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卷書法用「一筆書」寫成,一共22字,乾隆為其蓋了座房

2021-01-13 書法網

乾隆皇帝對字畫愛得痴迷,這一點是眾所周知的,畢竟「蓋章狂魔」的名號可是實實在在為世人所公認。

乾隆皇帝曾經讓自己的「貼身秘書」梁詩正,編撰了一部法帖,名為《三希堂法帖》,收藏於三希堂之中,這部法帖包含了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還收藏了晉以後歷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可謂是彌足珍貴。

就拿王獻之的《中秋帖》來說,這可是乾隆皇帝最愛的書帖之一,用的是王獻之獨創的「一筆書」,所以此作,也被世人公認為是「一筆書之祖」的存在。

與其說是乾隆皇帝將這些名家大作收藏於三希堂之中,倒不妨說,是乾隆皇帝專門為這些作品蓋了一座房子。

三希堂,三希堂,民間有傳言正是由於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這三件稀世珍寶的存在,才有了「三希堂」這個名字。

只不過,這卷千古名帖《中秋帖》,隨著人們研究的逐漸深入,發現它似乎並不是王羲之寫的,真正的作者是好像是米芾米元章。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米芾這個人性格怪異,又極其擅長古字,他經常說自己得到王獻之作品都會裁剪一些字出來,然後拼湊在一起給人看,很多人都以為是古帖,但是內容卻是不通順,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就認為這件作品米芾是仿造出來的。

董其昌說:「大令此帖,米老以為天下第一子敬書,又名為《一筆書》,前有『十二月割』等語,今失之,又『慶等大軍』以下皆闕,餘以閣帖補之,為千古快事。米老嘗雲,人得大令書,割剪一二字售諸好事者,以此古帖每不可讀,後人強為牽合,深可笑也。」

米芾本就視王獻之為偶像,他曾評價歐、顏、柳等人的楷書為醜書,卻是大肆宣揚王獻之和褚遂良的書法,可見他仿造王獻之的作品也不是不可能,而且這一點現在基本被學術界公認。

其實,拋開《中秋帖》的作者不說,單從這幅作品來看,那是相當的精彩。

此作用草書寫就,行筆奔騰如潮水,卻剛健圓潤,妍媚多姿,點化疏朗,顧盼有情,用墨隨和卻帶有一種蒼渾華滋的自然變化,線條豐潤圓熟,筆勢奇逸奔放,連綿飛舞。

雖只有寥寥三行字,但在用筆、結體、用墨等方面均有著無窮變化,堪稱書法史上的上等佳作。

米芾這個人非常崇古,而王獻之對他的影響又是極為深遠,所以在此作中,他保留了王獻之筆勢連綿的風格特徵,但又在個別地方凸顯他獨有的書寫特性。

透過《中秋帖》這卷草書神作,我們可以感受到米芾與王獻之書法的血脈貫通,這不單單是米芾向偶像王羲之的獻禮,更是兩位書法宗師隔著時間長河的一次相融。

現如今,此作收藏於故宮博物館之中,全篇一共有三行二十二字,為國寶級文物,向人們訴說著千百年前的書法輝煌。

商品引導語:今天,我們將草書《中秋帖》進行高清複製,送與大家,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編輯謫仙

