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書法下筆就成墨豬,不會蘸墨是主因,王羲之用8個字把技巧說透

2020-12-04 書法家

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給「墨豬」下的定義是: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墨豬就是筆一著紙,便洇成一個大墨團。

形成「墨豬」的原因是什麼?

有三個。第一個原因是,筆法問題。衛夫人說的那種墨豬就是缺少筆法形成的。沒有用中鋒,側鋒平拖甚至偏鋒平拖,很容易形成墨豬。

第二個原因就是不會蘸墨。很多人覺得蘸墨還有不會的?其實蘸墨也是有大學問的,我甚至覺得寫書法一下筆就成墨豬,不會蘸墨是主要原因。往下看,下面有詳細說明。

第三個原因是,紙張問題。生宣紙吸水極強,掌握不好水墨比例很容易一下筆就成墨豬。所以初學者最好還是用半生熟宣或者熟宣,掌握好技巧了,再改用生宣。

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同樣的紙張,同樣的墨汁,書法水平也相當,有的人就寫不成墨豬,有的人就一下筆就成墨豬,問題出在哪?

懂蘸墨的技巧,才是避免形成墨豬的有效解決方法。

我把因筆法和紙張問題形成的墨豬,歸結在控制原因一類,就是蘸同樣的墨,用筆法和紙張可以控制墨汁洇出的速度,從而避免形成墨豬。

但如果你不會蘸墨,比如蘸多了,你的筆法和紙張再好,你再怎麼控制最終還是會形成墨豬。所以懂蘸墨的技巧,才是避免形成墨豬的有效解決方法。

王羲之

(重點來了)王羲之用8個字把這個蘸墨技巧說透。

王羲之在《書論》裡說過這個技巧,王羲之說用筆著墨(蘸墨)「不過三分,不得深浸」,用了8個字把蘸墨技巧說透了。

用毛筆蘸墨最多到筆鋒的三分位置,不能再深了,為什麼?

筆鋒的三分位置再往上,就是筆腰位置。筆腰,古人又稱之為墨池,這就是毛筆存墨的主要地方。

誤區就在這了,有人覺著既然筆腰叫墨池,那蘸墨時就得浸過墨池才行。你這樣蘸墨下筆必成墨豬——蘸墨太多了,後期你再用什麼筆法(控制)彌補也無濟於事。

正確的方法是:只把筆鋒二分(最多三分)左右的位置,浸入墨汁,然後停住不動,讓墨汁自動順著筆鋒到達筆腰的位置(近似於物理的虹吸現象)。

這時筆腰(墨池)裡的墨汁是正好合適的,不多也不少。如果筆法得當,下筆基本不會有墨豬現象。

王羲之連蘸墨這樣的小動作都注意到了,而且要求很細(蘸墨不能超過筆鋒的三分),這種細心的學習態度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結束語:

所謂「事無巨細」,學書法也一樣。不要老是盯著書法的大方面,比如筆法、結構和章法,除此之外的小事都無所謂。

比如蘸墨這樣的小事,如果蘸多了,就是王羲之這樣的筆法高手,第一筆也會出現墨豬。行草書第一筆這樣還尚可原諒,如果是楷書呢?有這麼一筆,你就換紙重寫吧。

可見小事也不小,不會蘸墨足可毀掉全局。現在你還會覺著不會蘸墨是小事無所謂嗎?

