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家書《陋室銘》,一山還有一山高

2020-12-10 騰訊網

導讀

劉禹錫「身居陋室,仍不改其高潔」的風範,一直為後世所景仰。而以《陋室銘》為題材的書法作品更是被後人廣泛用於家居裝飾,以顯示居住環境的高雅及格調。今天,小編為大家準備了歷代眾名家以《陋室銘》為內容創作的書法作品,來感受一下不一樣的陋室之美!

南宋文學家——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年文學家,愛國詩人,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這幅行書結體清瘦,雖為行書卻多為方筆,一筆一畫盡顯骨力,不疾不徐中洋洋灑灑,沒有一絲刻意做作。文末署名文天祥三個字筆筆堅挺,頂天立地,真的做到了字如其人,書為心畫,可以看到他的節氣風骨和寧折不彎。

文天祥 行書《陋室銘》

元代書畫家——趙孟頫

趙孟頫行書《陋室銘》紙本,縱49、橫131釐米;共19行,計86字。款署「子昂」,鈐「趙氏子昂」朱文方印、「松雪齋」朱文長方印。

在《陋室銘》中,不難看出,趙孟頫早年與古為徒,結字扁平,氣勢端秀,在宋高宗的基礎上融入己意。通篇用筆方圓並舉,以方筆居多,轉折處見稜見角。法度謹嚴,字勢寬博開張,雄渾大氣。筆力厚重,意態古樸生拙。書寫時楷中兼有行意,在嚴整中增加了幾分靈動。

趙孟頫《陋室銘》用筆直截了當,不做修飾,從中也能參出一些學書法的奧秘。

從筆畫上來說,要中鋒行筆,輔以側鋒。運筆要果斷,這樣線條才幹淨。字形擺端正,在端正中求險峻,一味端正則成了田英章的楷書和行書,一味險峻則容易寫成潦倒怪書。結構上,注意筆畫間布白的勻稱。用紙上,太澀和太粗糙的紙,如生宣紙,無論如何使寫不出這種效果的。寫字貴在用筆直接、快速、簡潔。

趙孟頫 行書《陋室銘》

明代書畫家——文徵明

文徵(zheng)明是詩、書、畫無一不精的全才。他的詩文與唐寅、祝允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子」,書法與祝允明、王寵並稱「三大家」,畫與唐寅、沈周、仇英並稱「明四家」,可謂詩、書、畫無一不精,加之「人品第一」,故有「四絕」全才的美譽。

文徵明書法初師李應禎,後廣泛學習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風貌。小楷筆劃婉轉,節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

下圖是文徵明行書《陋室銘》,紙本,行書,縱57cm,橫31.3cm,請欣賞。

文徵明 行書《陋室銘》

明代書法家——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世稱「祝京兆」,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自幼就聰慧過人,五歲時能寫一尺見方的大字,九歲會作詩。

祝允明能詩文,尤工書法,名動海內。他和唐寅意氣相投,玩世狂放。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為「吳中四才子」。與文徵明、王寵同為明中期書家之代表。他的楷書早年精謹,師法趙孟俯,褚遂良,並從歐,虞而直追「二王」,他的草書師法李邕,黃庭堅,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變化,風骨爛熳。人稱:「枝山草書天下無,妙酒豈獨雄三吳!」

他的草書包括行草、小草和三草三類,此卷巔逸狂,洋洋灑灑,一瀉而下。

祝枝山 草書《陋室銘》

明代書畫家——董其昌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號思白,別號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後期大臣,書畫家。

董其昌草書,章法疏朗,似得法於楊凝式,線條的明麗勁爽、圓轉婉麗又似得力於懷素《自敘帖》,而總體氣韻又非楊凝式和懷素,而是具有鮮明的自家面目。

董其昌 草書《陋室銘》

清末著名書法家——姚孟起

姚孟起是清朝的貢生,僅憑一個貢生的地位肯定會被時間遺忘。姚孟起在楷書的造詣上,近百年來罕有與其比肩者,如果說歐陽詢建立了非常完備的字法體系,那麼姚孟起就是這種標準體系的忠實踐行者。

他對歐陽詢字體的把握可謂是爐火純青,對於歐陽詢的一些結字進行了糾正改編,有些人看了姚孟起的書法,再和歐陽詢的相比較,真假難辨。

這與姚孟起刻苦臨摹有著很大的關係,尤其是對歐陽詢的字體下了很大功夫。

但是也有人提出姚孟起的楷書,刻意求工,未免失去了書寫意趣,變的呆板起來。雖然姚孟起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歐陽詢的意趣和風度,但是相比其他學歐陽詢的書法家來說,還是要強出好多,因此他也被稱為歐體的傳承人。

姚孟起 楷書《陋室銘》

集智永楷書的劉禹錫《陋室銘》

智永和尚(生卒不詳),南朝人,本名王法極,字智永,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書聖王羲之七世孫,第五子王徽之後代,號「永禪師」。

