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短短百餘字,展現出了作者志行高潔,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意趣,渲染出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堪稱古文經典,流傳千年不朽。然而,這一篇膾炙人口、志趣高雅的短文,在作者問題上卻有著千年爭議。我們都知道,在中學教科書上,《陋室銘》的作者是唐朝劉禹錫,但鮮為人知的是,在正史中作者卻是另一個人。
劉禹錫,晚唐文豪,河南人,自稱漢朝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與歷史上的劉備有一個共同老祖。
795年,24歲的劉禹錫科舉成功,成了一名官員,尤其在唐順宗即位之後,有革新弊政之志,「永貞革新」。於是,一批改革派受到重用,其中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史稱「二王劉柳」。
但任何一次革新,必然會觸犯既得利益者,唐順宗的改革觸犯了藩鎮、宦官和大官僚們的利益,在保守勢力反撲之下,很快就宣告改革失敗,唐順宗被迫讓位於太子李純,王叔文賜死,王伾被貶後病亡,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貶為遠州司馬,史稱「八司馬事件」。
所謂官場失意詩場得意,如同蘇軾等文豪一樣,劉禹錫被貶之後,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既表達了對當朝權貴的不滿,又表達了自己不甘沉淪的雄心。《新唐書》記載劉禹錫「憲宗立,叔文等敗,禹錫貶連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徒。州接夜郎諸夷……乃倚其聲,作《竹枝詞》十餘篇」,在慘遭貶斥之後,劉禹錫反而寫下了更多優秀作品。
824—826年,劉禹錫擔任(今安徽和縣)刺史。和州知縣見劉禹錫被貶,故意刁難之,先安排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和州知縣知道之後非常生氣,又將劉禹錫的居所搬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但新居緊鄰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劉禹錫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知縣見劉禹錫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劉禹錫慘遭三次搬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鬥室,據說劉禹錫於是寫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銘》,《歷陽典錄》記載「陋室,在州治內,唐和州刺史劉禹錫建,有銘,柳公權書碑」。
劉禹錫是晚唐文豪,曾經慘遭貶官,《陋室銘》是千古名篇,內容又是陋室雅趣,因此說劉禹錫作《陋室銘》的確說得通。但是說《陋室銘》的作者是劉禹錫,卻又的確存在一些疑點,比如以下兩個:
1,劉禹錫勤於著述,但卻很注意編錄和保存自己的作品,至今留存詩歌800多首,文章200多篇,大部分可以考證出寫作年代。但不管在《劉夢得文集》中,還是在《劉賓客集》中,都沒有收錄《陋室銘》,這兩本書都是劉禹錫親自編撰,因此是劉禹錫漏收了,還是作者根本就不是劉禹錫?
2,唐代和宋代所編的《劉禹錫集》裡面,也都沒有《陋室銘》。最早認為《陋室銘》作者是劉禹錫的,是南宋的古文選本《古文集成》和地理書《輿地紀勝》。元明時期,劉禹錫作《陋室銘》並未成為公認事實。
不僅如此,按照唐朝法律,貶官之人,不可在貶所與本地官員互相來往,相當於異地囚禁。一旦發現互相往來,那麼貶官與本地官員都將受罰。因此,劉禹錫很難做到「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當然,這也可能是作者想像的場景,未必真實發生。
可見,劉禹錫作《陋室銘》之說疑點重重,更為重要的是,《新唐書》與《顏真卿集》上都明確記載了《陋室銘》的作者不是劉禹錫,而是一個唐睿宗時期的一位官員。
《新唐書·崔沔傳》:(沔)儉約自持,祿稟隨散宗族,不治居宅,嘗作《陋室銘》以見志。
所謂崔沔(673—739年),歷史上名氣不大,卻是一個品格高潔之人,《新唐書》記載他「性情敦厚,純謹無二言。事親篤孝,有才章,擢進士。玄宗時官至左散騎常侍,秘書監,太子賓客」,敢於彈劾權貴,喜歡談論朝政得失,後來中書令張說執政,授中書侍郎,合作不洽,崔沔出任魏州刺史,也相當於遭遇貶官,因此崔沔的確有可能寫就《陋室銘》。
中國歷史上,很多流傳千古的名篇,作者都是「無名氏」,因此崔沔儘管並非文豪,但偶爾靈感之下作《陋室銘》並不能讓人驚訝。
不過,這兩本書儘管作者是崔沔,但都沒有附錄《陋室銘》的原文,因此也難以100%確認「惟吾德馨」的《陋室銘》的作者就是崔沔。清代大學者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中和稀泥,認為崔沔和劉禹錫都寫過《陋室銘》。
總之,由於年代久遠,證據不足,《陋室銘》的作者是崔沔還是劉禹錫,至今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疑案。
但既然是一個疑案,為何崔沔鮮為人知,而劉禹錫作《陋室銘》卻廣為人知呢?原來在清朝康熙年間,吳楚材選編《古文觀止》時,只收錄了劉禹錫《陋室銘》這一篇文章,由於《古文觀止》風行天下,《陋室銘》作者是劉禹錫之說也就深入人心了,以至影響至今。
《參考資料》:《新唐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