相關焦點

  • 書法「用筆」的訣竅,王羲之等人這麼總結,一共11句,最好背下來
    趙子昂有一句經典名言:「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向傳。」從這句話就能夠看出,書法的「用筆」,是有一個傳承規律的,並且是那些書法高手都在默默遵守的,千古不變。關於書法「用筆」,其中到底有什麼訣竅呢?古人是這麼總結的,一共11句,最好背下來。1虞世南《筆髓論》:「管為將帥,處運用之道,執生殺之權。毫為士卒,歲管任使。」
  • 《班馬字類》一書對文字的見解
    生平事跡見《宋史》卷四百一十、《宋史新編》卷一百四十七、《南宋書》卷四十一、《宋大臣年表》卷二十八、《南宋館閣續錄》卷七、八、九。婁機自述撰作《班馬字類》之緣由云:「世率以班固《漢史》多假借古字,又時用偏旁,音釋各異,然得善注易曉,遂為據依。機謂固作《西漢書》多述司馬遷之舊論,古字當自遷《史》始。
  • 這篇4000字長文,為你徹底解析王羲之書法藝術
    魏晉的書法創作以楷書、行書、行草書、草書的繁榮為特徵,又有獨特的時代審美品性,是繼兩漢書法(以隸書、草書為主體)後的又一高峰期。傳世王羲之書論是其理性反映的一種表現。「陰陽」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之一,幾乎是諸子百家所共同的,又在道家學說中反映得最為強烈。
  • 書法史上「最貴」的楷書,這字蒼勁老辣,一個字價值50萬!
    4年前,在保利拍賣中,有一件《華嚴經》楷書長卷落槌,最終成交價是6325萬元,這幅殘卷的楷書《華嚴經》僅有百餘字,折合起來算,一個字價值50萬元左右!這可謂是書法史上最貴的楷書了!這件楷書《華嚴經》的作者就是張即之!
  • 王陽明的思與書:書者,固其心畫也
    陽明嘗示學者曰:「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於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後讀明道(宋程伯淳)先生書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後與學者論格物,多舉此為證。王陽明自謂學書也歸之於「心的靈明」,認為主要在於「心悟」,這是他「以心治學」的思想在學書上的體現。
  • 都寫得規範平正,王羲之的楷書被稱作聖書,有的卻算不上書法
    「作字唯有用筆與結字,用筆在使盡筆勢,然須收縱有度;結字在得其真態,然須映帶均美」,這是清朝書法家馮班《鈍吟書要》中的句子。這段話在表面上看,似乎書法只有用筆和結字兩大要素。險些被這兩大因素矇混過去的還有一更重要的因素。
  • 作家李敖,自稱其字是「最後的文人書法」,真實水準到底如何?
    但他晚年登臺搞電視節目,又確實屢屢自誇書作筆墨,放言無忌。在《李敖語妙天下》某期脫口秀中,他曾於眾中漫言,自述其字,是等級最高的「文人書法」,充溢著文人氣和書卷味,非一般書家所能為,只有那些讀書破萬卷的大家才寫的出來。他如此自詡說:「我是一個中國最後一個文人,那種會寫好毛筆字的文人。
  • 書法「高考」100題
    《多寶塔碑》,用筆清俊遒美;結體方正勻穩,端莊謹密。 45、顏真卿行書作品的風格特徵是什麼? 其書風浪漫而沉雄,用筆多以中鋒,圓潤遒勁,有篆籀筆意,變二王的「折釵股』』之爽利為「屋漏痕」之毛澀。
  • 56秒丨鼠須做筆滴水研墨,兩毫米的字竟是這麼寫出來的
    說起「微書」,大家首先會想到手機上電子書中的那些短篇文章或是小說。其實「微書」的本意是指微型書法,微書寫卷藝術是中國罕見的書法絕活,也是一項瀕臨失傳的中國傳統書法技藝。「我這個是咋寫起來的,就是因為我寫謝氏文化資料,我寫了部《中華謝氏經史子集四部叢書》,三四百萬字,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後半期開始寫,寫到現在才寫完,寫書和寫字不一樣,寫書要的是紙張有限,字有限,字寫的越小,寫的字越多。」謝小品先生說,「其實剛開始我並不了解微書寫卷,我這是為了寫書自然形成的,後來寫家譜更嚴格了,大字也就一釐米,人名、底下的譜文兩毫米、三毫米就是大的了。」
  • 【龍靈書道】墨法,在書法中為什麼如此重要
