藝術的創新,楊炳南感悟尤深。他把自己對書法的領悟和繪畫的技巧有機結合,創造了讓人耳目一新的水墨字。他的水墨字很有特色,書畫同源,因楊炳南有繪畫基礎,所以寫起來得心應手,濃墨、 淡墨加在一塊兒,還有飛筆、枯筆等。他常用舊筆、禿筆,加以水墨一揮而就,瀟灑自然,率真樸素,既是龍飛鳳舞的書法大作,又好比濃淡相宜的水墨寫意。

書法界的同仁讚譽其書法「不僅基礎很深,而且刻意追求個人風貌」。個人風格的形成離不開多年的磨礪與參悟。熟悉楊炳南的朋友介紹,為了耕好書法這一方田地,楊炳南廣泛涉獵、樂此不疲,他大量學習與書法關聯的東西,增強文學底蘊,如詩詞、哲學、美學、音樂等,融會貫通。在書法理念上,他尤為尊崇「自然為本,萬物為師」的理念,多年來筆耕不輟,形成了自己嚴謹、凝重的藝術風貌。他兼修行書、篆書、隸書等多種字體,尤擅草書,其作品給人一種金戈鐵馬的狂放感,在揮毫走筆中抒發自己激昂的感情。

伉儷情深老驥伏櫪

對待藝術,楊炳南的態度是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這讓他有了非凡的書法成就。對待生活,楊炳南是重情重義,豁達超脫的,這讓他起伏跌宕的人生永遠不缺生命的亮色。熟悉楊老的人,無不羨慕地表示楊老是個快樂的老頭。他與夫人相濡以沫、患難與共的愛情成為書畫界的美談。

1994年,楊炳南剛從湖南新聞圖片社離休,愛人向四吾遭遇一場車禍,不久後又患上了尿毒症。那時,為了照顧老伴,已在書法界享有盛名的楊炳南幾乎推掉了所有社會活動,一心一意服侍在病榻左右,長達12年之久。

楊炳南說:「以前是老伴照顧我,現在該我來償還了。」楊老30多歲的時候,曾經做過脾臟切除手術。術後的楊炳南身體虛弱。在那段日子裡,老伴一直守候在他身邊,每天不分晝夜地悉心照顧,整整1個月都沒有上床睡過覺。談起那段日子,楊老激動地說:「那個時候真是多虧了她,否則我也難有今天……」

妻子走後,楊炳南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書法藝術的創作中,但對妻子難捨的深情總會不經意地湧上心頭。在《楊炳南墨跡(上下)》的序言裡,他寫下這樣深情的字句:「近年來人生蹉跎,與我相濡以沫幾十年的賢妻四吾離我而去,令我很長時間悲不能提筆,然憶起她生前的叮嚀和期盼,我漸漸將哀思化為筆歌墨舞, 有時完成一幅創作,恍然看見年輕的她一身戎裝,燦若春花的笑容,便仿佛有股力量注入,經過近一年的創作,終於可以以此書獻給我的賢妻。」

2013年,湖南書法界在大家的倡議下,準備成立湖南洞庭書法研究院。楊炳南則在同仁的盛情邀請下擔任院長。「大家都知道湖湘文化幾千年,燦若星河, 但到底體現在哪裡呢?書法就是體現湖湘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洞庭書法研究院就是要集結和展示湖南書法的精粹。」楊炳南說。本已是輕鬆自在的他,又不負眾望地投入到了書畫院的建設中。「好玩嘛,呵呵,大家信任我,我就好好努把力。」還是那一貫的楊氏幽默和舉重若輕的氣度。

精神矍鑠的楊老已是八旬老人,但思路清晰,聲音鏗鏘有力,語言幽默風趣。一群人圍坐在一起,他詼諧的語言常讓席間的氣氛格外輕鬆歡樂。熟悉他的人都讚嘆楊老是個好玩的人,更欽佩他還玩出了精神、品質和成就。

看楊老那張喜慶的笑臉,誰也想不到他曾經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經歷6次生死考驗,回國後又3次死裡逃生,楊炳南調侃自己是「九死一生」。願這位快樂的老人永遠健康,玩出更多人生的快樂與味道。

