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人。如果每個初學者能夠思考這些問題,字會進步快一些。
題目是兩個問題,回答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說,順序是這樣的。
1、先考慮練習楷書的字是多大。
2、再考慮是不是要打格練字。
練字先要考慮的問題,字寫多大合適。一定要先考慮字寫多大,這個點比打與否格子更重要的。
書法不應該理解成,「寫大字」。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書法有個說法叫「寫大字」。
這個說法是不完整的,嚴格的說是錯誤的,歷史上很多字帖的字並不是很大。
書聖王羲之的字,現在存留的字,都不是很大。
比如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的大小,絕對比很多人想像中的要小很多。
當今流傳度最大是馮承素本,據說與原本相同。尺寸是縱24.5cm,橫69.9cm。
上圖是寶島臺灣的一位書家陳國昭先生,臨《蘭亭集序》的視頻截圖。
可以從尺子的刻度看到每個字,其實並不大。
陳國昭先生選擇原大馮承素的《蘭亭集序》,注意沒有縮放複印。並且放在旁邊,選擇沒有格子的紙張臨寫。
非常推薦陳國昭先生這樣的臨帖方式:原大複印,放在旁邊臨。
我們現在書法,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永字八法」的說法,尤其是用在楷書中比較多。因為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第一個字是「永」,這成了有一部分人堅信是王羲之歸納出的「永字八法」。
如果你認為「永字八法」,來自《蘭亭集序》,首先要看看王羲之的這個「永」字是多大。有些人的字實在寫得太大太大了。
一人有感
題目的問題關鍵在於,學習書法一定要選擇原大尺寸的字帖臨,不管是楷書、行書、草書。
你選擇原大的字帖臨,打不打格子,並不是很重要。為了追求臨的相似相近,你看的是字,而不是格子。
有一些人質疑田英章字寫得死板,這不僅僅是田英章的問題。像這樣的田字格或者米字格等等的格子,最早是用來仿製畫用的,用在書法是後來的事情。
打格子看起來是效率高,這樣做會讓很多練書法的人,不那麼喜歡思考。不是田英章或者誰把我們現在楷書死板了,田英章的字那麼流行,有一部分原因是很多人練楷書並不喜歡動腦。
練習書法不喜歡動腦,或者懶得動腦,這是時代的問題。大家都追求效率,最好像個機器一樣,每天固定時間,按部就班就能練好字,
我只要努力,不動腦就能成功。書法不是那麼簡單的。
推薦大家練習書法,要選擇原大的字帖,儘量不打格子少打格子,把字帖放在旁邊臨。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