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萍的草書師法王鐸,重點學筆法,淡化用墨之法

2020-12-06 網易新聞

胡秋萍的草書師法王鐸,重點學筆法,淡化用墨之法。胡秋萍在當代書法家隊伍序列當中是一位比較出名的書法實力派,她有諸書皆成的書法修養成果,小楷寫得非常自然得體。但是後來她的書法風格轉換成了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的草書創作路徑。

我們知道草書是不太容易寫的,如果寫得太過於規矩,別人會說是書匠書奴。如果寫得過於灑脫,別人又說是江湖氣。所以當代書法的評價環境整體上不顯得那麼友好,寫草書容易產生爭議或者爭論,這也是當代書法家不太願意寫草書,不願意把她們的草書拿出來供人觀賞的重要原因。

眾口難調,與其身陷是非之中,不如清清淨淨寫行書。胡秋萍是一位非常有實力的書法家,也有樂於把她的草書拿出來展示的這種膽識和勇氣。所以在書法欣賞的層面,她的草書還是比較常見的,從整體風格上來看,胡秋萍的草書是學了王鐸的書法風格。但是她學王鐸的時候,風格主要學的是用筆之法,而不是用墨之法,所以說筆法上顯得非常灑脫,非常有視覺的衝擊力。開張大氣。

但是在用墨上,顯然刻意的與王鐸草書保持了距離。因為王鐸的草書在用墨上開始顯得飽滿,然後到苦澀,這個變化過程是非常豐富的。枯澀的墨色,容易讓人產生模糊不清的視覺現象,而過於濃厚的用墨又容易讓人產生糊塗一片的觀感,所以說,胡秋萍避免在王鐸書法的學習當中,讓書法創新產生與現代書法審美相衝突的這種視覺效果。她就有意識地強化了用筆,而淡化了墨色的變化。

所以有的人說,胡秋萍學王鐸的草書只學了一半,是不理解其用意。我個人感覺如果胡秋萍全面的學習王鐸的草書筆墨特色,也是會有一定造詣的。只不過她對當代審美心理有一個比較好的,比較準確的把握。所以在用筆上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在用墨上是進行了淡化的處理。這也是筆墨當隨時代的一種智慧或者是一種書法的創新與推進吧。

畢竟古代人所看到的書法形態美,與我們當代人所欣賞的書法美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胡秋萍的草書創作對當代審美有一個整體的參考意識。這就是為什麼她學王鐸的草書願學其中的一半用筆,有意識地拋棄用墨的另一半的初心。所以說我們對胡秋萍的草書在欣賞的時候,一定要結合當代書法審美的這種評判標準進行觀賞。

