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不光在當今社會是一個旅遊的熱門景點,在古代也是一個人人爭相前往的好地方。凡是出門求學旅遊的遷客騷人,由於種種原因,大都會選擇去這裡轉上一轉,像為了尋找做官機遇的孟浩然,像與友人泛舟遊覽美景的李太白等等。他們這些人默契十足,不約而同地會聚在這裡,寫出了很多傳揚洞庭湖美景美色的作品,也不知道這算是個什麼文化現象?而今天,我就帶領大家去認識一下為洞庭湖代言的一個風流倜儻的詩人——劉禹錫,看看他和洞庭湖的不解之緣。
劉禹錫,字夢得,河南省洛陽市市民,唐朝中期著名的大詩人(後人尊稱其為「詩豪」)、文學家,同時還有一個特殊身份——哲學家。關於他的出身,不知道真假,因為歷史記載他自己說自己是中山王劉勝的後代,又沒有證據,所以難辨真假。說起劉禹錫的文學才華,那可真算得上多才多藝了!既能作詩,又會寫文章,還懂哲學,無論是和同時代的柳宗元、白居易,還是韋應物相比,都絲毫不顯遜色。文章名篇有《陋室銘》、《秋聲賦》等,知名度高的詩作有《望洞庭》、《竹枝詞》等,哲學方面的大作有《天論》,他可以說得上是較早的一位唯物主義者了。朋友圈也挺大,和柳宗元同年登科及第,再加上韓愈,三人在一個部門任職,關係很好,有著真摯的革命友誼。
劉禹錫就是一個天生的樂天派,一生宦海浮沉,有過高潮,走過低谷,但從來沒有服輸和氣餒過。得意之時,是皇帝的愛卿,在最高權力部門做事;落寞之時,接連被貶,最遠去了廣東那邊。在他的短文名篇《陋室銘》裡,就有其良好心態的最好見證。即當時劉禹錫因為積極參加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堅決反對宦官幹政和藩鎮割據),結果失敗被貶為和州縣通判。
按照慣例,通判是應該住一個三居室的縣衙,結果地方官受人指使,故意刁難,先是讓他住在城南一個靠江的房子裡,面江靠水,劉夢得很高興,很隨意的寫了一副對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貼在門口。結果知縣知道很生氣,就讓他搬到城北臨河的一間小房子,綠樹成蔭,劉夢得還是很開心,大筆一揮,直接在門上寫了一副對子(「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知道後更生氣,直接讓他住到縣衙的一間鬥室裡,劉夢得這才生氣了,直接找人在門前的大石頭上刻了這篇《陋室銘》,藉以諷刺知縣的拙劣行為。
說起劉禹錫和洞庭湖的緣分,真是很深,他一生輾轉各地做官,二十年間去過洞庭湖至少六次,對那裡有著特別的感情。畢竟去那裡多次,見得多,走得多,深入了解過,才能力壓眾人、為洞庭湖代言。那裡的青山綠水,肯定見過他的英姿;那裡的山光水色,肯定聽過他的傾訴。他與洞庭湖肯定心貼心交流過,所以才洞悉那裡的一草一木,所以才能寫出那樣別出心裁的詩句。除了這些文學成就,我們的劉禹錫其實也是個風流公子。在蘇州做刺史的時候,上司李紳請他去喝酒,酒席宴間,自然少不了歌舞伎助興,就那麼巧,劉禹錫和一名舞姬(傳說叫杜韋娘)確認過眼神,遇上對的人,滋生了愛情的小火苗。席間,等到作詩環節,劉禹錫便立馬為那位美人作了一首詩《贈李司空妓》。李紳了解到此事經過後,非常大度地將自己的那位美姬賞賜給了劉禹錫,成全了他們,也傳為一時的佳話。
真心很喜歡劉禹錫的性格,無論何種境遇,都能樂觀開朗地面對生活,不抱怨,不頹唐。當然,也很喜歡劉禹錫的詩歌,別具風格,自成一家。像《望洞庭》,比喻新奇,令人眼前一亮;又如《秋詞》,反其道而行之,大家都說秋天蕭瑟悽涼,而他讀寫秋日的好,不落窠臼。這樣的人物,放在我們今天,不是個「開心果」,就得是個暖男,給身邊的親朋好友帶來歡樂和希望。同時,作為文人雅士,又敢於正視自己的感情,大膽追求,勇於表露,從而抱得了美人歸。這對今天的男性朋友,特別有啟發意義:好不容易遇到了喜愛之人,一定要敢於付諸行動,實在不行的話,以詩傳情也是可以的(前提是你得有這方面的才華,否則,弄巧成拙就不好了)!總之,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對劉禹錫有個更為全面的認識,如此便足矣。