智永善書,書有家法。將王羲之作為傳家之寶的《蘭亭序》,帶到雲門寺保存。雲門寺(原名永欣寺)有書閣,智永禪師居閣上臨書20年,留下了「退筆冢」、」鐵門檻「等傳說。

智永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他傳「永字八法」,為後代楷書立下典範。所臨《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廣為分發,影響遠及日本。即使現在,依然是書法學習的經典教材。

但這是集字版,不是智永親筆寫的~

智永 楷書集字《陋室銘》

清代著名書畫家——趙之謙

趙之謙(1829-1884),浙江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青年時代即以才華橫溢而名滿海內。

他是清代傑出的書畫篆刻家。他的篆刻取法秦漢金石文字,取精用宏,形成自己的風格,人稱「趙派」。

他在書法方面的造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隸、篆的筆法融為一體,相互補充,相映成趣。趙之謙曾說過:「獨立者貴,天地極大,多人說總盡,獨立難索難求」。他一生在詩、書、畫、意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他的篆書,漢篆法,又有隸書筆法融匯其中,起筆處多方雋,復具魏碑書法特色,由此可見趙氏書法融鑄古今、各體雜揉、終為己用的獨特書法面貌。

趙之謙 篆書《陋室銘》

陋室銘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如果你也喜歡我們的文章,請點一個在看,謝謝~

今日好物推薦

《年味 》 | 新春書法賀歲禮盒,家有年味,便是團圓

相關焦點

  • 劉禹錫因被貶官住房越來越小,一氣之下寫出《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是唐朝大詩人劉禹錫在和州任刺史寫下的千古名文《陋室銘》。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劉禹錫在當時是怎樣寫出這篇傳世佳作的。住房越來越小,一氣寫出《陋室銘》資料顯示,唐貞元年間,劉禹錫任監察御史時,曾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真實作者另有其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每天學點箴言: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原典】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唐 劉禹錫《陋室銘》)【注釋】馨:香,指德行美好。全文譯意為:神仙居住就會有名氣;水不一定要幽深,只要有蛟龍潛在就會有靈氣。這是間簡陋的居室,只因有我的美好德行才使它散發香氣。
  • 《陋室銘》:被逼出來的千古佳作?
    《陋室銘》是中唐詩人劉禹錫的散文名篇,被收入《古文觀止》中,成為後代文人"安貧樂道"的座右銘。在被收入中學語文教材後,更是變得家喻戶曉。《陋室銘》的由來劉禹錫為什麼會創作這麼一篇簡短凝練的散文呢?原來背後還有一個小故事。我們先從劉禹錫這個人說起。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
  • 千古名篇 劉禹錫陋室銘賞析
    《陋室銘》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志存高遠,勤修立身之美德.「惟吾德馨」是《陋室銘》的主旨,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為人處世的根本要求。
  • 歷代名家經典草書,大飽眼福!
    唐 李白《上陽臺》帖 在各種書體當中,草書最能表現書寫者的個性,所以前人曾有「觀人於書, 【章草的名家名作】 (一)三國時期吳國皇象的《急就章》
  • 詩豪劉禹錫陋室銘 好詩詞好書法
    啟功大弟子李傳波書法《陋室銘》(作品來源:易從網)說起劉禹錫不得不提起他的詩詞名篇《陋室銘》原文欣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跟著課本「陋室銘」去遊覽陋室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唐朝著名文學家劉禹錫的這篇「陋室銘」,膾炙人口,歷久不衰。文章是劉禹錫被貶和州所作,和州也就是今日的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以劉禹錫文章所寫的陋室為依託改造的陋室公園,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觀光。
  • 楊志華超級記憶力——古詩詞八年級上冊「陋室銘」倒背如流
    《陋室銘》 劉禹錫《繪圖必看》首先我們來讀一遍課文內容:【《陋室銘》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dú)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讀完課文之後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背景是茅屋。
  • 山東最矮的山是什麼山 網友們知道它在哪裡嗎