如果不能站在當代審美的這個角度去看胡秋萍的草書,只是從學帖的這種角度去理解胡秋萍的草書,那對於她書法的成就可能就評判的不會非常全面。對於她草書寫的不完全有王鐸之法的這個結論顯然是誤解。這就是我對胡秋萍草書的個人欣賞感受,不知道愛好書法的朋友們是如何看胡秋萍的草書的,敬請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墨法關乎筆法、章法與結字,如何用墨才有意境?歐陽詢早就有言
    墨法乃書法技法中的重要組成,亦稱「血法」,前人謂墨為字之血,所以有此一說。包世臣《藝舟雙輯》中認為:「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則強調:「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
  • 姜昆書法:筆法尚可,墨色不佳 網友:這是不會用墨,一路寫到黑
    姜昆書法:筆法尚可,墨色不佳。網友:這是不會用墨,一路寫到黑。姜昆相聲嘻嘻哈哈,語速過快,是「嘻哈派」,筆者不太喜歡他說的相聲,主要問題是語言過於輕飄,不扎穩,有咋呼感覺,讓人聽著透不過氣來。但是姜昆在相聲界,很有名望,可能各有各愛的原因吧。咱不喜歡他的相聲,想必就會有喜歡他相聲的人。
  • 書法有法:筆法、章法、墨法
    文/一者書法的表現對象是漢字,經過一點一畫的書寫構成一個漢字,書寫這個過程由一定的方式方法,逐步有了筆法一說。書寫每一個點畫皆有起筆、行筆、和收筆過程,期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筆法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自楷書產生,由使轉開始有了提按,最能說明筆法問題的是楷書。
  • 國畫基礎之用墨的技法
    中國畫通過墨的幹、溼、濃、淡、清來體現物象的遠近、凹凸、明暗、陰陽、燥潤和滑澀。一、墨分五色:清、淡、濃、墨、焦,而決定這五種墨色的關鍵是這五種墨色的比例。焦墨是半乾的墨汁,烏黑而有光澤。濃墨是深黑的墨汁,加了水分而不顯光澤。
  • 它和筆法誰更重要?過度運用墨法是今人之病
    書法中的墨法,無非是寫字時墨濃、墨淡的運用。但無論墨濃還是墨淡,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都是為了表現筆法的。在書法中,筆法是是主要的,而墨法只是為表現筆法的。比如濃墨容易讓書法作品精神奕奕,淡墨會使書法作品黯然失神。
  • 巧法用墨 妙自天成
    例如在中國畫中,肌理主要表規為用水墨、毛筆與生宣紙時所產生的各種筆痕、墨跡的細微變化。在當今社會的多元化發展下,作畫方式也日趨多樣化,毛筆早已不再是唯一的繪畫工具。各種工藝技法也已愈來愈廣泛地被藝術家所採用,從而創造了許多傳統筆法之外的新肌理。 清代方燻在《山靜居畫論》有講:「畫雲人皆知烘熳為之,勾勒為之,份渲為之而已。古人有不著筆處,空濛靉靆蓬勃為之妙也」。
  • 寫書法下筆就成墨豬,不會蘸墨是主因,王羲之用8個字把技巧說透
    衛夫人說的那種墨豬就是缺少筆法形成的。沒有用中鋒,側鋒平拖甚至偏鋒平拖,很容易形成墨豬。第二個原因就是不會蘸墨。很多人覺得蘸墨還有不會的?其實蘸墨也是有大學問的,我甚至覺得寫書法一下筆就成墨豬,不會蘸墨是主要原因。往下看,下面有詳細說明。第三個原因是,紙張問題。生宣紙吸水極強,掌握不好水墨比例很容易一下筆就成墨豬。
  • 書畫用墨的技法
    其法先以筆蘸濃墨,墨倘過豐,宜於硯臺略力揩拭,然後將筆略蘸清水,則作書作畫,墨色自然滋潤靈活。」墨色溫潤、含蓄、變化多端、有五彩之妙,是書法藝術美的主要因素。中國書法的墨色,具有豐富美妙的氣韻與情致。「在這一瞬間,不但可以接觸到五光十色之神採,而且還會感覺到音樂般輕重疾徐之節奏。」字怎樣能寫出好的墨色呢?首先水、墨、硯均要純、靜、潔。硯不可留宿墨,用完了就要用清水洗淨。這樣研出來的墨才能水墨調勻,寫出來的字才能「血肉得所」。具體做法是:首先,書寫之前,筆宜以清水緩緩開釋,使筆毫透潤。
  • 筆法和結字是什麼關係?總結:四度三原則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 "夫欲學書之法,先幹研墨,寧神靜慮,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則筋脈相連,意在筆先,然後作字。 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算子,是發明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計算工具,為長短,薄厚,寬窄一律的竹,木,獸骨條),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爾。"