原創作者:墨蟲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書法不僅僅只是寫漂亮字?三個要點帶你理解書法
    引言「書之妙道,神採為上」——《筆意贊》關於對書法的認識,普羅大眾並不關心它與寫毛筆字有多大區別,也談不上於神採有多少認識。對書法感興趣的書法愛好者也不會刻意做一番探討,雖然近些年為書法復興歡呼的朋友不在少數,但終究只是熱情使然,書法實質上是沒能普及起來。
  • 這篇4000字長文,為你徹底解析王羲之書法藝術
    書法藝術辯證法的構成王羲之傳世書論有《自論書》、《筆勢論》、《用筆賦》、《草書勢》、《記白雲先生書訣》等,從總體上說,內容相當豐富,遠比以往的要豐滿,體系性較強,跟王羲之接受的書學體系背景是吻合的。當然,王羲之成名之後,特別是在「書聖」的光環下,一些雅士以一種文化人的情結,冒王羲之撰寫書論,也可能存在所謂託偽之作。
  • 王羲之《聖教序》中的「無」字怎樣寫?
    《聖教序》是用王羲之的字組成的,但是這並不是王羲之本人所書寫的作品,而是懷仁集王羲之的字所成的。當年大唐三藏聖僧玄奘法師從印度歷盡千辛萬苦取經回來,舉國為之震動,唐太宗為其翻譯的《瑜伽師地論》賜予序文。
  • 王羲之的一部「草書秘笈」,短短1000餘字,卻蘊含書法大智慧!
    ,此作傳承千年之久,據說乃是王羲之所寫,古人便是依照這樣的一部秘笈,從而快速掌握草書的書寫技巧的!這部《草訣百韻歌》的特點就是利用1000多字,將許多不容易記憶或者理解的草書法則,用歌訣的方式展示出來,從而使之變得易懂、易學和易練。蘊含了書法的大智慧!
  • 什麼是書法的「墨法」?墨法用得好,書法才有魔力
    好的書法作品,不僅僅體現在用筆、章法等方面,用墨也是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古人在創作書法作品時,都是用墨塊研墨,墨和水的比例全憑個人喜好及經驗,所以每個人用墨的效果有很大差別。現代人大多使用現成的墨汁,雖然簡單便捷了,但也讓人在用墨上少了很多創造力。
  • 都寫得規範平正,王羲之的楷書被稱作聖書,有的卻算不上書法
    「作字唯有用筆與結字,用筆在使盡筆勢,然須收縱有度;結字在得其真態,然須映帶均美」,這是清朝書法家馮班《鈍吟書要》中的句子。這段話在表面上看,似乎書法只有用筆和結字兩大要素。險些被這兩大因素矇混過去的還有一更重要的因素。
  • 書畫用墨的技法
    凡是好的書法作品,水墨都是濃淡適宜的。墨須濃而不凝,因為凝則筆畫呆板乾澀;墨須淡而不死,因為死則傷神,所以淡墨要活,要有情韻。可以說墨濃但適宜、燥潤相雜,是書法藝術的一大關鍵。有功力的書法家都會根據書體而掌握墨色的濃淡、燥潤,使字有血有肉,色彩光鮮。濃墨作品可以煥發精神,淡墨作品也可以別具神採。清代的劉墉善用濃墨,精華內含;王文治善用淡墨,風流儒雅,當時人稱:「濃墨宰相,淡墨探花」。
  • 乾貨|三分鐘了解用墨的原理與實操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這大家都知道,現代雖然有列印技術列印籤字,有鉛芯所制的鉛筆,有油墨所制油性筆,使用及儲藏非常方便,隨身攜帶,隨手可寫。但是在古代,人們主要的書寫工具只有毛筆,而且光有毛筆也不行,還得蘸墨,用之前還得磨墨。雖然現代書法已經發展出了便於書寫的硬筆書法,但是想要學習原汁原味的書法藝術,還是得從源頭學起——寫毛筆字。
  • 難怪米芾嘲笑有些人寫大字榜書如「蒸餅」,原來是用抹布寫的
    人們常說,初學書法,要先寫大字。衛夫人也是這麼說的,「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似乎大字比小字更好寫!其實不然,衛夫人所說的大字,則不過一寸見方,與我們當今所說的大字來說,可是小的多了。那麼說,多大的字叫大字呢?
  • 寫毛筆字,遵循這4點技巧、3個步驟,書法大師就是你!
    二、只學筆畫,不會寫字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有些人學習書法的時候,寫單個的筆畫寫的很成功,然而當你讓它把這些筆畫組合成一個字,他便沒有了辦法。最簡單的例子是,有些人學會了橫和豎這兩個筆畫之後,再讓他寫一個橫加豎的字——十,它便沒了辦法,不僅結構上把握不準,對於筆畫的書寫,也沒有他單單寫筆畫的時候寫得好了。
  • 1個「三點水」好寫,3個字都是「三點水」,咋辦?讓王羲之來教你
