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用筆」的訣竅,王羲之等人這麼總結,一共11句,最好背下來

2021-01-22 沐石陪您學書法

趙子昂有一句經典名言:「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向傳。」從這句話就能夠看出,書法的「用筆」,是有一個傳承規律的,並且是那些書法高手都在默默遵守的,千古不變。關於書法「用筆」,其中到底有什麼訣竅呢?古人是這麼總結的,一共11句,最好背下來。

1

虞世南《筆髓論》:「管為將帥,處運用之道,執生殺之權。毫為士卒,歲管任使。」

毛筆的筆管,控制著筆毫。筆鋒怎麼運轉,全憑筆管說了算。筆管在我們手中,字寫的好不好,主要考驗的是我們控制筆管的能力,也就是控制筆毫的能力。

2

包世臣《藝舟雙輯》:「作書需筆筆斷而後起。」

很多人寫字,匆匆忙忙,真不知道那麼著急去幹什麼。殊不知,要想寫好書法,每個筆畫都要認真對待,快了難,慢了更難,楷書如此,草書也是同樣。

3

孫過庭《書譜》:「一點之內,殊衄搓於毫芒。」

書法當中,哪個筆畫最難寫?大家捫心自問一下:你能寫好那個小小的「點」嗎?關於「點」的七十二般變化,你又總結了多少呢?如果你只是知道「一按成型」的話,那你需要補補課了。

4

徐浩《論書》:「初學之際,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

為什麼你寫出來的字軟綿綿的?為什麼你寫出來的字沒有力道?主要原因,就是你光畫出了「肉」,卻沒有寫出其中的「筋骨」。啥是「筋骨」,接著往下看。

5

李世民《指意》:「宜心毫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膚,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

注意到筆鋒的存在,才能寫出「筋骨」;學會使用「副毫」,才能使寫出來的字「有血有肉」。兩者缺一,都談不上完美。

6

蔡邕《九勢》:「凡落筆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互相映帶,無使勢背。」

王羲之的書法為什麼那麼好?王羲之的《蘭亭序》為什麼那麼難學?為什麼我們總也寫不出那種流暢的感覺?當你理解什麼是「筆勢」之後,你就知道自己的短板了。

7

蔡邕《九勢》:「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

直線行走的時候,我們能保證中鋒行筆,那麼到了轉彎的地方,應該怎麼做呢?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您思考過嗎?

8

劉熙載《藝概》:「換筆心,實乃換向,非換質也。」

當我們調整行筆方向的時候,我們就要通過用筆動作來調整筆心。為什麼要調整「筆心」?就是為了能像蔡邕說的那樣「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

9

王羲之:「每作一點畫,皆懸管棹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矣。」

仔細看看王羲之的《蘭亭序》,雖然大多都是露鋒直入,卻能在瀟灑流暢之中鋪開筆毫。他是怎麼做到的?請你好好觀察思考。

10

孫過庭《書譜》:「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性情;草以點畫為性情,使轉為形質。」

很多高手都在強調楷書的重要性。有些朋友呢,偏偏聽不進去,上來就弄那些龍飛鳳舞的草書。試問:你的點畫從哪裡來?你的使轉又是怎麼表現的?