  • 截筆筆法,你會用嗎?
    剛開始自然的寫出這種效果的時候,以為這是一種敗筆,沒有想到古人竟有如此用筆,甚至後人把這種用筆奉為至高無上的筆法。 關於截筆的第二種說法認為「截筆」就是一種筆法,是古代人有意識的寫出來的一種用筆方法,是他們為了增強書寫的藝術性和變化,故意寫出來,以打破整篇書法用筆的平衡,是一種有想法的經營。
  • 古典筆法失傳久矣!
    古人對於書法的用筆之「法」是尤為注意的。蔡邕傳筆法似乎是唐以前就有的說法。北魏江式《論書表》言: 「左中郎將陳留蔡邕採李斯、曹喜之法為古今雜形,詔於太學立石碑,刊載五經>,題書楷法,多是邕書也。」
  • 張天福老師用毛筆寫下人之過往初,磨研墨,筆動似遊魚
    一件好的書法作品有三條標準,即理法通達、筆力遒勁、姿態優美。古人云:"寓新意於傳統,寄妙理於法度。" "神韻為上,形質次之。"一件好的書法作品,力求達到線條美、結體美、章法美、墨色美,神韻為上。章法是書法藝術形式美的重要組成部分。點畫是線條美,間架結構是局部的構圖美,章法是整體構圖美。一件書法藝術品首先感染人的是其整體效果,而整體是由無數個局部構成。
  • 書法的筆法——運筆
    書法的筆法——運筆張維民筆法就是使用毛筆的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稱用筆或運筆,即用筆毫在紙上運行。毛筆在紙上究竟應該處於怎麼樣的狀態來書寫比較理想?這是書法技法的關鍵,也是筆畫寫得好壞的最基本的法則規律。筆法是我國書法理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據傳早在東漢時期,蔡邕(yong)就著有《筆訣》傳世,並一直被書家視為至寶引用至今。
  • 電滲析海水淡化有新「膜」法
    山東省海洋化工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傅榮強博士昨日表示,該院研發的均相離子交換膜電滲析法海水淡化技術,生產1噸淡水僅耗電2.5千瓦時,電滲析法必高能耗的情況將被改變。目前已獲5項發明專利。傅榮強表示,海水淡化是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手段,目前採用最多的是反滲透法。不過,其核心技術產品反滲透膜由美國、日本等國家生產,他們對我國實行技術封鎖。
  • 凡有美術,皆足以徵表一時及一族之思維,固亦即國魂之現象!
    基於相類的原則,黃賓虹提出以用筆,氣息之高下為尺度而品評畫藝的「三品」論。「三品」論與他提倡學人畫的見解有著內在關聯。在黃賓虹眼中,學人畫磊落大方,英華秀髮,是為正格。他要求以書入畫,反對「邪、甜、惡、俗」。這些見解,似乎已與文人畫筆墨傳統,與明董其昌所力倡的「南宗」說一脈相接。但若把「文人畫」與黃賓虹的「大家畫」、「學人畫」和「上品」畫混為一談,便謬之遠矣。
  • 打破千年迷信,精講五體筆法
    1、因筆法的繁複難解,而畏懼筆法,不敢下筆2、看不到筆法點,不理解技法要領,胡亂書寫3、花了不少錢報了不少班,看似學到卻依舊雲裡霧裡4、學了多年書法,依舊不會應用,不成體系實際上,某些所謂的筆法知識阻礙了實踐與交流,因為大家完全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在什麼情況下要這樣做,以及怎樣才能做到。
  • 郭熙用墨,既有李成的淡墨如煙,又有範寬的深秀渾厚
    除了畫學考試郭熙為主考官外,皇家密室珍藏的名畫,都是由他詳細鑑定,編目造冊。就其審美境界和藝術功力而言,他與稍早一個時期的李成、範寬、董源、巨然相比,可謂毫不遜色。《宣和畫譜》說郭熙「稍取李成之法,布置愈妙處,然後多所自得。」黃山谷曾論郭熙的畫為:「蘇才翁家摹六幅李成驟雨,從此筆墨大進」。
  • 談談書法的腕法、身法、筆法(值得收藏)
    而在楷書中,提頓表現是很明顯的,如一橫與一豎就是兩頭都用提頓法。頓筆用的好,可使點畫堅實有力,筆力充盈,但不要頓的太重,形成墨團。 在點畫的輕重粗細之間有一個過渡性的動作,即是用蹲筆法,所以唐·張懷灌在用筆中說蹲筆是:「緩毫蹲節,輕重有準是也。」蹲筆和頓筆常用於筆畫的轉換過渡處。因此,起著調節換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