    在我們的書法創作中,最討厭的就是接連碰到幾個偏旁部首一樣的字,處理起來非常的麻煩。比如說如果碰到連續3個字都是「三點水」,我們應該怎麼辦?其實王羲之的《蘭亭序》裡早就給出了答案,只不過我們沒注意罷了。上圖是王羲之《蘭亭序》中三個「三點」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發現,接連的三個字,右邊都是「三點水」,這種情況如果處理不好,寫出來的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不過書聖不愧為書聖,這點小問題怎麼能難倒王羲之呢。
  • 書法小故事——王羲之與「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書法家,在歷史上享有很高的評價,被後人稱為「書聖」。他寫的字既秀麗,又很蒼勁,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想想看,一般秀麗的字會顯得柔軟,而蒼勁的字則顯得粗硬,但是他竟能脫塵出俗,二者兼善,可見得他書法的功力之深,這恐怕不是天生具備,而是靠後天勤學苦練而得來的。
  • 「獨體字」怎樣寫好看?注意這樣一個小技巧!
    其中,獨體字相對簡單、筆畫少,卻不容易寫好。「獨體字」怎樣寫好看?注意這樣一個小技巧——「字勢」!獨體字的外形,具有相應的「字勢」,它們或「扁」(如「皿」字),或「圓」(如「米」字),或方(如「凹」字)或長(如「月」),各具其勢。唐代著名書法家盧肇在《撥鐙序》中介紹書法規律時,就專門講述了「字勢」的重要。他說:「筆貴饒左,書尚遲澀,此君臣之道也。
  • 王羲之行書集字古詩、古文、對聯合集,書法集字資料怎麼用? - 不二...
    有朋友問現代電腦科技如此發達,把王羲之、米芾、顏真卿、米芾、王鐸這些歷代書法家的字集合在一起做一個字庫,豈不是用電腦就可以列印出來一幅完美的書法作品?實際上,現在電腦上已經有了王羲之和米芾的字庫,也經常有人列印出各種書法集字作品,可這樣的作品並不是書法作品,她們只是一些簡單的單字的組合,字和字以及行與行之間也沒有任何聯繫,更沒有書法作品的墨色變化,這種書法作品是沒有靈魂的。那麼,書法集字資料怎麼用?
  • 寫毛筆字,力透紙背不是墨透紙背,他們不一樣!
    而這句話,有兩個靠譜的出處,一個出自《顏真卿述張長史十二筆意》:「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另一處見於唐代韋續《墨藪》:「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矣。」請注意這裡的「常欲」兩個字是非常重要的兩個字,也是我們理解力透紙背這個概念的一把鑰匙。
  • 在書法中,寫「明」字用草書怎麼寫才好看?要點在哪?
    關於「明字用草書怎麼寫才好看,要點在哪」,我談一點看法。明:明亮;明淨;光明在前。明:姓也!關於明字草書的寫法,我搜集到了幾十個,雖都是草書,卻寫法不同,風格不同。各位網友看上圖中的草書「明」字的九種寫法,有古人寫的,有今人寫的,都很有特點。上圖中的草書「明」字,有一個是唐代書法家懷素寫的,其它八個均為徐伯清所書。
  • 這卷書法用「一筆書」寫成,一共22字,乾隆為其蓋了座房
    乾隆皇帝曾經讓自己的「貼身秘書」梁詩正,編撰了一部法帖,名為《三希堂法帖》,收藏於三希堂之中,這部法帖包含了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還收藏了晉以後歷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可謂是彌足珍貴。就拿王獻之的《中秋帖》來說,這可是乾隆皇帝最愛的書帖之一,用的是王獻之獨創的「一筆書」,所以此作,也被世人公認為是「一筆書之祖」的存在。
  • 書法「用筆」的訣竅,王羲之等人這麼總結,一共11句,最好背下來
    趙子昂有一句經典名言:「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向傳。」從這句話就能夠看出,書法的「用筆」,是有一個傳承規律的,並且是那些書法高手都在默默遵守的,千古不變。關於書法「用筆」,其中到底有什麼訣竅呢?古人是這麼總結的,一共11句,最好背下來。1虞世南《筆髓論》:「管為將帥,處運用之道,執生殺之權。毫為士卒,歲管任使。」
  • 「庚子」二字,咋寫才好看?
    「庚子」二字,咋寫才好看? 為防失聯,把「書法功課」設為星標「★」哦!
  • 姜昆書法:筆法尚可,墨色不佳 網友:這是不會用墨,一路寫到黑
    姜昆書法:筆法尚可,墨色不佳。網友:這是不會用墨,一路寫到黑。姜昆相聲嘻嘻哈哈,語速過快,是「嘻哈派」,筆者不太喜歡他說的相聲,主要問題是語言過於輕飄,不扎穩,有咋呼感覺,讓人聽著透不過氣來。但是姜昆在相聲界,很有名望,可能各有各愛的原因吧。咱不喜歡他的相聲,想必就會有喜歡他相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