11

張懷瓘《玉堂禁經》:「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

所謂「識勢」,指的就是找準筆畫的形態,寫出變化的美感。「裹束」就是我們常說的「結體」。

最後這一句,算我額外送的。

沐石:「不要高看自己的天分,不要小瞧積累的力量。」

相關焦點

  • 這卷書法用「一筆書」寫成,一共22字,乾隆為其蓋了座房
    乾隆皇帝曾經讓自己的「貼身秘書」梁詩正,編撰了一部法帖,名為《三希堂法帖》,收藏於三希堂之中,這部法帖包含了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還收藏了晉以後歷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可謂是彌足珍貴。就拿王獻之的《中秋帖》來說,這可是乾隆皇帝最愛的書帖之一,用的是王獻之獨創的「一筆書」,所以此作,也被世人公認為是「一筆書之祖」的存在。
  • 寫書法下筆就成墨豬,不會蘸墨是主因,王羲之用8個字把技巧說透
    所以初學者最好還是用半生熟宣或者熟宣,掌握好技巧了,再改用生宣。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同樣的紙張,同樣的墨汁,書法水平也相當,有的人就寫不成墨豬,有的人就一下筆就成墨豬,問題出在哪?懂蘸墨的技巧,才是避免形成墨豬的有效解決方法。
  • 都寫得規範平正,王羲之的楷書被稱作聖書,有的卻算不上書法
    「作字唯有用筆與結字,用筆在使盡筆勢,然須收縱有度;結字在得其真態,然須映帶均美」,這是清朝書法家馮班《鈍吟書要》中的句子。這段話在表面上看,似乎書法只有用筆和結字兩大要素。險些被這兩大因素矇混過去的還有一更重要的因素。
  • 書法小故事——王羲之與「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書法家,在歷史上享有很高的評價,被後人稱為「書聖」。他寫的字既秀麗,又很蒼勁,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想想看,一般秀麗的字會顯得柔軟,而蒼勁的字則顯得粗硬,但是他竟能脫塵出俗,二者兼善,可見得他書法的功力之深,這恐怕不是天生具備,而是靠後天勤學苦練而得來的。
  • 這篇4000字長文,為你徹底解析王羲之書法藝術
    書法藝術辯證法的構成王羲之傳世書論有《自論書》、《筆勢論》、《用筆賦》、《草書勢》、《記白雲先生書訣》等,從總體上說,內容相當豐富,遠比以往的要豐滿,體系性較強,跟王羲之接受的書學體系背景是吻合的。當然,王羲之成名之後,特別是在「書聖」的光環下,一些雅士以一種文化人的情結,冒王羲之撰寫書論,也可能存在所謂託偽之作。
  • 什麼是書法的「墨法」?墨法用得好,書法才有魔力
    好的書法作品,不僅僅體現在用筆、章法等方面,用墨也是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古人在創作書法作品時,都是用墨塊研墨,墨和水的比例全憑個人喜好及經驗,所以每個人用墨的效果有很大差別。現代人大多使用現成的墨汁,雖然簡單便捷了,但也讓人在用墨上少了很多創造力。
  • 王羲之《二謝帖》
    法帖簡介《二謝帖》【名稱】二謝帖【作者】王羲之【書體】行草【時代】東晉【材質】白麻紙墨跡【形制】立軸【規格】縱28.7釐米【字勢】5行,36字【收藏】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二謝帖》為王羲之書法作品的唐代摹本。行草書,紙本墨跡,5行、36字。《二謝帖》的書法風格為"時草時行,間有近楷者,體勢間雜。用筆的輕重緩疾富有變化,其字勢尚方,頗見骨力"(《中國書法全集》19卷)。《二謝帖》與《喪亂帖》、《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釐米,橫58.9釐米。法帖內容釋文二謝面未比面①,遲諑良不靜②。羲之女愛再拜。
  • 王羲之珍貴摹本《大報帖》展出 秘藏於日本民間(圖)
    第一部分是「王羲之書法的實像」,包括《喪亂帖》、《孔侍中帖》、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館藏《行穰帖》、《樂毅論》(越州石氏本)、個人藏王羲之筆《妹至帖》等作品摹本,展覽還將展出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的王珣筆《伯遠帖》等作品。
  • 姚政:量子文物藝術品檢測儀大顯神威——王羲之書法真跡橫空出世
    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讚辭,「煙霏露結,壯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正」(唐太宗《晉書王羲之傳》)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
