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字成書,古已有之,唐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便是集字成書的典範,米芾也是一位集字高手,其中年時期的力作《方圓庵記》就有諸多《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的影子。米芾曾說:「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臨摹好的集字作品也是學習書法的一個不錯的方法。智永楷書《陋室銘》就是一幅好的集字作品,文書並茂,可讀可賞,可臨可創。
智永和尚,南朝人,本名王法極,字智永,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系書聖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後代,是王羲之的七世孫,號「永禪師」。梁陳之際,戰亂頻繁,智永棄家到山陰雲門寺修行。
智永善書,書有家法。初從蕭子云學書,後潛心研究二王書法,並將王羲之傳家之寶《蘭亭序》帶到雲門寺保存。雲門寺有書閣,智永禪師居閣上臨書30多年,發誓「書不成,不下樓」,留下了「退筆冢」、「鐵門檻」等學習書法的美麗傳說。張懷瓘《書斷》評智永書法:「智永半得右軍之肉,兼能諸體」。
梁武帝酷愛王羲之書法,從王羲之書跡中摹出不重複的一千個字,命文學侍從周興嗣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後來成了最常用的童蒙識字範本,這就是著名的《千字文》。歷代書家都喜抄寫《千字文》,而個人傳抄數量最多的當屬智永,相傳智永曾以真、草兩種書體抄寫《千字文》800本,江東諸寺各施一本,意在使家學得以廣泛傳播。形成教科書式的影響力,波及日本,即使現在,《智永真草千字文》依然是書法學習的經典教材。
集字智永楷書劉禹錫《陋室銘》,古雅精美,雍雅耐看,臨摹此作,既能窺探二王風骨,又能領略智永自家風範,並能幫助理解虞世南、諸遂良的用筆依據。可作為楷書學習的臨摹範本。
劉禹錫《陋室銘》也是一篇長期傳誦的著名的散文,寥寥八十一字,通過對所居住的房屋的描寫,表達了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願望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此文可讀可賞。
學習書法不必局限於什麼形式,只要是好的法帖,都可以兼收並蓄。臨帖是學好書法的必經之路,入帖難,出帖更難,臨帖是入帖的基礎,出帖是創新的開始。出帖是在入帖基礎上,將所學之物消化吸收、融會貫通、為我所用,這是個由深度向廣度的擴展,是熟中求生的過程,集字練習就是出帖的開始,也是創作的開始。
歡迎閱讀早期更多精彩文章
郭德綱一幅書法作品,20多個字就有10個錯別字,值得深思
他苦練「田楷」40年卻入不了中書協,是選帖問題還是書協門檻高
900多年前的這幅書法,曾被認為是贗品,卻拍出了4.368億元的天價
被歷史誤讀的「臺閣體」,不是你想像的那麼一無是處
因為詩名太大,竟然差點被忘了,他還是一位書法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