    山東省境內有著無數的名山大川,大家都知道山東最高的山當屬泰山,泰山是歷代帝王的封禪之地,有著非同凡響的意義,不過如果說起山東最矮的山,恐怕沒有幾個人知道。這座最矮的山叫做靜山,位於濰坊壽光境內,一塊普通的田地中,距今已經有百年歷史,令人們嘖嘖稱奇的是,這座山僅僅只有0.6米高,可以說一步就能到山頂。關於這座山還有一個傳說,說是當初這塊田地中並沒有山,在某一個夜晚,田地中自己長出了一塊石頭,這塊石頭和植物一樣,每一天都長高一點。
  • 老師對抗瞌睡蟲有妙招,同學用賣萌午睡法巧應對,一山更比一山高
    老師妙招懲治瞌睡蟲老師看到一到熱天的午後,同學們甚至趴在課桌上一睡不起,而針對大家的瞌睡蟲問題就顯得至關重要,大家課堂睡覺有兩個缺點,其一是嚴重影響到學業,甚至久而久之喪失學習的興趣,而第二個缺點則更為重要,屬相的難看會讓校長對自己懲罰,不管你認為老師自私也好,大公無私也罷,其實都是為了讓課堂恢復紀律,而老師則深知巨大的噪音能喚醒同學,筆者認為雖然老師的計策成功懲治大家的瞌睡蟲
  • 他把「一山一水一聖人」創作成藝術品牌,推向世界
    贊在山水大家王旭東先生八十華誕半個多世紀,他將「一山一水一聖人」開創成藝術品牌,推向世界農曆六月二十八日,是山水大家、美術教育家王旭東教授八十華誕,為祝賀這個美好吉祥的日子,我們又一次梳理了王先生的藝術高度、成就及貢獻,作為一份誠摯的生日禮物,向半個多世紀以來,不遺餘力彰顯齊魯繪畫、傳播齊魯文明、擴大齊魯影響、把齊魯文化精髓「一山一水一聖人」三個元素融合開創成書畫藝術品牌
  • 蓬溪籍書法名家——陳碩
    友人陳碩倩餘為文,評其書作,情不可卻,姑綴數語以從之。書之為專學久矣。古來專學,類有不同,而理實一。昔治經文,漢儒宋儒成就卓著,明儒清儒亦不可輕忽。章學誠標云:「六經皆史」。近人馬一浮標云:「六藝統攝於一心」。亦即「六藝皆理」之謂也。故治學有入與不入之分、深與不深之別。書藝之為學,猶文之始發;詩歌之為學,猶文之始萌。故書為文之跡化也,文本與人,人本與自然。
  • 國內超沒「尊嚴」的山:高度只有0.6米丨為何無人敢攀登?
    一提到山,許多人會想到雄偉壯觀的山峰,畢竟,山總是給人一種穩重和巨大的感覺,在人們的心中,山是高高在上的,我國的許多山區都已經發展成了旅遊勝地,每當人們登上山頂,都會有一種成就感,就像我國的珠穆朗瑪峰,總是給人一種強烈的徵服感,人多山連「交通阻塞」現象都有。
  • 《陋室銘》的作者是誰,史書記載了另一人,竟不是劉禹錫
    《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短短百餘字,展現出了作者志行高潔,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意趣,渲染出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堪稱古文經典,流傳千年不朽。
  • 聊一聊:張裕釗書法對日本上條信山的影響
    上條信山以弘揚張裕釗、宮島詠士的書法藝術和促進中日友好為己任,他於 1990年 8 月 23 日至 26 日,在中國工藝美術館舉辦了「上條信山先生從事書法藝術六十周年展」的個人書法展,日本哲學家谷川徹三評價上條信山的書「貫徹於紙背上具有骨氣的書風」,高度讚揚了上條信山的碑派書法,上條信山繼承了張裕釗及宮島詠士的書法精神,作品挺拔雄強、渾樸大氣。
  •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芥子須彌山這些在佛教中如何解釋
    老陽按:以前看武俠小說,經常能看到一花一世界,後來學佛了才知道這是佛教術語,那麼這些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引用南懷瑾老師文章為例,向大家說明。【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
  • 須彌山,就是蘇美爾山
    崑崙之墟(崑崙山頂)由一圏玉石圍欄環繞,圍欄上分布著九個門,每個門口都有開明神獸(智慧機器人)看門。這裡有很多高大的建築(高約100米,類似33層左右的高層樓房),最大的建築就是崑崙宮(這其實是一艘巨大的金字塔形飛船,高約150米)。崑崙宮是眾神的辦公場所,天帝(神級外星人精神領袖)的辦公室就在這裡,人們稱其為「帝之下都」。那麼,「帝之上都」在哪兒呢?當然是在懸停於盤古大陸上空的月球中啊!
  • 集字智永楷書《陋室銘》,文書並茂,可讀可賞,可臨可創
    集字成書,古已有之,唐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便是集字成書的典範,米芾也是一位集字高手,其中年時期的力作《方圓庵記》就有諸多《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的影子。米芾曾說:「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臨摹好的集字作品也是學習書法的一個不錯的方法。
  • 詩詞丨一詩一畫一境界,一山一水共清歡
    一朝一夕,一山一水,從從容容,都是驚喜。生活不是趕路,而是去感受路。站在山水之間,清淨皆是我胸懷;站在得失之間,一心善念常歡樂。在湖光山色之間,我們往往能找到最真實的自己。清閒是一彎輕鉤:一山一水一釣鉤,一日清閒一日愁。一帆一槳渡一客,一輪明月一歸舟。自然瀟灑勝蓬萊,山也悠哉,水也悠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