作者:張英

相關焦點

  • 揮毫墨筆 名家題「福」 長沙開福寺書法展傳遞愛心
    湖南書法名家題「福」書法展暨書法作品慈善拍賣活動在長沙開福寺舉行。 6月18日,「厚德開福•宗教同行」系列活動之湖南書法名家題「福」書法展暨書法作品慈善拍賣活動在長沙開福寺舉行。一張張帶著溫度的「福」字彙聚成「心」,彰顯著來自瀟湘大地的愛與溫暖。
  • 2018年度最具收藏價值藝術家郝孝義——筆到墨至 墨至意達
    《2018年度最具收藏價值藝術家》個人簡介郝孝義(號冰城子、愚公), 75歲, 職業書法家。中華老人文化交流促進會中國書畫家委員會副秘書長,北京軍友書畫院副院長,北京國風書畫普教學會理事,北京湖社畫會會員,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中中國華夏萬裡行書畫家協會會員等。
  • 書畫用墨的技法
    可以說墨濃但適宜、燥潤相雜,是書法藝術的一大關鍵。有功力的書法家都會根據書體而掌握墨色的濃淡、燥潤,使字有血有肉,色彩光鮮。濃墨作品可以煥發精神,淡墨作品也可以別具神採。清代的劉墉善用濃墨,精華內含;王文治善用淡墨,風流儒雅,當時人稱:「濃墨宰相,淡墨探花」。黃賓虹云:「古人書畫,墨色靈活,濃不凝滯,淡不浮薄,亦自有術。
  • 「筆」下有春秋 ——鋼筆簡史
    相較蘆葦筆,羽毛筆更耐用。這項設計因無法控制墨水的流動會造成墨漬或沒有墨,所以還不完善。1884年,路易斯·埃德森·沃特曼(Lewis Edson Waterman)獲得了第一個「槽形供墨」的專利,雖然他不是這項技術的發明者,但被後人稱作「自來水筆之父」。
  • 著名鐵筆書法家助力企業文化建設
    上蔡籍著名書法家翟劍鋒老師,北京一指鐵筆文化發展有公司副總經理許金山先生,上蔡縣書畫聯誼會會長聶本立先生等一行光臨該企業,助力企業文化建設。上蔡縣廣廈建築有限公司是河南省上蔡縣建築行業龍頭企業,管理規範,效益顯著,近年來為上蔡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翟劍鋒先生利用回鄉探親的機會,不忘家鄉企業文化公益建設,專程到該公司傳經送寶,公司員工深受鼓舞。
  • 「墨舞白雲」魏啟榮書法展在武漢開展
    本報訊 (魏開功趙志成)筆歌盛世弘書藝,墨舞白雲抒性情。近日,「墨舞白雲」魏啟榮書法展在湖北省圖書館隆重開幕。開幕式由湖北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羅丹青主持。曾任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洪湖分校校長,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北省書法院副院長,湖北書畫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湖北省書協理事、副秘書長。其書藝融通隸行草,承古出新,天然標格。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市書法展覽並獲獎。出版有《魏啟榮書法集》《魏啟榮書法藝術》《墨舞白雲·魏啟榮書法作品集》。其作品在多種報刊發表,並多次被國家及有關機構收藏。
  • 學識淵博·意蘊悠遠—走進文化學者、著名書法家:陳一源
    陳一源先生是把詩文才華融入到書法筆墨,筆有詩韻,墨有詩情;極具文人書法的文雅品質。使中國書法呈現出鮮活的形態和時代魅力的藝術特色,充分展示了東方藝術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除此之外,陳一源先生在易學上也造詣精深,讓作品中帶了濃濃的道意,心手合一、意境深遠、氣韻相通,心、意、氣環環相扣,展現了其內心對於藝術的悟性,以筆寫心,以心入筆的境界。
  • 觀點|「著名書法家」稱呼等於罵人?關於書法家「囚徒困境」
    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分黨組書記、原副主席趙長青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前不久接受紀檢部門調查,失聯的原安徽省書協主席、「煤老闆」李士傑組織的「中國書法大廈」百萬現金髮獎金曾引發較大爭議……從最近書壇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可見,書法界存在著不少產業鏈和利益鏈,尤其是書法家「囚徒困境」的存在,一方面,書法在現實中特別火爆,但卻有名家而無名作;另一方面,人人都覺得當個書法家特別容易
  • 古韻新顏藏拙美 著名書法家「韓大篆」《韓天雍大篆》叢書十冊
    韓天雍,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金石學家、書法教育家。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學院古文字書法創作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甲骨文學會會長,浙江省文史館館員,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碩博學位論文通訊評議專家,日本岐阜女子大學特聘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