  • 書法藝考(書法史)——《二謝帖》
    註解①《二謝帖》「二謝面未比面」句。「二謝」指謝安和謝萬。《袁生帖》有「得袁、二謝書,具為慰」句。王羲之與二謝交好,可從其他尺牘,如「二謝雲,秋末必來。計日遲望」得見。「面」:見面。王羲之有「無緣見君,故悉心而言,以當一面」等尺牘。「比」:近來。王羲之尺牘中多見,如「比見敬祖,小大可耳」。「比面」近來常見面之意,王羲之:「尚書中郎諸人皆佳,比面」。
  • 書法口訣全集,值得收藏
    經常參觀書畫展  書法濃厚信心足聽看講座和表演  成功道路等著你二、什麼叫筆墨性情書法布白講技巧筆性墨情很重要皆以其人情為本喜怒哀樂造詣深喜氣和氣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者氣鬱而字斂樂者氣平而字麗情有輕重字險麗深淺變化在用筆
  • 王獻之聲望在東晉到唐朝超過王羲之,為何最後「書聖」是王羲之?
    導語:王獻之聲望在東晉到唐朝超過王羲之,為何最後「書聖」是王羲之?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也是王羲之兒子裡面為數不多的因書法出名的,他是一個非常自負的人,自己覺得自己的水平超過了他的父親,但是當時的人並不這麼認為。
  • 書法「高考」100題
    她是王羲之少年時代的書法老師。 25、王羲之書法風格是什麼? 王羲之被尊為「書聖」,對後世影響極大。用「內撅」筆法。 26、王羲之的行書傳世作品有哪些? 行書:《蘭亭序》《二謝帖》等。
  • 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到底指什麼?
    「今古雖殊,其理則一」: 從書法創作實踐去驗證「用筆千古不易」 書法理論必須和書法創作緊密結合,並在實踐中不斷得到驗證,才具有指導書法創作的強大生命力,否則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 今日讀帖:王羲之《十七帖》之逸民帖。森嚴有法卻流露著逸民情懷
    《逸民帖》書法欣賞:森嚴有法後人評王書『趣長筆短』、『森嚴有法』、『備八分氣度』,擬其形式為『虎臥鳳闕』,在這類今草作品中體現得最為充分。大家都知道,草書的第一個字很重要,要有統領全局的氣勢。《逸民帖》中的首字「吾」與尾字「悉」字前呼後應,一氣貫注,顧盼生姿,給人予餘韻蕩漾的視覺欣賞。
  • 王羲之《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合為喪亂三帖「超清字帖」
    #書法##書法愛好者##書法欣賞##行書愛好者#《喪亂帖》創作於東晉永和年間,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草書。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喪亂帖》是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
  • 王羲之《聖教序》中的「無」字怎樣寫?
    《聖教序》是用王羲之的字組成的,但是這並不是王羲之本人所書寫的作品,而是懷仁集王羲之的字所成的。當年大唐三藏聖僧玄奘法師從印度歷盡千辛萬苦取經回來,舉國為之震動,唐太宗為其翻譯的《瑜伽師地論》賜予序文。
  • 王羲之行書集字古詩、古文、對聯合集,書法集字資料怎麼用? - 不二...
    有朋友問現代電腦科技如此發達,把王羲之、米芾、顏真卿、米芾、王鐸這些歷代書法家的字集合在一起做一個字庫,豈不是用電腦就可以列印出來一幅完美的書法作品?實際上,現在電腦上已經有了王羲之和米芾的字庫,也經常有人列印出各種書法集字作品,可這樣的作品並不是書法作品,她們只是一些簡單的單字的組合,字和字以及行與行之間也沒有任何聯繫,更沒有書法作品的墨色變化,這種書法作品是沒有靈魂的。那麼,書法集字資料怎麼用?
  • 好書法「一氣呵成」,看古人是如何做的?
    筆連、意連、勢連又是什麼?  氣貫全篇  劉熙載在《書概》中論章法有道:「章法要變而貫。 」變,即是要筆畫與字的勢態有千變萬化; 貫,即是要無論怎樣的變化,前後氣脈須暢通。  人們常說好的書法是「一氣呵成」,此說並非是要書寫者揮毫時屏住呼吸一口氣寫完,而是說整篇書法從第一筆到最後一筆,氣脈相連,不可中斷。
  • 入木三分,筆力強勁一直都是衡量書法作品的重要標準之一
    有了毛筆之後,才有了更加成熟的書法藝術作品。毛筆的起源很早,根據考古發掘,戰國末期的古墓中就出土過兔毛製作的毛筆。只不過,形制比較簡單。到了秦代,大將軍蒙括改進了毛筆的製作工藝,製成了筆鋒尖銳,筆腹豐碩的毛筆。不要小看這一點改進,筆腹可以吸收儲存大量墨水,蘸一次墨汁可以寫十餘字,這樣小小的改動,提升了書寫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