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對字畫愛得痴迷,這一點是眾所周知的,畢竟「蓋章狂魔」的名號可是實實在在為世人所公認。
乾隆皇帝曾經讓自己的「貼身秘書」梁詩正,編撰了一部法帖,名為《三希堂法帖》,收藏於三希堂之中,這部法帖包含了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還收藏了晉以後歷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可謂是彌足珍貴。
就拿王獻之的《中秋帖》來說,這可是乾隆皇帝最愛的書帖之一,用的是王獻之獨創的「一筆書」,所以此作,也被世人公認為是「一筆書之祖」的存在。
與其說是乾隆皇帝將這些名家大作收藏於三希堂之中,倒不妨說,是乾隆皇帝專門為這些作品蓋了一座房子。
三希堂,三希堂,民間有傳言正是由於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這三件稀世珍寶的存在,才有了「三希堂」這個名字。
只不過,這卷千古名帖《中秋帖》,隨著人們研究的逐漸深入,發現它似乎並不是王羲之寫的,真正的作者是好像是米芾米元章。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米芾這個人性格怪異,又極其擅長古字,他經常說自己得到王獻之作品都會裁剪一些字出來,然後拼湊在一起給人看,很多人都以為是古帖,但是內容卻是不通順,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就認為這件作品米芾是仿造出來的。
董其昌說:「大令此帖,米老以為天下第一子敬書,又名為《一筆書》,前有『十二月割』等語,今失之,又『慶等大軍』以下皆闕,餘以閣帖補之,為千古快事。米老嘗雲,人得大令書,割剪一二字售諸好事者,以此古帖每不可讀,後人強為牽合,深可笑也。」
米芾本就視王獻之為偶像,他曾評價歐、顏、柳等人的楷書為醜書,卻是大肆宣揚王獻之和褚遂良的書法,可見他仿造王獻之的作品也不是不可能,而且這一點現在基本被學術界公認。
其實,拋開《中秋帖》的作者不說,單從這幅作品來看,那是相當的精彩。
此作用草書寫就,行筆奔騰如潮水,卻剛健圓潤,妍媚多姿,點化疏朗,顧盼有情,用墨隨和卻帶有一種蒼渾華滋的自然變化,線條豐潤圓熟,筆勢奇逸奔放,連綿飛舞。
雖只有寥寥三行字,但在用筆、結體、用墨等方面均有著無窮變化,堪稱書法史上的上等佳作。
米芾這個人非常崇古,而王獻之對他的影響又是極為深遠,所以在此作中,他保留了王獻之筆勢連綿的風格特徵,但又在個別地方凸顯他獨有的書寫特性。
透過《中秋帖》這卷草書神作,我們可以感受到米芾與王獻之書法的血脈貫通,這不單單是米芾向偶像王羲之的獻禮,更是兩位書法宗師隔著時間長河的一次相融。
現如今,此作收藏於故宮博物館之中,全篇一共有三行二十二字,為國寶級文物,向人們訴說著千百年前的書法輝煌。
商品引導語:今天,我們將草書《中秋帖》進行高清複製,送與大家,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編輯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