  • 春秋戰國百爭鳴,除了儒道墨法,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學派?
    春秋戰國時期,王室漸微,各大諸侯國紛紛招賢納士,助自己崛起。這個時候的社會,由分裂走向統一,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在這種變化之下,代表不同利益的各個階級,為了證明自己所持觀點的正確性紛紛著書立說,互相爭辯,為了證明自己所持觀點的正確性。
  • 著名書法家劉炳森,精選11幅行草書作欣賞,用筆瀟灑、結字準確
    劉炳森曾在國外擁有極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尤其是在日本和新加坡以及港臺地區,當時日本書道界對劉炳森的評價超過了中國當代任何一位書法家,並且對劉的行草情有獨鍾。在他們看來,劉的隸書字體能被確立為電子字庫範版,這說明了其認可度是廣泛而牢固的,是值得每一個漢字傳承國推崇的。日本人士之所以對劉炳森的行草有好感,是因為他們認定其行草法度嚴謹,行筆流暢,全無扭捏之感,既有傳統的神韻又有自已的個性特徵。
  • 胡秋萍的草書師法王鐸,重點學筆法,淡化用墨之法
    胡秋萍的草書師法王鐸,重點學筆法,淡化用墨之法。胡秋萍在當代書法家隊伍序列當中是一位比較出名的書法實力派,她有諸書皆成的書法修養成果,小楷寫得非常自然得體。但是後來她的書法風格轉換成了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的草書創作路徑。
  • 徐渭最著名的《墨葡萄圖》,看懂之後,莫名的心酸!
    明代有一個很著名的畫家叫徐渭,這個人的也是文學家、戲曲家、軍事家。他跟凡高很相似,都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精神病,他甚至把自己的老婆都給打死了,後來坐了牢。他最著名的畫就是《墨葡萄圖》,看懂之後,莫名的心酸。
  • 潘公凱「筆·墨」展在復星藝術中心舉行
    潘公凱「筆·墨」展在復星藝術中心舉行 2020-11-15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張旭、黃庭堅、王鐸、董其昌等人書法作品來看書法中墨法的運用
    書法中的墨法是書法藝術中極為重要的表現手段,書家通過對墨法的濃淡枯溼的變化來營造渲染藝術效果,有時一幅作品中濃墨、淡墨、枯筆交替使用,用這種墨色的自然變化來增加作品的藝術表現力。王鐸可以說是書法史上最擅於用墨之人,歷代的書法家在用墨的變化和手段上均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 書魂永作鳥蟲遊——書法家謝雲先生行狀
    著名編輯出版家、書法家、詩人,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謝雲中學讀書時參加革命學生運動,1948年中學畢業後參加浙南遊擊縱隊,1950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無論任職廣西壯族自治區宣傳部副部長、新聞出版局局長,還是廣西畫院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秘書長,都是他歷練人生的平臺,提高藝術修養的必經之階。
  • 為什麼說「筆、墨、紙、硯」是文房四寶?
    眾所周知,「筆、墨、紙、硯」是文房中的四大法寶,它們還有一個雅稱叫「文房四士」。中國古代的人最開始是寫書法的,經常用到的工具和材料其本上是由筆、墨、紙、硯演變而來的,因為中國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書或能畫,或既能書又能畫的,是離不開筆墨紙硯這四件寶貝的。
  • 傅抱石:中國畫技法實際上就是用筆用墨的獨特方法
    現代中國畫對線條的運用要求更高,通過毛筆的靈活運用,如中鋒、側鋒的變化,運筆的快慢、轉折、頓挫,壓筆力量的輕重以及墨的乾濕濃淡,巧妙生動地表現出繪畫對象的體積、空間、重量、質地、形狀、動態。書畫同源之說起源很早,中國繪畫的用筆用墨均從書法中來,要求基本相同。中國書法的藝術形式是通過墨色輕重、筆劃粗細、轉折等來表現的。中國畫與書法相同,沿用了墨線造型,運用墨線的濃淡、粗細,用筆的輕重、轉折、頓挫等變化來塑造物體造型。後來逐漸發展,通過水墨變化來表現物象的向背、凹凸等形象的變化,同時又通過墨線的輕重、疏密變化來表現畫面的韻律和節奏,逐漸形成以墨的黑色為畫的基調。
  • 中國畫的筆墨風骨——著名書畫家、指墨畫大師朱祖國淺談中國畫藝術
    著名書畫家、指墨畫藝術大師朱祖國先生談起中國畫很無奈感慨:他認為中國畫創作的方向以及對傳統的認知似乎出了問題,意筆越來越少真正一筆筆畫出來的基本上沒有!更讓人無奈的感覺是許多工筆畫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工筆,不是筆法、墨法的結合,是描、是磨,是靠時間磨蹭出來的,現在的工筆雖然外形漂亮但沒有內涵、審美淺薄。想想都覺得全身發涼。我們對於傳統中國畫來說,「筆」向來不成問題,可以說是基本常識。
  • 不用一滴墨的永恆筆
    你是否對常用的一支筆經常斷墨而苦惱?你是否曾經因為筆漏墨而陷入尷尬?你是否苦惱鋼筆需要經常添墨而無奈?那你可以試試這支永恆筆。永恆筆並非現代的創造,而是早就有了靈感來源。這樣的一支來自古代歐洲的永恆筆,能否配得上你的文藝氣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