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給「墨豬」下的定義是: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墨豬就是筆一著紙,便洇成一個大墨團。
形成「墨豬」的原因是什麼?
有三個。第一個原因是,筆法問題。衛夫人說的那種墨豬就是缺少筆法形成的。沒有用中鋒,側鋒平拖甚至偏鋒平拖,很容易形成墨豬。
第二個原因就是不會蘸墨。很多人覺得蘸墨還有不會的?其實蘸墨也是有大學問的,我甚至覺得寫書法一下筆就成墨豬,不會蘸墨是主要原因。往下看,下面有詳細說明。
第三個原因是,紙張問題。生宣紙吸水極強,掌握不好水墨比例很容易一下筆就成墨豬。所以初學者最好還是用半生熟宣或者熟宣,掌握好技巧了,再改用生宣。
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同樣的紙張,同樣的墨汁,書法水平也相當,有的人就寫不成墨豬,有的人就一下筆就成墨豬,問題出在哪?
懂蘸墨的技巧,才是避免形成墨豬的有效解決方法。
我把因筆法和紙張問題形成的墨豬,歸結在控制原因一類,就是蘸同樣的墨,用筆法和紙張可以控制墨汁洇出的速度,從而避免形成墨豬。
但如果你不會蘸墨,比如蘸多了,你的筆法和紙張再好,你再怎麼控制最終還是會形成墨豬。所以懂蘸墨的技巧,才是避免形成墨豬的有效解決方法。

(重點來了)王羲之用8個字把這個蘸墨技巧說透。
王羲之在《書論》裡說過這個技巧,王羲之說用筆著墨(蘸墨)「不過三分,不得深浸」,用了8個字把蘸墨技巧說透了。
用毛筆蘸墨最多到筆鋒的三分位置,不能再深了,為什麼?
筆鋒的三分位置再往上,就是筆腰位置。筆腰,古人又稱之為墨池,這就是毛筆存墨的主要地方。
誤區就在這了,有人覺著既然筆腰叫墨池,那蘸墨時就得浸過墨池才行。你這樣蘸墨下筆必成墨豬——蘸墨太多了,後期你再用什麼筆法(控制)彌補也無濟於事。
正確的方法是:只把筆鋒二分(最多三分)左右的位置,浸入墨汁,然後停住不動,讓墨汁自動順著筆鋒到達筆腰的位置(近似於物理的虹吸現象)。
這時筆腰(墨池)裡的墨汁是正好合適的,不多也不少。如果筆法得當,下筆基本不會有墨豬現象。
王羲之連蘸墨這樣的小動作都注意到了,而且要求很細(蘸墨不能超過筆鋒的三分),這種細心的學習態度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結束語:
所謂「事無巨細」,學書法也一樣。不要老是盯著書法的大方面,比如筆法、結構和章法,除此之外的小事都無所謂。
比如蘸墨這樣的小事,如果蘸多了,就是王羲之這樣的筆法高手,第一筆也會出現墨豬。行草書第一筆這樣還尚可原諒,如果是楷書呢?有這麼一筆,你就換紙重寫吧。
可見小事也不小,不會蘸墨足可毀掉全局。現在你還會覺著不會蘸墨是小事無所謂嗎?
原創作者:墨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