    不論是喜用濃墨的劉墉還是專尚淡墨的王夢樓,不論是擅用漲墨的王鐸還是好用枯墨的林散之,其用墨之法皆與書家本人的審美情感息息相關。 一、筆墨間的關係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述書下》雲:「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書法筆墨相依,筆以墨現,墨以筆成。可見筆與墨二者的關係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清代沈宗騫也說:「用墨秘妙,非有神奇,不過能以墨隨筆、且以助筆意之所不能到耳。蓋筆者墨之帥也,墨者筆之充也;且筆非墨無以和,墨非筆無以附。」
  • 歷代名家書《陋室銘》,一山還有一山高
    導讀 劉禹錫「身居陋室,仍不改其高潔」的風範,一直為後世所景仰。而以《陋室銘》為題材的書法作品更是被後人廣泛用於家居裝飾,以顯示居住環境的高雅及格調。今天,小編為大家準備了歷代眾名家以《陋室銘》為內容創作的書法作品,來感受一下不一樣的陋室之美!
  • 唐太宗書法書風如何——心摹手追翰墨情
    李世民的政治才能頗具建樹,在位二十餘年,招賢納士,虛心納諫,勵精圖治,對內減輕徭役,國泰民安,對外開疆擴土,民族融合,這為之後「開元盛世」的全盛時代奠定了基礎。唐太宗有一批敢於直言的鐵桿忠良,魏徵、房玄齡則是朝中代表,尤其是魏徵,我們總會想到太宗那句:「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去世,太宗深感痛失一鏡,可見他政治上的開明與卓識。太宗所具備的的才華和品德已幾乎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
  • 中國書的流變:最早的中國書是簡策
    由於寫信用的木板,通常是一尺長,所以信札又稱「尺牘」。古代的地圖也是繪在木板上的,所以至今仍把一國的疆域稱為「版圖」。   在簡書實物發現以前,人們根據古書上「筆削」的記載,曾誤認為簡上的字是筆寫後再刀刻上去的,實物證明是用毛筆寫上去的,而非刀刻。所謂「削」是將寫錯的字,用刀削去錯字以便重寫,故有「筆削」之說。   簡牘起源於何時?
  • 中國歷史上十大最貴書法作品,有的一個字值一臺法拉利
    《局事帖》書於印書紙背,仍能看出圖書印刷的字痕,書法結字修長,筆畫清勁。《局事帖》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傳世墨跡,為曾鞏62歲那年寫給同鄉故人的一封信,共124字,曾被歷史上多位名人收藏,並經徐邦達考證著錄於《古書畫過眼要錄:津隋唐五代宋書法》。
  • 書法口訣全集,值得收藏
    書法口訣全集一、贊書法藝術好書法歷史很悠久  條件充足多遊覽傳統藝術不可丟  觀古蹟來看大川書法藝術魅力大  多看匾額和招牌美化環境全靠它  欣賞碑帖和書箋又養心來又養身  勤訪書家多切磋陶冶情操能延壽  交流學習和心得
  • 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到底指什麼?
    「今古雖殊,其理則一」: 從書法創作實踐去驗證「用筆千古不易」 書法理論必須和書法創作緊密結合,並在實踐中不斷得到驗證,才具有指導書法創作的強大生命力,否則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 看了他的書法才知道什麼是春蚓秋蛇的線條、彩蝶翩翩的字態!
    馬世曉,1934年生,曾任浙江大學教授、長期從事書法創作和書法教育工作,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三屆理事,浙江省書法家協會第二、三屆副主席。馬世曉的草書風格,不論長篇還是立軸橫卷,都能當做一個整體來處理,超越了傳統的結字、行氣乃至章法的概念。
  • 蘇東坡58歲的字,乃日本國寶,專家:看了這字,就不想看別的字了
    公元1093年,這一年是宋仁宗元佑八年,蘇軾這一年58歲。這一年他被貶到了嶺南的不毛之地,在窮山惡水之中,他依舊不改其客觀心態,在詩文與書法上更有許多新作問世。在「宋四家」當中,如果說米芾是從技術層面學到了晉唐之法的話,那麼蘇東坡則是則學到了晉人書法的神髓,字形上和用筆上儘管也有行氣錯落和氣勢連貫之態,但其內在的理路和氣韻是真正的晉唐法度!從這個角度來看,米芾則是不及東坡多矣!
  • 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寫法:皿字底的寫法
    皿字底也是個組字能力較強的偏旁,常見的字很多,如「溫、盟、蓋、鹽、監、盜」等。皿字底本是由「皿」字變換來的,開始含有皿字底的字多與器皿有關。不過現在已經不局限於這方面的意思了。在結構方面,皿字底一般出現在字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